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89400000019

第19章 龙之族(7)

定居在云南的蒙古族同胞还创制了一种名为“龙头四弦琴”的乐器,以代替几近失传的“马头琴”、“好比斯”。龙头四弦琴的琴端雕有栩栩如生的龙头。

龙的形象还在蒙古族的工艺美术作品中有所反映。如凤嘴龙把铜壶、龙吟蒙古刀、龙行天下蒙古刀、龙凤图案木器彩画、双龙纹蒙古鼓,等等。

13.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份。

藏族的龙崇拜有两个来源:一是受汉族龙崇拜的影响,二是接受佛教中的龙王信仰。

受汉族龙崇拜的影响,可以从原始本教中看出来。在信仰佛教之前,藏族群众普遍信仰原始本教。原始本教认为地下、河、湖、井都住有龙,它们守卫着秘密的财富。龙有时也住在山尖上、坟堆上、树木上、冰川上。有一首《赎罪诗》说:“龙王住在所有的河流中……细腰的蚂蚁,金色的青蛙,松蕊石色的蝌蚪,贻贝一样白的蝴蝶,这就是它们的眷属。”在藏族本教经典《十万龙经》中有人身蛇头、人身马头、人身狮头、人身熊头、人身虎头、人身龙头、人身鼠头、人身羊头、人身牛头、人身豹头、人身猪头、人身鹿头、人身孔雀头等图像的记载。这些不同形状的龙神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带有蛇尾或鱼尾,这说明本教说的龙是想象中的动物,“它的基本形态是蛇或鱼,又兼有很多兽类及人的一些特点,是由多种动物集合而成的”(班班多杰《万物有灵论·原始宗教》,佛教图书馆2006年12月30日)。这样的认识,与我们的“多元容合”说相一致。

谅鲁寺是位于阿里札达县的本教寺庙,此寺的大经堂里,塑有一条似蛇的长龙。其壁画式佛龛上,有绘龙和雕龙,其形状也取自汉族的龙。另外,据说唐朝文成公主曾将龙纹瓷碗首次带进西藏,此碗遂为藏族群众所喜爱。龙神还是藏族人的灶神,其化身是蝎子。藏民在喜庆节日里,往往要用石灰在灶上画只蝎子,并保持灶台清洁,以避免惹怒灶神。新娘子在结婚当日,要面对灶神唱酒歌,表示祝祷之意。

藏族接受佛教中的龙王信仰还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干旱祈雨诵龙经的习俗:请喇嘛诵读三大龙经(《十万白龙经》、《十万花龙经》、《十万黑龙经》),同时由妇女身背佛经一个接一个地排成单行队列,沿着寺院和农田转圈儿。

龙女是从佛经中走出来的。藏族相传吐蕃王赤松德赞曾和一龙女有交往。莲花生(吐蕃时代的密教大师)进藏后,担心龙女作祟对土蕃王不利,于是就施法把龙女驱赶到位于拉萨东郊的蔡公堂。近千年之后,六世达赖偶尔与龙女相识,他欣赏、爱慕龙女的美貌,同情龙女的遭遇,于是就将龙女请回龙王潭(修建布达拉宫时挖土形成),并在潭中央为龙女建造了宫室。

“龙鼓舞”藏语称为“勒什则”,是流传于青海省黄南州的原始祭祀舞蹈,每年于六月跳神会时在神师的引领下边击鼓边跳,以祭祀神灵、禳灾驱邪、保佑村民人寿年丰。藏民的酒器讲究用银碗或龙碗,碗口三方还需沾三点酥油,以图吉利。而藏族的金银器皿,也多刻有龙的图案,且雕琢得玲珑剔透,可作为珍贵的艺术品收藏。

14.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在新疆吐鲁番盆地中部,有一座火焰山和一道葡萄沟。当地维吾尔族的民间传说称:天山有专吃童男童女的恶龙,英勇少年哈拉和卓苦战恶龙七天七夜,最终将恶龙斩于七角井附近,现今的火焰山就是染血的恶龙遗体化成的。今天,火焰山下仍然有一个叫“哈拉和卓”的村庄。人们说火焰山中的葡萄沟、木头沟、吐峪沟、桃儿沟等沟谷,就是哈拉和卓用利剑斩断的龙身。而剁口的鲜血则化成了葡萄沟的汩汩清流。如此看来,这条恶龙尽管生前作恶多端,死后却造福于当地群众,也算是将功赎罪吧。

15.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十个县(市)。

清朝咸丰年间,布依族农民在开山采石中发现了“贵州龙”化石(系二亿四千多万年前的恐龙化石,时称“四脚蛇化石”),便认定此属“龙脉”,当妥善保护。于是刻碑立石,言明“天地之神灵,诞生贤哲;山川之毓秀,代产英豪。”“培植树木,禁止开挖,庶几龙脉丰满,人物咸宁。倘有不遵,开山破石,罚钱一千二百文;牧牛割柴,罚钱六百文,勿谓言之不先矣”

(据《兴义县志》)!此事说明布依族的龙崇拜源远流长,深入人心;也说明龙崇拜会导致“龙保护”,于文物保护事业有大利;同时也说明恐龙化石也是龙的容合对象之一。

有说法称,布依族的龙造型是蟒加上鸡冠,“是长了鸡冠的蛇或蚯蚓变成的”。龙出来时,水随两旁,“它用杂草盖住头,免得雷看见了来劈它”

(《布依族的龙蛟及其他神话》,布依论坛2006年8月23日)。

布依族有关于小白龙的传说,一种是将小白龙说成善龙:说是小白龙勇敢地战胜了害人的癞哈蟆,使庄稼获得了丰收,所以布依族每年都要举行白龙会以为纪念(据钱仓水主编《辰龙腾云》第169页,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一种是将小白龙说成孽龙:说是有一条小黄龙每年冬天都要离开东海,到西北地方去生下许许多多的小白龙。次年阳春三月,小白龙们在小黄龙的带领下,化成股股洪水,奔腾咆哮,直奔东海。他们所到之处,田地冲毁,庄稼淹没。翁嘎(布依族祖先)带领众人在所有的山口和山槽地方,垒起了一道道厚实的大石坝坎,砌成了许多坚实牢固的山凼,同时在所有的低洼地带挖起条条水沟,将作恶的条条小白龙锁在凼里。小黄龙身单势孤,只好乖乖地顺着低洼地的水沟逃回东海。从此,孽龙被锁住,防止了山洪(《布依族神话传说·锁孽龙》,三月三社区2005年5月7日)。

龙习俗是龙崇拜的外化,这样的外化在布依族民间有丰富的表现。如贵州省贞丰县的珉谷龙灯,安顺市的拉龙、放龙,平塘县的耍水龙,兴仁县的“六月六”祭龙,荔波县的“糠龙”等。这些民俗活动无不各具特色。如平塘县的耍水龙,其龙由青草扎制而成,在耍舞一番之后,还有“泼吉祥水”

的讲究。草龙从街巷舞过,沿街的群众纷纷向舞龙队泼水,景况异常热烈而有趣。此俗大概在明洪武年间后期就形成了。传说是这样的:夏热时节,小孩们折取平舟河岸上的柳条扎成草帽戴在头上,并作为武器在河里打水仗。玩的人多了,一大群小孩便排成长队,人人头戴柳条绿色帽,被水打湿后活似一条青色水龙。随后小孩们便用柳条扎成龙来玩耍,一条绿色龙淋上水,便成了“水龙”。每到夏季干旱,大家就扎起水龙来,边舞边泼水,作为一种防暑消热的游戏。水不够时,小孩们便高喊“求菩萨,下大雨”,老人们听了十分高兴,认为这是求雨的好办法。于是,玩水龙又逐渐变成求天下雨的一种祈祷方法(据《平塘布依族耍水龙》,黔途网2006年12月1日)。

兴仁县的布依族在过“六月六”节时,村中的男人们要由寨老带队,到指定的地点(妻子怀孕的男人不准去),杀一只雄鸡、一头黄牯牛,倒满酒,焚上香,所有在场人员,全部面向龙头大山,跪拜三次,以求龙头大山的龙公龙母保佑寨邻清净,家家丰衣足食。祭祖的鸡肉、牛肉先是给参加祭祖的人吃,剩下的才平均分给各家各户。祭祖结束要放地炮,地炮一响,无论是否参加祭山的,凡在山上的人,从此时开始不能带青的东西回家。

祭祖的人回到自己的寨子后,及时用准备好的绳索将各条路口拦住,传说这绳索是龙公龙母所赐的神索,可以降妖魔鬼怪(据《家家户户都“祭山”》,《南方都市报》2004年6月18日)。

荔波县布依族在办丧事的时候,要请鬼师念经驱邪,然后在地上塑一条糠龙,以祈家宅平安顺遂。“糠龙”以糠做成,即以木桶撒糠,在地上塑出一条龙来。糠龙有头有尾有爪,呈腾飞状。头和躯体最粗,撒糠便多;爪细,糠少。龙脑上倒插两把调羹,是“耳朵”;两个鸡蛋的上半部用墨画两个圆圈,中间再画个点,然后把未着墨的蛋的下半部埋进糠里,便是“龙眼睛”;两个粗瓷碗半扣着,放在龙首,则是半张开的“龙嘴”;距龙嘴一尺远,地上撒一小堆糠,上覆一粗瓷碗,乃是龙最爱抢的“宝珠”。“糠龙”塑在地上,故谓“地龙”,其内涵是“地脉龙”,即护宅守家的龙(据《糠龙佑平安》,荔波县人民政府网2005年2月2日)。

布依族的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的石板房,房中有龙柱和乌龟驮柱。为何造住这样的房子?传说是这样的:很古很古的时候,人是住在树上和山洞里的。盘古王看见人们实在可怜,就派鲁班来给人们造房子。

鲁班起初拿一些蒿枝秆秆凑在一起,不成;后又拿一些茅草堆起,还是不成。于是到海里找到龙王三太子,借来龙宫做样子,造出了许多房子,让人们住了进去。龙王三太子在海里等了多日,不见鲁班把龙宫送回来,就来到地上找着鲁班要房子。鲁班变卦不还,龙王三太子回到海里调来鱼兵龟将,卷着狂风巨浪,向鲁班住的地方杀去。一交手,哪知鲁班爷的法力大,一下就把龙王三太子捉住了,捆在柱子上,然后又把鱼兵钉在屋梁上,龟将压在柱子脚。天长日久,龙王三太子缠的那根柱子就变成了一根龙柱;鱼兵钉住的屋梁变成了鱼鳞梁;压龟的柱脚变成了龟脚柱。从此,人们造房子就做一根龙柱,在屋梁上总要做两条鱼衔在两端,还要做一个乌龟驮着柱子。

16.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满族是崇拜龙的。其表现之一是过龙的节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节。一般在节前几日就开始做准备了。如二月一日这天,一些地方的满族群众就开始用草秆、花布等做大龙和小龙。大龙做好后摆在院中醒目位置,作为祭祀、礼拜的对象;小龙则挂在孩子的身上,起避邪祈福的作用。

二月二这天,一早起来,男男女女、大人小孩都不准在室内梳头,说是怕碰着了龙头。然后,家中长者会取一些灶灰,从院中撒到院外,灰线如龙蜿蜒,谓之“引龙”。然后举行祷龙仪式,给龙行礼磕头,说一些祈求保佑求吉祥的话。之后,全家人同吃“龙鳞饼”、“龙须面”和“烀猪头”。这猪头是年前宰得,大年三十摆上供台至初六取下,存放起来,到二月二这天才拿出来吃。满族人认为,吃猪头意味着“龙抬头”,象征好运光顾,日子越过越红火。孩子们这天可以剃头,谓之“剃龙头”,说辞是“年年剃龙头,长大有出息”。对妇女们的要求是这一天不许做针线活,说是怕缝衣针刺伤了龙的眼睛。

正月二十五日也是个好日子,满族人称为“龙凤日”,常在这天修订家谱、族谱。

满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多接受汉文化影响,其中包括龙文化。

清朝又是满族人创建的,出了十二个皇帝,因而帝王龙对满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一则《满族起源的传说》,这样讲道:明代嘉靖年间,当朝皇帝某日突然发现东北天上有紫气翻滚,似有一条神龙在腾跃。他担心帝位被夺,就派一个姓邢的风水先生前往东北查寻龙脉并予以破除。邢某及随从到东北后,凡认为能藏龙的山洞,都在脖颈处挖一道深沟,意为割断龙首、掐断龙脉。如此这般一共断了十一处龙脉。按他的掐算,龙脉只剩最后一道了,如果顺利破除,就可以凯旋回京,领赏加官了。不料刚一动手,龙洞中就冲出一条金龙,同时雷鸣电闪,风起雨落,龙随之腾空而去。邢某等追赶不及,遂在长叹一声“如此悬龙,无法捉拿”后,回朝复命。不久,一位叫小罕子的女真族少年随父到外地卖人参,归程途中父亲病亡,他将父亲火化,骨灰装入骨龙匣,打算带回老家长白山。途中住店,店老板不让骨灰匣进入。他便将骨灰匣放到村外一棵大榆树的丫杈中间,准备明早来取。不料第二天去取时,骨灰匣已被葬在树下,且立有坟堆。后来小罕子成为一代真龙天子。人们说,那条金龙就在这棵树上悬卧着,树下埋骨灰匣的地方就是悬龙穴。

东北满族,大多“随龙进关”,又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重新被拨回东北,跑马占荒,安家立业。辽宁省青龙满族自治县,以境内纵贯的青龙河而得名。此河因河水较黑,原名“玄水”,后又称“漆水”、“乌镇河”。沿此河一线,即是重返东北的满族人安家落户、开荒耕种的地方,于是此河就被更名为青龙河。河两岸,多有带“龙”字的地名,如龙山、龙潭、龙头、龙尾、双龙寺、龙王庙、卧龙池等。

号称清朝关东第一陵的清永陵始建于1598年,是安葬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曾祖、祖父、父亲及伯父、叔父等人的地方,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陵有坐龙十六条,分别盘坐于四座碑楼前后二门两侧的墙壁上。其龙两只前爪直立撑地,尾部卷坐壁底,像狗一样蹲坐着,是为狗身龙。狗因相传救过努尔哈赤的命而成为满族祖先的崇拜物,永陵狗身龙,是狗崇拜与龙崇拜的结合。

17.白族

白族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布于云南省各地及贵州省、四川省一些地区。

白族是崇拜龙的。大理白族供奉的神像中就有白龙、苍龙和财龙;龙纹饰品在白族民间也很流行。

白族群众中流传着大量的关于龙的传说故事。如《小黄龙大败大黑龙》: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条大黑龙,因丢失龙袍而发怒,遂堵了海尾河,使大理坝子淹于洪水,生活在坝子上的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候,一条小黄龙挺身而出,立志为民除患,它奋力与大黑龙激战了三天三夜,最终取得了胜利。当地群众为了纪念小黄龙战胜大黑龙的功德,就用黄缎扎制小黄龙,并扎制龟、鹤、鹭、凤及梅、莲、菊、牡丹等陪衬小黄龙;用黑布扎制大黑龙,扎制鱼、虾、蛙、蚌等陪衬大黑龙。以灯笼为引,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小黄龙搏战大黑龙的场面,遂成龙舞之一种。

此外,白族群众在节庆期间,还流行舞竹制伸缩龙、布龙等。

18.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连地区。

土家族的崇龙习俗丰富多彩。大凡汉族地区流行的诸如舞龙灯、赛龙舟、过龙节等,土家族居住区都流行,而且具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

土家族舞龙灯与金勾老龙有关。相传古时某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灾,鬼谷先生经过一番掐算,安慰土家人说:“大家莫愁,今天午后未时排云,戌时下雨,城内下三分,城外下七分。”此言被主司行雨的金勾老龙听到,心生嫉妒,就故意城内下七分,城外下三分,使城内大雨过量,墙倒屋塌,许多人死于水灾。玉皇大帝闻知后大怒,下令将金勾老龙斩成九节。事后,鬼谷先生对土家人说:“金勾老龙与我赌气丧命,实属不该,但它以前还是做了不少好事,现已被斩,你们当烧点香纸给它。”于是,土家人就扎制九节金龙,舞耍起来。一是寓意金龙复活,造福一方;二来求金龙施惠,使风雨遂心,五谷丰登。

同类推荐
  • 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酒人说酒

    酒人说酒

    作者总结多年的饮酒心得,从浩如烟海的酒文化史料以及与饮酒相关的华章美文中锤炼心智,撰写一部针对饮者的谈酒读本,涉及“酒史”、“酒法”、“酒智”、“酒乐”、“酒礼”、“酒事”、“酒话”、“酒谏”、“酒情”、“酒意”、“酒江湖”等诸多方面,以解酒人之惑。本书分为“酒生风雅颂”“酒来告诉你”“酒该这样喝”“酒国有大话”“酒是陈的香”及“酒游青海湖”六部分,从酒品本身发端,着力于酒作为商业产品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落脚于酒饮价值,最后回归到酒作为文化和精神的最终属性,以理性和人文的双重角度探讨酒性,体现酒骨、酒魂,企及作为国之重器的酒学精神惠及我辈。
  • 汉赋琅华照寒烟

    汉赋琅华照寒烟

    是一本写尽了世间万般故事的书,那些赋,它们与故事相连,但其实并不与故事有关,它们以优美的文字诉说着故事背后的凄凉。过去的烟尘寒光熠熠,零落之后终归寂寞。
  • 对联楹联(中华国学经典)

    对联楹联(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客家圣典:一个大迁徙民系的文化史

    客家圣典:一个大迁徙民系的文化史

    本书是“元亨文存”系列之一,为客家族群研究,选取《客家圣典》全书,以及《客家文化史》等的精粹部分,讲述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填补了世界民族大迁徙中所缺的另一半,将文化迁徙激活的客家式的命题,提升到哲学的、人类学的理论高度;把客家民性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的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热门推荐
  • 龙天极帝

    龙天极帝

    修炼之道,由内而外,内不足则外不强。修者以血为根本,以血强脏、通脉、炼骨,肉体突破,百年不老,千年不死!龙游三界天下传,极盛万代帝王传!一条龙意外融合祖龙之脊,踏入人世,却还是被追杀而死,没想到进入到神奇的冥界,因祸得福,化为人,重返人世!
  • 嗜血公主回归之恋

    嗜血公主回归之恋

    她曾经是那么幸福;那么欢乐……可是现在一切都变了。她变得冷酷、无情,甚至变得有仇必报。这一切,都是因为她们。就因为她们的嫉妒,而杀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们变成了杀手,她为了复仇,而不惜牺牲一切代价……
  • 人间最风流

    人间最风流

    人界先尊,以一己之力,力统九州,纵横三界,护佑人界千年之期。千年之后,看一介山村孤儿,如何一雪深仇,降鬼屈神,踏碎仙冥两界,搏出一番人间最风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昆仑有剑

    昆仑有剑

    昆仑派,各类武侠小说中的经典酱油门派,这个门派出过炮灰,出过经典武功,也出过神兵名药,就是没出过主角。王庆上了昆仑山才发现悲剧了。别的门派都玩家上亿了,我们昆仑小猫两三只,怎么玩?别的门派都在战场七进七出了,我却被困在山上读书画符,怪都没得打。妹妹是个问题少女,躲在苗疆养蛇炼毒,我却下不了山,无法尽到哥哥的管教之责。父母在武当当神仙眷侣,不管儿女死活。额,好吧,这个没问题。我就是为躲父母才上的昆仑。这是一个闷骚少年在被憋疯前,终于被放虎归山,得以荼毒江湖的故事。
  • 春风物语,人面桃花

    春风物语,人面桃花

    她,美丽无双,拥有一个神秘的占卜师姐姐,和幸福的生活,自从遇见了他,她的命运就此改变……
  • 墨城梦生

    墨城梦生

    因车祸重生来到墨城,开始新的人生,墨城的一切让他刷新三观。为了改变墨城,他需要……
  • 偷走了世界权柄的男人

    偷走了世界权柄的男人

    谆君突然发现自己有了一些不同的地方,思考过后,在对世界的信任下,选择了报官,谁知,报着报着,成了灵气复苏的绝对领导者
  • 重生之多变人生

    重生之多变人生

    人生多变,性格多变,是安于现状还是勇于进取,看似可以选择,但无形的鞭策让她不得不奋发;需要朋友,需要热血,最需要友情和爱情!
  • 妖女掳夫记

    妖女掳夫记

    宅女外加吃货的林晶晶是个网游迷,最喜欢的就是天龙八部,可是七夕那天为了做一个任务,却穿越去了游戏世界,不但让她免费得了一个大师姐之名还骗了一个武功高强的侠客及一个比牛魔王脾气还要臭的冷酷魔教教主,两位男士为了她那一腔侠女热情,陪着她闯江湖,搞出了一系列惊天动地泣鬼神的事件。寻找到自己的真爱才是回到现实的钥匙,可是谁才是她的真爱呢?最后她能否完成任务回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