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10600000019

第19章 《卫灵公》篇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注释】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u。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评析】

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1)愠:音yu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评析】

从本章开始,以后又有若干章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原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评析】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原文】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2)夫:代词,他。

【评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原文】

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注释】

(1)行:通达的意思。

(2)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o,在北方。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4)参:列,显现。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原文】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3)而怀之。”

【注释】

(1)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捲”。

【评析】

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鱼与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伯玉是“君子”。

【原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评析】

“杀身成仁”近现代以来被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评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原文】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乐则韶舞(4)。放(5)郑声(6),远(7)侫人。郑声淫,侫人殆(8)。”

【注释】

(1)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

(2)殷之辂:辂:音lu,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车是木制成,比较朴实。

(3)周之冕:周代的帽子。

(4)韶舞:是舜时的舞乐,孔子认为是尽善尽美的。

(5)放:禁绝、排斥、抛弃的意思。

(6)郑声:郑国的乐曲,孔子认为是淫声。

(7)远:远离。

(8)殆:危险。

【评析】

这里仍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夏代的历法有利于农业生产,殷代的车子朴实适用,周代的礼帽华美,《韶》乐优美动听,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礼的问题,他还是主张“复礼”,当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选择。此外,还要禁绝靡靡之音,疏远侫人。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1)者与!知柳下惠(2)之贤而不与立也。”

【注释】

(1)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

(2)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称其为柳下惠。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评析】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2)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

(2)末:这里指没有办法。

【原文】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1)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2)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注释】

(1)没世:死亡之后。

(2)矜:音jin,庄重的意思。

【评析】

以上这些全都是讲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评析】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原文】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1)也,有马者借人乘之(2),今亡矣夫。”

【注释】

(1)阙文: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这叫做阙文。

(2)有马者借人乘之:有人认为此句系错出,另有一种解释为: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而靠别人训练。本书依从后者。

【原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评析】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对于那些有志于修养大丈夫人格的人来说,此句话是至关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原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评析】

这一段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然后再做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

【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评析】

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评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练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唯一正确的态度。

【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评析】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原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1)馁:音nei,饥饿。

(2)禄:做官的俸禄。

【原文】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2)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

(1)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2)莅:音li,临,到的意思。

【原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1)而可大受(2)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释】

(1)小知:知:作为的意思,做小事情。

(2)大受:受:责任,使命的意思,承担大任。

【原文】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评析】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原文】

子曰:“君子贞(1)而不谅(2)。”

【注释】

(1)贞:一说是“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这里选用“正”的说法。

(2)谅:信,守信用。

【评析】

前面孔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作为,而是小人的举动。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必须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离开了仁、礼这样的大原则,而讲什么“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原文】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注释】

(1)食:食禄,俸禄。

【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

【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师冕(1)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2)师之道也。”

【注释】

(1)师冕: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

(2)相:帮助。

同类推荐
  • 释“道”(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释“道”(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你想不想知道中国古典哲学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碰巧可以告诉你一点这方面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道德经》中的理念,按你的要求,我会尽量按照符合你脑中那种叫做“欧陆哲学”的论证形式来进行阐释。没错,我会借用你的记忆来向你阐述一种思想,你可以把这当成是对你已知的概念的一次重新整理。
  • 中国大儒·光耀万古

    中国大儒·光耀万古

    他们各自分立于不同时代,屹立于学术巅峰:他们又上下彼此传承,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中接衲传灯……本书将带领大家穿越千年时空,从隋唐五代至宋元,与一代代光耀万古的儒学宗师并行,领略他们风华绝代的儒者风采,死守善道的儒家本色,以人弘道的儒学旨归……
  • 中国经典诗文集——论语

    中国经典诗文集——论语

    本书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是儒家思想千年经典绝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我们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不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去信一个没有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样傻呢?”对于你来说,追问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是这些真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宗教哲学命题呢,而且历史上那些拥有聪明大脑的哲学家们曾经绞尽脑汁想要回答你呢,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 西方哲学十二讲

    西方哲学十二讲

    像其他有关西方哲学史的著作一样,本书也是对哲学的回忆。不过,本书并没有事无巨细地回忆每个时期每位哲学家的思想,而是把目光集中投射到他们思想的某些方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试图让回忆更深入一些,在澄清哲学家本人思想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当代视野来揭示其中的深层蕴涵,另一方面也通过问题本身的如其所是来展开对问题本身的回忆与参与。通过这样的方式,本书探讨哲学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哲学地思考。
热门推荐
  • 破碎符文之地

    破碎符文之地

    欢迎来到符文之地!爱恨交织的罗网、事与愿违的遗憾、破碎崩塌的大陆,符文之地,你是哪个?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张自忠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张自忠

    他的英勇坚毅,足为全国军人楷模。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周恩来他是为中华民族打日本强盗而死,这正是中华军人应当死节的时候,这才叫“死得其所”,这种死是无比的光荣,无比的伟大!——冯玉祥抗日名将张自忠誓死报国,屡建战功,威震敌胆。1940年5月,在枣宜战役中,亲临前线,浴血奋战,大量歼敌。由于被敌军重重包围,寡不敌众,身负重伤,于16日壮烈牺牲。上面周恩来、冯玉祥的两段话,是对张自忠将军高度而准确的评价。
  • 脉力定天

    脉力定天

    这是一个脉力为尊的大陆,没有国度这里只有宗派,家族。他叫张子良,他是绝世天才,生下来就有脉武大陆界运力加持。他有绝世之资,却不知如何修炼,直到遇见她………修炼等级:脉徒,脉士,脉者,脉灵,脉宗,脉王,脉帝,脉圣,脉尊
  • 超级民工混都市

    超级民工混都市

    张东,21世纪三好青年,一直以打小工为生。当他无意中掘到一破土陶罐…并且得到里面的稀世法诀的时候,不一样的世界出现了。
  • 帝道帝尊

    帝道帝尊

    混沌初开,神魔大战,帝尊出世统一三界,留下三千功法,三千大道,离去........数百万年后,天神大战,殃及凡人,人族江南苦修武道,寻天神复仇....问鼎大道尽头,复活族人,家人团聚。我血然青天,只为兄弟情义,我倒转星河,只为美女如诗,我让众神陨落,天道崩裂,只为天下芸芸众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闺女是天师

    我闺女是天师

    野生编剧杨帆穿越了,原以为自己可以抄抄小说、复制经典电影、从此徜徉在自己的娱乐生活中走上人生巅峰,却万万没想到,为了拯救身陷修道骗局的原主闺女而瞎掰出来的话竟然成为了现实?
  • 清纯小学妹的霸道男友

    清纯小学妹的霸道男友

    不正经的基本乱写的玛丽苏文。。。。。。。。。。。。
  • 绝品护花天王

    绝品护花天王

    逃出精神病院的暮景,得习天宫诀,踏上一条王者修仙路。砍菜切瓜,一往无前!清纯校花、傲娇大小姐、以及警花和女总裁的纠缠,让他的生活忙碌而烦恼。“暮天王,我仰慕你很久了,能留在你的身边做侍女吗?”“对不起,仙女,请排队”。
  • 时间的伤,惟愿你好

    时间的伤,惟愿你好

    从纯情少女变成一个十足的环学生,为了报复,爱情只是她的一个工具,却意外相遇了蠢萌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