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0600000017

第17章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3)

慧远认为,如同有形就有影、有声就有响一样,有人心的善恶为因,必有所受的福祸为果。人有了善德恶行,由于心的感召,必有福祸的报应,有感必应,谓之报应。他认为,这是自然,不是另有主宰,从外面来掌管报应,既然如此,人也就不能逃避自己行为所造成的报应。梁启超也说:“凡自己造过的‘业’,无论为善为恶,自己总要受‘报’,一斤报一斤,一两报一两,丝毫不能躲闪,而且善和恶是不准抵消的。”[注释:《与梁令娴等书》,《梁启超年谱长编》,1046页。]

中国佛教学者还宣扬因果报应是人的“气数”。慧远把因果报应说成是“无所容疑”的“必然之数”。他还说:“倚伏之契,定于在昔,冥府告命,潜相回换。故令祸福之气,交谢于六府;善恶之报,舛互而两行。”[注释:《三报论》,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88页。]古代中国人有一种说法,认为人生的祸福是生时禀受元气不同的结果。慧远也特别地讲“祸福之气”,认为祸福本身就是气,祸福之气交相代谢于六道轮回之中,从而赋予人生的祸福和报应以自然的性质和外观。南朝宋代奉佛文人颜延之说:“凡气数之内,无不感对,施报之道,必然之符。”[注释:《释达性论》,《弘明集》卷4。]更是把“气数”

和“报应”直接沟通起来。

中国古代还流行“分命”论,东晋戴逵就以分命论为武器,和因果报应论相抗衡。所谓分命,是说人们的“穷达、善恶、愚智、寿夭,无非分命。分命玄定于冥初”[注释:戴逵:《答周居士难释疑论》,《广弘明集》卷18。]。分命就是先天决定的宿命。宿命论和佛教因果报应论的过去世作业来世受报应的思想相通,而被中国佛教学者纳入佛教因果报应说的体系之中。慧远就说:“分命穷达,非常智所测,然依傍大宗,似有定检。”[注释:《答戴处士书》,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120页。]人生分命穷达,不是一般智慧所能度测的,只有依靠佛教教义才能有所定检。慧远机巧地调和了分命论和因果报应论的矛盾,并把分命论作为因果报应论的一个内容。

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与中国的天命论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如前所述,汉代以来佛教学者对于天命予人以祸福的说法多有批评。但自元代以来,一些佛教学者则转而强调报应论与天命论的一致性。如元代刘谧在《三教平心论》中说:“莫之为而为者天,莫之致而致者命。儒言天命,佛言定业,盖不可逃之数也。”[注释:《大正藏》第52卷,790页下。]把天命和定业都说成是必然的,绝对的,而忽视了佛教报应论强调作业的主体性、自律性,即与天命论的差异性。明末佛教四大师之一真可(1543-1603)更明确地说:

吾读《洪范》,乃知箕子圣人也。……箕谓五福[注释:五福,指寿、福、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六极[注释:六极,六种极不幸的事,指凶短折、疾、忧、贫、恶、弱。],唯敬天爱民者,天以五福应之,反是则以六极应之。由是而观,则报复之理,因果之条,释氏未东之日,而中国有欲治天下者,未始不严于此也。今谓因果之谈,报复之唱,乃释氏鼓惑愚者之技,岂君子所当道哉?[注释:《法语中·长松茹退》,《紫柏老人集》卷9,25页。]

看来,为了缓和人们对佛教因果报应说的批评,佛教学者越来越肯定儒家天命论,并把它引为佛教因果报应论的同道了。

轮回说的新阐发

佛教轮回说是在因果报应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生命转化学说,谓众生由惑业的因而招感生死流转,犹如车轮的回转,永无止尽。佛教强调,陷于生死轮回是痛苦的,只有超越生死轮回才能最终获得“解脱”。轮回说是佛教因果报应论的重要内容和解脱论的必要前提。中国佛教学者着重结合中国固有的相关观念阐发了六道轮回的种种形态,轮回与主体、轮回与心性道德的关系,并对儒家学者否定生死轮回说的种种非难,作出回应。

一、六道轮回与魂归泰山

君不见,东家妇,健如虎,腹孕常将年月数,昨宵犹自倚门闾,今朝命已归黄土。又不见,西家子,猛如龙,黄昏饱饭睡正浓,游魂一去不复返,五更命已属阎翁。目前人,尚如此,远地他方那可指!闲将亲友细推寻,年去月来多少死。……昨夜街头犹走马,今朝棺里已眠尸。……钻马腹,入牛胎,地狱心酸实可衰。[注释:祩宏:《出家别室人汤》,《云栖法彙·山房杂录卷二·诗歌附》,金陵刻经处本,1899。]

这是明末佛教四大家之一祩宏撰写的出家前告别夫人的歌诀。它表明,正是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促使祩宏出家信佛,追求超脱生死流转、实现永生无死的终极理想。

轮回原是古印度波罗门教的主要教义之一,认为四种姓[注释:四种姓,依等级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是印度古代社会职业世袭,同一种姓内部通婚,不与外人交往。]在生死相续、轮回转生中,生生世世,永袭不变。佛教吸取这一观念,并加以改造和发展,主张众生在业报之前,一律平等,即都以自身善德恶行决定来世的转生。在没有解脱以前,众生各依作业的善恶而趣往的世界,有五道(五趣)或六道(六趣)之说,早期讲六道,也讲五道,后专讲六道。六道指:

(1)地狱。地下牢狱,是受恶报最重的苦难深渊,有“八热”、“八寒”、“无间”等名。

(2)饿鬼。是一种孤贫潦倒的鬼,四处游荡而求食不得,饥渴难忍,苦无休止。

(3)畜生(傍生)。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如禽兽鱼虫,牛羊猪马等,多受自然环境支配,或依附人类生活。动物之间,弱肉强食,互相残杀;又有人类对它们的奴役、鞭挞、屠杀。

(4)阿修罗(修罗)。住于海中,是一种大力鬼神,有神通威力而无德行,嫉妒心极强。

(5)人。指人类众生。苦乐参半或苦乐少,是六道升沉的枢纽,修善得生天道;作恶,如杀、盗、淫,则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然人富有智慧,易于知苦修道,转凡成圣。

(6)天。指天界众生。共有三界二十八重天,从人间往上有六重天,因有男女****,名“欲界天”。欲界以上有十八天,因没有男女****,只有色相庄严,名“****天”。****以上有四重天,因没有色身形相,只有精神心识,名“无色界天”。天界内部虽有区别,但都重享乐,时享胜乐,并未超脱生死,若作恶也还要堕入恶道。

上述六道中,印度佛教有的部派删除阿修罗道,只说五道。六道的前三道称为三恶道,后三道称为三善道。六道的群生,通称众生。众生由于未尽之业,在六道中受生死轮回无穷流转之苦,称为六道轮回。因为六道都处在生死轮回的痛苦之中,所以,佛教又称六道众生共在一大狱中。

从信仰观念来说,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已经形成天上、人间和地下三种不同空间的观念。天上是上帝(天帝)所居,称为“帝所”,上帝是天上最高的神,他有许多属神,一些权威的祖先神也客居在帝所。地下,是鬼所居住的阴间世界。人死变鬼,鬼的容貌、性情与生前一样,能报答恩情,复仇雪耻,给活人以祸福。《楚辞·招魂》说:“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幽都”,即地下世界。魂既可上天,也可入地。1972年发现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和三号都帛画。一号帛画画面分为三部分,上部是天上世界,中间是人间世界,下部是地下世界。画面墓主轪侯利苍的妻子,作“灵魂升天”状。[注释:参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又见《座谈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载《考古》,1972(9);《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并无“嫦娥奔月”》载《考古》,1979(3)。]相对人间来说,天上世界是天堂,地下世界是阴间(人间世称也阳间)。中国三种世界说与佛教六道轮回的天、人、饿鬼和地狱,意义并不相同,但也有相通之处。中国人对于六道轮回说,最感恐怖、畏惧的是地狱道。“生人既死,阴府收其精神,校平生行事罪福之。坐罪者刑,狱皆怪险。”[注释: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记》,《全唐文》卷753,第8册,7809页,中华书局影印本。]“夹殿宏廊,悉图其状(指地狱情状),人未熟见者,莫不毛立神骇。”[注释: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记》,《全唐文》卷753,第8册,7809页,中华书局影印本。]佛教的人死入地狱说和佛寺地狱图景,令人毛骨悚然,心神惧骇。一些宣扬佛教的小说也极力张扬地狱之苦,如《冥祥记》载,晋人赵泰中年患心痛猝死,十日后苏活,谓曾遍历地狱:“所至诸狱,楚毒各殊。或针贯其舌,流血竟体。或被头露发,裸形徒跣,相牵而行,有持大杖,从后催促。铁床铜柱,烧之洞然,驱迫此人,抱卧其上,赴即焦烂,寻复还生。或炎护巨锅,焚煮罪人,身首碎坠,随沸翻转,有鬼持叉,倚于其侧。有三四百人,立于一面,次当入锅,相抱悲泣。”[注释:《赵泰》,《太平广记》卷377,第8册,2996~299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1。]佛教的地狱说成为佛教影响中国人信仰的最重要观念之一。

中国自秦汉以来,已有人死后灵魂归泰山之说,汉魏间又盛行泰山治鬼之说。为了便于中国人接受佛教信仰,中国佛教学者还把中国的泰山崇拜和佛教的地狱报应结合起来,如疑经《佛说妙好宝车经》就说:“将我何所至,送至东太山。”[注释:《大正藏》第85卷,1334页中。]“太山”,即泰山,为我国五岳中的东岳,系传说中专司招魂的太山府君所住地。佛教把太山府君说成是阎魔王的书记官,专门暗访、记录众生的善恶行为。泰山成为中国人承受地狱报应的场所,并被佛教徒奉为灵山。

怎样解救六道轮回中受苦的众生呢?中国佛教告诉人们要信仰六观音和六地藏,他们能救苦救难。天台宗创始人智顗(538-597)在《摩诃止观》卷2上指出,大悲、大慈、师子无畏、大光普照、天人丈夫和大梵深远六尊观世音菩萨,能分别依次破除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和天的转趋圣道的障碍。[注释:详见《大正藏》第46卷,15页中。]六地藏是大定智悲、大德清净、大光明、清净无垢、大清净和大坚固六尊地藏菩萨,也能依次分别化导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和天六道众生。中国佛教热烈地尊奉六观音和六地藏为六道能化的神主。这也是中国佛教出现信仰观音菩萨热和地藏菩萨热,对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的信仰超过对释迦牟尼佛的信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十界互具与刻刻轮回

中国佛教学还运用传统的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结合佛教《法华经》的十法界众生悉皆成佛的思想,提出“十界互具”说,为众生解脱独辟蹊径。

六道也称为“凡夫”,处于“迷”的世界;已获解脱生死的,称为“圣者”,处于悟的世界。佛教认为,由凡转圣,由迷入悟,是众生实现最高价值理想的根本途径。智顗在《摩诃止观》卷5上称,迷与悟的世界共有十类,迷的世界是六类,即六道,悟的世界是四类,为声闻、缘觉、菩萨和佛四圣。声闻是听闻佛说法而证悟者,缘觉是观因缘而觉悟者,菩萨是为度他人悉皆成佛而修行者,佛则是自悟且能悟他与觉行圆满者。六凡和四圣,合称为十界。智顗认为,从地狱界至佛界,十界中的任何一界,都具足十界,都是互相具备其他境界的,如地狱也具从饿鬼到佛的各界,佛也具从地狱到菩萨的各界。一心能造十界的因果,也就具足了十界。[注释:祥见《大正藏》第46卷,54页上。]这种理论强调众生主体心性活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强调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界的十界,都是众生一心所作,没有差别。这就在主体精神的深层活动中克服了十界的固有畛域,在世俗世界和神圣世界之间架起一座便捷的桥梁,为众生主观世界的转变,进而实现超凡入圣提供重要的理论根据。

明末祩宏作《六道互具》,认为“六道之中,复有六道”。文章以人为例说:

有人而天者,诸国大臣之类是也。有人而人者,诸小臣及平民衣食饶足、处世安然之类是也。有人而修罗者,诸狱吏、屠儿、刽子之类是也。有人而畜生者,诸负重力役、恒受鞭挞之类是也。有人而饿鬼者,诸贫穷乞人、啼饥号寒之类是也。有人而地狱者,诸刑戮剐割之类是也。[注释:《云栖法彙·竹窗随笔》。]

祩宏认为这是“各随其心,感报不一”,是人前生持戒修福不同所致。而这些现象的存在在客观上正曲折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平等。

有的学者还根据佛教“自业自得”和“随作随受”的思想,提出刻刻轮回说,它与十界互具说既有区别,又有些共同点。梁启超说:

善和恶是不准抵消的。……恶业受完了报,才算善业的账,若使正在享善业的报的时候,又做些恶业,善报受完了,又算恶业的账。……曾经造过的恶业,并不因忏悔而灭,是要寻报完了才灭。……他(佛)说的六道轮回等等,不过为一般浅人说法,说些有形的天堂地狱,其实我们刻刻在轮回中,一生不知道要经过多少生堂地狱。[注释:《与梁令娴等书》,《梁启超年谱长编》,1046页。]

意思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业的报应并不互相抵消,作恶业必受恶报,并不因忏悔就能灭除恶报。作善业后又作了恶业,则先受善报,再受恶报。总之,一般人往往既作善业也作恶业,那么,就会时而往升天堂,时而堕入地狱,不断地在六道中轮回往复。刻刻轮回说,客观上把轮回报应加以现实化,成为人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一方面强调人在现实生活中随时受报,这在一定意义上淡化了来世受报应的观念;另一方面认为精神苦闷即是地狱,精神愉快即是天堂,强调多作善业,保持“心地清凉”,在现实生活中就能达到涅盘境界,从而也就把佛教最高价值理想归结为心性修养境界。

三、轮回与持戒,轮回与心念

佛教学者在论述因果报应根源的时候,其实已经论述了六道轮回的根源。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佛教学者又特别重视以是否持戒和否行十恶来说明六道轮回的根源,并且以心即主体的心理活动作为决定轮回的主导因素。

佛教认为众生是由惑业的因而招感六道的生死轮回。所谓惑业的因,即苦因,具体是指贪、瞋、痴。贪,贪欲,即贪著爱乐五欲。五欲指、声、香、味、触五境所引起的五种****。瞋,瞋恚,瞋怒,是一种对众生的怨恨心理与仇恨活动。痴,愚痴,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不了悟宇宙人生的真实。贪,瞋,痴,也称为“三毒”,是毒害众生,使之长期受苦不得出离生死的三种根本因素,是决定众生在六道中受无穷流转之苦的根源。佛教认为只有灭除贪、瞋、痴,才能消除苦因,获得解脱。这是从人的欲望、情感和认识三个方面来探求人生痛苦的根源,强调只有灭除五欲,增长智慧,才是超越生死轮回的解脱之路。

中国佛教学者对于轮回的因果关系有着具体的说明。郗超在《奉法要》中说:

三界[注释:指众生所居住的欲界、****和无色界。]之内,凡有五道。一曰天,二曰人,三曰畜生,四曰饿鬼,五曰地狱。全五戒则人相备,具十善则生天堂。全一戒者,则亦得为人。人有高卑,或寿夭不同,皆由戒有多少。反十善者,谓之十恶,十恶毕犯,则入地狱。抵揬强梁,不受忠谏,及毒心内盛,徇私欺绐,则或堕畜生,或生蛇虺。悭贪专利,常苦不足,则堕饿鬼。其罪差轻少,而多阴私,情不公亮,皆堕鬼神。虽受微福,不免苦痛。[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17~18页。]

同类推荐
  • 孟子全书

    孟子全书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完整的体系,并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其著作《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亦源于《孟子》。古代学问大家韩愈有言:“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可见,不学习《孟子》将会蒙受无以弥补的损失。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 易经:中国神秘文化

    易经:中国神秘文化

    《易经:中国神秘文化》也做了周密的考量,最终选择按照先天八卦的次序,分八个卦宫,分别予以讲述。在每一卦的结尾处还附上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这样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轻而易举地读懂周易。
  • 诗美之辨:中国当代美学与诗学

    诗美之辨:中国当代美学与诗学

    本书对中国当代美学与诗学研究进行反思和重构,追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理论资源,系统阐释柏拉图、康德、尼采、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影响;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进行系统反思,并论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未来走向问题;对诗学研究的反思主要是从诗学生产的角度出发,论及新时期以来影响深远的10本文学理论教材,对文学理论生产的知识空间、问题意识和现实语境进行反思,从而达成重建本文诗学的目标;最后以新时期浙江文学发展落脚点,阐释新时期浙江文学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
  • 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本书选取了众多国学典籍里面最具知名度,也最具永恒生命启示意义的20部哲学经典,对之进行了原汁原味的品读。
热门推荐
  • 血杀十字恋

    血杀十字恋

    在校园中总能看见早恋的同龄人入对出双,可是这只是一段段不被世界所接受的孽缘。我不清楚其他人可以为我本不相信的爱情付出多少。但是他们让我相信了爱情的存在。那个男人,甘愿为自己所爱的人创造出一场血杀十字恋。他心甘情愿地背负上内心里对自己的谴责,伴她携手到老,或许这就是他最大的快乐。他把这段孽缘延续到了永久,一个吻不能永恒,但是他们之间的爱却得以永恒。当抬头迎面总有密云,对于他而言只要认得她就再没有遗憾。任未来存在那个可能,他们亦是最后那对变更。他不爱这个世界,他只爱她。我终于在他们的身上看见,原来在这个转瞬即逝的世界里,还有什么可以永恒。
  • 我为君故之晨风篇

    我为君故之晨风篇

    如果可以,我愿世界是一篇倒叙,那么我们之间该是多么美好的结局。如果可以,我愿青春是一场谍影,将它抛到岁月的时光机里,压碎一切,让它的结局化成迷。可,结局已定。还好,还好曾经“满满余光都是你,亿万星辰亦不及”忘不掉,又放不下。为何?我为君故!
  • 尸潮之倒计时

    尸潮之倒计时

    这是个科学与魔法共存的世界......谁是救世主?何去何从?文明重启100后,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情仇,人与病毒的抗争!
  • 异世情缘之残缺的碎片

    异世情缘之残缺的碎片

    残缺的记忆,你,是否能陪我寻完;缺失的碎片,你,能否陪我寻完。。。世事变迁,你我摇身一变,回眸一转,竟以兵戎相见;四处烽烟起,你我刀锋起。。。“曾经的伤害,我以为我能忘记,却怎想你会出现,勾起我的伤痕。。。你知道这种撕心裂肺的痛吗!”“我,只是你生命的过客,一个过路人。。。我。。。不值得你。。。爱。。。”
  • 最不可辜负的恋爱

    最不可辜负的恋爱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故事,甜的,酸的,苦的,辣的,想要了解一下吗?
  • 妺喜为妃

    妺喜为妃

    “献物”夏朝五百年统治的结束,弟十七代君主的结果。
  • 青春散场原谅我们的十七岁

    青春散场原谅我们的十七岁

    故事的开头,恰逢其会措不及防。故事的结尾,花开两朵天各一方。-夏湘笙:“求你,不要走。你说过不会丢下我的,你忘了吗...”“恶心。”面前的男人丢下两个字转身离去。——“笙笙,再给我一次机会,好吗?”“我们不可能了”
  • 魔路穷途

    魔路穷途

    屠龙者终成恶龙,当他堕入深渊的前一刻,突然被晨曦的曙光唤醒,于是他褪去龙袍,折断魔翼,化作浪子游戏世间,可终究无法逃脱猎龙者的追寻……
  • 亲爱的,那就是爱情

    亲爱的,那就是爱情

    她爱钱、不详、还对告白者来者不拒,第一次见面就无赖地把他不慎遗落的人民币占为己有,偏偏他却对这样的她产生了好奇。任她怎么捉弄他、恐吓他,他也毫不畏惧,坚决地要和她做朋友。甚至在她被全校学生排斥,指责为被鬼诅咒的狐狸精时,他也不离不弃,为她找兼职,帮她补习功课……看着日渐变得开朗的她,他以为自己的温柔能引导偏激的她走回正轨,她却在这当口无视他的心意,抢走了好友的男朋友……最让他措手不及的是,他还没来得及把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消化掉,竟惊愕地发现有人要取她的性命……他动用了一切的力量去调查这两件事,就在一切将要水落石出时,她却不见了……
  • 江笑追夫记

    江笑追夫记

    江笑第一次见到李羹,那是在隔离病房区。因为一场传染病,让他们本毫无交集的人有了交集。你说传染病可怕吗?一点也不可怕,只要有你在身边我们便一起闯关。春暖花开之时,便是你我见家长之日。剧场一:记者一:先生,请问你出院后你最大的想法是什么?李羹:回家隔离。记者一:……江笑不解的问,为什么你的愿望是隔离?李羹:因为隔离结束后,我便可以毫无顾虑的将你拥入怀中。剧场二:江笑:我跟你表白了两次你都才答应我。李羹:是三次。江笑:怎么可能?明明只有两次好吗?李羹:第一次你和赵叔说话的时候,我听到了。第二次在我快离开人世的时候,我听到了。第三次你的视频表白。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