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69400000016

第16章 社会政治历史的演进(10)

继后稷而起的不窋可能是以能够开挖大的窑洞而著称者。《史记·周本纪》:“后稷卒,子不窋立。”《帝王世纪》:“后稷纳姞氏,生不窋。”对于这种把后稷与不窋父子排列的说法,学者们多有怀疑。不窋跟后稷一样,可能是周族发祥史上一个时代的名称。《国语·周语上》说他“自窜于戎翟之间”,说明此时周族有所迁徙,可能是从今晋东南北上,至今晋中汾水流域一带。不窋在这里“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脩其绪,脩其训典,朝夕恪勤”(《国语·周语上》),对周族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周人祭祀时“文、武不先不窋”(《左传》文公二年),以其为重要的先祖代表。

公刘是周族早期的著名先祖。公刘之时周族力量强盛,遂有迁徙之举。《诗经·公刘》对此颇有详细叙述: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关于公刘率族人迁徙的原因,自来有不同说法。毛传认为:“公刘居于邰,而遭夏人乱,迫逐公刘。公刘乃避中国之难,遂平西戎,而迁其民邑于豳焉。”郑笺则说:“公刘之去邰,整其师旅,设其兵器,告其士卒曰:为女方开道而行。明己之迁,非为追逐之故,乃欲全民也。”两说相较,郑笺为长。《公刘》指出周人修其疆埸,治理田亩,甚有粮食储积,迁徙别处,“匪居匪康”,原因不是居住得不安康,而是要“思辑用光”,即考虑以此作为团结族人的措施,使周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公刘率周族所进行的迁徙,可能是沿汾河自北而南行进的。《诗经·公刘》毛传谓公刘迁徙时,“诸侯之从者十有八国焉”,可见迁徙规模很大。公刘之迁的最后定居处在今晋西南侯马市以西的稷山、河津、万荣等地。这在《诗经·公刘》里可以寻见某些踪迹。第一,公刘所迁为原上有山之处。“陟则在,复降在原”,“瞻彼溥原,乃陟南冈”,毛传:“,小山。”郑笺:“广平曰原。……山脊曰冈。”

稷山、万荣一带正为原上有山的地形。第二,《诗》谓公刘“逝彼百泉”、“观其流泉”,其居处泉水甚多。《水经注》卷四谓汾阴县南,“平地开源,喷泉上涌”。汾阴为战国魏邑,在汾水之南,今万荣县境。这里的泉水情况与“百泉”、“流泉”之说相合。第三,公刘“豳居允荒”、“于豳斯馆”,其地称豳,确无可疑。《说文》附豳字于邠下。邠称源于汾水,所以公刘之居必在汾水流域。第四,公刘迁居之后,族人“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郑笺:

“芮之言内也。水之内曰澳,水之外曰鞫。”诗义表明公刘居住之河相当弯曲。今新绛至河津一段汾河弯弯曲曲,两岸隈隩处当即周人“止旅”地点。

在豳地,公刘率族人“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使大家都有了住处。此后,公刘还做了这样几件大事。首先,举行盛大筵宴,“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诗经·公刘》),目的在于建立组织,维系族众,使周族成为豳地诸旅的中坚力量。其次,通过“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来考察地势,发展农业生产,并“度其隰原,彻田为粮”(《诗经·公刘》),实开周代彻法之先河。最后,公刘建造馆舍时曾“涉渭为乱,取厉取锻”

(《诗经·公刘》),到远处采集建筑材料。晋西南地区距渭水不远,周人是步行至渭水,或沿黄河水行而至,已无可考。这件事反映了周族势力在公刘时代已经向关中地区扩展。公刘为周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故《史记·周本纪》讲到公刘居豳时说“周道之兴自此始”。

按照《史记·周本纪》所记周先公世系,公刘之后六传至高圉。

高圉及其子亚圉是最早称邠侯者。《今本纪年》载祖乙、盘庚时分别有“命邠侯高圉”、“命邠侯亚圉”的记载。武丁时期的卜辞里有“侯汾”(《合集》9154)、“汾方”(《合集》6659)等记载,此“侯汾”有可能是邠侯亚圉。这些记载表明高圉、亚圉时期的周族势力有了很大发展,并跟商王朝有了比较密切的关系,被列入其外服诸侯之列。周人对高圉、亚圉很尊崇。《国语·鲁语上》说“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将高圉和太王相提并论。春秋时期周王命成简公吊唁卫襄公,其追命之辞说:“叔父陟恪,在我先王之左右,以佐事上帝。余敢忘高圉、亚圉?”(《左传》昭公七年)显然,高圉、亚圉在周人心目中具有相当的威望。高圉、亚圉的时代未必如《今本纪年》说的那样具体。若高圉与祖乙同时,那么祖乙至帝辛共18王,而高圉至与帝辛同时的文王则仅6王,显然高圉之后必有失其代数者。大致说来,高圉当在早商后期,亚圉在晚商前期。

在周族发祥史上,公亶父是一位重要人物。《史记·周本纪》称为“古公亶父”,或省称为“古公”。若此,则“古公”当为号。崔东壁曾对此加以辨析,说:“周自公季以前未有号为某公者,微独周,即夏、商他诸侯亦无之,何以大王乃独有号?《书》曰:‘古我先王。’古,犹昔也;故《商颂》曰:‘自古在昔。’‘古我先王’者犹言‘昔我先王’也。‘古公亶父’者,犹言‘昔公亶父’也。”公亶父是使周族兴盛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被周人尊称为“大王”。

《鲁颂·宫》说:“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至于文武,缵大王之序。”迁周族于岐和开始“翦商”事业是公亶父最主要的业绩。

《诗经·绵》对太王迁岐事有较详细的叙述。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其中应注意“率西水浒”一句,因为它指明了太王迁徙的方向和路线。毛传:

“率,循也。浒,水厓也。”“率西水浒”即沿着水边往西行进。此水当即渭河。太王率族众从今晋西南处至岐山之阳,正是沿渭河西行。

关于太王迁徙路线,《史记·周本纪》还有“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的说法。“漆沮”即《尚书·禹贡》雍州“泾属渭汭,漆沮既从”和渭水“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之所提及者,指“泾水与大河之间流入渭河的洛水”。《水经注》渭水、《史记·殷本纪》正义和《汉书·地理志》颜注均有“洛即漆沮”之说。从今晋西南至岐下,必渡洛水。联系到“率西水浒”之说,可能推测,太王之迁是沿渭河北岸行进的。

周族在太王的时代之所以西迁,原因在于戎狄的威胁。孟子说:“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

‘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孟子·梁惠王下》)《史记·匈奴列传》也有“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的说法。此戎狄可能与殷墟第三、四期卜辞里的羌方、危方、召方等有关。

公亶父到岐下后卜居于周原,“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诗经·绵》)。在周原地区,公亶父率族众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迺立冢土,戎丑攸行。(《诗经·绵》)诗中有“缩版以载”的说法,可见当时是用版筑法建造宗庙和家室的。周原包括今陕西岐山县的蒲村、祝家庄、京当、青化、益店以及扶风县的黄堆、法门等乡所属地区。这个地区历年发现了丰富的周文化遗址,还发现有大型宫室以及居住建筑基址,足可与《诗经·绵》等文献记载相印证。

在叙述了公亶父率族众大兴土木的情况以后,《诗经·绵》还写道:“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矣,维其喙矣。”意思是说周人披荆斩棘之后,道路通畅,混夷奔突窜伏,疲惫喘息而狼狈不堪。

这个记载说明在周族迁来以前,周原地区本为混夷居处,太王迁岐之后,周族蒸蒸日上,挤走了混夷的势力。太王在周人心目中有很高威望。周族祭祀“烈祖”时以太王为首(《逸周书·世俘解》),称“三后”(《诗经·下武》)、“三王”(《尚书·金縢》)亦以太王为首。这些应当是对太王率族迁岐功绩的赞颂。

孟子曾认为太王虽然“好色”,但也只是“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而已,“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孟子·梁惠王下》),所以太王并非奢侈贪淫之人。《史记·周本纪》说太王“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则姜女似为太王后妻,很可能是周族和陕境的羌族联合的结果。《左传》僖公五年:“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史记·晋世家》述此事作“大伯亡去,是以不嗣”。所谓“不从”、“亡去”皆不随太王之义,应指不随太王迁岐。过去以为虞仲为西周、春秋时期的虞国之祖,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始为虞国之祖者是太王长子太伯。大约在太王迁岐前夕,太伯率部分族众从邠地南下至今山西平陆一带建立了虞国,事后才被太王承认。所以《穆天子传》卷二有“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之说。至于虞仲则随太王西迁,并于岐山西北的今陕西陇县、千阳、凤翔、宝鸡等地建立了国。太王迁岐后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其长子太伯留于邠地,抗拒戎狄,尽量保持周族原有的影响;其次子到岐山西北地区开拓新的势力范围;太王和三子季历居周原,作为周族势力的基地。由此看来,太王时代是周族势力大发展的时代,《史记·周本纪》说周“王瑞自太王兴”,是有道理的。

太王之后,季历继位,称王季。文献关于王季的记载很少。

《诗经·皇矣》说:

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

受禄无丧,奄有四方。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关于王季的业绩,诗中说得很笼统,《史记·周本纪》可能据此而简略地说王季“脩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古本纪年》记载了王季与戎狄斗争的情况: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

文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

文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

文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

文丁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

西落鬼戎和燕京、余无、始呼、翳徒诸戎的地望,据考证均在今晋境。这表明周族虽然迫于戎狄势力而在太王时西迁,但并未放弃在今晋境的影响。周族势力强大时,今晋境乃是其必争之地,唯其如此,才能进一步完成灭商大业。王季时,商周关系基本上是良好的,这可能是共同对付今晋境戎狄势力的需要。王季曾去朝见武乙,被赐予土地、玉和马匹(《古本纪年》),还曾被文丁任命为殷王朝的“牧师”。《易经·未济》:“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一般认为指周臣名震者以三年时间讨伐鬼方,从而得到大邦殷的赏赐。或以为这和《易经·既济》的“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为同时之事,但不如理解为武乙时王季伐西落鬼戎更为合适。商王朝一方面要联合周族以征伐今晋境的戎狄,另一方面又担心周人势力在今晋境扩展,所以商王朝既赏赐周人,并予王季以“牧师”封号,又“驱汾人”(《合集》31997),以抑制周族势力。这期间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是“武乙猎于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史记·殷本纪》);其二是“文丁杀季历”(《古本纪年》)。这两件事情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今已无可考。然而却可以认为是商周关系趋于恶化的征兆。

四、周文王昌

周族的兴盛在周文王昌的时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局面。《尚书·无逸》说:“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文王名昌,为季历子,其继位时已届中年。周人屡有文王“受命”之说,认为只有文王才膺受天命,奠定了灭商大业。在周初的诰辞和周人诗篇里,记载了周人对文王的很多颂扬。《史记·周本纪》将其概括为“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

文王继位时,周所直接控制的范围并不大,所以《孟子·公孙丑上》有“文王以百里”的说法。文王采取有力措施,使周的势力有了更大发展。首先是注重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周原地区在文王时期得到进一步开发,《诗经·天作》谓“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尚书·无逸》谓“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皆可为证。孔子曾言周文王“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史记·孔子世家》),显然是一位奔波劳累者的形象。其次,任用贤臣,如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尚书·君奭》)、鬻子、辛甲大夫(《史记·周本纪》)等。《左传》僖公五年: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为文王卿士的虢叔盖为西虢之君,西虢地在今陕西凤翔一带。古散国在今陕西大散关,散宜生可能是散国之君入于周王朝者。鬻子似为楚国之君。这些贤臣有不少应是以周为首的方国联盟里的诸方国力量的代表。《孟子·梁惠王下》说文王治岐时“仕者世禄”,这种“世禄”制最初是适应方国联盟发展需要的。最后,文王以照顾鳏、寡、独、孤等措施团结族众,“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尚书·无逸》)。通过这些措施,文王使周在远近的方国部落中拥有了很高威望。相传虞、芮两国人争讼,入周“质厥成”(《诗经·绵》),求周评判,见周人“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史记·周本纪》),虞、芮之人自觉惭愧,遂相让而去,于是“天下闻之而归者四十余国”(《诗经·绵》毛传)。

周在文王后期已经积极准备灭商。文王先讨伐周以北的犬戎和以西的密须(今甘肃灵台西南),以求稳定后方,然后逐渐向东扩展势力。《诗经·皇矣》说:“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可见密须势力颇强。周原卜辞“今秋王西克往密”,可能是文王伐密须的记录。文王打败密须之后,“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诗经·皇矣》)。郑笺:“鲜,善也。……谋居善原广平之地,亦在岐山之南,居渭水之侧。”《逸周书·大匡》有“周王宅程”之说,此程即《孟子·离娄下》所提到的毕郢,地在今陕西咸阳市,处于毕原之上,其地望与《皇矣》所云“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符合。文王打败密须之后,将都邑迁于程,适应了东进灭商的战略需要。

文王的向东发展,主要有伐黎、伐邘、伐崇等事。黎,又称耆。《尚书·西伯戡黎》伪孔传谓黎是“近王圻之诸侯,在上党东北”。疏:“黎国,汉之上党郡壶关所治黎亭是也。”黎在今晋东南的长治、黎城一带。文王攻黎使商王朝的有识之士震动很大。商臣祖伊认为此事是“天既讫我殷命”、“殷之即丧”(《尚书·西伯戡黎》)的象征。邘即商末鄂侯居地。《史记·殷本纪》集解引徐广曰:

鄂侯之鄂“一作邘,音于。野王县有邘城。”邘地位于商王朝西南的田猎区。“邗即沁阳的盂,文王攻此地,实即直叩天邑商的门户。”崇在今豫西嵩山附近,《史记·周本纪》正义引皇甫谧说谓崇为“夏鲧封”,殷末为崇侯虎居地。《诗经·皇矣》说“崇墉言言”、“崇墉仡仡”,可见崇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左传》僖公十九年谓文王伐崇,“军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降”。盖文王伐崇是一场历时颇久的攻坚硬仗,但最终“执讯连连,攸馘安安”(《诗经·皇矣》),取得了辉煌战绩,使崇“再驾而降为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成为周的与国。

同类推荐
  • 大唐最强部落

    大唐最强部落

    唐初期,皇帝李世民为了彰显国强大,特地要所有部族在新的一年前来长安朝贺。此时,日渐强盛的部落首领应邀。因此,我们的故事就此而来……
  • 曹操不是传说

    曹操不是传说

    本书以史实还原真实曹操的全景历史,讲述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体内容包括:曹操身世之谜、曹操发迹之谜、官渡大战之谜、汉中争夺之谜等。
  •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九龙寨城

    九龙寨城

    这是一座神秘如同人间地狱的城市,这里有着不见天日的高耸楼宇,有着末日般的破败,漫街霓虹灯光和近乎百分百的无政府。这是罪恶衍生,犯罪份子与贫民难民的聚集地。这是无管辖无法律的一个适者生存,以暴制暴的世界。回望80年代,且看九龙寨城的一名孤儿居民如何在此地生存,在此地休养生息直至此处被夷为平地……
  • 战明

    战明

    蝴蝶煽动翅膀时,总会带来一点点的改变。看来自时空的游客,在时代的潮流中,一点一滴的改写南明历史。穷途不做满清奴,断首只因汉家人。
热门推荐
  • 宠婚密爱:总裁的私养娇妻

    宠婚密爱:总裁的私养娇妻

    她是他的宿命,她是他的唯一,当宿命与唯一一起时,他将如何选择,一切无从得知,所以让我们一起看他们的故事!
  • 终须梦

    终须梦

    描写主人公康梦鹤与平娘历经坎坷终修成后果的感情纠葛。
  • 九星九州天

    九星九州天

    一笑怒苍穹,一念定乾坤,一生如潺湲,一方九州天。新人新书,等级制度:灵者、灵侍、灵宗、灵将、灵帅、灵王、灵皇、灵尊、灵帝、灵圣、至尊。书友群:583279174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打雷了,请抱紧我

    打雷了,请抱紧我

    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改写的真实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自恃清高的少年经历过创业,爱情,婚姻的一再失败后自甘堕落又重拾信心并逐渐蜕变为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故事中有泪点有笑点,更有虐心的虐点,是一个可以让读者开怀大笑,失声痛哭,怒火中烧后又陷入深深的反思的作品
  • 灵界守护者

    灵界守护者

    这里是被人称作灵界的地方,万物生旺,天地和谐。每隔十二年就会在上万人中,诞有灵界之子,又称灵之子。每个灵之子到了十六岁之后都会拥有一种神奇的特殊灵力。或自然,或草木,或百兽,或飞禽……经过不断的磨炼选拔最终会成为灵界守护者,他们对抗邪恶斩妖除魔守护这这片神奇土地的安宁,被世人所传诵——
  • 郁曲倾城,带着神器找夫君

    郁曲倾城,带着神器找夫君

    她是绝代神医,一朝穿越,竟成废柴三小姐,虽有个好爹,却有着烂姐。灵力?神器?神兽?哼,全都不在话下!神农鼎在手,药丸随便一抓就一大把;银针在手,疑难杂症不是事;神兽在手,什么敌人都是渣;本小姐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个美男夫君哈!有意者过来应聘啊,哎,妖孽你幻化灵力想干嘛……【女主双面派,男主腹黑派,不喜勿喷哈!】
  • 我要做魔神

    我要做魔神

    几百年前,神魔大战后,世界恢复了短暂的平和然而暗流涌动,光明笼罩下的黑暗蠢蠢欲动艾伦从沉睡中苏醒,面对世界的变化,他该何去何从,且看他如何一步步化身为魔神。“你会死的。”“谁都会死,为什么不能是我。”
  • 公司招聘、面试、录用与培训

    公司招聘、面试、录用与培训

    招聘员工、引进人员就像在产品市场上赢得顾客一般,在吸引人才的战场上,公司也得奋力把“岗位卖点”展现给应征者,在薪资,福利、公司品牌、成长机会等方面,增加吸引应征者的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开放,企业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员工招聘工作越来越成为人力资源部门—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一个优秀的企业,其员工招聘工作不仅关系到能否解决企业目前人力资源紧缺的问题,而且有可能影响到企业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应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角度,认识员工招聘工作的意义。
  • 我有五个武神姐姐

    我有五个武神姐姐

    沈御上一辈子,是个病秧子,每走一步,都是五个姐姐的扶持,正因如此,姐姐们却因他命运悲惨。当沈御带着异宝重生归来,他势必要改变每个姐姐的命运,可是,一个不小心,姐姐们全都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存在……沈御自豪无比,普天之下,谁敢惹我?只要我振臂一呼,我五个武神姐姐弹指间出手。五个武神姐姐奔来,每人给了沈御一巴掌,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这一天天的,咋就你事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