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10600000033

第33章 孔子给管理者的三条忠告(3)

对志于学者,立于学者而言,注重对至上存在的体悟与注重对现世道德的实践,构成了孔子天命思想的双翼。君子的行为若能在天命处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据,这是对他最高的褒奖与安慰。真正的“知天命”者,并非那些冷静分析天命辞句的人,而是一些真真切切感受到天命脉搏与血液的人。只有对真实领会了天命的虔诚者,才能给他提供有力的心理和精神支持。君子将天命铭刻于心,处处坚持天命信念。当孔子被困于匡时,他泰然处之,并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当桓魋欲杀他时,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君子处处坚信上天对有德者的眷顾。当他的行为面对打击和怀疑时,始终不动摇,坚守天命所赋予自己的正当性,甚至以鲜血和生命来捍卫。正如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富贵荣辱生死皆置之度外,君子的所行所为已不被肉身所束缚,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超越,一种自由的极致。天命已深深根植于人心,成为圣者、贤者、君子践履行为的本身,已由一时善行流露的偶然,成为汩汩而出的必然。天命之性,性海无尽。儒家成德思想中,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享有大德的人才配担当大命。这不仅是个人功夫的养成,更是对儒者顽强担当意识的养成。孔子一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不仅是领会到天命精神的神圣感召而自由自觉地践行,还源于对人、对人世间精诚关怀的爱。

于此,人和天命的关系,亦可表现为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人的善根善性源于天赋,是存在于人心之中而支配人的意志行为的一种必然的道德力量,是人全部道德行为的最后根据。故人尽其所能地扩充发扬心中的善本性的过程,也就是体验天命、顺从天命的过程。惟其如此,天,也不是超越的对立面,已和人融为一体。自觉的道德实践意志在人的内心中挺立起来,即所谓的“立命”,将天命直直地树立起来。由纯粹的天赋过渡到自我的直觉体验,预示着人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从心所欲不逾距”,一幅自由自得的画面在眼前徐徐展开。如何体验这份自由,如何永远保存这份自由,关键在于人如何在生命中把握天命。

对待天命的三个态度

1.体认天命

天本身是在人之中才具有生命力和决定性,人顺天之性,回应天命,是人之为人的生存意义和天职;对天命的认同和领悟,意味着天人之间积极,亲和关系的建立与确认。这是对天命之性的承接与顺从,是人对其自身使命的自觉。孔子将天命与人为的结合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将天命意义的昭显体现为圣人道德智慧的昭显,这种统一是通过“知”的体认和“畏”的实行来实现的。“知”,不仅是认知之知,而且是实践之知。“知天命”即体现天命蕴涵,因为知的转换,天命才能由外在地他律化为内心的自律,踏踏实实在人心寻一个安置处。换言之,天命即人生,天命的意义便体现为人生的意义,天人合一即天命与人生的合一,所谓“体天理立人极”的意义便在于此。以人生践履天命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者的基本精神。知天命的过程便是体认天命的过程,用自己的一颗心去体验认天命。体认天命的过程是人心血的付诸和生命的实现。

孔子说:“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天生德贯穿于人心的就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内在人格魅力的完全展现。圣人的内在力量,它来自思想的完整和道德的正直。仁道,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道,它的实现依赖于人的运作,体现了人性的真实,天命的真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仁就是体天命,知仁就是知天命。如前所述,孔子从志于学、立于学、不惑到知天命,经历了一个由学到知的过程。“君子学以致道。”知天命的第一步便是“学”,在孔子看来,学不仅是获得知识的关键,也是行美德和过好人生的关键。孔子求学问道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他告诉弟子要“不耻下问”,自己也“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等。他的学问成就也是得到社会认可的。而且他也正是通过学习达到了道德的圆融,能够远诱惑、不生疑、知天命、明人世,最后通向道德的自由,将先在和内在统一。学问求知在孔子仁的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求学问道的过程中,追寻人生的意义,参与人格的自我培养。学习是自我在人生中与世界交流的过程,思考一生中所遭遇的事物,思考生命与宇宙的意义(立于学、不惑),达到仁的理想,学习的基始在于君子的仁知仁觉。“它(学)发于理想,走向目标,是自我修正、自我整合、自我组织、自我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于此,凸显了体认天命的理性智慧,学是体认天命的基本条件。天命所赋予人的德性是具有认知和辨别能力的德性之知、天德良知的,德之中本身就蕴藏了道德理性的认知能力。通过学的深层积累,而领悟到人能通过其自身所禀有的能力,积极地回应天命,有意识地修德践德。如果一个人的内在意识被蒙昧、怨恨、恐惧、无知所占据,一颗原本清亮透澈的心,始终也开显不出来,如明珠蒙尘,发出的光亮微乎其微。“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一个人只有依据生命的自觉及对生命资源的自知,才能以自由的意志去追寻人生中的道德目的,其结果是交织着理性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完美人格。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下,学不仅是知,而且是为,是探究生命旅程的开始。学、知不仅有理性的意义,而且还是一种道德良知的认知。有了这样的认和知,价值的知才能转化为价值的力量,学而后的知才能达到道德的目标。通过学来获致的知是以德行为导向的,是一个实践道德的过程。这样的“学”,是基于“仁”的自觉。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知天命与否,是衡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标准。“知天命”,认知了天之所命,也就是认知人的本性,并能自然地发挥及实现人的本性以臻于至善。惟其如此,对天命的践行是立足于人世生活的,是有志于成为君子的人能够运用自己的道德理性能力所能企及的。在《论语》中,“仁”的展现是全方位的,涵盖内容是多方面的。“仁”不是高高悬挂在天上的,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先进》)。仁是内涵于人的能力,而且是任何人应该做的原则。它是求仁者所欲求的,基于对仁的价值自觉和选择仁的自由意志。“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的精神状态的反应,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最重要的价值标准和内在动因。”它立足于学,也扎根于日常言行,由生活的一点一滴来开显。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论语·子路》)、“观过斯知人”(《论语·宪问》)等等。仁的养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长期的修养与锤炼,修己成仁,修己便是道德的涵养与理性的充实。

在孔子那里,仁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道德理想状态,仁是“天地之大德”,是人心与天道的最终统一。天命内化于人道中,以人性这种形式来实现,消除天命与人世的疏离,仁就是体认天命的真切实在。

2.敬畏天命

人最初对天的敬畏,源起于天的存在和力量。天,自始起便具有自然与超越的二重性,代表一种无所不在的自然存在和覆盖万物的宇宙秩序。在天的临照下,人是孱弱与渺小的,自然力量的无边化成了神格力量的无边,人最初向上天的顶礼膜拜,是对神性的尊崇。相信天的创生力、明辨力、赏罚力,世人往往对天有最高的期望:“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命,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尚书·商书·高宗肜日》)。无论超越的人格神存在与否,丝毫不能作为否认人类对天的这种最早崇敬之情的依据。由对天的感激崇拜之情,到庄严而神圣的祭天仪式,事天而致福佑,正因为人的敬意和诚意,才能迎来神的降临。人神同在,是对人的虔敬之心的一种最好的回应。人对天的虔诚,是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感情,在参与祭祀的人毕恭毕敬的活动中显应出来。说这种敬畏之情是宗教情怀也罢,是信仰也罢,这是人对天最早最初的肯定与回应。

然而孔子对天命的敬畏,虽不乏带有上述情怀的痕迹,但这种色彩早已淡去,更多的是对最高原则与理想的敬畏。此时的天命,是出自于“德化之天”的,它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之源,是至善的完满,自为自适的道德实体,也是人之为人的道德的权威督导。人首先作为有限的存在者,然后才有幸成为有限理性的存在者。穷尽毕生之力,无论是把握何种生命的原则和心灵的成就,总是受到有限性的束缚,这是人之为人始终无法超越的。而人对天命的践履,却始终是一个无限扩展的区间。此种敬畏,是有限者对无限性的敬畏,也是有限者向无限性全力进近的响应。正因为人知道了何为无限,才产生出了对无限之为无限的敬畏;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敬畏,无限才永远昭显为无限。在天命面前反观自身,无论作为肉体的存在者,还是作为精神的存在者,面对自己的缺陷,人都感到自己的渺小,有了“自叹弗如”的谦卑。敬畏是带有非强制性意义的,是人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天命在人世的聚焦便是圣人,圣人是道德的圆融者,文化的自任者,在他那里,天命和人道由于他个人的禀性而得到融会贯通,带来的成果和建树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在钦羡、崇敬、仿效圣人的典范中,在心灵里找到了契合点,自由自觉地产生了认同。面对孔子道德与知识的高深,颜渊喟然而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乎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子贡也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和其可及也!”(《论语·子张》)。有圣人的光辉人格在前,人不由自主产生敬畏与谨惧,若人连这一丁点儿的自觉都没有,那便是连最后一丝自知之明都沦丧了。君子谨言慎行,如果没有知天命之知做根据与基础,那么,怎么会产生内在的约束与自律?

《周易》有天、地、人“三才”之说,《易经》中的卦是将代表着天、地、人的三画两两相对。三才之道通过天、地、人组成一种和谐而稳定的秩序,由人自己的能力,在天地中攀援,是人存在的意义与目的所在。《中庸》里说:“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论语》里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泰伯》)以天地之广大来喻人道德之高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配享天地。孟子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而。”人人都禀有天命之性,只是体现的程度不同,圣人就是完全体现了天命之性的人。孔子称赞颜渊“三月不违仁”,那是因为仁是根植在天命与天性之中的,有德行的人生怕自己的行为无意中戕害天命。可见,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体现天命之性的境界高下而已,人人都有成圣成贤的潜能。对天命的肯定是对人自身的肯定,对天命的敬畏就是对人生命的敬畏,对人本身的尊重。这样的敬畏之情,绝非某一力量强加可得,而是来自一颗自由而道德的心。

3.持守天命

人立志顺天知命,做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最终落实于自己的道德实践,切实地将天命之性给予妥善的安置。仁是内在于个人生命的必然根源,也是个人生命的引发力量。但它敛于内,尚未完全地表现为天命的外在发用。它所应该面向的是如何在现实的生命中得到确立,精神上的体验是完全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行为中确证自身。“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礼是仁的外在表现,“礼者,履也”。孔子认为,君子获仁,不仅止于自己的人格养成,还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是个别生命的完成,还应是群体生命的成全。君子的仁,应在自己的周围泛起涟漪。礼是联结仁与外在世界的纽带,它是制度文化的构成,文明的基本模式。对于人类所特有的美德与力量而言,依礼而行的能力和意志乃是非常重要的。“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论语·颜渊》)。因而礼是成就道德人格的必然要求。“礼是制度性的,也是法则上的厘订,可以说是仁之用,在人的分际中谋取和谐,在和谐中掌握分际。”礼在孔子那儿具有神圣性与实效性,礼由仁而发出,是活动与灵动的,并非那些陈旧死板的繁文缛节,那样的礼,贫乏空洞,徒具形式,缺乏精神。礼,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1.指行为观念上的;2.行为礼节上的;3.典章制度上的。在《论语》中,孔子对“礼”的诸多描述,组成了一幅礼乐升平、其乐融融的图画。这表明了人的道德是在人际交往的具体行为中实现的,这些行为是得到人际交往所认可的,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表达,礼是成就道德人格的必经门户。

君子对天命的持守表现为对礼忠诚与坚定的践履。持守,首先是思想主体精神上对天命的恭敬状态,再是行为上的谨慎与收敛。天命,内驻于心,由内至外的推发出来,体现为行为上的真、善、美。说它是真的,是因为那是天命之性的自由发落,是君子心灵深处的本真意愿,不为外物污染和蒙蔽。说它是善的,是因为它“从心所欲”,促成自己行为的动机,符合道德的善与智慧。说它是美的,是因为行为主体所带来的结果,不构成妨碍他人的障碍;“不逾矩”,且仪态与步骤本身就是美的表达;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与融洽,昭然有序。若仁是基于对天命内在的自悟与自觉,而礼则化为天命的外在发用和制约。若君子不慎被外物所惑,内心的主旨偏离于“仁”,那么,在行为上也表现出对“礼”的违背。

礼的典章制度和礼仪礼节,至少能在某种程度上给予及时的匡正,将“仁心”扶正。所以说,君子是礼行为忠贞的持守者与执行者,重视礼的外在约化与礼内在精神的创造性、灵活性并举。最明显的是孔子对祭祀的虔诚与慎重,“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孔子要求在行礼时身心俱在,发挥礼的真正精神,才能体验到神的同在。这样的行为与体验是强迫不来的,做作表现不出的。“真正礼仪的‘发生’,则有一种自发性。”“八佾舞于庭”、“三家以《雍》彻”都遭到了孔子严厉的批评。“因为这样的行为违反了礼的规定,不仅没有表现出礼的真正精神,相反,使礼受到了侮辱。因此,礼的力量,除了完全受到尊重,否则就不可能得到使用。”

同类推荐
  • 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

    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

    《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充满了哲理的语言和丰富的思辨。为了使广大读者朋友能够比较容易地读懂《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并能够从中汲取幸福的智慧,《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特采用“与罗素相约在微博”的这种当代流行的文化形式来拉近读者与罗素这位伟大哲学家的距离,通过“微博式”方法,将罗素的精辟话语进行深刻阐述、剖示和拓展,让读者对幸福这个概念以及获得幸福的方法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能够实在地运用于社会生活中,获得真正的人生幸福。
  • 孟子趣说1:用历史擦亮思想

    孟子趣说1:用历史擦亮思想

    《孟子趣说1:用历史擦亮思想》以假不正经的态度,深入浅出地讲解孟子其人、其代表性学说。从孟子思想谈起,探讨的却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引导读者独立思考。你也许不知道这些问题——“礼仪之邦”其实是别的意思;朱元璋是怎么篡改教科书的;人民是可以自由迁徙的;两千年前的中国人妖;孟子要搞和平演变;自由主义在齐国;劳民伤财有助于社会稳定……
  • 中国大儒·风华绝代

    中国大儒·风华绝代

    本书遴选了儒家文化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上迄先秦的孔子、孟子,下至民初的王国维、梁启超,从他们的学术成就、人生履历、赓续设笔等方面描述出每一位大师在学术史上的创树、所起的传承作用以及所居的高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于学有养的简易中国儒学史读本。
  • 宗镜录略讲(卷一)

    宗镜录略讲(卷一)

    《宗镜录》一百卷,唐末五代永明延寿禅师著,是中国佛教传世的经典名著。延寿禅师为禅宗法眼宗第三代法嗣,他有感于当时禅宗信徒因未明佛法而产生的种种流弊及争论,乃邀集天台、华严、唯识三宗知法比丘,互相问难,并以禅宗心要加以折中,著成此书。书中引用佛经及中印圣贤论著达三百本之多,可谓“和会千圣之微言,洞达百家之秘说”,这在佛学的相关论著中,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宗镜录》撰成千载以来,以其规模宏大,辞美旨深,在广受好评的同时,也被大众读者视为畏途。南怀瑾先生有鉴于此,乃就此书精要部分,深入浅出,详加剖析。本卷内容包括全书中有关禅宗以及唯识论的部分。先生在章析句解的同时,融会各种佛门要义,并结合中西方文化精髓,使当代学人得以借此进入这部博大精深的佛学著作。兹经版权方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公司二〇一三年九月初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七年七月十四日)
  • 文明及其缺憾

    文明及其缺憾

    本书是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对当时西方人类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剖析和批判的代表作,其中包括《一个幻觉的未来》和《文明及其缺憾》两部分内容。本书与《自我与本我》《超越快乐原则》《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等著作,共同构成了弗洛伊德晚年用精神分析的理论观点来评价社会文明和文化问题的系列著述。本书是弗洛伊德后期对西方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宗教等问题进行的基于精神分析视角的理性分析,是弗洛伊德晚年对其生活的欧洲社会文明问题的不懈探索和反思。
热门推荐
  • 重生之云游天下

    重生之云游天下

    易凌云(穆华)重生在武修世界,试看一个普通人在无法无天的异界有着怎样的人生,是世事改变人,还是人改变事,他的人生又会释放出怎样的光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绝世毒后:倾城宠妻

    绝世毒后:倾城宠妻

    意外穿越,使她成为不受宠的妃子。她为了生存,一步步处心积虑,最终登上后位。而这时,他出现了,不知他的出现是好是坏……
  • 病变西游

    病变西游

    温馨提示:本书全程高能,若被气坏了身子,笑掉了牙,作者……拒绝赔偿。
  • 神秘幕后男

    神秘幕后男

    对于某个吃饱了没事干的幕后黑手来说,他只需一时兴起,便足以更改故事的结局。所以这是一个充满爱的故事。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第一个世界:火影。
  • 通天

    通天

    一颗神秘通玄的珠子,带他来到修真世界,一个堪比圣人,不死不灭炼器宗师器灵,指引他踏上修行大道。寻宝、有器灵明辨真伪;炼器、把自身炼成不死不灭的器灵正在对他的身体进行改造;美女、李玄从来求精不求多;对待敌人从来只有一种手段,看李玄如何杀出一条通天大道。
  • 汉宫娇

    汉宫娇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他是成就千古基业的汉武大帝。他的功绩建立在战士们的尸骸上,他的圣明以那些凋零的容颜作注,他有多伟大就有多无情,他的手上染着深爱着他的女人的血泪。史记、汉书,没有人记载那后宫里的残酷斗争,那些将年华洒落在几丈宫墙里的女子,对男人们来说不过是略可作谈资的一抹艳香。穿越,带着后世的记忆,成为那个被藏于金屋囚死长门的阿娇,就算有着作弊器一样的空间,她也不过是个冷眼旁观的过客。看你春风得意登高,看你手握重权得意,看你一朝落败怯哭,看你人头落地命殒。这后宫里的斗争,比朝上的更加血腥,而那些挥舞着利刃征伐的女勇者却留不下一个名字。这不过是本帐,记的是那些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牺牲。
  • 我的催更系统

    我的催更系统

    点娘:你们每天说宠我宠我最后还不是鸽了吗!嘤嘤嘤!哭哭!催更系统:点娘莫哭!让朕来!待我将这群鸽子给你炖汤补补(举刀)郭盖:救命啊!读者大大们救命啊!我被关在自己书里了!他们说我不填完坑不让我出来啊!你们快来救我啊!
  • 有间往去

    有间往去

    白家人有三条绝不可违的家规1,不可嫁娶陆姓之人;2,不可阅读外国书籍;3,不可忤逆长辈;白露从三岁起便已经熟背此三条。
  • 鹅湖集

    鹅湖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