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86700000042

第42章 佛教的认识论(上)(7)

(一)量与量的类别“量”是梵语波罗麻那的意译。因明所谓量就是对于对象的正确认识。量,有估量、计量、衡量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尺用以计量长短,秤用以衡量轻重。在量度中如尺可说是能量,被量的布可说是所量,用尺子量布的长短,可称为量果。这样量又有尺度、标准、方法、结果等意义。古印度学者把量的意义引入认识论中,把量视为判别认识是非真伪的标准,进而加以分类,也就直接指认识本身了。后来又进一步把获得认识的手段、方式、过程也称为“量”。总之,古代印度把获得认识的手段、形式,认识的过程和认识的内容及其证明,都称为“量”。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和其他流派都有关于量的说法,对量作了种种归类,形成量论。后来,尼耶夜派在原来的量的学说的基础上,把认识源泉、工具、标准即量分为四类:一是现量,是由认识器官和认识对象相接触获得的知识,即感觉知识;二是比量,指从特殊到特殊的推论和类比,即推理知识;三是譬量,也称譬喻量,指从已知相似事物而推知未知事物,是从比较中获得的类推知识;四是声量,也称圣教量,指得自于可信人的言说的知识,因是通过语言得来的,故名“声量”,又因是各派各自信仰的圣教知识,故又名圣教量。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一般都持现量、比量和圣教量的三量说,《瑜伽师地论》还对三量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后期瑜伽行派陈那在所著《因明正理门论》中废去了圣教量,只立现量与比量,并且对现量与比量作出了独创性的阐发。

陈那着重从主客观的关系,尤其是客观事物的相状方面,直探认识本原,肯定现、比二量。

陈那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作用,人的主观认识能力是“能量”,客观认识对象是“所量”,“能量”量“所量”的结果是“量果”,也就是认识。一切客观认识对象即“所量”有两种相对的相状,一是自相,二是共相,这是两种认识境界,此外,再没有第三相。自相是指客观事物所特有的相状、个别属性,共相和自相相对,不局限于某一种客观事物所特有,而是指某些客观事物所共有的相状、属性。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就是人的认识领域,人的认识活动无非是两方面,一是循着客观事物的自相而获得现量,二是循着客观事物的共相而获得比量。共相不能离开自相,比量离开现量也不能获得,现量是比量的基础。由于客观事物没有其他的相,也就没有其他的量。陈那认为,在量的种类中,只有现量和比量是有意义的,其他各类量如譬量和声量都不能独立存在,只能隶属于现量或比量。如声量中,言说者所说的事情是可信的,就属于现量,言说者的可信,是属于比量。陈那对于量的类别的确定是符合认识论的客观原理的,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但是陈那毕竟是佛教学者,他仍然坚持佛教瑜伽行派的教义是必须崇奉、不能违反的。他曾立识的相分、见分和自证分的三分说,认为自证分是体,相见二分是体上所起的二用。“三分”相应于“量”来说,见分是能量,相分是所量,自证分是量果。

把相分归结为自证分的用,就是把认识对象归结为内心所呈现的影像。把量果视为自证分,也就是认为认识的结果是在心内,认识的本质是自己了解自己。这是陈那坚持唯识理论所导致的理论矛盾。

(二)现量陈那对现量的含义提出了新的界说,他认为现量必须是离开分别的,是否离开分别是区分现量与比量的标志。所谓分别是指运用名言概念对事物进行分别的思维活动,离开分别就是离开那种运用概念的思维活动。也就是说,现量来自单纯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记忆、联想、判断、推论等思维活动的。陈那以前的因明学者都是从感官和对象相接触的关系上来说明现量,陈那进一步从排除思维活动、排除概念作用的角度来界定现量的意义,把现量安置在单纯感觉的范围内,认为现量是纯感觉的知识,是直接经验。

后来法称又为现量的构成补充了一个条件:“不错乱”。错乱,指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觉。

不错乱就是排除感觉中的各种错觉。错觉是常有的现象,是由主客观的原因构成的。一个人如有感官上的毛病、精神病患、发烧等情况,就会产生种种错觉。又如,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乘船时会看见两岸和岸上的树在移动,产生幻相或假象。法称认为,现量是离开各种错觉的,错觉不能构成现量,只有正确的感觉才能构成现量。法称还触及了客观对象对于认识的制约作用,他说,由于客观对象远近的不同,感觉(现量)的明昧程度也就不同;如果所得知识不受客观对象远近的制约,那就不是现量而是比量了,这种比量是和对象无关、不属于自相的。这是从客观对象自身的具体情况及其对人的认识的制约关系来说明现量与比量的区别的。陈那和法称主张以“离分别”和“不错乱”为构成现量的条件,就是认为现量是部分感觉的知识,是纯粹感觉的知识。

这里应当指出,法称所注重的是经验的事实,他的这种客观对象决定现量的观念,实际上是承认所有自相都是真实存在的,承认客观对象是与主观思维分离的,承认对象是存在于思维之外的,即外境是实有的。

由于对现量性质的上述诸种规定,又有真现量与似现量之分。所谓真现量就是符合“离分别”

、“不错乱”的要求,既没有加入概念分别作用,又没有被幻相、假象所迷惑的纯粹感觉知识。所谓似现量就是或加入概念分别的感觉知识,或由于主客观原因被幻相、假象所迷惑而造成的错觉。这都不是现量,只是似量,似现量。似现量虽然在对客观对象的自相的感觉过程中加入了概念的分别作用,或者被幻相、假象所迷惑,但不是比量,因为它是以客观境界的自相为感觉对象的。

现量从形式上又被区分为以下四种:(1)五根现量。五根即五官。五根现量是指与五种感官直接相联系的现量,如眼见色相、耳听声音等感官知识,这是最基本的现量。(2)意识现量。

是指为感官知识所引起的心理意识活动中,其间已灭的前一感官知识,又引导生起后一感官知识,所认识的对象也和以前的感觉对象相似,这种相连续的意识活动既没有加入概念分别作用,也不错乱,由此所得的知识称为意识现量。(3)自证现量。心理活动的主体在感觉对象的同时,也对自身有一种了解,比如,耳听音乐,十分优美动听,听时不但了解对象是声音,还意识到自身在听闻,这后一种了解就是“自证”。主体在进行感觉活动时,对对象的了解和对自身的了解,在时间和性质方面都不容有概念分别作用的加入,也没有错乱,是属于现量,称为自证现量,也称为自己意识。(4)瑜伽现量。瑜伽是相应、结合的意思,这里指修行者在沉思中心理异常安定并和真理相冥合的状态。佛家新因明学者认为在这种瑜伽状态中,人们对事物的了解也是现量的。这是说,在修行时要把追求冥合的真理和具体事物结合起来,在意识上反复体验、实证,而后这种真理就会呈现在意识上,而且不用语言文字的媒介,也不发生错乱,所以也属于现量。这种瑜伽状态中所得的现量,称为瑜伽现量,也称沉思圣者的知识。后期瑜伽行派关于四种现量的分说,对于研究、认识不同形态的感觉知识是有启迪作用的。

(三)比量比量是在现量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共相(一般属性)的推理认识。按照陈那的说法,比量是以“因”的“三相”为媒介,对事物的共相进行推度而获得的推理认识。比量的成立要依靠因(理由),关键是因,只有因的第一相“遍是宗法性”才与“宗”相贯通。就是说在所要推度的事物上的确有因,只有因的第二、三相“同品定有性”和“异品遍无性”才与“喻”相贯通,就是说在和所要推度的同类事物方面和因相关,在和所要推度的异类事物方面和因无关,从而使宗、因、喻三支连成一体,进行推度,从已知经验推论未知事物而获得推理认识。由此又以因的正或似为标准而有“真比量”和“似比量”之分,凡因是三因具足的正因,据此进行推度所获得的比量是真比量,凡因是三相有缺的似因,据此进行推度所获得的比量是似比量。

由于立论目的和表现形式的不同,佛教新因明学家又把比量分为“为自比量”和“为他比量”两种。为自比量是指以自己认识事物为目的的比量,它只局限在自己的思维中进行,并不形诸语言文字。为他比量是指自己认识以后还要将自己的认识传给他人,是以认识传给他人为目的的比量,需要形诸语言文字,并具有完整清晰的论式。这两种比量在成因和性质方面没有什么差异,所不同的是形式,这是由于为自己或为他人的目的不同决定的。其一是属于思维方面的比量,再一是属于语言方面的比量,二者各有偏重。法称认为语言和思维是一致的,他反对那种认为语言和思维的正确程度可以不一致的说法。陈那认为,辩论双方如果各有理由,看法不同,可以共存。法称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在逻辑上是无意义的,他认为如果思维正确,就不可能在言论上出现各执一词的情况。这也是法称比陈那高明的地方。

量论是佛教哲学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在印度大乘佛教后期得到特别重视不是偶然的。随着佛教流传的年深月久,随着佛教与外部论敌以及内部各派的斗争的发展,必然把这样的问题推到理论战线的前沿:我们究竟怎样知道某种事物是真实可靠的?究竟根据什么理由、什么标准肯定某种主张,又否定某种主张?什么东西可以构成证明?佛教在这些根本问题上经常陷入一种矛盾状态:是依靠可以证明的经验及从经验中引申、推理出来的东西呢?还是依靠佛教经典上所载的各种言说?陈那、法称的量论正是试图解决这个矛盾。他们一方面强调每个修行者都必须亲自体验真理,依靠经验,以达到大彻大悟证觉成道的境界,一方面又论证释迦牟尼是最完满地体现了量的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解的,称为“为量者”,推崇为正确知识即真理性的标准。宣传信奉释迦牟尼,信仰佛教,习诵佛典,就会获得真正的量,就可以证得佛果。量论调和了经验与佛法的对立,它的宗教目的和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印度瑜伽行派的法相唯识理论和新因明学说,经唐玄奘的介绍,一度在我国流传,但不久即湮没无闻。到了近代,一些著名学者如章太炎等人,又通过学习法相唯识宗的分析方法和逻辑学而接受西方哲学。可见,佛教法相唯识宗的方法论和逻辑学也发挥了促进中西思想文化交流、融会的作用。

同类推荐
  • 降伏其心(下册)

    降伏其心(下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经典。《古兰经故事》中所有的篇幅都是《古兰经》中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传闻轶事,主要是穆罕默德之前的历史人物,即历代先知的故事。这些故事在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国家普遍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确实,先知们光明磊落、公正无私、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任劳任怨、积极进取、洁身自重、临危不惧、宽宏坚忍、劝善止恶、敬老爱幼、赈困济贫、意志顽强、信仰忠诚……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不光是每一个穆斯林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典范,也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基本生活准则。同肘,从故事中讲述的古老部族的兴衰成败,告诫我们要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 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

    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惠能以白丁之身,彻悟万法皆空。承继禅宗衣钵,开枝散叶,独创南禅法门,又锐意革新,将佛禅义理撷其精要,去其冗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这一外来宗教彻底中国化和平民化。《六祖坛经》曾被列入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十本哲学著作之中,而惠能本人被称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热门推荐
  • 鬼舞乾坤

    鬼舞乾坤

    舞天仇,一个驱魔家族少爷。却因为被家人认为是妖魔转世,从小饱受冷眼。十岁那年,他被雷电劈死在家中。十年后,他化身为冥界使者重返人间,修真界和妖魔道因为他的出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 夕阳笙微凉

    夕阳笙微凉

    我们都不像从前那般了,我们少了当时的轻狂,不再像当初一样不顾一切,我们也不会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应为我们经受了岁月磨练,经受了被爱情伤的版体鳞伤的感觉了,我们也以为我们之间不剩什么了,却发现,我们的爱情依然存在,它没有变,依旧像以前那样变化多端,时而给我们甜蜜,时而让我们体无完肤。爱,就是放手
  • 天地源君

    天地源君

    天地之初,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分为天地人三界。天界由天帝所在的天庭管理,地界亦称冥界由冥帝及冥帝下的十冥王判官管理,人界由皇帝管理但常战乱更替很快。在蛮荒时黄帝轩辕氏,斩蚩尤,夺天下,成仙为圣,入住天庭,称天帝昊天,四夷来朝。上管天庭,下管冥界,左右人间。但他罔顾天道,逆天而行,被天下诸强所推翻。在他执政之时他的三女儿下界历练。
  • 无限进化之精灵创世

    无限进化之精灵创世

    携带无限进化系统。可谓神奇宝贝无上限进化。绿毛虫进化一次甲壳昆甲壳坤进化一次巴大蝴巴大蝴进化一次?????????
  • 有只通灵兽

    有只通灵兽

    《有只通灵兽》在未来的世界中,人们都有一个神职:通灵师。在这时,一颗从天际来的陨石掉落。一只小小神兽在此孕育。这只神兽后来吸收日月精华,成长为了一只名叫:穷奇的怪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绝色倾城之逍遥皇妃

    绝色倾城之逍遥皇妃

    顶级杀手不慎穿越成太子府丫鬟慕流星,为了找到回去的路,慕流星在异世掀起无数狂澜。风华绝代、冷漠果断的辰国皇子姬浩云;面若冠玉、温和腹黑的暝岛少主无双;冷酷无情、杀伐果断的染月太子月霜寒……一个又一个强大的男人闯入她的生命,与她共谱一曲冠绝天下的赞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邕城

    邕城

    顾尘云,生在顾家便是祸端。族人亡,灭天道,所期不得。忆前尘,追往事,可谈此亡乃仇杀也。
  • 司藤

    司藤

    1946年,天师道长丘山于沪上镇杀女妖司藤,临死前,司藤嘴角现出一抹如释重负的诡异微笑。2013年,男子秦放携未婚妻前往西部囊千寻找一位祖上的恩人,车毁坠崖,崖底的尖桩刺透心脏,滴落的血复活了长埋地下的女妖。她自称司藤,卒于1937年,逼秦放听从自己驱使,要下一局复仇的好棋。秦放千方百计想脱离司藤的控制,但抽丝剥茧的复仇路上,他渐渐发现,自己的命运,早在七十余年前,就已经有了安排……
  • 科学我知道-Why动物

    科学我知道-Why动物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动物的概念、动物的家庭组成、动物的进化、动物的生活习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