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76400000007

第7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的管理智慧(3)

应该指出,孟子讲的人臣的道德人格,并非是逆来顺受、拍马奉承的“奴才”品格,而是从“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发展、扩充开来的良心道义所在。同孔子比较,孟子更重视臣子的主体人格。在他看来,理想的臣子不能一味顺上,一味顺从君主,没有道义的准则,没有是非标准,这是“妾妇之道”。孟子一反君命无二的传统,认为敬不敬君王,不必表现为绝对顺从,而在于讲不讲仁义。离开仁义原则,唯唯诺诺,巴结逢迎,恰恰是对君主的不敬。进言仁义才是最终的敬。他要求臣子要有坚定不移地坚守道义的大丈夫气魄。宁肯为道义献身,也不能向权势低头。

他说: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所谓“正位”,是指礼,“广居”是指仁,为臣必须坚持仁、礼、道,得势时乘势实行,不得志,独善其身,绝不阿谀顺从。孟子将臣子的大丈夫品格看得这么重,并非仅仅从臣子个人角度考虑,而是立足于君主的利益。孟子认为,居高位的君主未必正确,要想使君主行为符合道义,就要依靠臣子去矫正,如果臣子一味顺从,便适得其反,其为害程度,甚至比直接帮助君主干坏事还坏。他说:

“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孟子激烈地反对“乡愿”人物。他说,这种人,要批评他,举不出多大错误来,要责骂他,却也无可责骂的,他只是同流合污,为人好象忠诚老实,行为好象方正清洁,大家都喜欢他,他自己也以为正确,但是与尧舜之道完全相背。所以说,他是残害道德的人。十分明显,孟子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八面玲珑、明哲保身的人物极其反感。

孟子还极为重视识人之方的研究。他认为,人才对管理社会极为重要。要想得天下,就必须有一批好的人才。而发现人才是很难的,“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所以先贤圣者都以不得…人才为忧。为此,孟子观察研究了人们的心理状态,提出了识人、知人之术。《孟子》载孟子答齐宣王如何识人说:“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日不可,勿听;国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日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日可杀,勿听;国人皆日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孟子认为,仅仅是国王左右的意见和士大夫的意见,不能作评价人才的标准,只有倾听了老百姓的意见之后,并且实际考察一番,方才算了解了一个人。这里的原因在于:第一,采用贤人,涉及到“使卑逾尊,疏逾戚”的大事,废去旧臣也意味着领导阶层的改组和重建,这都关系到各个领导成员的切身利益,因此,各人难免从自身利益出发,歪曲事实,制造假象,以非为是或以是为非,而国人在领导层之外,没有这层干系,意见比较可信。第二,官吏的行为如何,能否“尽心”、行仁政,只有国人最清楚。因为他们是施政的对象,对施政效果感受最深、最直接。孟子这种看重社会底层的意见,主张以施政对象的反馈信息作为对施政者考核的重要依据的观点,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

此外,孟子还生动地说明了如何通过察颜观色而识人的问题。

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嘹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目毛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度哉。”

就是说,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很容易从他的眼睛里看出来。内心光明正大,则双眼炯炯有神,内心肮脏丑恶,眼睛就暗淡无光。

如果在考察人的时候,听着他说话,观察他的眼睛,此人的善恶往哪里藏呢?虽然孟子的论述不见得那么正确无误,但是,通过察言观色去考察人的办法,应该说是一个可贵的见解。

在人才的安置使用问题上,孟子坚持能职原则,使能者当政,俊杰在位。他说: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

在坚持使贤能之士当政的前提下,还要根据贤人德能的层次,区别对待,依次安置。《孟子·离娄上》说: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

“唯仁者宜在高位。”。

孟子反对任人唯亲,反对因亲疏关系违背能职原则。《万章上》载,弟子万章问孟子:“有人说,到禹的时候,道德就衰微了,天下不传给贤圣的人,却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这样的话可信吗?”孟子答道:“不,不是这样的。”他解释说,按着禅让的惯例,禹死之后,应由益继承其位。但是益没有启(禹的儿子)贤明,在百姓中的影响和威信不如启高,因此,百姓都去追随启。最后,启继承了禹的王位。这说明,在孟子看来,亲人并不是不可以当政,但是前提是必须贤明,不能因为亲戚关系违背能职原则。

但是孟子的能职思想并不彻底。作为儒家的一员,孟子坚持“亲亲”和“爱有差等”的原则。在他看来,如同人对待身体各部位的爱护程度不能等齐划一一样,对人的感情和爱戴也要有所区别。

不论何时何地,对血缘关系的照顾和优待不可丢。《万章上》载,弟子万章问孟子,舜做了天子以后,处决了许多政敌。他的弟弟象,曾经“日以杀舜为事”,可谓罪大恶极。但舜并没有处决他,反而封给他国土,这怎么理解呢?孟子答道:“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乎!”这就是说,为了照顾血缘关系,可以抛弃能职原则,违背贤者在位、能者当政的初衷。这说明,孟子作为儒家一员,仍然没有摆脱“亲亲”原则的束缚,从某种程度上看,还在唯亲与唯贤之间徘徊。

求放心

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圣德之君和一批贤能臣子的组合。

他重视君道和臣道,尤其重视通过后人的培养和教育,造就出合格的君和臣。这就是孟子的行政教育的理论。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希望经过艰苦的努力,成为圣君和贤臣。

“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这样的伟大人物同普通群众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关键在于通过人为的努力,将这一可能转化为现实。

孟子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世间一切人,从圣人到民众都属于同类。他说:“圣人,与我同类者。”

“麟麒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江河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圣人民众同类说的根据,在于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人性皆善。尧舜之君是人性的典型代表,他们将人性扩充发展到最佳境界;有些人很坏,那也不是先天本质的问题,“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人的本性都是善,正是人皆相同的善性,构成了普通民众通向圣君贤臣的桥梁。

“舜,人也,我,亦人也。”

“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顺应人的善的本性,扩充之,发展之,每人都可能发展到更高的人生境界,直至成为尧舜。

孟子认为,人先天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四种向善的萌芽,称之为“善端”、“大体”;同时,感官欲望也先天存在,感官欲望的特征是自然发展,不受理性的控制,一旦同外物接触,就可能走人歧途。孟子说: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孟子又将感官欲望叫做“小体”。“大体”和“小体”,“心官”同物欲经常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若纵容物欲发展,不加节制,就会使先天已有的善心丢失,也就是“放心”。在“放心”的过程中,生活环境条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孟子说: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道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保持善心寻找回丢失的“善心”,是反观自照,反者内求,“反求诸己”。他说: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善的本性就在我的心中,时刻反求本心,就会发现先天具有的善性,这是最大的快乐。这种功夫,孟子概括为“尽心”“思诚”。因为心的功能是思考,“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通过思考,强化理性和意志,面对外来的刺激,就会不为所动,“不动心”。“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不能夺也。”理性意志力增强了,物欲的引诱就不会得逞。道德修养还要做到寡欲,养心的天敌是物欲的引诱,拒绝物欲当然是养心的关键,“养心莫善于寡欲”。关于寡欲,孟子有一段精彩的话: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母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这里的前一句是说物质欲望,后一句是说道德观念。孟子认为人的物质欲望和道德观念都是生来就有的,可以追求的(性);同时这种追求又都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命)。而“君子”、“大人”的态度应该是:虽然物质需求生来就有,但不作为人生目的,人生的目的和追求是精神道德的修养。对物质利益能得则得,安之若命;对道德境界,要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了,就可以解决现实的矛盾。寡欲,不是灭欲,而是不把欲望作为人生目标去追求;寡欲也就是不纵欲,不淫欲;做到寡欲,就可以养心养性了。

孟子的道德教育,主要是“自律”而非“他律”。道德的自律,需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他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之能生者也。”

一曝十寒的气侯,任何植物也无法存活。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即使智力不是很高,若能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也一定能学有所成,“终成正果”;反之,再聪明的人,三思二意,朝秦暮楚,也不会有任何结果。看来,孟子十分推崇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

自我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应切忌急功近利,患得患失,要取法乎上,终身以圣贤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他说: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矣。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也。

孟子认为,君子忧虑的是能否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就尧舜那样的伟大事业,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而不是为一时一事的得与失而痛苦,他们不会患得患失,瞻前顾后。君子有大欲(成就事业)不关心小欲(物欲),有终身之忧,而没有因为一件件小事而引发的苦与忧。孟子告诫人们,要想成就事业,必须想得远些,站得高些,目标大些,从琐碎繁杂的名利场中走出来。

孟子对逆境成才的现象深有感触,主张圣君贤臣要充分认识逆境的意义,抓住逆境成才的机遇,发展自己,磨炼自己,从逆境中崛起。他在《告子章句下》中,以舜、孙叔敖、百里奚等为例,说明身负重任的贤者都是经过逆境的考验的。他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以天命所在的神学腔调阐发的这段宏论,是有极大的感召力的。孟子以后,不知有多少的志士仁人以此自励,成就了伟大事业。”

自我教育必须遵循先人的教导,要读先人的书,那么,怎样对待先人的成果?孟子反对照搬先人,食古不化,主张要有独立思考,要有怀疑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有选择地对待前人的东西。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这里的书,是指《尚书》,大意是,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这部书。我对《尚书》的《武成》篇,吸取的不过两三页而已。应该说,孟子的读书论,是十分精辟畅快的,至今仍不失为至理名言。

此外,孟子也主张闻过则喜、与人为善。在《公孙丑上》里,孟子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闻过则喜、与人为善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大舜之所以能从一个普通庄稼人、陶工、渔夫成为天子,是因为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吸取他人长处来行善,也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的最高品行就是与人为善。

孟子的自我教育论,对君对臣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经过自我教育和修养,君成为圣君,臣成为贤臣,君臣同心协力,志同道合,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必然得到民众的拥护,“天下可运乎掌上”。

孟子关注的社会管理的主题同孔子是一致的,阐发的观点也是相近的。孟子无疑继承了孔子,但孟子把孔子的理论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他以性善论为全部理论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建立了人和论、君论、臣论和自我教育论等理论,整个理论构成为一个体系,增加了说服的力量。孟子根据新的时代认识,“辟许行”,说分工,深化了孔子的朴素分工的思想;他把孔子的“爱人”之道发展为“制民之产”,着力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保证上,发展孔子“和为贵”,提出“人和”范畴,给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千古名句。孟子的君臣之论,在孔子君仁臣忠的原则之上,弘扬人的主体人格,大丈夫气概,一反孔子敦厚、平易之风,注入了一股舒展自我、喜气洋洋的新鲜气氛。从孔子至孟子,儒家以“人和”为基本特征的领导理论基本完成。

孟子的领导理论旨在以德服人,让人心悦诚服,是王道政治。

但在兵火连年的战国时代,这种理论的现实意义不大。严格地说,孟子的理论是治天下的,而不是夺天下的。夺天下是“以力服人”,是国力抗争,是战场的厮杀和较量。孟子之说当时被看成“迂远而阔于事情”,是可以理解的。同孔子一样,孟子一生虽然也曾为“上卿”,受到最高领导者的尊重,但治国大略,终未能实行。孟子之后的领导者们,还是极为看重孟子的,被称为“亚圣”。虽然朱元璋等对孟子的一些弘扬臣子主体人格的话大动肝火,但他的基本理论一直被继承下来,实践下去。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中国社会的统一和完整,应有孟子的一份功绩。

同类推荐
  • 三分管事七分管人

    三分管事七分管人

    杰克·韦尔奇有一句名言:“管得少就是管得好。”管理的精髓在于三分管事七分管人,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想让管理更简单,管理更轻松有效,就要学会擅长管理手下的主要得力干将,而不是事事亲力而为,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的团队的潜能,提升组织的绩效。作为管理者,如何提升自己?如何用人留人驭人?如何与员工有效沟通?如何以薪酬激励人,以情感凝聚人?如何以细节取胜?本书《三分管理七分管人》结合真实、生动的实例,将管理的精髓一一展示,引导管理者在强化自身能力,找到管人的有效途径,管好人带好队伍,提升团队执行力和战斗力,开创卓越的管理局面。
  • 培养客户忠诚的n个关键

    培养客户忠诚的n个关键

    当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已经使客户越来越麻木的时候,明智的企业经营者突然明白,与其如此,不如把钱用于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关系上,即培养客户的忠诚就等于让客户自觉地去给自己做广告,吸引新的客户。本书对怎样培养客户的忠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了解客户、对待客户因人而异等等,有理论性又有可操作性,是一本企业营销人员必读的好书。
  • 营销九略

    营销九略

    本书主要主要从品牌、价格、市场、客户、竞争、广告、创新、应变等九个方面入手来阐明营销的深刻内涵。
  • 优秀班级的管理之道

    优秀班级的管理之道

    本书探讨优秀班级管理的方法、技巧,是多位优秀班主任集思广益、辛勤笔耕的结晶。本书所选的问题都来自班主任的实际工作,容易引起班主任的同感;所提出的应对方法简便易行;所选问题与当前课程改革,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 不懂财务就当不好商品流通企业经理

    不懂财务就当不好商品流通企业经理

    不论何种行业,优秀的经理人必定是一位财务高手!教你轻松驾御酒店餐饮企业必备的财务方法与技巧通过本书的阅读,你将学到:全面掌握三大财务报表,读懂财务报告;非财务人员与财务部门在统一的平台上达成有效沟通;建立起清晰的成本控制意识与内部控制方法;强化财务管理意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学会使用预算等财务工具加强内部管理;运用财务思维视角运作企业,找到提升运营绩效的方法。
热门推荐
  • 我与阳光共勉

    我与阳光共勉

    商迟、一个看起来很霸道的男孩,却拥有一颗温暖了姬夏夏一生的心脏。姬夏夏、一个糊里糊涂的女孩子,却贯穿商迟的人生与未来规划。姬夏夏和商迟两个人青梅竹马,情如兄弟。到后来的姬夏夏问商迟:“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我的。”“很久很久,久到你还没开始喜欢我的时候。”
  • 记忆解构

    记忆解构

    一场突然爆发的灾难,人类陷入了永远的沉睡,他们像植物种子一样被种在地下,等待着被收割。有一些人苏醒了过来,于是他们承载着人类的希望,走上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前路无人可知,但他们只是坚定的向着未知的黑暗深处走去,直到走进光明。这是一个黑暗的故事,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故事,是人类的史诗。记忆到底有多神奇?灾难让人类沉眠,同时也让每个人产生了人格的分裂,各种人格反而成了对抗黑暗所能依靠的最终手段,这一切到底是福还是祸?
  • 逍遥狂妻

    逍遥狂妻

    “逍遥公子有何目的”“目的嘛,王爷,在下还未许人家呢。”墨倾城就这样赤果果的说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还一副娇羞的样子看着百里熙焱。“哦,本王没有女儿可嫁与你,公子还是去别家下聘吧。”这家伙,你看上去才二十多,就算是十五岁生女儿,几岁的娃小爷我也下不去口啊,何况小爷我看上的是你丫的,和你女儿毛线关系。一旁的千黛满头黑线,自家小姐追求夜王爷,以什么身份不好,偏偏是“逍遥公子”这个头衔?墨倾城:我卖萌,我耍贱,我无赖,我挥金如土,我温柔似水,都说女追男隔层纱,可自己都七十二变了对方却还岿然不动。百里熙焱:你卖萌,你耍贱,你无赖,你用尽手段,你穷追不舍,可你才十二岁。
  • 一世倾心:误惹腹黑师弟

    一世倾心:误惹腹黑师弟

    新书已发《婚婚欲醉:腹黑老公萌宠妻》--一朝穿越,别人都在豪华王府,为何她却在道观里……这满地的道士都尊称她一声大师姐,真是感觉倍儿棒!“喂,那边那个小道士,呃,小师弟,你为何不叫我师姐?”“……”“你是哑巴吗?”“……”“给师姐笑一个??”“……”从此她每日的生活都以戏弄小师弟为乐,只是她却万万没想到,有朝一日,这小师弟竟然长成了一个大腹黑,还将她拆分入腹,吃干抹净…
  • 逍遥游星天

    逍遥游星天

    古老宫殿,沉睡少年,悄然苏醒。“我要领略这个世界的美好!”此便是少年的梦想。“把酒话逍遥,谁待我乐逍遥”便是少年游历大陆的方针。看少年如何逍遥天下,如何独霸四方。他的身世又是何?
  • 我的微爱人生

    我的微爱人生

    是一个甜宠小说,非虐。讲女主角吴依依的生活故事,恋爱家庭生活。
  • 特种小队之古代的磨练

    特种小队之古代的磨练

    前面三章大家可以省略掉,如果看了,不要放弃请看第四章,第四章我说明一切,不要误会,第五章开始,我就会改变,对不起。一对兄弟,被人追杀,掉下悬崖后,阴差阳错穿越到一个新大陆,开始修仙,开始升级,等他们的是一个奇异之旅。
  • 空辞

    空辞

    大片大片的桃林,深红浅红层林遍野般洇晕着疏影斜枝。只见在一片婆娑的淡粉里,缓缓步出一位道人,他毡巾、道袍、白须,他提着一釉黑酒壶,踏在浅浅的薄雾间、乘醉归。他是种桃的道士,他是酒坊的坊主。欣逢盛世,四处遨游。尤喜江南繁华,爱逍遥、遇酒逢歌。昨在江南,看了一本新出传奇,借兴亡更迭,述离合沉沦,可喜老夫,也拉上了排场,当了个副末角色,阅历春秋千载、悲欢聚散。满座宾客,怎晓得老夫便是那戏中人!上天庭、下地府、闯九州、旷古今。瞒天过海、李代桃僵、笑里藏刀、破釜沉舟……默然、相爱、寂静、欢喜。哭一回,笑一回,怒一回,骂一回。述的是女儿间的事、芳闺间的事。讲的是十里桃林、月下梭影、般般五味、世道沉沦,人世间所有流淌的纯粹。这一出新戏,即是如此。酒阑灯灺,曲终幕落,他独咂着清冷的酒。桃林里,若隐若现,似乎总有袅袅的琴音萦绕。浅浅的、淡淡的、袅袅的。若隐若现的、飘渺的。这曲子,真是像极了那出戏。
  • 不可能的交集

    不可能的交集

    毫无交集的两个人,被命运的红线缠上,时间无法抚平的伤口,在对的人面前,是否能加速愈合?“往后余生,我们的故事!”——陆鸣宇。不可能命中注定的的两个人,无数次的擦肩而过,相互成全的梦想,在对方的身上能否找到昔日的影子?“你是我最喜欢的梦!”——顾峰。本是暗淡无光的生命里,他们的靠近,点亮了彼此生命的星空!
  • 人生高起点——美丽生活要则

    人生高起点——美丽生活要则

    具有不同心态的人从窗口同时向天空望去,结果迥异:有人看到的是暗夜和天空中的乌云,而有人看到的却是暗夜里朦朦的月色和云缝里点点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