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26200000013

第13章 太后治下的中国(13)

1881年3月,两宫冲突加剧,争吵激烈。这次的导火线是大太监李莲英。慈安认为李莲英在朝中权力日益膨胀,且对待其他朝臣傲慢无礼。慈安还抱怨说,慈禧这位心腹下人竟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经常无视她,更不把她的权威

注释:① 不难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皇陵经常沦为这样的争论之地,在皇宫之中积压已久的不满和忿怒在这里找到了倾泻之地。另一件类似的事情发生在1909年慈禧太后的葬礼上。葬礼上同治先帝和光绪帝的遗妃在有关类似即位问题上与新的皇太后隆裕太后发生了争执。他们拒绝回京,气愤地待在皇陵。直到一位皇族亲王被特派请求他们回京。此事成为大清朝一大丑闻。当一回事。渐渐上行下效,连她自己的随从也经常嘲笑她。她哀叹、强烈谴责当前的国家状况,继而怒斥,李莲英一个太监,竟然公开称自己是“九千岁”?,意味着他只比万岁低一个等级,与皇族的亲王等级相当。

这次争吵异常激烈,最终也没有达成任何妥协。当时有传言,慈禧怒不可遏,不愿再让慈安干预自己的权威,随即下毒除掉了慈安太后。

东方宫廷中这样的事情总是由于证据不足,成为一个又一个不解之谜。但是,回想起来,但凡阻碍了慈禧权力之路,或是惹得她心情不悦的人,全部神秘死亡,没有一个捱过去的。这样看来,这样的事情如此频繁,绝不是什么机缘巧合的小事,无法让人不去猜测事情真相到底如何。

就拿这件事来说吧,慈安本来好好的,不知怎么就突然患上了一种神秘怪病,圣谕中说她于三月十日晚“仙驭遐升”。按照传统,宾天之前,她起草了一封遗诏。读完这封遗诏,我们发现其中未有一丝谈及当时的政事。一直到宾天,她依然是将国事政事留给了那位强势的共同垂帘者。

遗诏中,慈安提到了自己是咸丰皇帝的皇后,写道:在光绪皇帝年幼之时,典学维勤,且自己一直非常关心他的学习。这封诏书大致内容如下:

虽当时事多艰,昕宵勤政,然幸体气素称强健,或冀克享遐龄,得资颐养。本月初九日,偶染微疴,皇帝侍药问安,祈予速痊,不意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予年四十有五,母仪尊养,垂二十年,屡逢庆典,叠晋徽称,夫复何憾。

慈安太后请求以简朴之风办理后事,因此,丧期由原来的二十七个月缩短到了二十七天。诏书的最后,我们读出了十足的人情味,可知慈禧应该与这封遗诏起草一事无关。遗诏中称慈安“向以俭约朴素,为宫壸先,一切事关典礼,固不容矫从抑损。”慈安举行简约葬礼的请求恰好与慈禧奢侈之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年以来,不断有御史谏官或是王公大臣指责慈禧奢华浪费,这明显讽刺了慈禧的生活作风。

注释:① “九千岁”这一称呼源自于明朝朱由校皇帝统治时期恶名昭著的大太监魏忠贤,他对堕落皇帝影响极大。此后,大太监安德海也曾经被冠以这个称谓。

慈安死了,她曾是慈禧儿时的伙伴,也曾和慈禧一同面对过庄严神秘的紫禁城深宫,后来因为没能为皇室增添子嗣,转而支持慈禧,多年来也曾懦弱无力地对抗慈禧,此时撒手人寰,再也不会给慈禧制造任何麻烦了。自此之后,慈禧想象着再也不受任何人的羁绊,独自驾驶着大清王朝这艘巨轮,成为唯一垂帘摄政的太后。

共同垂帘听政的伙伴已逝,慈禧急着摆脱所有的束缚和限制,想马上成为整个国家无可置疑的唯一统治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首脑。这条道路上最大的挡路石便是恭亲王了。

自从恭亲王与慈安太后一起处死了自己的心腹太监安德海,慈禧便与恭亲王不和。与此同时,她还嫉妒恭亲王的影响力和公认的政治才能。前文我们提到,早在几年前,她便除去了他议政大臣的头衔,但是就当时的情形来看,她还离不开他的辅助,还希望能够从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尤其是卓越的外交能力中,有所收益。由此一来,她虽对他心存怨恨,但形势所需,也只好先将嫉恨之心放了下来。

1884年,慈禧感觉自己处理政事的能力已经成熟,能够独当一面了,再加上当时的中法战争(中国要求成为越南北部某地区的宗主国,由此引发战争)给了慈禧一个绝好的借口,她因此借机摆脱了恭亲王以及他在军机处的追随者。

慈禧当时撤去他们的职务的借口是,闽江一战中清军的舰队简直不堪一击,最终战败。然而真正的原因在于,她认为恭亲王正与皇帝密谋,要与自己为敌。再加上最近几位御史频频上奏,严厉指责慈禧道德败坏、奢侈无度,她也认定恭亲王为其主谋。

那封撤除恭亲王职务的圣旨,言辞巧妙,展示出了这位非凡女性能够长久统治大清朝的高超政治手腕与非凡品质。圣旨中所提到的事实与后来的历史有着直接且有趣的联系,现抄录如下:

现值国家元气未充,时艰犹巨,政虞丛脞,民未敉安,内外事务,必须得人而理,而军机处实为内外用人行政之枢纽。

恭亲王奕等,始尚小心匡弼,继则委蛇保荣,近年爵禄日崇,因循日甚,每于朝廷振作求治之意,谬执成见,不肯实力奉行,屡经言者论列,或目为壅蔽,或劾其委靡,或谓簠簋不饬,或谓昧于知人。

本朝家法綦严,若谓其如前代之窃权乱政,不惟居心所不敢,亦实法律所不容,祇以上数端,贻误已非浅鲜,若不改图,专务姑息,何以仰副列圣之伟烈贻谋?将来皇帝亲政,又安能诸臻上理?若竟照弹章一一宣示,即不能复议亲贵,亦不能曲全耆旧,是岂朝廷宽大之政所忍为哉?言念及此,良用恻然。

恭亲王奕、大学士宝鋆入直最久,责备宜严。姑念一系多病,一系年老,兹特录其前劳,全其末路。奕著加恩,仍留世袭罔替亲王,赏食亲王全俸,开去一切差使,并撤去恩加双俸,家居养疾。

宝鋆著原品休致,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李鸿藻?内廷当差有年,祇为囿于才识,遂致办事竭蹶。兵部尚书景廉、祇能循分供职,经济非其所长,均著开去一切差使,降二级调用。工部尚书翁同龢和甫直枢廷,适当多事,惟既别无建白,亦有应得之咎,著加恩革职留任,退出军机处,仍在毓庆宫行走,以示区别。

朝廷于该王大臣之居心办事,默察已久,知其决难振作。诚恐贻误愈深则获咎愈重,是以曲示矜全,从轻予谴。初不因寻常一眚之微,小臣一疏之劾,遽将亲藩大臣投闲降级也。

诏书下达,恭亲王随即淡出政治舞台,一直闲居在家,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慈禧再一次向他寻求援助,他才重新踏入政坛。那时的慈禧比当年更多了一分老成,一分睿智,但即便如此,恭亲王也不能够像慈禧垂帘听政初的那几年般位高权重了。自他1894年再次回朝任职到1898年逝世,他在国内外尤其是在洋人中间颇有威望。尽管慈禧不喜欢恭亲王,但也不得不承认恭亲王在处理自己被降职一事时依然保留了尊严。

注释:① 慈禧不喜欢李鸿藻,因为正是李鸿藻在1861年时受肃顺指使,起草了那封咸丰帝的遗诏。

恭亲王被撤职后,接替他的是礼亲王,八大亲王家族之首,努尔哈赤小儿子的后代。同礼亲王一起进入军机处的还有张之洞的哥哥张之万和孙毓文?。这后者与太傅翁同龢素来互为死敌。不难明白,慈禧之所以将此人调入军机处,是为了在大臣之间制造间隙,维持朝臣间权力的均衡,牵制他们的权力,加固自己的权威。

接下来,慈禧的举措招来一片反对、谴责之声。她下诏:在向皇帝报告任何紧急事件前,军机处都要首先与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商讨,待皇帝长大成人,会在此事上下发新的指示。这样的事之前从未出现过。如若太后履行此诏,醇亲王就变成行政权力的真正拥有者,这有违1875年慈禧对臣民做出的郑重承诺:为同治皇帝立嗣。

此事又一次触动了大众的神经,大家担心在醇亲王的劝导下,光绪皇帝可能会无视为同治皇帝立嗣的承诺,以醇亲王为首成立一支新的皇族家系。醇亲王这样做的动机很强,这样他和自己的福晋(慈禧的妹妹)便能够在有生之年获得皇族头衔,死后还能够得到皇族谥号。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同治皇帝的统治就此结束。

一个名叫盛昱的皇亲,与几名士大夫联名上书,言辞恳切,乞求慈禧太后收回之前成命,说如若真的需要醇亲王的意见,也应该是直接向她汇报而不是到军机处禀报。上奏者还提出了诸多论据,一方面极力保全醇亲王颜面,另一方面阻止他接受慈禧的任命。他们认为此职压力大、事务繁重,醇亲王身体状况欠佳,怀疑其无法承受如此压力。同时他们预见到授予醇亲王独裁者般的权力,无疑会让他不得人心,这定是慈禧太后本人不愿看到的。另外,嘉庆皇帝于1799年宣布:“仁宗睿皇帝圣训,本朝自设立军机处以来,向无诸王在军机行走等因,钦此圣谟深远。”

注释:①孙毓文一直身居要职,非常得宠。直到1894年12月,在翁同龢劝说下,光绪皇帝将其撤职。当时慈禧太后整日待在颐和园中沉迷在戏曲及其它娱乐之中,很少积极参与朝政的管理。对于朝政采取了一种观望的态度,因此,当时孙毓文生命确实受到威胁。

“事实上,”他们总结道:“凡皇族血亲,身份使然,不能如一般臣民受同样处分,由此不应担任朝中职务,虽恭亲王在朝中身居要职,然也仅仅是暂时之职,而这次赋予醇亲王的职务则更高更重。臣等恭请皇太后遵照祖制,收回赋予醇亲王军机处议事权力的成命。”

最后,上奏者建议,醇亲王不得日日上早朝,也不得将军机大臣带至自己的居所商讨军机事务,以避免篡权之嫌。如若亲王入主军机处,即使犯了错,御史大臣也不好指责。

御史赵尔巽?也因此事上奏,称如果军机处每件事都需先与醇亲王商讨,则军机处就浮于形式,又何必设立。醇亲王作为皇帝生父,断不能担任此职。他接着说道:“太后若真需要醇亲王建议,为何不直接召见他,当面陈述?如若太后如是下令,则群臣应无异议。”

对于这些满含谴责之声的奏折,慈禧批复如下:

圣谟深远,允宜永遵,惟自垂帘以来,揆度时势,不能不用亲藩进参机务,此不得已之深衷,当为在廷诸臣所共谅。本月十四日,醇亲王奕譞,与军机大臣会商事件,本为军机处现办紧要事件而言,并非寻常诸事,概令与闻亦断不能另派差使,醇亲王奕譞再四坚辞,碰头恳恩,当经曲加勉励。并谕,俟皇帝亲政后,再降懿旨,始暂时奉命。此中委折,尔诸臣岂能尽知耶。至军机处政事,委任枢臣,不准推诿,希图卸肩,以专责成。经此次剀切晓谕,在廷诸臣,自当仰体上意,毋再多渎。盛昱等所奏,应毋庸议。

如此诏书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英国伊丽莎白在收到恪职尽守臣子类似的请愿时的处理方法。

注释:① 一个正直的官员,曾任东北三省和四川省的总督。

§§§第11章慈禧让权

1887年,光绪年满十七,慈禧不得不将国家政权移交给他。慈禧的那些随从下属,在过去十年间,一直无忧无虑地在她的保护伞下作威作福。一旦江山易主,光绪皇帝掌权,这些人从前享受的特权很有可能一去不返。这一切,慈禧也了然于心,但碍于责任,她依然表示愿意将权力转交给光绪,从繁忙的公事中抽出身来。

紧接着一封封紧急请愿书、劝谏书便如潮水般涌来,请求她继续把持朝政。但奇怪的是,慈禧不为这些劝谏所动,依然将国家大权交给光绪。1889年2月,光绪皇帝娶了慈禧太后弟弟桂祥的女儿。

此时的慈禧已经五十五岁高龄,统管大清长达三十多年,品尝过专制独裁的滋味,满足了自己的统治欲望。但看上去她似乎并不享受这么多年来的劳动成果,而是希望能够早日结束在紫禁城日复一日的艰辛,退居到正在重建的颐和园去享清福。她渴求改变,厌倦了大臣永无休止的觐见和汹涌而来的奏折,外国列强在中国边疆蠢蠢欲动,对中国步步紧逼,令她痛心疾首。相比之下,颐和园的生活休闲自在、愉快安详,更吸引人。再加上,光绪虽然已经成年,却并未有大张旗鼓谋反篡权的倾向,慈禧便没有什么借口继续把持政权,如若坚持如此,于情于理说不过去。国内外的一些作者将慈禧此时采取的政策称为“以退为进”,也就是说,表面上,她不再插手国家政事,实际上,却从来没有将权力之手从紫禁城中抽出。这种说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确实属实。但是,不得不承认,从慈禧让权、退居颐和园到重新掌权,持续了十余年,其间,除了那些直接影响到其切身利益之事,她几乎不再关注国家政事。

尽管慈禧将大权交给了光绪皇帝,但她并不打算就此沦为一个无关紧要、可以被人忽视的小角色,更不愿与当前的内政外交产生断层。她在山脚下建立了豪华住处,从那里可以俯视整个京城,紧密注视皇帝的一举一动,维护自己及京城亲信的利益。在大太监李莲英建议下,她保留了朝臣官员的任免大权。

慈禧选了自己的侄女嫁给光绪做皇后,是为了避免重蹈当年为自己儿子选后之覆辙。那时,她让同治娶了端庄贤德且勇气可嘉的阿鲁特氏为皇后,却没想到,最终两人联合起来与自己反目。那次悲剧为她敲了一记警钟,所以这次挑选皇后,她不再考虑皇帝是否会幸福,而只考虑自己将来的利益。

自己心爱的侄女成为皇后,这就如同在皇帝身边安插了一个眼线,可以随时了解皇帝的所为。这份差事,她那侄女做得得心应手。她长相不佳,谈不上端庄美丽,性情上,也称不上宅心仁厚,但作为叶赫那拉族的一员,她拥有叶赫那拉族女性特有的智慧和意志。从一开始,她与皇帝的关系就非常紧张。这些宫中人人皆知,并不是什么秘密。他们两人经常陷入激烈又长久的争吵之中,往往是年轻的皇后大获全胜。光绪皇帝逐渐开始宠爱那两个较为年长的妃子,分别为“珍妃”和“瑾妃”。

皇帝亲政,叶赫那拉氏族内的长者皆认为应该把握这次机会,加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他们纷纷觐见,建议皇帝赋予醇亲王更高的等级头衔。慈禧一方面极力维护醇亲王的颜面,一方面又婉言拒绝。

从此事,我们看到了中国朝廷事务下的暗流涌动,让欧洲人甚是费解的明争暗斗。

吴大澂呈给慈禧的奏折反映了醇亲王追随者的普遍观点。吴大澂为前左都御史,担任黄河河道总督。奏折中,他首先表达了对醇亲王担任海军总督所作贡献的赞赏,称醇亲王忠贞爱国、拥有满腔热情,且为人极其谦逊虚心。接着,他强调了醇亲王无论如何依然是光绪皇帝生父这一事实,称其有权在这样一个以“以忠孝治天下”的王朝中享有更高的荣誉。

同类推荐
  • 李嘉诚的智慧

    李嘉诚的智慧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心人永远在别人前面,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个聪明的有心人。李嘉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茶楼当学徒,他勤奋工作、努力上进,赢得了老板的信任。同时,他在这里凭借着“聪明伶俐”学到了很多的“赚钱技巧”,还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为人处事之道。
  • 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李白生于盛唐时代遥远的西域,随父母跋涉万里来到四川。自少年时代,他就热爱祖国的大自然,决心报效国家。他三次到长安,却每一次都失望地离开。他暮年从军,希望扫平安史之乱,却被诬为“从逆”,险些被杀害。李白一生多次漫游山川,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他和杜甫真诚的友谊更是千古传诵。李白的诗超凡脱俗、飘逸潇洒、气势磅礴、豪放优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学遗产。《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讲述了李白的故事。《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的作者是尹国宏。
  • 爱迪生(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爱迪生(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AlvaEdison)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爱迪生于1847年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父亲是荷兰人的后裔,母亲曾当过小学教师,是苏格兰人的后裔。爱迪生7岁时,父亲经营屋瓦生意亏本,将全家搬到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搬到这里不久,爱迪生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
  • 刘湘家族:民国四川第一家

    刘湘家族:民国四川第一家

    本书揭示了刘氏家族从受人排挤的外来户,到川中第一家族的全过程,内容包括:天府豪门、军阀登场、叔侄争霸、畸形怪胎、妻妾成群、一世枭雄、经营西康、恩怨情仇、世家寂寥等。
  • 金岗山麓的追忆

    金岗山麓的追忆

    经过一年多的征稿、搜集、访谈和整理,将文化部丹江“五七”干校部分文化名人的访谈等汇编成册。
热门推荐
  • 天降大任必先给个万能系统

    天降大任必先给个万能系统

    就个溺水的小姑娘差点被淹死!还好我有万能系统!你说万能系统什么用?也没什么用,随随便便成首富!
  • 捡个乞丐老婆太有钱

    捡个乞丐老婆太有钱

    不是吧,顺路看个朋友,却遇上个乞丐婆,遇上了随便施舍点也就算了,可是还的一路抱着她上医院,“没病!“只是心理阴影”收留她?只是他堂堂大总裁是佣人还是她是啊,怎么每日还得伺候她吃早餐!
  • 史上最混乱的时代

    史上最混乱的时代

    我重生了,可重生的有点蛋疼,整个宇宙,所有星球都没了,只有黑如深渊的空间,不,还有一个随着重生降临的抽奖系统。没想到这个系统竟是一位大佬,之前互怼过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抽诸葛亮,抽卡卡罗特,抽阿拉蕾,抽江户川柯南……抽系统,抽神器,抽圣药……抽山川河流,抽日月星辰……呃……系统大佬,还有什么是你抽不到的?
  • 女孩怎么养

    女孩怎么养

    本书每一个细节都含有大量具体的教育实例和操作指导,是众多成功父母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简单实用,能引导你解决女孩教育中最常见、最关键的难题。本书以培养聪明、乐观、自尊、善良的女孩为目标,全面塑造女孩的修养、情感、品质,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教育。
  • 万界之穿梭机

    万界之穿梭机

    周明虽然穿越了,却一直在为了生存而挣扎,可当他跳出一个牢笼后,却发现自己只是换了个大点的监狱而已。自此之后,周明变得越来越“贪”不断的试着改变一切,天龙里坑了扫地僧,神话里耍了始皇帝,生化危机搬空了五角大楼,还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一切又只是轮回的开始,未来的方向谁也不知道……
  • Little Rivers

    Little Rive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80后,那年正青春

    80后,那年正青春

    作者以现实生活结合大学回忆的方式,对80后主人公赵天宇初入校园与初入职场、适应校园生活与反感职场生活、同学感情与同事功利、留恋校园生活与逃避工作等情节进行反复对比,突出校园单纯美好与职场圆滑残酷,表达了当代80后普遍怀旧心理以及对未来的茫然与无所适从。
  • 奈何倾心于你

    奈何倾心于你

    当真的有了一瞬的心动,便像是命运注定般与你有了牵连。我的名字选择了你,而我刚好对你一见倾心!夏汐:我以为自他之后,我不会对你有感觉。谁曾想,我的心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你想知道它们谁赢了吗?李泽汐:也许,在我拥有这个名字时,上天就已经安排好了要与你相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再一次拉钩

    再一次拉钩

    本书原名《萌学园之普天潼庆》主要根据《萌学园6复活之战》对普恩更深层次的遐想空间,新人作家,文笔不好,承蒙关照!与其说是孤独可以救赎孤独,倒不如说是你的出现拯救了我。——雷普如果我真的有后悔一件事,那我后悔我没有早一点遇见你,早一点走进你。——潼恩潼恩:我保护整个夸克族雷普:我保护你在青春的时光河中,我们都有一些情感的秘密……被岁月的尘土掩埋…被时间悄然冲刷…不管身处何方,不管你在哪里我们早已被命运捆绑似乎也注定了我们的相遇多少次的跌跌撞撞之后还能擦肩遇到就这样,造就了属于我们的故事而这…就是我们的约定……——普天潼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