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89400000003

第3章 龙之源(2)

蜥蜴尾巴细长,有四肢,俗称“四脚蛇”,有壁虎、草蜥、蛇蜥、鳄蜥等种类。

蜥蜴肯定参与了龙的多元容合,其理由有下面几条:

一是蜥蜴形色怪异诡秘,像鳄比鳄小,像蛇却有足,古人很可能像对待鳄、蛇那样将其神化。河南陕县出土的一块距今5000年以上的残陶片上,有蜥蜴纹。甘肃永登蒋家坪、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类型遗址也都出土有蜥蜴纹。这些蜥蜴纹或可称之为“蜥蜴型原龙”或“蜥蜴龙”。

二是甲骨文中的龙字,有和蜥蜴相似者。

三是民间称蜥蜴为“龙子”、“石龙子”、“山龙子”、“泉龙”、“变色龙”等。《古今注》言:“蝘蜓,一;守宫,一;龙子。”《本草纲目》讲:“生山石间者;石龙,即蜥蜴。”还有一种巨蜥,俗称“五爪金龙”。残存于印度尼西亚科摩多岛上的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蜥蜴类动物——科摩多巨蜥,也有一个“科摩多龙”的通称。

四是古籍中有视龙犹蜥蜴或视蜥蜴为龙的载述。如:“禹南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乃……视龙犹蝘蜓,颜色不变”(《淮南子·精神训》)。《荀子》也言“螭龙为蝘蜓”。《汉书·东方朔传》载:“武帝置守宫盆下,使射之,朔;:臣以为龙又无角。”

五是古代有以蜥蜴祷雨的习俗。《倦游杂录》载:北宋熙宁年间,京师久旱,街坊村巷按古法以瓮贮水,“插柳枝,泛蜥蜴”。小儿呼唱道:“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降雨滂沱,放汝归去。”人们为何要用蜥蜴来求雨呢?《卦爻名义注》解释说:“守宫与龙通气,故可祷雨。”

蜥蜴与龙的关系,学者们也都注意到了。如:“龙像蜥蜴戴角的形状”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年版)。“其实所谓‘龙’就是古人眼中鳄鱼和蜥蜴类动物的大共名”(何新《中国神龙之谜的揭破》,《神龙之谜》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龙的一些主要特征,除了与蛇类近似外,同时也与蜥蜴类近似,甚至可以说,与蜥蜴类更为近似。龙的长躯体、有鳞甲、卵生、冬眠、生活于水、隐伏于穴等,固然近似于蛇类,但也近似于蜥蜴类。并且,蜥蜴类有四肢,皆具钩爪,龙亦然,蛇类却没有。比起蛇类与龙来,蜥蜴类与龙尤其相像。所以龙的形象既概括了蛇类,更概括了蜥蜴类”(刘城淮《略谈龙的始作者和模特儿》,云南《学术研究》1964年第3期)。

对上述学者的观点,我尊重却不认同。在我看来,蜥蜴只是龙的容合对象之一。龙在形成过程中,不仅容合了蜥蜴类、鳄类和蛇类,还容合了这三类之外的诸多动物和天象。

5.鲵

鲵是一种水陆两栖动物,长相有似人之处,俗称“娃娃鱼”。

古人以为其能往来于人兽天地之间而将其神化,纳入龙的容合对象之列。

《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龙鱼陵居其北,状如鲤。”郭璞注:

“或;龙鱼似鲤,一角”。学者们普遍认为,这里的“龙鱼”就是鲵。将鲵与龙联称在一起,已透示出鲵作为龙的取材对象之一的某些信息。

多取材于鲵的原龙称“鲵型原龙”或“鲵龙”。甘肃甘谷西坪遗址曾出土鲵型原龙纹彩陶瓶一件。此瓶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断代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距今约5500年。鲵龙纹以黑彩绘在一泥质红陶双耳瓶的腹部。瓶高约80厘米,鲵龙高约40厘米。头部似人面,圆睛大嘴;身躯长而弯折,生有鳞甲;有一对前足,足端有四爪,造型简洁生动。

甘肃武山傅家门遗址也曾出土鲵龙纹彩陶瓶一件。此瓶属于早期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承接、发展的关系,断代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距今约5000年。

鲵龙纹以黑彩绘在一泥质红陶双耳瓶的瓶体上,头部与西坪鲵龙纹类似,瞪目张口,唯头顶多了对称的六道发绺;通体饰网状鳞纹,六足(比西坪鲵龙纹多了四足),一足四爪,其余皆三爪。

两条鲵龙的共同特点是前足举起,这一方面可能来自鲵的生态形象,即像娃娃一样,朝上方张臂;另一方面可能是宣示一种与天相通的不同凡鱼的特质。关于鲵龙纹彩陶瓶的用途,有学者认为不是日常生活用品,而是用作礼器与文化象征,我的观点是二者皆有。

关于鲵龙产生的经济基础,我认同王东先生的分析:“西北仰韶文化地处黄河中上游,又多高原山涧,因而在以北方粟作农业经济为主的前提下,较多地保持了渔猎经济;对鱼型原龙、鲵型原龙的崇拜,正植根于这种经济基础,并构成这一西北文化圈特点”(《中国龙的新发现》第5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

6.猪

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就开始养猪了。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已发现经过驯养的猪的遗骸,距今达10000年;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也都有家猪骨骼出土,距今约7000年以上。

猪以其肉味鲜美以及和水关系密切,成为龙的容合对象之一。

先民们相信,天上的神灵和地上的人类一样,是要吃要喝的,而且是喜食美味的。猪肉味鲜美,在祭天、祈雨等等祀神活动中用作祭品是比较好的;而且猪属于“家人所常畜而易得之物”

(《淮南子·汜论训》),是便于取用的。这样,成为祭祀的猪,就比人更能同神接近,渐渐地,猪也就有了作人神之间信物的身份。同时,猪又是“水畜”,性喜水,曾被奉为雷雨之神,有“雷公豕首麟身”和雷公“状类彘”(唐李肇《国史补》)的说法。而水、雷雨和龙的关系又是特别密切的。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猪型原龙”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小山赵宝沟文化遗址。猪龙纹与鹿龙纹、鸟龙纹并列地描绘在一件泥质加砂陶尊上,断代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距今约6000年。该纹表现的是猪龙的头部,吻长伸,牙翘起,显然多取了野猪的成分。

之后有征集于辽宁省建平县的猪龙玉佩。黄绿色,高14厘米。吻前伸,双鼻孔;鼻间和眼周有阴刻皱纹多道,耳宽厚,体肥硕。头部呈猪首,身躯却蜷曲成环状,且首尾相对,缺而不断,背部有供系挂的小孔。征集于辽宁省建平县。断代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距今约5000多年。

上述之外,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原始聚落遗址,曾发现和墓主人同穴而葬的两头整猪。在辽宁喀左县牛河梁的一座女神庙遗址中,曾发现属于红山文化的泥塑“猪龙”;在环绕神庙的积石冢里,有两件玉雕“猪龙”被放置在墓主人尸身的胸部。先民们大概认为,心为灵魂之窍,将“猪龙”置于心窍附近,死者的灵魂就可以在“猪龙”的导引下升天。

民间也有猪化龙、猪代龙的传说。河北省有一条“猪龙河”,相传即是古时有猪“龙化”而成河的。《北梦琐言》讲邛州临汉县有“母猪龙湫”,只要献上好吃好喝的,湫上便黑气如云,狂电烨然,雷雨冰雹说来就来。

猪作为龙的容合对象之一无庸置疑,但如果将“之一”夸大到“唯一”,甚至说“中国人是猪的传人,而不是龙的传人”(黄守愚《中国人是猪的传人,而不是龙的传人——对远古猪灵崇拜的再认识》,红网2006年7月1日),就有些荒谬了。

猪是一种具体的动物,将其再神化,也脱离不了作为自然界具体动物的生态特征。而龙则是容合了众多动物和天象的神物,它来自自然物又超越了自然物,其神性、神职之大,之多,是任何一种单一的自然物所不能比拟的,猪当然不会例外,不管是黄守愚先生褒扬的野猪,还是其所贬责的家猪。

显然,“猪的传人说”不在于提出了猪崇拜的问题,而在于拔高了猪崇拜,将猪从龙的容合对象之一的位置,抬高到了唯一的位置,从而对龙的除猪之外的众多的容合对象视而不见,并将其全都排除在外,所谓“龙文化就是猪文化”。这里可做一比,如果龙是一棵大树的话,猪只是组成这棵大树的一枝,大树之一枝能与整棵大树划等号吗?显然不能。

7.马

马可养可食,可御可役,是人类早期驯化的动物之一,历来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龙和马的关系非同一般。作为龙的容合对象之一,马是当之无愧的。

首先,龙头像马头。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很像马的头。

王充在《论衡·龙虚》篇里,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后世关于龙形状的“九似说”,言龙头似驼——驼头即马头。

其次,还有龙身似马形的记载。《论衡·验符》篇记述道:曾有两条身长十余丈的“黄龙”,在去泉陵城七里的湘水中出现,好似画中龙的样子,附近的居民都去观看。在距龙数十步的地方,又见到六条小“龙子”,在陵上嬉戏,这“龙子”的形状,很像马驹。《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王宗郎》中记道:有群龙出入汉江水上,大者长数丈,小者也有丈余,都“如马、驴之形”。

第三,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互变的。《周礼·夏官》言“马八尺以上为龙”;《山海经·图赞》说“马实龙精,爰出水类”;《吴承恩诗文集》讲“马有三分龙性”。一些史籍还载称:天宝年间,“有马生龙驹……身有鳞而不生毛”(《全唐文·上龙马奏》);唐明皇时,曾得到过生着龙鳞的异马一匹。后来,唐明皇西幸,这匹马在咸阳西跳入渭水化为龙,泳游而去,不知所终。(柳宗元《龙马图赞》)东海某岛上有“龙川”,长有一种草,名“龙刍”,马要是吃了这种草,一日千里。因此古语称:“一株龙刍化为龙驹”(《述异记》)。贵州养龙坑泓阔(深,潜藏灵物。初春时,云雾晦冥,有物蜿蜒,与牝马交接,“必产龙驹”

(《贵州志》)。“修弥国有。马如龙,腾虚逐日,两足倚行,或藏行于空中,惟闻声耳。

天马汗血,是其类也”(《洞冥记》)。汉宣帝时,使臣至大宛,“得名马像龙而还”(《冯奉世传》)。等等。

刘城淮先生提出:“马类是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之一。”“充任龙的模特儿之一的马,最初不是一般的马,而是河马”(刘城淮《略谈龙的始作者和模特儿》,云南《学术研究》1964年第3期)。理由是上古时代的某段时间,黄河流域的气候是相当暖和的,河马这种属于亚热带乃至热带的动物,也在黄河流域生活过。《山海经》有滑水中多“水马”,其形状像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的记载;《汉书》中也记有“元鼎四年秋,马生渥洼水中”的传说。据此推断,《尚书》中讲的“龙马出河”也就是“河马”出河了。后来气候变冷,河马从黄河流域退却乃至绝迹,大多数人不知道它们了,在谈及龙和马时,就泛言马,而不提河马了。考虑到龙和水的密切关系,以及龙马为“河水之精”的说法,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当然,作为龙的取材对象,古人是既不会放过陆马,也不会放过河马的。

1971年春,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一件玉雕龙,断代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距今约5000年。此龙碧绿色,间有乳白色斑纹。

龙体盘卷作C型,高26厘米,宽29厘米,总长近60厘米。龙吻前伸,双眼突起呈核形,眼尾细长而上挑。颈脊起21厘米长鬣,披向后背,弯曲上卷。龙尾向内弯曲,末端圆尖。背部有一可供穿系的圆孔。此龙因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有并排的圆洞型鼻孔等,被一些学者判断为“猪首龙”或“猪型原龙”(孙守道《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文物》1984年第6期)。又因其头部较长、颈脊所披长鬣占龙体三分之一强,且无猪的扇形大耳,而被一些学者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第118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还有学者认为,此龙首“可能与鹿首有关,而其颈背上长长的片状附饰,也不是猪鬃的演化,而是鹿的角”(参见郭大顺《龙出辽河源》第120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我的观点是,此龙既取了猪的成分,也取了马、鹿的成分,还取了蛇的成分,是猪、马、鹿、蛇(当然还有玉)等诸多元素的容合。

8.牛

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它和马一样,可养可吃,可役可驾,在古人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先民们不但重视牛,喜欢牛,希望能拥有牛的力量,得到牛的帮助,还赋予牛以沟通天地的神性,将其作为牺牲奉献给神灵。这一切,为牛成为龙的容合对象提供了前提。

《水经注·漯水》言龙形“类青牛”;《尔雅翼·释龙》言龙“耳似牛”。《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王世纪》载:“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就是说,龙首与牛首具有同一性。

《履园丛话·祥异》篇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辽宁省安东县有一张姓农民,“畜水牛百头,入水辄失其一。一夕,张梦牛云:‘我已成龙,与桑墟河龙斗,不胜,君可于吾角上系二刀以助之乎?’张旦起,视群牛中谁可系刀者。有一牛最大,腹下起鳞,如龙然,遂以取刃系之。次日大风雨,桑墟河龙伤一目遁去,此牛遂入大河,化为龙。”这是说水牛化为龙。

1993年6月,湖北省黄梅县焦墩遗址出土了一条由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的河卵石摆塑的龙,断代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距今约6000年。该龙长4.46米,高2.26米,“头上一角,龙头形为牛头并作冠状,龙身呈波浪状,尾上卷”(陈树祥《黄梅发现新石器时代河卵石摆塑龙》,中国文物报1993年8月22日)。此龙属于大溪文化,其年代稍晚于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塑龙,是长江流域发现的年代比较早的龙,故有“长江流域第一龙”之誉。

也有学者认为此龙头为鹿头,我的观点是牛头与鹿头的容合。

1998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一件环形玉雕龙,断代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距今约5300年。此龙首尾相连,两眼圆睁,吻部略突,头上有清晰的双角,龙头近似于牛头(据张敬国等《凌家滩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8年12月9日)。此龙或可称为“牛型原龙”或“牛龙”。

9.鹿

鹿是鹿科动物的通称。一般雄鹿头上具有分叉的鹿角(驯鹿雌的也有角),每年脱换一次。鹿角的分叉形状是鹿族分类的依据,也是生命力的象征。生动的形象,流畅的线条,又有象征着旺盛生命力的角,使鹿进入龙的容合对象之列。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吉县清水河畔柿子滩遗址,发现了两幅古岩画,均以赭红色赤铁矿粉末涂绘而成。柿子滩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出土有珍贵的石制品、动物化石、装饰品等。岩画位于遗址后面的岩壁上,断代在公元前8000年以上,也就是说距今不少于10000年。两幅岩画,一幅特征明显,被断定为裸体女性图;另一幅为组合图案,有较清晰的鹿头、模糊的鸟(或蛾)、树木(或鱼尾)及骨饰等。对这幅图案的判断,学术界说法不一,有说是“狩猎格斗图或舞蹈图”(《柿子滩旧石器晚期文化》,山西省人民政府网2006年11月8日);有说是“鱼尾鹿龙岩画”(张鸿修《龙集——历代龙像500图》第7页,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龙的初期形象”(张鸿修《龙集——历代龙像500图》第10页,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有说是原始先民的偶然为之,是随意性的“胡写乱画”。

这幅岩画,至少可以说明远古先民对鹿的重视和喜爱,及一定程度的神化。而这样的神化显然与龙相关。

——在中国古代,对任何一种动物的神化,都通向龙的容合。

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第三组蚌塑,“图案有人骑龙和虎等。

同类推荐
  • 南康笔记

    南康笔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修志、南康地理、南康地名考、南康八景及文化思考、南康之民风、南康人口、苏访贤及神祇信仰、南良大族邓氏、唐江传奇卢屋村、谭邦古城、山水深处邹家地等。
  • 汉韵胡风巴里坤

    汉韵胡风巴里坤

    本书主要讲述了在新疆地域的汉文化,它的美无处不在,让读者清晰明了的了解到汉文化的魅力。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生活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生活文化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礼仪贺词婚庆一本通

    礼仪贺词婚庆一本通

    身在社会,即使你饱读诗书、智商超群,如果不懂“场面”的学问,不作“人情”的文章,也是很难立足的,你的路会越走越窄。懂得一些社交礼仪,熟读一些经典贺词,通晓一些婚庆常识,身心愉悦地融人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与人关系处好一些,人脉网络扩大一些,自己活得潇洒一些,成功来得容易一些。中国人应该掌握的场面常识和婚庆礼仪。
  • 元宵节

    元宵节

    《元宵节》每年农历的正序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筘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这一天被称为元宵节。元宵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家家户户企盼团圆的重要节日。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除了要点起彩灯万盏。燃灯放焰,喜猜灯谜,还要全家团聚,若吃元宵,同庆佳节,共享其乐融融。
热门推荐
  • 玄王神剑录

    玄王神剑录

    一介书生误入了江湖,并在江湖的磨练中不断成长,机缘巧合练就一身绝世神功,携带着救万民于水火之心行施侠义之为,却发现原来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江湖儿女的爱恨情仇,兄弟之间的豪情侠义,对手之间的惺惺相惜,构建出一个复杂矛盾、光怪陆离的江湖世界。
  • 非线性时空

    非线性时空

    你未知的未来,是我已知的已往。你可以继续活在当下,做一个对真实时空可有可无的人,但是你有一个机会,去接触这个复杂,多变,庞大的世界。
  • 大明猛回头

    大明猛回头

    少年朱慈朗,被雷劈回大明,附身末世太子。国破家亡,主角要扭转乾坤。血战满清,舌斗名儒。文臣武将,慕名来投。抗击西洋,经略四海。文武辉耀,一统寰宇。愿明史未结,重续辉煌。
  • 你是我的敌人

    你是我的敌人

    陈婧菡在社会上打拼已经有七个年头,本来学历不高的她依靠自己的能力努力工作成为家装公司的客户经理。虽然事业上颇有些得意,可是爸爸去世,妈妈住进精神病院,弟弟乐知天命,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她扛所以才造就了她如今铁一般的性格。同学聚会看看大家及自己的初恋男友,陈婧菡才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没有事业没有男友甚至于没有爸爸的可怜女生,可是这些在她遇到的同样事业得意却是孤儿的关景后两个人从敌人开始慢慢的转变为很好的朋友,直到两个人决定在一起时婧菡才偶然发现原来七年前导致爸爸去世那件事故的肇事者竟然是关景的爸爸,两个人竟然真的会变成仇敌,那么他们又该如何发展呢?敬请期待!!
  • 传奇爱恋恋恋不舍

    传奇爱恋恋恋不舍

    他爱她千年,成痴成疾!她受感召穿越而来,记忆调零,于他面前筑起厚重的心墙。却命运之途另遇心爱之人,又因阴谋,成亲那日被花轿抬入了仇人身边.........。自此,爱生恨,叠叠相加,命运坎坷,一路披荆斩棘.......,终守的拔云见日!
  • 超天大帝

    超天大帝

    重生到一介药奴身上!不料,其体内竟有九大封印,镇住他九大盖世星魂,随着修为提升,星魂步步解封,重明鸟,火麒麟,穷奇……少年是谁?身上为何有如此秘辛?
  • 大卡修

    大卡修

    卡修,一个操纵卡片的职业,联邦居民以成为卡修为荣。一张神秘卡片,让穆东走上了卡修之路。
  • 恶魔公主vs冷漠王子

    恶魔公主vs冷漠王子

    她,冷血恶魔;他,不近人情;她,冷酷淡定;他冷酷无情;她,活泼可爱;他,花花公子;她,阳光温暖;他,爱开玩笑。当他们相遇时,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
  • 畜类养殖·如何科学饲养肉牛(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

    畜类养殖·如何科学饲养肉牛(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

    肉牛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家畜。本书以问答的形式,解答农民朋友们在肉牛养殖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主要涉及了肉牛的饲养、育肥、繁殖、防病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肉牛养殖场、养殖户在饲养中参考使用。
  • 两界大梦王

    两界大梦王

    重生在一个妖魔的世界,成了一个帅气的普通人,南哥表示他只想吃软饭,可是没想到平凡了二十五年的他终于等到来了金手指。穿梭两界,你们练武,我修仙;你们修仙,我睡觉。什么我不努力,整天睡觉,老子能告诉你我有两个号吗?无时无刻都在修炼,年青人学我学不得,你该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