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0600000114

第114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3)

第一系是从佛驮跋陀罗到玄高再到玄畅、法期等,此系的关键人物是北朝著名禅师玄高(402-444)。玄高早年赴关中从师佛驮跋陀罗,精通禅法。后西隐麦积山,有「山学百余人,崇其义训,禀其禅道」〔注释:《玄高传》,《高僧传》卷11,《大正藏》第50卷,397页上。〕又从外国禅师学习禅法。此后居河北林阳堂山,徒众三百人。玄高实为西北禅学的宗师。应北魏王朝之请,玄高往魏都平城(山西大同)大弘禅化。后因赞助太子晃共参国事,被太武帝所杀。一年多后,太武帝下令毁佛。玄高修持的禅法是「出入尽于数随,往返穷乎还净」〔注释:《习禅篇后论》,《高僧传》卷11,《大正藏》第50卷,400页下。〕,即所谓的数息观。《高僧传》本传还渲染玄高禅法的神灵性。玄高的重要弟子有玄绍、僧印、玄畅等人,其中日后影响最大的是玄畅。玄畅在玄高被杀后,南下潜逃扬州,后又赴荆州,西适成都,再转入岷山齐后山,结草为庵。史载,玄畅精于「三论」,更是较早弘扬《华严经》的禅师,他广泛地融合佛教「空」、「有」思想,以主导禅修活动,从而发展了玄高的禅法。〔注释:说见《玄畅传》,《高僧传》卷8,《大正藏》第50卷,377页上、中。〕玄畅的弟子法期被赞为「特有禅分」,精于禅法,禅修功夫颇深。〔注释:详见《法期传》,《高僧传》卷11,《大正藏》第50卷,399页上、中。〕

第二系是从佛陀禅师经道房到僧稠再到昙询等。此系的关键人物是北齐著名禅师僧稠(480-560)。佛陀禅师又称跋陀,天竺人,自西域来华,至魏平城。后随帝南迁,并在嵩山少室立少林寺,闻风响会者,达数百之众。少林寺以禅法驰誉北方。僧稠初从佛陀弟子道房,受止观法门,后又从道明禅师受十六特胜法,苦修得定,深有所证,获佛陀印可。佛陀赞扬他说:「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注释:《僧稠传》,《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第50卷,553页下。〕僧稠在嵩岳一带讲学,徒众甚多。后又应齐文宣帝之请,到邺城弘法。史载:「帝躬举大贺,出郊迎之。稠年过七十,神宇清旷,动发人心,……帝扶接入内,为论正理,因说三界本空,国土亦尔,荣华世相,不可常保。广说四念处法,帝闻之,毛竖流汗,即受禅道。……帝曰:佛法大宗,静心为本,诸法师等,徒传法化,犹接嚣烦,未曰阐扬,可并除废。」〔注释:同上书,554页上、中。〕帝亲自郊迎,礼敬备至。帝在听闻僧稠说法后,认为禅修是佛法的大宗,立即从受禅道,并强调义理低于禅道,可以废除。文宣帝晚年还远赴辽东山寺坐禅,足见僧稠影响之大。由于僧稠在传播禅法上的突出贡献,道宣把他和菩提达摩并称,以表彰僧稠的重要历史地位。〔注释:详见《习禅篇后论》,《续高僧传》卷20,《大正藏》第50卷,596页下。〕

据《高僧传》本传载,僧稠修持的禅法,一是依《大般涅盘经?圣行品》所讲的「四念处法」修持。「念」,系念,观照。「念处」,内心静寂的观想作用。「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感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此四观来破除世俗所持的「常、乐、我、净」的观念。文云:「此身如是不净,假众因缘和合共成,当于何处生此贪欲?若被骂辱,复于何处而生瞋恚?……若他来打,亦应思维:如是打者,从何而生?……因手、刀、杖及以我身,故得名打,我今何缘横瞋于他?乃是我身自招此咎,以我受是五阴身故。」〔注释:《大正藏》第12卷,675页下。〕意谓如被人辱骂痛打,是因有我身而招惹此咎。「四念处」就是通过摄念调心以求忍受一切痛苦烦恼,堪破一切常有我有,断除一切妄念欲想。二是修持「十六特胜法」。此为从数息观到观弃舍等十六种观法,是空性多的人修持的方法,因优胜于「四念处」等禅法,故名。实际上十六特胜法只是比较强调对禅定喜乐的感受,和体验喜乐感受的无常性,而内容并没有超出「四念处」禅法的范围。此外僧稠还「修死想」,《成实论》有《死想品》,「死想」是观想死的相状。「修死想」,是通过观想死状的种种不净秽,以灭除念欲。史载:「稠以死要心,因证深定,九日不起。后从定觉,情想澄然。究略世间,全无乐者。」〔注释:《僧稠传》,《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第50卷,553页下。〕

僧稠的弟子中有昙询等,昙询「化流河朔,盛阐禅门」〔注释:《昙询传》,《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第50卷,559页中。〕,在北朝传播禅法颇有影响,曾受到隋文帝的嘉勉、敬仰。

第三系是从勒那摩提到僧实,再到昙相等,其中北周著名禅师僧实(476-563)是此系的核心人物。勒那摩提,印度人,精于瑜伽师僧法。后来华,入洛阳译经。北周僧实来到洛阳,遇勒那摩提,从受禅法,得其心要。勒那摩提赞扬僧实:「自道流东夏,味静乃斯人乎!」〔注释:《僧实传》,《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第50卷,557页下。〕北周太祖礼请为国三藏。王朝上下,甚为敬重,遐迩闻名,声誉极隆。僧实偏于修持「九次调心」法。这也作「九次第定」,即「四禅」、「四无色定」和「灭心定」,合为九种禅定,为小乘古典禅法。「四禅」,即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四禅定,是****的四个冥想阶段。「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种禅定。这是无色界的四个冥想阶段。众生居住在三个界域:欲界、****、无色界。欲界是具有****和贪欲的众生所居,****是离欲的清净物质世界,无色界是超越于物质之上的唯有精神的世界。这三界是依次上升的境界。修持以上八种禅定,就能依次提升境界,由超越欲界的种种迷执,进而解除种种物质性的系缚。「灭心定」是灭除一切意识作用、精神作用的禅定。这是「九次调心」法的最后阶段、最高境界。以上的九次定,由一定入他定,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最后达到灭绝一切心思活动的境界。这是超越****和贪欲、超越物质、超越精神,即超越众生三界的圣者的境界。

道宣在总结北朝佛教禅师的地位与作用时说:「使中原定苑剖开纲领」者,唯僧稠、僧实「二贤」〔注释:《习禅篇后论》,《续高僧传》卷20,《大正藏》第50卷,596页下。〕认为唯有僧稠、僧实在中原一带佛教禅定领域中,具有总纲大要的开拓、示范作用。僧实有弟子昙相等,师徒授受,直至唐初,传灯不绝。

第四系是从慧文经慧思到智顗。慧文和慧思是北齐禅师,慧思晚年南下衡岳,智顗自离开慧思后,主要活动在沿江的庐山、荆州、建康以及浙江天台山。这一系全由中国禅师组成,是在禅法上极富创造性的一系,并由智顗开创了第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这里要简述的是慧文和慧思的禅学思想,智顗的禅学思想则在下面「天台宗的圆顿止观法门」专节中,再作介绍。

慧文,北齐人,约生活在6世纪,具体生卒年不详,被尊为天台宗的初祖。据《续高僧传?慧思传》载,慧文是「聚徒数百,众生清肃,道俗高尚」〔注释:《大正藏》第50卷,562页下。〕的大禅师,门徒众多,曾受到隋文帝的嘉勉、敬仰、影响颇大。他风格严肃,极重视锻炼心思的集中,以求正确地观察事物的本质。他无师自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禅观方法:「一心三观」。慧文是怎样提出「一心三观」的呢?《大品般若经》讲三种智慧〔注释:详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序品》、卷21《三慧品》,《大正藏》第8卷,218-219、373-376页。〕:「道种智」,是熟悉大小乘各种实践方法的智慧;「一切智」,是能看清一切现象的普遍真相的智慧;「一切种智」,是能辨别一切现象的具体自相的智慧。并讲如果具备这三种智慧,就能彻底灭除一切残余的烦恼、达到佛教的理想境界。龙树的《大智度论》卷27在解释这段经文时说,三种智慧虽是先后依次得到的,但三智实在「一心中得」〔注释:《大正藏》第25卷,260页中。〕,最后是一齐具足,可以同时兼有的。慧文由此领悟出一种禅法,即三种智慧同时圆满具足于一心的「三智一心」观。慧文还进一步领会到一心中可以同时观照多方面的道理,他联系《中论》的《三是偈》〔注释:详见《大正藏》第30卷,33页中。〕,认为「我说即是空」的「空」是真谛,「亦为是假名」的「假」是俗谛,「亦是中道」的「中」是中道谛。并认为真谛讲一切现象的真相,俗谛讲各别实践的方法,中道谛讲一切现象的自相,相当于三种智慧的境界。偈说空、假、中三相都是真实,称为三谛。一心同时从空、假、中三个方面观察为「三谛一心」观。这样从「三智一心」观发展为「三谛一心」观,构成了慧文的「一心三观」禅法。慧文将这一禅法传给了慧思,慧思又传给智顗,智顗更开展为「一念三千」的「三谛圆融」观,成为天台一宗的教观中心。慧文是奠定这一学说基石的先行者。

慧思(515-577),早年出家,后往投慧文,从受禅法。他专诵《法华经》,约千遍以上,造就极深。后率众南下,在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大苏山游化,历时14年。后又继续南下,入南岳山弘法,世称南岳大师。慧思禅法的最大特点是,在慧文的「一心三观」的基础上,提出「实相」观。慧思亲承慧文的传授,重视在禅修上尽力于引发智慧,穷究实相。他的实相说的要点,来源于《法华经》。实相说的结构方法,则受《十地经论》和《大智度论》的启发。《法华经?方便品》提出佛的知见,即佛照见一切现象实相妙理的知见慧解,为一切智慧的标准,强调佛的知见不仅广大深远,而且能穷尽诸法实相,即圆满把握一切存在的真实本相。实相的内涵有十项,即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详见《大正藏》第9卷,5页下。〕慧思受《十地经论》解释方法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该论解释《华严经》处处都用十法来表示圆满之意,又有十如是的文句:「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染,如是无量,如是上,此诸佛法如是难得」〔注释:《十地经论》卷3,《大正藏》第26卷,141页下。〕,受此启发,慧思也用这种方法来解释《法华经》。慧思认为「十」表示圆满,含摄一切法。「如是」是表示非泛泛之谈,是肯定相、性等十项都真实不虚。《大智度论》把诸法分为两类:「别相」、「各各相」(自相)和「实相」(共相)。如地的坚硬,水的潮湿,火的炎热,风的流动,是各自的自相;若深入本质探求,则为「空」,为「实不可得不可破」,这是地、水、火、风四者的共相。〔注释:详见《大智度论》第32卷,《大正藏》第25卷,297页中、下。〕慧思也说十如的各个方面是别相,十者都谓之「如」是共相,并在这种区分的基础上,把别相和共相两类合称为实相。由此,慧思建立起「十如」实相说,并以观照实相为禅观的中心内容。慧思专精《法华》,悟得法华三昧。法华三昧就是观照《法华》所开显的实相的真理。

同时,慧思也修持四念处,即以身、受、心、法四者为止观的对象,分别念身是不净、感受是苦、心是无常、法是无我。与此相关,慧思还提倡安乐行。安乐行是安乐又容易的修行。《法华经?安乐行品》称有四种修行方法是安乐的,即身、口、意三安乐行和誓愿安乐行。所谓四安乐行,就是在禅修时远离身体、言说、意志方面的种种过失,而誓愿普度众生,引导众生走上解脱之路。

慧思在大苏山传授禅法时,智顗曾前往问学。慧思很器重智顗,常命他代讲《大品般若经》,并特别指导智顗说,《般若》讲的「一心具足万行」是次第义,《法华》讲的「一法具足万行」才是圆顿义。《法华》所说的比《般若》更进一步,高于《般若》思想。慧思还与般若学者不同,他偏于以心法为中心观照诸法实相。这些对于后来智顗创立以《法华经》为中心的天台宗学说,尤其是「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第五系是从菩提达摩到慧可再到僧璨。因达摩以《楞伽经》印心,故当时慧可与僧璨〔注释:慧可最后几年和僧璨晚年都生活在隋代,为方便起见,将他们列入北朝时代论述〕都被称为「楞伽师」。此系后经唐代道信、弘忍再到慧能创立禅宗,是为中国佛教中拥有信徒最多、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

菩提达摩,自印度航海来华,经广州到建康。传说达摩和梁武帝有一段对话,梁武帝笃信佛教,问即位后所做的建寺、写经、造象、度僧等事,能积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可言。武帝对这个答复不能理解,彼此话不投机。达摩随即渡江北上入魏,在嵩洛一带传授禅法。有传说,达摩晚年遭遇毒害而死,也有说他手携只履西行返回印度,即所谓「只履西归」的传说。

菩提达摩的禅法以壁观——安心法门为中心。宗密说:「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注释:《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2,《大正藏》第48卷,403页下。〕「壁观」,是面壁而观,心如墙壁,外,诸缘不能入,内,心无不安。这是达摩传授的独特禅法。道宣对它评价甚高:「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注释:《习禅篇后论》,《续高僧传》卷20,《大正藏》第50卷,596页下。〕可见达摩禅法的影响是很大的。

达摩的禅法特点在于「藉教悟宗」,也就是先凭借言教以启发信仰,一俟信仰形成就脱离言教。达摩禅法的具体内容是以理入为主、行入为辅的「二入四行」法门。史载达摩称「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为」。〔注释:《菩提达摩传》,《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第50卷,551页下。〕认为成就佛道的方法只有「理入」(对于教的理论思考)和「行入」(修行实践)两种。

关于「理入」,达摩说:「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注释:《菩提达摩传》,《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第50卷,551页下。〕「真性」即是佛性,也即空性。「理入」有两层涵义:一是根据经教所说,深信人人都有真性,在「含生同一真性」的理论基础上,确立「舍伪归真」的信仰和决心;二是在树立信仰后,通过禅定「壁观」,令心安定,不生分别,不再依赖经教,心与道冥符。「理入」即悟理。也就是悟入「无自无他,凡圣等一」的「性净」之理,悟入「寂然无为」的「空性」之理。悟理的关键是「壁观」,也就是「安心」。菩提达摩特别重视「安心」,强调将心安住一处,也就是不起分别心,没有分别心,使心达到安定寂静的境界。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慧可初见达摩,诉说自己内心很不安宁,乞求帮助「安心」。达摩说,你把不安的心拿来,我好使你安心。慧可说,不安的心无处可找。达摩即说,我已经给你安心了。〔注释:详见《景德传灯录》卷3,《大正藏》第51卷,219页中。〕这个故事是说不要把心作安与不安的区别,就是安心的意义。可见,菩提达摩的「藉教悟宗」的实质是重禅悟,轻经教,重内证,轻语言。

关于「行入」,「行」有「四行」,即有四项内容〔注释:详见《菩提达摩传》,《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第50卷,551页下。〕:一是「报怨行」,人们对以往所作的业应有正确的认识,甘愿承受报应,毫无怨憎,并且努力修行,以显了真性。二是「随缘行」,人们应依随苦乐顺遂各种缘,保住真性,以渐进于道。三是「无所求行」,对于现实经验世界,不应有任何贪恋、追求。四是「称法行」。「称法」指与理法相称相应,理法即「性净之理」、「空性之理」。这是指与「性净之理」或「空性之理」相应的修行。「四行」是说在四种禅修实践中要做到无怨无憎,无喜无悲,无贪无求,符合理法。「行入」是在「理入」基础上进行的,并要求与壁观内证所得的「性净之理」或「空性之理」相应。达摩提倡「理入」与「行入」相结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同类推荐
  • 人生哲理小语心是快乐的根

    人生哲理小语心是快乐的根

    一个简单而富有哲理的故事,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本书就是将许多充满智慧的人生哲理故事以最简单、最朴实的方式呈献给读者。
  • 跟王阳明学心学

    跟王阳明学心学

    本书共分为十九章,每一小节文章开头均以王阳明的一句或一段经典言论做引,在正文具体展开论述其思想的精炼和智慧所在。本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从宽心、诚心、进取心、道德心、孝敬心、素净心、喜乐心等十九个方面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智慧。王阳明的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
  • 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修订版)

    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修订版)

    老庄意境,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存,不但仍在影响着现代人生,而且对现代人生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书旨在揭示和分析老庄意境,以便自觉地扬弃和借鉴它,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也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 韩非子智慧讲堂

    韩非子智慧讲堂

    本书分为:权利之势——高举权柄的艺术变通之法——变法革新才能赢制臣之策——驾驭下属的方法等。
  • 孟子学院-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学院-孟子的仁政思想

    本书以孟子的观点为基本出发点,融会古今,多方位地阐释了孟子学说和现代人的紧密联系,既不乏理论上的严谨性,又有着优美的文笔,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好书。
热门推荐
  • 道家无情

    道家无情

    我一个长在红旗下的年轻人,被道家牛居的老二爷,送入一个妖魔鬼怪横行的梦境中,为了有脸面的醒来,我不得不认真的修行。妖娆的女鬼,性感的山精,多姿的树妖,丰满的贪魔……一切心底的美好,都讲纷至沓来,但我只能坚持无情。
  • 炎龙云起传之复仇

    炎龙云起传之复仇

    魔族统领由于与炎龙族首领的私人恩怨,于紫熏宫和炎龙族决战。炎龙族全族被灭,炎龙族首领龙羽之子——龙天穹因灵力耗尽,坠至凡界。后被杨家夫妇收养,因忘记自己的名字被改名为杨千羽。他和凡界小孩一样上学,渐渐淡忘了自己的使命,直到被同在凡界的炎龙族幸存者提醒才想起自己的使命。可此时魔族得知龙天穹没死,便派下半兽人军队下凡捉拿他。乞丐的真实身份,杨家夫妇被杀,通天之道……龙天穹能否重回仙界,替父亲报仇?
  • 那些年辉煌的岁月

    那些年辉煌的岁月

    那些年,兄弟们坐在一起喝酒,他们总说,等我以后有钱了,要开宝马,住别墅,泡洋妞。多少年过去了,兄弟几个又坐到一起,他们却说,如果能回到以前,那该多好。
  • 雨神传说

    雨神传说

    一场阴谋突如其来,本该平凡的店小二钱却越卷入其中。有人称雨神的萧敬被人暗算,命在旦夕,临死之前传功法与钱越。钱越的修仙之路便慢慢开启,是报仇?还是报恩?
  • 清酒调

    清酒调

    我是扶苏子晴,九天的仙,不知苦楚,不懂爱恋,直到遇见了他,几番泪下,方知这爱恨滋味!她是我南宫清羽的梦中人,双瞳剪水,天真无邪,我虽冰冷如羽,可我愿意倾尽我温柔,只要你在我身边!冷漠专断的九殿下啊,我曾以为你就是蓁儿的全世界,你既知我夜夜流转在你的床头,可为何就是不愿再多看蓁儿一眼!她是我的苏小饮,那个爱吃樱桃的小仙,我公子少昊愿护你生死,抚你离愁,只要你说带你走,此生,我绝不停留!
  • 人海茫茫为何我们要错过

    人海茫茫为何我们要错过

    人海茫茫,为何我们要错过,是有缘无份还是只是路人,爱你的那个他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失去才知道珍惜?谁能白头偕老,谁能笑到最后?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有持无恐?十年相伴,你若不离,我定不弃
  • 我有一群逆天房客

    我有一群逆天房客

    我叫王不羡,我是一个可以满足粉丝惊喜的巨星——仙王。别问我为什么如此优秀!因为,我有一群逆天的天才房客……——“李老大,今天打什么副本?”“呵~303吧,上次这里还有一点资质没有拿到。”“哦?是吗!不过看你今天应该可以升级了,恭喜你啊。”“好啊,来给你副本卷。”“这是303房卡,祝你早日巅峰!”
  • 间谍的活法

    间谍的活法

    现代全能型间谍意外穿越到不知名的时空,极擅伪装,想要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地方活下来,除了要脑子,还要有本事。
  • 大对决:即将爆发的中美货币战争

    大对决:即将爆发的中美货币战争

    2015年前后,一场以美国、中国及欧元区为主角,波及所有欧美发达经济区与亚非拉新兴经济体,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金融大对决,将由美国发动。本书作者指出,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在精心布局一场重在针对中国的货币战争!此一役,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对决。这是美国利用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掠夺世界财富的第三次金融战,其最大的掠夺对象是中国。在前两轮金融战中,西欧失去5年,俄罗斯失去6年,东南亚失去8年,日本失去15年。2015年前后,美国会击垮中国吗?中国会金融战败,并失去5年乃至10年吗?中国要如何破解美国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与资本大布局?如何迎战即将到来的金融大对决?
  • 神话时代来的人

    神话时代来的人

    沙加?阿释密达,在神话时代,作为海神波塞冬的身体,以人类的姿态降生。成年后,波塞冬的灵魂进入体内,继续神的生活。本书讲述的是,沙加在履行神的职责之前,即作为人类、还没有成年之前,参加猎人考试,被送到当代社会,开始现代人生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