登陆注册
12720600000038

第38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2)

凡性与佛性。佛教认为宇宙间存在着凡圣两大生类,他们的本性各有不同。凡,凡庸,指凡夫,佛教通常用来指六道轮回中尚未得佛法的有情众生。圣即圣者,指以佛为代表的得道者。凡性是指使众生之所以成为凡夫的本性。对于凡性的内涵规定,印度部派佛教内部说法不一,大乘瑜伽行派以烦恼、邪见而未证真理为凡性,认为只有永断烦恼、邪见才可成为圣者。佛性有两种意义,一是指佛陀的本性,二是指众生成佛的可能性、质地、原因、种子,在这层意义上,佛性被视同孕育如来(佛)的胎藏,所以也称“如来藏”。佛性、如来藏还被视为遍于宇宙的本体和万物的本原,又具有本体论和本原论的意义。中国佛教诸宗派曾就佛性的内涵与分类问题所进行的论辩,构成了心性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北本《涅盘经》卷7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烦恼覆盖而不显,如若断除烦恼即显佛性。天台宗人还根据北本《涅盘经》卷28所说,谓一切众生无不具有三因佛性[注释:详见本书第十二章第二节。]:正因佛性——事物实相的理体;了因佛性——照了的智慧;缘因佛性——功德善根,内外的条件。与此相关,中国佛教主流派十分重视“凡圣一如”即“佛凡一体”的观念,认为凡圣的本性、生命的本质并无区别,仅由于意识活动的迷悟而有不同罢了。此外,中国唯识宗则主二佛性说[注释:详见本书第十四章第二节。],一是以众生所依的理体为理佛性;二是以众生第八识中的无漏种子为行佛性,此佛性有的众生具有,有的众生则无,不具者永不成佛。

性净与性觉。佛教对于众生的心性有净、觉二说,印度佛教倾向于性净说,中国佛教则倾向于性觉说。心性本净,是指人的心体本来是寂静、寂灭的,后起的烦恼虽能覆蔽心性,但不是心的本性。性净通常又分为两种:一是心性原本寂静,没有杂染;二是经过努修持,远离一切烦恼而得寂静。性净说始于早期佛教,然而大力倡说的是部派佛教中的大众部,后来成为在乘佛教佛性说与如来藏说的源头。心性本觉,是指人的心体本来智慧光明、真实觉知,没有迷惑妄念。此说,《大乘起信论》有系统的阐述。性净相对于烦恼而言,觉性则相对于愚痴而言,且直接与觉悟成佛相联系,由性净说到性觉说,带来了在成佛问题上一系列重大的新说。

性善与性恶。也作性净与性染。这是佛教对心性所作的又一道德价值判断。佛教认为扰乱身心不得安宁的烦恼是恶,求得解脱,就应当断尽烦恼,证得菩提。烦恼与菩提是众生内心的一大矛盾。中国佛教多数派别持众生性善说,而天台宗人则主张众生和佛同具善恶,善恶是天然的性德,佛也不断性恶,一阐提也不断性善,天台宗人还把善恶各分为两类,性善修善和性恶修恶,性善性恶指众生固有的本性,修善修恶是后天思想行为的善恶。性恶说成为此宗的重要思想特色。

性有与性无。性,指佛性。性有,指有佛性。性无,即无佛性。这是关于佛性的范围问题,曾引起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内部的长期争论。争论的焦点:一是众生是否都有佛性?一般是持肯定立场的,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一部分人是没有佛性的。二是无情识的木石是否有也佛性?有的主张万物有性,有的则反对“无情有性”说。

性本有与性始有。这是关于佛性的形成问题,也是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教派内部长期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有说强调佛性是众生与生俱有,本来固有,常住不变的。始有说则认为佛性是众生经过修持而后有的,是后天修成而始有的。这种争论不仅直接涉及众生佛性的形成问题,而且也涉及对成佛原因、修持方法和成佛境界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歧。

性的体、相、用。佛教通常将性分为体与用两个方面,而《大乘起信论》对众生心性的内在结构与功能提出新说,认为众生自心包含三个方面:一本体(体),二所显现的状、功德与特征(相),三作用(用)。该书称此三者无限广大,故有体大、相大、用大的“三大”之说。[注释:详见《大正藏》第32卷,575页下~576页上。]

性与情。情,指情绪、情感,是人与外界接触感于事物而生起的带有冲动性的心理反应,通常指七情。佛教对七情有多种解释,一般来说,多指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中包括欲,即指欲望,其实情与欲应是并立的两个概念。欲有四欲,五欲,或六欲之说。如五欲指“财、色、名、食、睡”,即金钱欲、****、名誉欲、饮食欲和睡眠欲。性与情是两大心理现象,是心性论的两个重要范畴。佛教认为,性是本性,是本来寂静或本来觉悟的。情是心因所感而起的表现,是是非之主,利害之根。性与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国佛教学者有的以已发为情,未发为性,认为情是性阻塞不通的心理表现,并不是性的本质流露。佛教认为,如何调节感情,统御情绪,控制欲望,不仅是一种生活艺术和心理平衡术,而且也是直接关系到修持成佛的大问题。佛教一般都主张减少欲望、节制****甚至彻底灭除****,强调拔断情根,闻道见性。

性与理。这是与上文所述的“心与理”的问题密切相关的。理,是指法性、本质而言。亦指合乎本性,顺通无阻,不为万物所累的真理、理性、理智。从心的本性来讲,性与理异同的问题是中国佛教各宗派讨论的大问题,也是儒学所探讨的大问题。竺道生早就提出众生见理与心性流露是一致的说法。中国佛教学者还以情与理分别为性的阻塞或顺通的两端,并称作天理与人情的对立、理与情构在成了心性中的深层矛盾。这些中国佛教学者也和儒家学者一样,强调“穷理尽性”[注释:《注维摩诘经》卷5,《大正藏》第38卷,375页上。],主张以天理胜人情(欲)。

性具。性,指人的真实本性,具,具有、具足。前面所述天台宗的“心具三千”说和佛与众生同具善恶(“性具善恶”)说,即是“性具”思想。天台宗人认为,人心的本性圆满具足一切,包括因累、迷悟、善恶等等,彼此互不混淆,是为“性具”。所以此宗也认为,在修行中众生本性互具六凡四圣,既具有佛界的善法,也具有其他九界的恶法,佛与众生并无根本区别。

性起。性,指真实本性,指佛的本性。起,生起。华严宗人从佛果的境界说性起,认为在成佛境界上,一切事物都从性而起,也就是一切事物随顺佛的真实本性而显现,并顺应众生的条件、能力而起作用。又,众生心中本来具足悟的本性,而当下显现万象,也称性起。

性具说和性起说分别是天台宗和华严宗的独特学说,着重讲的是心性的功能、作用,偏属于宇宙论、境界论和认识论的内容。

合论

综上所述,佛教把心性视为存在范畴,并作出系统的展开与论述,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它阐发了什么是人的本质,什么是成佛的根源问题,从而为佛教的成佛理论奠定了基础。心理理论还为佛教确立了道德主体论的立场,提倡众生返回自己的心灵世界,以成就其最高理想人格,这又具有宗教实践意义。

佛教对于心范畴的论述,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一是从地位、功能、作用和结构的角度,把心分为心王和心所两个方面,并从理论上概括出心的体、用两个层次,或体、相、用三个层次。二是从性质上对心实体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分类,把心分为真心和妄心两类,或作净分与染分两分。真心与净心、清净心、菩提心、如来藏相应,是所取角度不同而实质相同的概念。由真心又衍生出自心本心、平常心的概念,并给佛教思想带来深刻的变化。至于阿赖耶识的真妄问题,即是与真心、妄心相关联的问题,在佛教内部也有长期的争论。三是从心与精神现象、客观事物、佛三者的关系展开。心与意、识二者的关系被视为体与用的关系。在中国佛教学者看来,神与心是同义范畴,并喜用妙神、妙识、神识、识神、识精的概念,以表述微妙的心。关于心与物的关系,主要有心物不二和唯心所变的命题。由心物关系进而又衍出心与物理学,即物所含的道理的关系,中国佛教学者多倾向于心与理等同说。心作为成佛的主体与佛果、佛境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佛教主流派持心佛不二、即心即佛的观点。

佛教对心性的性范畴所作的阐述更加丰富多彩。在类别上,把性分为凡性与佛性,并着重就佛性进行多方面的详尽阐述。佛性不仅被视为众生成佛的内在质地,而且被升华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性质上,把性分为善、恶、无证(中性)三类,并着重论述性善与性恶的对立。从总体上说,佛教肯定人的本性是善的,因而有心性本净与心性本觉,即性净(寂)与性觉之说,并成为佛教心性论的基调。中国佛教天台宗人对性恶思想有所发展,提出了性具善恶说。佛教各派对佛性的存在范畴与形成问题分歧颇大,争论的焦点是众生是否都有佛性,动物以外的事物,如木石之类是否也存在佛性,佛性是怎样具有的,并由此又出现了性有与性无、本有与始有的对立概念。中国佛教学者不仅确定了性的体、相、用三要素的内在结构,还就性与情、性与理的关系作出民族化的阐述,出现天理人情和穷理尽性的说法。中国佛教宗派非常重视性的功能、作用。天台宗和华严宗联系佛教理想境界论和宇宙论,分别提出了性具说和性起说,禅宗则提出见性以成佛就佛境说,这都表现出了中国佛教心性论的理论特色。

根据上面对中国佛教心性范畴的论述,可列图以展示心性范畴体系网络。图中的符号:直线表示直接展衍,曲线表示真接联系,箭头表示两者相通或相同。(图见下页)

在中国佛教心性论体系网络中,心、性、真心、妄心、阿赖耶识、平常心、佛性、善、恶、染、净、觉、情、理都是重要要的范畴,也可称为基本范畴。所谓基本范畴是指在哲学思想系统中具有决定性乃至终极性的地位,并且是其他概念、范畴、命题、思想的依据和支点。抓住上述基本范畴,无疑对于把握整个佛教心性论体系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上述基本范畴和其他一些范畴作为构成佛教心性论体系的要素,是众生修持得道获得解脱所必须把握的重要环节,因而都有独特的价值规定和功能作用,即和一般哲学范畴不同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格。这些范畴具有以下的某一特性或几重特性:(1)道德性。心性是讲人的心和性的关系问题,道德是关于人的行为规范问题,两者不同。而佛教心性范畴都有鲜明的道德主义倾向。它以善恶道德观念作为判断心性的标准,以去恶从善的道德主义方法作为心性修养的途径。佛教对于心所作的真心与妄心的基本分类,其真妄即善恶,净染也指善恶。真妄、染净、善恶,都指价值而言。佛教以性善性恶为基本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若干重要范畴。至于佛性,其实就是善性的一种形象化、理想化的表述。(2)绝对性。佛教为了论证和实现成佛理想的需要,赋予心性中正面成分以绝对、永恒的属性。中国佛教主流派强调真心、善性、佛性,本觉是众生本有的、不变的、不改的,从而为众生都能成佛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石。(3)相对性。为了论证和实现成佛理想的需要,佛教又赋予心性中负面成分以相对、可变的属性。认为妄心、恶性、烦恼都是分别相对于真心、善性、菩提而言,是可以转化、消融的,是可以用以正克负、以善止恶的方法加以克服的。禅宗甚至认为,只要体证烦恼本空,也就是当一念烦恼产生时,能及时觉察,以正见观照它从缘而生,本无实体,本来清净,烦恼也就转为菩提。(4)自然性。所谓自然性是指顺其自然、自由自在的意思。禅宗所讲的自心、本心,尤其是平常心,都有顺从本心、本性自然发露的意义,以为人心本始状态的自然呈现就是佛性,就是佛。

中国佛教心性论范畴体系也是一个庞大的结构功能系统。它的基本范畴以及其他范畴相互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主要是:(1)逻辑性。如上所说,心性论以心与性两大范畴为主,分别从内在向外在两方面展开,心和性又连结展开,通过派生、推衍、推理等逻辑地展示出不同层次的范畴,并构了心性论范畴体系。(2)互释性。由于心和性存在范畴时而异义、时而同义的复杂情况,由心和性派生出的范畴,有的在内涵上是可以互相解释、通用的。如真心不仅和清净心、菩提心、如来藏具有互释关系,而且和佛性也具有互释关系。(3)对立性。佛教的宗旨在于教化众生修持成佛,众生本不是佛,因而与佛构成对立两极;众生能成佛而又与佛构成统一两极,这就决定了众生心性的两重性、对立性:正面和负面、向上和向下。如众生心性中的真与妄、染与净、善与恶、自性与烦恼等就是心性的对立性的展现。(4)圆融性。如上所述,佛教肯定众生与佛的统一性,而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更把这种统一性推向极致,主张即心即佛,实质上消融了对立范畴的矛盾,为众生的顿悟成佛、现身成佛提供了心性论的根据。

同类推荐
  • 生命谁做主

    生命谁做主

    生命谁做主?当然是生命境做主!这是一本呼唤全人类正视生命境的书。生命最初是什么?为什么会活?如何理解起源、进化、遗传和发育等重大问题,尽在此书中。现代生命科学把生命规律搞得庞杂而繁复,那是因为把生命现象“看走了眼”。人类再智慧,科学再万能,如果不认识思维是什么,不纠正思维中的动物性缺陷,就很难闯出误区。当今社会,用主观的遗传基因概念解释生命的一切现象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坏习惯。人们为什么不换个视角重新审视生命?请还原生命物质运动的自然规律吧!这本书以生命境为主题,正确认识人体在生命体系中的地位,正确把握人体在生命境中的“雕塑规律”,我们的身体将天然健康,人类的前途将借助“生命境大爆发”跳出灭绝。
  •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最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极端重视。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他能够凭借什么来理解这种史料无征的神秘现象呢?
  • 读论语心得全集

    读论语心得全集

    本书将众多《论语》心得集结成集,以不拘泥于传统的导读方式,将中国传统经典《论语》所蕴涵的道德精神与人生智慧阐发出来。
  • 哲学家波伏娃

    哲学家波伏娃

    本书共八章,在梳理了波伏娃在萨特与梅洛-庞蒂论战中的作用之后,将她的哲学作为一种政治哲学来界定,涉及的议题有自由和压迫的关系、自由的悖论、以萨德为例探讨性别境遇,最后汇总到《第二性》一书中,揭示了波伏娃对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三大话语的批评。
  • 《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

    《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

    西汉初期,统治者所采取的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推进了先秦诸子思想的再度活跃。吸取百家之长并各有所宗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特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正是这一时代的主题。《淮南子》就是在这一思想背景下产生的。《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宗,融合各家之长,对当时的社会和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试图形成融贯各科知识为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博大宽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淮南子》不仅是汉代思想史上也是道家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淮南子》的作者在当时已意识到道家自身理论的...
热门推荐
  • 暗黑曙光

    暗黑曙光

    混乱的时代,无尽的杀戮,这一丝黎明的曙光是否能照亮的暗黑大陆?
  • 杂货封神

    杂货封神

    正统简介:唐临有一个荷包,生成杂货,售卖杂货,花钱就能修炼,他觉得这挺好的。不正统简介:山巅云海间,白衣青年,手握光华流转的长剑,面对一位,身边站着两个小童的灰衣少年,“亮出你的宝器,咱们大战三百回合”灰衣少年抬手,站在他身边的小童,左边的粉嫩小姑娘,递上一把扫帚,右边的鼻涕小童,捧上一双草鞋,灰衣少年抬头,懒懒的道:“来”
  • 你是明珠,莫蒙尘

    你是明珠,莫蒙尘

    让我们一起回到波澜壮阔的1995年。这是最好的时代。牛角上的血滴尚未干涸,乔丹怀揣着复仇之心准备开辟公牛第二王朝;四大中锋顶天立地,雄踞一方;韦伯、加内特、邓肯、诺维茨基为即将到来的大前锋盛世蓄力待发;96黄金一代闪亮登场,未来是他们的,天空不是极限;乔丹接班人们个个意气风发,准备要篡权夺位了;这是最坏的时代。要站在世界的顶点,他需要将这些意欲成就伟大的传奇一一踩在脚下。那又如何?命为志存!我们可以超越前人,触及永恒!这将是一条遥远得看不到边际的征服之路,你会遇见世界上最壮丽的风景,周遭遍布伟大与荣耀,它将使你渐行渐远。只是,无论走到哪里,千万不要忘记:“你是明珠,莫蒙尘。”
  • 山海临城

    山海临城

    《山海经》《鬼谷子》《淮南子》,它们的出处以无可考究,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一系列神话故事又从何而来。为什么曾经一度出现的四大凶兽与四大神兽,如今却是不见踪影,它们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幻梦泡影。应龙和女魃的爱为何不能善终,是天地不允还是有所苦衷。《山海临城》,我心中的山海,等你一起来。
  • 穿越王妃虐王爷

    穿越王妃虐王爷

    遭受背叛的她离奇穿越,流氓的他频频招惹,她冷若冰霜,他死皮赖脸.
  • 王源vs鹿晗

    王源vs鹿晗

    当她遇上幸福,她该如何抉择?在爱情的岔路口,她该向那个方向走?
  • 神皇重生

    神皇重生

    一场风卷整个宇宙的空间风暴,令无数星球化为宇宙中的尘埃,空间裂缝更是随处可见,似要将宇宙撕裂为无数块。各种智慧生灵毁灭无数,不计其数的生灵因此而灭绝。宇宙空间风暴过后,各世界的天空中,出现一段由神秘恐怖能量组成的话,这段话令原本混乱的世界变得更混乱,令无数生灵为之而疯狂,无数大神通者为之不惜放弃自身那轻易毁天灭地的修为,也要利用无上神通转世重生。以此同时,宇宙各世界也出现神秘通道。这是一场游戏,还是成为颠峰的机会?主角王欲求如何在众多重生强者中踏上真正颠峰。
  • 爱起灯火阑珊时

    爱起灯火阑珊时

    和平常不一样,今天闹钟还没响,廖茉已经醒了。推开窗户,天空蔚蓝高远,阳光温暖热烈,栀子花香和……
  • 我的神通连万界

    我的神通连万界

    炫富?不知道财神是我小弟吗?比修为?不知道老子一根手指虐你一千零一遍吗?比神通武技?不知道老子擦屁股用的就是这东西吗?比血脉?唉!小兄弟,我一滴血市面最低价一千亿!且看少年丁渠如何在天庭,斗罗,斗破苍穹等世界中装逼。
  • 平行时空的巨星

    平行时空的巨星

    陈木白努力了半辈子终于成为了一个一线明星,岂料在人生得意之时,一部《复仇者联盟4》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在正当红的时候发生了车祸,当他醒来时,他已经穿越了!好吧,一切从头来过,他要成为平行时空的巨星,让地球的文化在另一个时空开花结果!!!ps:单女主,架空娱乐文,前期节奏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