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89400000005

第5章 龙之源(4)

鹰的形象特征除钩喙利爪外,还有阔大的翅膀,于是,由春秋战国至秦汉,就出现了长有双翅的飞龙,其翅翼,就多取材于鹰。汉以后,人们认为龙不要翅翼也能飞,故长翅膀的龙就少见了。但鹰的元素被体现在龙爪上,即“爪似鹰”。

14.雷电

卜辞中的“神”字,曲折“像闪电之形,当为电之本字”。“电”能成“神”,盖源于雷电的功能与声形。雨水是先民生产生活的命脉,雨水往往有雷电相伴随,而雷电的声音和形状又是那么的奇妙无常令人恐怖。这样,雷电被神化,被崇拜,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至于雷电之神与龙的关系,王充在《论衡·龙虚篇》中分析说:“雷龙同类,感气相致”;“龙闻雷声则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蛟龙见而云雨至,云雨至则雷电击”。

而《山海经》里出现的“雷神”,正好是一副龙的形状:“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海内东经》)。《奚囊橘柚》(《说郛》卷三十一引)载:“轩辕游于阴浦,有物焉。龙身而人头,鼓腹而遨游。问于常伯,伯;:

‘此雷神也。有道则见,见必大雷雨而拔木,君亟归乎!’须臾雨大至,雷电交作,阴浦之木尽拔”。

古代蒙古人认为“雷电出自某种类似于龙的动物”,据说有人还亲眼看见过这种动物“从天上降到地上,以尾击地,蜿蜒而动,并从口中喷出火焰”(拉施特主编《史集》第1卷第1分册第256页,余大钧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东北的赫哲族相信闪电劈树是天龙现身。鄂温克人认为最初的雷神是龙。这条龙身上有数不清的鳞片,每个鳞片,都盛有一百担水,下雨便是神龙抖动鳞片洒下的水滴(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第32页,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汉族民间也常说闪电是“龙王显灵”,雷电击人是“龙抓人”。《履园丛话·祥异》录了一篇《蜘蛛网龙》的故事:“海州大伊山中有千年蜘蛛,能嘘气为黑风,居民每望见,其风如黑烟蓬蓬,人皆严闭户牖。行路者则面墙伏壁,不敢触,恐其毒也。……嘉庆十三年(1808年)七月十八日,忽大雷雨,有两龙来击之,蜘蛛吐丝布网,缚住两龙,两龙窘,格斗半时,滨海皆漫。又突出火龙两条,焚其网,前两龙始遁去。须臾,雨收云散,龙与蜘蛛皆不见”。此故事中的龙,只有用闪电解释才能讲得通。

《周易》中有“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卦爻,有学者考释说,这里的“龙”,指的正是雷电。春分秋分之间,阳气争雄,阴气干扰,两者碰到一起,便激耀成雷电:发出的声音为雷,闪耀的光芒为电,展示的形态便是龙了。因此,龙常见于雷电发时,雷、电、龙是“三位一体”的(赵天吏《说龙》,《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周易·说卦》篇还有“震为龙为雷为玄黄”一句,这里的“震”,指的是叱咤苍穹的疾雷,而玄黄是说电光一明一晦,晃晃闪耀。

古籍中用这样的语言描述龙的特点:“一存一亡,一短一长”(《论衡》)。“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说文》)。“能为高,能为下”,“昭乎其高”,“(乎其下”,“薄乎天光”,“斐然成章”(《说苑》)。在自然界中,闪电和龙的这些特点最吻合。连诗人李白都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他吟哦道:“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草书歌行》)。

在雷电与龙的关系问题上,朱天顺先生持“龙源于雷电”说:“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

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成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我认为,雷电参与了龙的容合,是毋庸置疑的,但次序不一定是“先天后地”,即先有对雷电等天象的崇拜和想象,然后才在地面上寻找对应的动物,而是“先地后天”或“天地同步”。

15.云

作为一种自然天象,云的盘卷翻腾变化不居的形状,以及和雨水的密切关系,是不可能不引起古人注意的。云雨的聚散浓淡多寡匀偏,直接影响着生产和生活,古人对云的敬畏和崇拜是很自然的。因此,古人在集合龙这个“雨水之神”的过程中,不可能将云排除在外。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小山遗址出土的泥质加砂陶尊上,可见到最早的云龙。江苏吴县草鞋山和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出土的陶鼎盖上,都刻饰有蛇形卷云纹。同期及之后出现在陶器、玉器、青铜器、建筑物等材质上的云雷纹、星云纹,看上去也都有几分“龙”形。

史籍中也不乏对云和龙关系的描述。《周易·乾》言“云从龙”。唐代学者孔颖达解释说:“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十三经注疏》上)。《淮南子·天文训》讲“龙举而景云属”;《春秋元命苞》讲“龙举而云兴”。为什么会这样呢?《淮南子·地形训》的解释是:“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之埃上为黄云。……青龙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为青云。……赤龙入藏生赤泉,赤泉之埃上为赤云。……白龙入藏生白泉,白泉之埃上为白云。……玄龙入藏生玄泉,玄泉之埃上为玄云”。《论衡·龙虚篇》的解释是:“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没有龙,云无以举而兴;没有云,龙无以神其灵。

那么,云为什么会“感龙”呢?三国时代的管辰在《管辂别传》言:“龙者,阳精,以潜乎阴,幽灵上通,和气感神。二物相扶,故能兴云”。唐代的韩愈在《杂说》里讲:云“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云在天地间弥漫飘荡,遮太阳,蔽月亮,使晴天变成阴天,又能感应雷电,变化作雨,润泽土地,使山谷清流不断:这可真是又神灵又奇怪的啊!

学者何新曾提出“龙源于云”说(后放弃):“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旋卷状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展开而接近于现实生物界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形象”。“龙就是云神的生命格”(《龙凤新说》,《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版)。我认为,云肯定参与了龙的容合,但类似于雷电,不一定是“先天后地”,而是“先地后天”或“天地同步”。

16.虹霓大雨过后,天空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古人便猜测,这是司理雨水的神灵在行云播雨之后,又要到江海湖泊里去汲水了。司理雨水的神灵非龙莫属,那么这弯弯的、垂下头去的虹,不是龙的化身又会是什么呢?或许这个样子本来就是龙神形象的一种,只是在行云布雨时才变作翻腾的云团、曲折的闪电那些个样子的。也或许,虹乃是龙的模特儿之一,龙是参照了虹才成“龙”的。

于是,古人在造字时,就将虹造成身躯拱起的双头龙的形状;还有,虹和闪电既然都是龙的化身,那么,将虹造成接近于闪电形状也没有什么不可,这样,籀文中就有了像闪电的虹字。谈及虹时,古人也都注意到了虹和水的关系。如,“出虹,自北饮于河”(《殷虚书契菁华》)。“虹下属宫中,饮井水,井水竭”(《汉书·刘旦传》)。“虹有两首,能饮涧水,山行者或见之”

(《山海经·疏》)。等等。民间也有虹是龙在喝水的说法。

文物资料也为“虹为龙”提供了印证。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璜形玉饰”,似乎就有“虹”的样子;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龙纹玉璜也弯成了虹的形状;周代青铜器上有弓起身子双垂龙首的虹霓纹;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虹被画作微拱背脊的兽形龙,其间还有被称作“双虹”的图形,体现的也是虹霓之象;而汉代画像石上的“雷公雨师龙形虹图”,将双首垂地的龙形虹,同雷公、雨师刻画在一起,寓示着龙、虹、雷雨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虹与龙的关系问题上,胡昌健先生持“龙源于虹说”:“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钩曲之状、蠢动的冬虫、钩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论中国龙神的起源》,《中国文物报》总第25期)。我的观点是,虹肯定参与了龙的容合,但不一定是“最直接的原型”,因为龙的原型是多元的,说虹“最直接”,理由不充分。

17.星象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森安太郎在《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王孝廉译,台北地平线出版社1974年版)一书中提出龙的起源与星象有关,认为《史记·天官书》中讲的苍龙星象是“作为龙星而成龙的星象”。80年代末,冯时首次明确提出龙源于星象,他说:“龙的世俗形象,也可以说它的艺术形象乃是多种形象逐渐杂糅的综合体,而它的原始的真实形象则来源于星象”(《中国早期星象图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第2期)。之后,他又多次提出,“最早的龙是作为星象存在的”,东宫苍龙七宿“真正体现了龙的原始含义和原始形象”(冯时《龙起源考》,《龙文化与现代文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读书》杂志2005年第4期刊登刘宗迪《飞龙在天》一文,也持相同观点:“华夏苗裔世代敬奉的龙的原型”,“远非后人心目中活灵活现、张牙舞爪的神兽巨龙,而是夜空中的皎皎龙星”。

二十八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选取的,用作观测天象和日、月、五星在空中运行情况标志的二十八个星宿。二十八宿平均分为四组,称作“四象”,每象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相配。东方七宿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组成,因其联结线像一条龙,故以“苍龙”为名。其他三象则分别称作“白虎”、“朱雀”和“玄武”。

关于二十八宿产生和形成的时间,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商代已经产生,周初得以确定,根据是《周礼·秋官》所记:“以方书十日之号,十有二辰之号,十有二月之号,十有二岁之号,二十有八星之号”。也有人说二十八宿在黄帝时代已成体系,夏朝初期就有记载,证据是《尚书·尧典》中有“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段话。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出土后,有学者根据其按东龙西虎方位摆置的蚌塑图案,和一个摆在北边方位的北斗图案,判断此墓葬构图为“中国最早的天象图”,“这样就把我国传统天文学四象体系的起源提前了近四千年”(孙德萱李忠义《濮阳西水坡蚌壳龙虎图案研究述评》,《龙文化与民族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观象授时对原始农业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依据包括星象在内的天象的变化来指导农事生产和社会生活,应该说是农耕社会的一大特点。而龙,作为中国最早的,具有农业神品格的神物,和星象是不可能不发生关系的。但龙起源于星象的观点值得商榷。

第一,将距今约64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说成是“中国最早的天象图”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考古界已发掘出距今达8000年的辽宁查海龙形堆塑和龙纹陶片,从龙型堆塑的造型和陶片龙纹的形状看,取动物(主要是蛇)的成分多,与天象(尤其是星象)距离较远;也就是说,你可以将西水坡龙解释为星象,却不能将比西水坡龙还要早1600年的查海龙也解释为星象。还有考古出土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各种各样的原龙,也都不能用星象来解释。刘宗迪在《飞龙在天》

一文中曾有一问:“凭什么说这些出现在上下几千年、分布于天南地北的千姿百态的‘龙’,就是汉语古代文献中记载和描述的龙呢”?此问完全可以反过来问:“凭什么说这些出现在上下几千年、分布于天南地北的千姿百态的‘龙’,不是汉语古代文献中记载和描述的龙呢”?

第二,生物状态的龙和作为星象的龙有个谁先谁后的问题。对此,冯时先生的解释是,考古发现的那些具有生物形象的龙,是先民们“根据身边熟悉的事物而对天上的龙星进行比附”的结果,“是对东宫星宿所呈现的自然图像的复制和艺术化”(《龙起源考》,《龙文化与现代文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刘宗迪先生的解释是,“龙星升天则昆虫出,古人因此就按昆虫的形象进行想象和命名,将之构想为虫的形象并命名为‘龙’”(《飞龙在天》,《读书》2005年第4期)。这样的解释有“把次序说反了”之嫌。这里有一问:先民们为何要把天上的星象称为龙?而不称为其他什么东西,比如“虫”?也就是说,“苍龙”之“龙”,从何而来?符合逻辑的说法是:先民在对龙的形象有所认识并知道其发音后,才会将他们看到的二十八宿中东宫七宿的形象比附、称呼为龙。也就是说,龙之形和龙之音在先,然后才会有龙星之得名,而龙之形和龙之音的出现,只能是古人对蛇、鳄、鱼、猪、马、牛等动物,和雷电、云、龙卷风等自然天象多元容合的结果。

第三,星象对原始人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不能否认,但对原始人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绝不仅仅是星象,蛇、鳄、鱼、猪、马、牛等动物,云雨、雷电、龙卷风等天象,都对原始人的生产生活产生着影响,其影响的程度,甚至比星象还要初始些、直接些、普遍些、深刻些。也就是说,古人对蛇、鳄、鱼、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雨、雷电、龙卷风等天象的认识和神化,要早于对星象的认识和神化,至少也不会晚于对星象的认识和神化。

据此,我认为,星象进入了龙的容合过程,人们常讲的“飞龙在天”、“二月二,龙抬头”等,都可以以星象,即苍龙七宿在天空中的不同时间所呈现的不同形态来解释,但星象只能是龙的容合对象之一,而不是唯一。

18.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范围小、时间短、风力强、破坏力大的猛烈旋风。一般与强雷暴云相伴出现,直径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中心气压极低,风速可达每秒几十米至百余米,甚至几百米。龙卷风的外形像一个下垂的大漏斗,在地面上发生时,称“陆龙卷”,拔树,揭房,器物、农作物、动物及人常被卷至空中,带往他处,危害严重;在水面上发生时,称“水龙卷”,能将水吸至空中,并呈上大下小的锥柱形。

龙卷风进入了龙的容合对象之列,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发生过龙卷风(比较而言,华东、华南的沿海、近海地区龙卷风的发生率更高一些)。这便为古人将龙卷风与龙联系起来思考、想象,提供了可观的“实相”基础。

第二,龙卷风的形状与龙的形态相似。龙卷风一旦生成,便上接雷雨云,下端或悬在空中,或延伸至地面或水面,且高速旋转着向前移动。看上去,很像一条巨龙腾在空中。因此,民间多将龙卷风称为“龙吸水”、“龙摆尾”、“倒挂龙”等等。

第三,龙卷风一旦刮起,便有如雷的吼声相伴。而雷是龙的容合对象,先民们相信,雷声就是龙声。

第四,古人记载、描述的一些“龙象”,用龙卷风来解释,能够讲得通。

如:“莫子蒙在吴兴,挈家游苕溪。时六月上旬,荷花极目,饮酒啸歌,尽清赏之致。日下昃,望数里外火煜煜起,少焉渐近,阴风掠面甚冷。舟人;:

同类推荐
  • 温古知今

    温古知今

    2010年,一个权威智囊机构评选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领导,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温家宝荣登第一。温家宝每次在重要谈话上都会引经据典,使人眼前一亮,那些诗句无不闪耀着总理的博学和智慧,让我们追随那些诗句,再次感受那些经典诗句所散发出的无尽的魅力。《温古知今》辑录了温家宝总理在历次谈话中所引用的古语和古诗句,并追根溯源,加以评析,更有对温家宝总理引用古语谈论当下问题的妙语点评,有利于我们了解一个血肉丰满、饱含着大爱而又博学多才、学富五车的总理。
  • 2014年厦门文化改革发展蓝皮书

    2014年厦门文化改革发展蓝皮书

    本书反映了2013年厦门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的概貌,收入了厦门市宣传文化系统组织的调研成果和其它相关的工作成果,为读者从各个方面了解厦门2013年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情况提供较为详细、全面的信息,为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平台,为厦门市委、市政府相关决策提供服务。本书涵盖了2013年度厦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工作的主要任务,反映了厦门市2013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提出推动厦门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的规划、策略,对于推动厦门乃至福建文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大国智慧

    大国智慧

    千百年来,日本、美国、中国、印度、德国、俄罗斯、法国这七个思想大国,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本书将阐述其思想的历史,探寻其智慧的精髓,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埃及卢克索神庙法老像的底座镌有一句话:“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到过那里的人,没有不被这句话所震撼的。我们无法确定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预测明天,自信地去表达、去实现我们的强国之梦。
  • 汉族风俗文化史纲

    汉族风俗文化史纲

    《汉族风俗文化史纲》一书的出版虽然多“磨”,但我们仍然从心里感谢广西人民出版社,是他们从出版角度考虑,使我们三易其稿,将一本200万字的《汉族风俗文化史》精炼成了一本40余万字的《汉族风俗文化史纲》,这对我们的学术功力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提高。
  •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八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八卷)

    本书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书中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这样,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对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用故事化形式来讲述历史,有它的局限性。通过故事,读者只能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动的片断;有的故事,可能只反映事件的现象,至于它的经济、政治的背景以及它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不大可能用故事形式来详细论述。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历史的辅助读物。
热门推荐
  • 修炼狂潮

    修炼狂潮

    这是一个科学与武道并重的时代,大灾变之后,人类发现了超古代修炼文明,开启了一个大修炼时代,并开始了昆仑界的殖民之路!这是一个人类危机重重,同时也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强者辈出的时代!得到了超古代文明强者丹皇传承以及九重天之上至尊神格的楚云凡,将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杀出一条登天路。天才?不好意思,我才是!资源?我的丹药能堆死你!传承?至尊的传承就在我的脑海里!我们的征途是无尽位面!啸尘在《飞升大荒》,《武神空间》之后呕心沥血的第三本玄幻,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也是一个大修炼时代!——普通群:497326944入群请自觉改好马甲VIP群:463696926(学徒以上可进),进群改马甲,晒订阅截图!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羽临无界

    羽临无界

    林羽,一个普通的都市青年,在一次机遇中获得了往反异世的能力,他将揭开世界的真面目,探索世界的尽头。
  • 三个神的成神路

    三个神的成神路

    书写的并非一个主角,而是一群不同的人在不同世界的故事。(三神篇)【练笔随便写的】
  • 圣朝崛起

    圣朝崛起

    山中狼人,无亲无家,清风月下,与狼同舞。少年林狼,不甘平凡,他的战绩,为人传唱:少年人壮志,凌云冲九霄。东灵风云渡,西卢岳庭高。南朝遂良郡,北景雾都娇。摆驾中神域,荣我大圣朝!《圣朝崛起》,看少年如何建立庞然大物一般的王朝。
  • 穿越各个地方

    穿越各个地方

    因为叶凡死前帮助过无数人,感动了上天,给了他一个愿望和一次穿越的机会。
  • 卿心幽冥

    卿心幽冥

    [cp]一世众生灵皆想要诛杀的魔界,女帝。却因他而甘愿封印法力记忆入轮回,却在半路被截胡投生到妖界狐帝之后的肚子里二世变成一只九尾白狐,天生便能幻化成人,法力更是比同龄狐族之人修炼的快,却因生性顽劣又招惹了他封印的凶兽,被打伤失去了记忆落入了他闲来无事的院落附近,被他救了回去一段时间的相处她又爱上了他,又因误会逃离,阴差阳错的回到了狐族,却生了一场大病醒来之后便成了这天上地下唯一个女上神至于失忆的那段时间也不过是一个劫罢了,如今又忘了,他。三世回到狐族的她便是这四海八荒顶尊贵的人,除了天帝,与他父帝母上,见面皆要弯腰见礼尊称她一声神女君,然过了四百年没有出去的她又去冥界招惹了那位,死缠烂打,夺得芳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的七种罪

    我的七种罪

    我的名字是觅明视,我的任务是收集七种罪孽,分别是:淫欲,愤怒,傲慢,怠惰,嫉妒,暴食,贪婪。这可是天界的事,那些天使们都干什么去了?
  • 明朝大善人

    明朝大善人

    两眼一睁一闭,来到了大明朝!日行一善,万家升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