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86700000021

第21章 佛教的宇宙要素论(2)

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把法分为若干类,这是和采用分析方法密切相关的。他们是用“分析空”即分析而空的方法,以论证万物只是一种名相,一种概念,是空的。比如房子,通过分析,可以知道是由梁、椽、砖、瓦等材料构成的,梁、椽等材料是房子造成和存在的条件(因缘)。由此得出结论,房子是空的,并不真正存在,实际上只是一种概念而已。再进一步还可以说,梁、椽等也是由木料和人工等条件造成的,同样也是空的,也是概念而已。说一切有部应用这样的分析方法,最后把纷繁杂陈的万象分解为七十五法,即七十五种成分,认为这些成分是实有的、有自性的,不是由其他条件和合而成的假有。这些成分是相待、相依即以缘起的形式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是互为因果,处在因果联系之中的。由于七十五法互为因果,七十五法是实有的,因此因与果也是实有的。主张“因有”是说一切有部的基本论点。他们所讲的“有”有两层含义:一是各种法在时间上“三世实有”,即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实有的;二是在本质上“法体恒有”,法有体用之别,法体是三世俱存的,法用则是现在才有的。

说一切有部的所谓“一切有”,不是指宇宙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而是指一切事物的构成要素即各种法有。这种理论后来又有所发展,就是把各种法的实在性也仅仅看成是名相、概念,也只是作为名相、概念而存在。这样概念的实在被视为唯一的真实的存在,而法的真实的实在倒是无足轻重的了,实际上也就是被认为不是真实的存在。这是从说一切有部发展起来的婆沙宗的观点。这种观点后来更为大乘瑜伽行派所发展,此派在七十五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百法说,强调这些法仅仅是作为名相、概念而存在,并由分析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名相,进一步确立“唯识无境”的理论。从小乘说一切有部的七十五法说到大乘瑜伽行派的百法说,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印度佛教哲学从二元论到唯识论的演变。

四、百法大乘瑜伽行派把宇宙万有分为五类一百种,称为“五位百法”,即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根据世亲著《百法明门论》,可列表如下。

《百法明门论》的排列次序是侧重于从唯识转变的次第,认为宇宙万法都是从心识转变而生,不是离开心识而有独立的自体。也就是说,有心然后有色,所以先举心法。同时,从宗教修持的角度,认为在宇宙万法中“心法最胜”,心法作用最大。心的修持不同,或堕生死轮回,永生痛苦,或证涅槃,得到解脱,所以列心法于首位。次举与心相应而起的心所法,再举色法,以表示色法是依心法与心所法而产生的。第四心不相应行法是借助于前三法而有,并无自体,所以列宇宙万有有为心法(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心所法(五十一)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二十)——忿、恨、恼、覆、诳、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不定(四)——睡眠、恶作、寻、伺色法(十一)——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不相应行法(二十四)——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文身、句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不和合无为——无为法(六)——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为第四。第五无为法,因为不能自己显示,要借前四法“断染成净”而显示,所以列于最后。

下面着重从五种类别解说大乘瑜伽行派的百法,兼及小乘说一切有部的七十五法。

五、心法心法是精神活动的根本主体,各自与其所对境界相接触而形成分别虑知的作用。因领有其他相应的精神活动,也称为“心王”。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认为心王是一个,共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把六识综合为一个心法,即六识是心法的六个方面,并不是六个独立的自体。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把心法分为八识,主张有八种识一般地说,“心”、“意”、“识”三个名词是通用的,如加以区别,则前六识名识,第七识名意,第八识名心。。

所谓八识就是在前六识的基础上增加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大乘瑜伽行派提出第七识和第八识,有其认识上的原因,此派认为生命的连续存在,必须有心识的执持,而前五识和第六识的心理作用是间断而不相续的,第六识虽然能发挥复杂的精神作用,但它也是由刺激引起的,这都不能说明众生死后生命依然存在的现象。

为了说明这种众生死后生命的转化、相续,瑜伽行派认为还有一种内在的、潜隐的、微细的、相续的心存在。在小乘佛教经籍里已经涉及这种潜意识,瑜伽行派则明确地建立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学说。

佛教各派对于前六识的解说基本上是一致的。前文已述,前五识就是和五种感官相应的识,就是单纯的感觉作用,第六意识具有一般的性质,能对内外之境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生起了别,表现为推理、判断、记忆等作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小乘佛教以前念的意识为意根,瑜伽行派认为第六识的意根就是第七末那识,即以第七末那识为意识独有的根据。第六识以整个世界现象(诸法)为对象,所以也称“法识”,它综合感觉所形成的知觉、思维等,对于一切事理都有思虑分别的作用,同时又有四种差别,也就是把第六意识分为四种:(1)明了意识,又名五俱意识。因为眼、耳等五识不能明了分别,不能深入把握所接触的对境,而意识则能令五识明了分别,所以称明了意识。又因是与五识俱时而起的意识,所以也称五俱意识。(2)定中意识,即与禅定相应而发生的意识活动。(3)独散意识,指既非与五识同时而起,又非与禅定相应而起,而是单独生起的回忆、预想、想象等种种散乱的思虑。(4)梦中意识,也属于独散意识,但与醒寤时的散乱意识不同,是于梦幻朦胧中现起的,作用比较模糊昧略。后三种意识因都不与五识俱起,是意识的单独活动,因而名为“不俱意识”或“独头意识”。

第七末那识,“末那”是梵语音译,意译为“意”。所谓意就是思量,即思维量度。因与第六识同名为意识,为避免相滥而称为“末那识”。瑜伽行派认为,末那识是既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依据,又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攀缘的对境,不断地进行思维度量,迷执地以为是自内我相。阿赖耶识是永远在流转之中的。末那识把阿赖耶识作为一个实有的常存的自我个体,生起执著,永无休止,形成强烈的自我中心,并把自身的思量作用用来影响、制约第六识的活动。末那识与第六识的区别是,末那识着重分别哪些属于自己,哪些不属于自己,而且在睡眠或不自觉时都照常发生作用。第六识是以第七末那识为依据,对境进行推理,由于末那识对阿赖耶识的执著,使它不能了悟一切现象唯阿赖耶识所变,而误以为心外有物存在,从而生种种恶业,沉沦生死。末那识在八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它犹如一种意志,一种执持力量,是沟通前六识和第八识的桥梁,是成立第八识的必要补充。

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语音译,意译为藏。瑜伽行派和唯识宗最重视这个识,认为这是一切众生的根本心识,是产生一切现象的根源。第八识比其他各识都更为基本,前七识一概由第八识生出,是第八识的变相,称为枝末识。相对于前七个枝末识而言,第八识名为根本识、本识。阿赖耶识也称为藏识,“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能藏是说能摄藏前七转识诸法的种子。所谓种子是一种功能、潜势力,是第八识自身亲自产生各种果的功能,也就是能产生一切现象的潜势力。所藏是指由前七转识熏习影响各种现象的种子藏在第八识中。执藏指第八阿赖耶识无间断地被第七末那识迷执为自内我体。能、执、所三藏中,最重要的是能藏。由于第八识具有三藏的功能,故名为“藏识”。瑜伽行派认为阿赖耶识能藏一切现象的种子,并由种子显现行起(“现行”)而变现出一切现象。就是说,由于识的活动,现象世界如人体身心、饮食器具、花草树木、山河大地等等,才被构造出来。瑜伽行派还认为,阿赖耶识种子有善恶染净的区别,即有有漏(恶、染)和无漏(善、净)两类种子,如果修持者经过修炼,有漏种子转化为无漏种子,无漏种子不断增加,就可以增加智慧,进入涅槃境界。

上述八种识的性质按其不同作用又有两种区别。一种是本识与转识的区别,第八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根本,称为“本识”;前七识都是第八识的转变、枝末,称为“转识”。另一种是了别境识、思量识和异熟识的区别。前六识因能了别外内之境,称为“了别境识”。第七识以第八识为对境,经常地、不停顿地起思量作用,没有间断,名为“思量识”。第六识也具有思量的作用,而且猛利敏捷,但是间断的,不是恒常的。第八识是恒常不断的,但没有思量的作用。第六识和第八识都不名为思量识。第八识依过去善恶业力而产生不同的果,果与因既不同时,性质也不同,故又称为“异熟识”。

瑜伽行派的八识说,反映出佛教学者对认识活动分类的困难,以及对心理活动和生理机能关系认识的暧昧。佛教学者虽然明确指出前五识寓于五官之中,但是对于人脑和神经系统并不清楚,小乘说一切有部就未能为意识确立物质基础。瑜伽行派认为八识中后三种识都是不需直接依据生理基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同识之间的关系,这不仅造成后三识关系的混乱,而且也使八识说失去了整体的科学根据。但是,八识说探讨了识的结构、层次和机制,对于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的。瑜伽行派所讲的第七识和第八识,就其对前六识的支配作用而言,与近代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有相通之处,因而对于研究潜意识,以及潜意识与意识的关系也是有启迪意义的。

六、心所法上面讲的心法是分析心自身的各个构成部分,这里讲的心所法是指随从心法(心王)而起的心理作用。所谓心所法,是“心所有法”的简称,因为心所生,又系属于心,而为心所有的,故名。“心所法”涉及心理活动的种类,包括一般心理、特殊心理和应用心理等等。佛教分析心理活动在于作为修养身心的借鉴,以增长佛教智慧,达到人生的解脱,所以特别重视对特殊心理的分类和分析,如对善良的心理和不良的心理的论述最为细致详尽。

正如前面说过的,佛教认为,在接触对象时,“心法”是把握对象的总貌、总相,而“心所”则同时把握总貌和细节、总相和别相,并产生相应的感受、情绪。例如,对一株红花,“心法”是了知红色的全体,“心所法”则既了知红色,又了知红色的浓淡深浅的差别,还产生贪爱或厌恶的心情。小乘说一切有部认为,心所法虽然必定与心相应,但它是感官与外境相感时和“识”同时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心理活动。大乘瑜伽行派则认为,心所法是唯一的实体阿赖耶识的变现。

依据瑜伽行派的主张,心所法为六位五十一法,下面分别作一简要的解说。

1.遍行。周遍行起于一切心法(八识)的心理活动,名“遍行”。就是说,凡有心法起时,无论是哪一个心法生起,遍行的五个心所都与它相应俱起。遍行的五个心所是:(1)“作意”,因能作动于意,故名。通俗地说,作意就是注意。它的作用是能够警觉策动其他心心所,引导它们强有力地注意自己所接触的对境。当人的认识器官在接触认识对象时,引动内心,心就发生警动、反应,使心中原有积淀的观念起来与认识对象相印合,使认识器官与认识对象交涉而引起新观念并与认识对象相印合,从而构成了认识。作意对于认识中的感觉——触,关系很大,因为感觉是否明了清晰,是以注意力的强弱决定的。(2)“触”,能令心心所触境,故名。也就是当根、境、识三者和合交涉时,令心心所触于境相,以生起受、想、思等其他心所的作用。这种根、境、识三和合而成的识,就是触,也就是通常说的感觉。以上作意和触二者是认识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因素。(3)“受”,指感受、情感、情绪。受的定义是领纳,即对所认识的境界领略其实况而受纳于心,产生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形成喜、怒、哀、乐等情绪,这都是由外界的刺激引发,内心作出回响反应的心理表现。(4)“想”,指推想、构想、概念。人执取外境种种形相,进行推想、想象、勾画,给以种种名言概念。至于概念究竟是代表实在还是属于假名,说一切有部认为是实在的,说假部则认为是假名,大乘佛教各派也都持假名说。(5)“思”,造作的意思。指认识外境必引起对付外境的心理作用,相当于意志。佛教认为思是具有能取善、恶、无记(非善非恶)的境相,令心生起善、恶、无记并产生相应行为的心理活动。

作意、触、受、想、行五者都是与心识俱生的,如果心识不和相应境界相接触而形成认识,注意、感觉、感情、概念、意志的作用就无从产生,也无从表达出来。因此,这些心理现象也都是心的作用和特征。

2.别境。对个别的、特定的境界生起的心理活动。和遍行相对,别境五个心所不是一切境都能生起的,而是只对某种境界起作用。别境的五个心所是:(1)“欲”,欲望,希求。

对于喜爱的事物产生希望欲求的作用。(2)“胜解”,殊胜的了解。具体指对所接触的境界作出明确的判断,如指出某物是石头,而不是木头;又如对善恶、邪正的境界作出判断,区别对待等。

(3)“念”,明记不忘,即记忆。对于曾经验过的事实令心明记不忘失的作用。(4)“定”,谓于所观察的境界,令心专注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5)“慧”,对于所观察的境界作出简择分别,起决断疑念的作用。

上述两类“心所法”和小乘说一切有部的十种“大地法”相当。说一切有部不分别一般与特殊的心所,总称大地法,排列式也有区别,但彼此所立的心所法的内容是相同的。

同类推荐
  • 尘缘悟:星云说喻

    尘缘悟:星云说喻

    本书是《爱语的力量》、《修剪生命的荒芜》二书的合集。本书用简明易懂的小故事诉说人世间的缘分与因缘结果,教育大家要珍惜人与人的相遇相知相守,并警醒世人一切行事皆有因果,要多种善因方有善果。化佛法的大智慧于生活的小事中,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 学历与学力

    学历与学力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五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本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本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花花世界不染尘

    花花世界不染尘

    当一朵花映入眼里,你看到了什么?一位真正的禅者,拥有比一般人更敏锐的触角、更犀利的观察力,能轻易遁入内心的各个角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看得清清楚楚。本书作者正是这样的一位禅者,他以一篇篇抒情短文,和我们分享他在这精彩世界的所见与体会。书中文字或许如作者自己所说,代表一个清理、重建内在花园的过程,又或许它们只是单纯的一杯好茶,等待有心人来细细品味,感受“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快意游走于花花世界的自在与潇洒!
  •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佛教博大精深,各种典籍浩如烟海,这些往往使初学者望而生畏。针对这种情况,本书采用了符合现代人知识结构和快节奏生活特点的问答模式,将艰深晦涩的教义和纷繁复杂的宗派传承历史一目了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您轻松阅读。
  • 西北宗教论丛1

    西北宗教论丛1

    西北民族大学是一所拥有30多个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性大学。从它开办之日起,学校开设有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课程,为各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1995年我们申请宗教学硕士点,1996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立宗教研究中心,于1997年开始招收宗教学硕士研究生,以西北地区的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研究为主,设立了藏传佛教研究与管理、伊斯兰教研究与管理和宗教学理论研究三个方向,进行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的宗教史、宗教思想理论、民族史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热门推荐
  • 冯延巳祠集评

    冯延巳祠集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窘迫的青春

    窘迫的青春

    来到异乡之后,长久的孤独感使我很快适应一个人的生活,可我依然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家里的一切,我发现对于一个受惯了羞辱和白眼的屌丝来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连唯一能够容纳自己的家都不能回去,那是一种正真让人感到没有了一丁点儿办法的绝望。有一天,我半夜梦醒,突然发现脸上有泪珠在流,我不知道因何如此?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想起这些年狗血的经历,不可谓之不疯狂,于是决定在排斥孤独感的同时写一本类似自传体的小说。一半是真实,一半是虚构,也许热血的青春都这样......
  • 人生恰如三月花倾我一生一世念

    人生恰如三月花倾我一生一世念

    允夏优无意间加的一个qq好友,竟改变了她的一生轨迹,她和冷慕辰原本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却交织在一块……………
  • 异世醉仙

    异世醉仙

    手握青色酒葫芦,我饮世间最淳酒。乾坤一动,阴阳二变,造化三生。少侠,与我一览这苍穹可好?
  • 混乱战歌

    混乱战歌

    命运是什么????命运如同树叶飘落,从树叶离开树枝到达地面的那一段时间便是命运。每个人在命运之前都是弱者。我们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成功之人真的改变了命运吗,亦或许那就是命运的一部分
  • 全武时代

    全武时代

    这是一个武者的时代,也是一个强者的时代,且看苏漠如何成为一名强者,又如何纵横在这个时代。
  • 挚武

    挚武

    一个平凡的现代青年,一个让人唏嘘的异世废物,武力为尊的世界他该何去何从,是沉默,还是爆发。为了追寻失去的恋人,只有让自己活得更好,所有挡住自己路的人,都要倒在自己的脚下,用敌人的鲜血铺出一条通往时空的大门,让世间万物全都臣服在自己的脚下“即使天要挡我,我也要破了这个天。”今生只为追寻武道的巅峰,找回那段失去的曾经,携手从前的美好,俯视世间的一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十国治乱英雄传

    十国治乱英雄传

    何花堪陪眠,语知?惜行,连理沥沥伤。过矣,过矣,青眼顾悲命,百鬼又几何?夜中狼子窥,谁夺青吟心,不可应此命!徒悲,徒悲,怎声声诗雨,窃缕缕尘香。冢枯骨,却误缘百回;借心神,得嘉友一二。不知,不知,如薪柴沸水,比列刀捕兽。依盼,依盼,及咕咕而坠,至目目相顾。千羽不得脱,百转哪及回。
  • 三国之大奸贼

    三国之大奸贼

    一个破系统一个只想着抱大腿的咸鱼“争霸?这辈子是不可能争霸的。”只是想做些小事情让自己在乱世中安生立命,却没想到这个小事情似乎...被搞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