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18400000015

第15章 王守仁教育语录分类解读(2)

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大学问》)他并且举例说明,凡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语录》一)他认为心之本体,自然昭明灵觉,所以自然能知是非,别善恶,“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良知是人人所同具的,只因为物欲所蔽而不知保存,就会有时放逸,有时蒙蔽,其实它无时不存在的,人有时为善“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有时为不善,“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所以无人不存在“良知”,也无时不存在“良知”。这个“良知”,自圣人以至愚夫愚妇都是相同的,婴儿初生时已经具有,所以没有一个不知爱父母的。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是良知常能存在,而所知无不合于天理;一般人因私欲所蔽而不明,所知就昧于天理了。因之,他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学为圣人,在于恢复各人固有的“良知”。从消极方面讲,教育是在于“去人欲”,积极方面,是在“存天理”,换一句话,就是做好“省察克治”的工夫。这种意见,不仅把孟子所谓“求放心”的先验主义的说法加以扩充,而且进一步认为,“致知格物”都要“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使天下事事物物,都服从于吾心“良知”的判断与决定,所谓“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传习录》上)他所说的“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传习录》中)这段话中虽然表面上似乎冠冕堂皇地对民生困苦很关怀、很重视,实际上,所谓“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只是主观武断和自我欺骗。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口号,也是从“心即理”的说法而来的。他主张“心与理不能分而为二”,因之不能“外心以求理”,知和行必须合一。他认为知和行是一个过程的两方面,“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语录》)他认为古人所以把知和行分开来说,是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法。他又根据先天良知的主张,以为人类依自然之性而动,“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语录》)他强调知和行绝不可分离为二,“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语录》)他以这种“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原则来指导人们在学习中注重实践。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有些积极的意义但如果详细分析起来,他所谓的“知”,不是从客现存在所得到的科学认识的“知”,而是从先验的“良知”上去认得的“知”,他的所谓“行”,不是从观察客观世界进而变革现实的“行”,而仅是内心所体验的“行”,所以他所说的知和行与真正的认识与实践有根本的区别。譬如他认为心中有一念发动或者是不善而能禁止它,就算是“行”了,所谓“我既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他又举“好好色”为例,认为“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是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照这样的说法“行”只是心中的事,心中一有恶念,立刻去禁止便是行,心中见好色即去好它便是行。那末,假使有人看见地主剥削农民和资本家剥削工人,只要心中憎恨他们,无须对他们进行斗争,便算是行了。所以他的所谓行,决非变革现实的实践,而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说教。不过,他指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若仅从这一套抽象的理论上说,也包含些积极的因素。他的“知行合一”的学说,在明亡后曾一度传到日本,有人认为对“明治维新”曾经发生过一种推动作用,或也有相当理由。

(二)关于论人性

(1)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

(《全书》卷一《传习录》上(2)性一而已,仁义礼知,性之性也;聪明睿知,性之质也;喜怒哀乐,性之情也;私欲客气,性之蔽也。质有清浊故情有过不及,而蔽有深浅也。私欲客气,一病两痛,非二物也。(《全书》卷二《答陆原静书》

(3)夫子说性相近,即孟子说性善,不可专在气质上说若说气质,如刚与柔对,如何相近得,惟性善则同耳。人生初时,善原是同的,但刚的习于善则为刚善,习于恶则为刚恶;柔的习于善则为柔善,习于恶则为柔恶,便日相远了。

(4)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全书》卷一《传习录》上(5)问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遇的人与之语上,尚且不进,况不与之语可乎?先生曰:“不是圣人终不与语。圣人的心,忧不得人人都做圣人,只是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谩谩琢磨他起来。”(《全书》卷三《答黄勉之问》

(6)问古人论性,各有异同,何者乃为定论?先生曰:

“性无定体,论亦无定体,有自本体上说者,有自发用上说者,有自源头上说者,有自流弊处说者,总而言之,只是一个性,但所见有浅深耳。若执定一边,便不是了。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发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譬如眼有喜时的眼,有怒时的眼,直视就是看的眼,微视就是觑的眼,总而言之,只是这个眼。若见怒时眼,就说未尝有喜的眼,见得看时眼,就说未尝有觑的眼,皆是执定,就知是错。孟子说性,直从源头上说来,亦是说个大概如此。荀子性恶之说,是从流弊上说来,也未可尽说他不是,只是见得未精耳。”(《全书》卷三《传习录》下

(7)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

(《全书》卷三《传习录》下

(8)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全书》卷一《传习录》上

[解读]

王阳明关于人性问题的观点,也是从“心即理”说出发的。他认为“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性与心是一个东西,心既然即是天理因之性自然也即是天理。所以他说“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传习录》上)

论到性的善恶问题时,他的论点基本上是起源于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说法的。他认为人初生时,性原是相同的,到后来习于善则为善,习于恶则为恶,便日相远了。对于古人的论性,他认为“性无定体,论亦无定体,有自本体上说者,有自发用上说者,有自源头上说者,有自流弊上说者,总而言之,只是一个性,但所见有深浅耳。若执定一边,便不是了!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发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孟子说性,直从源头上说来,亦是说个大概如此。荀子性恶之说,是从流弊上说来,也未可尽说他不是,只是见得未精耳。”(《传习录》下他对“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解释,认为“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对“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的说法,认为“不是圣人终不与语。圣人的心,忧不得人人都做圣人,只是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谩谩琢磨他起来。”这种说法似乎也有些正确性。

(三)关于教育目的

(1)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内外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其教之大端:则尧、舜、禹之相授受,所谓“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而其节目则舜之命契,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当是之时,人无异见,家无异习,安此者谓之圣,勉此者谓之贤,而背此者虽其启明如朱亦谓之不肖。下至闾井田野农工商贾之贱,莫不皆有是学,而惟以成其德行为务。(《全书》卷二《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2)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3)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孔、孟既,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

(4)夫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今之学宫皆以明伦名堂,则其所以立学者,固未尝非三代意也。然自科举之业盛,士皆驰骛于记诵辞章,而功利得丧分惑其心,于是师之所教,弟子之所学者,遂不复有知明伦之意矣。(《全书》卷七《万松书院记》

(5)古圣贤之学,明伦而已。尧、舜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斯明伦之学矣。道心也者,率性之谓也,人心则伪矣,不杂于人伪,率是道心而发之于用也。

(6)明伦之学,孩提之童亦无不能,而及其至也,虽圣人有所不能尽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矣。是故明伦之外无学矣。外此而学者,谓之异端;非此而论者,谓之邪说;假此而行者,谓之伯术;饰此而言者谓之文词;背此而驰者,谓之功利之徒,乱世之政。

(7)是故君子之学,惟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孟氏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者,一言以蔽之。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是故于父子尽吾心之仁,于君臣尽吾心之义,言吾心之忠信,行吾心之笃敬,惩心忿,窒心欲,迁心善,改心过,处事接物,无所往而非求尽无心以自慊也。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耳矣。(《全书》卷七《紫阳书院集》序(8)君子之学,心学也;心,性也;性,天也。圣人之心纯乎天理,故无事于学。下是则心有不存,而汨其性,丧其天矣,故必学以存其心。学以存其心者,何求哉?求诸其心而已矣;求诸其心何为哉?谨守其心而已矣。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皆谨守其心之功也。(《全书》

卷七《谨斋说》

(9)侃问“何谓知学?”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曰:

“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

(《全书》卷一《传习录》上(10)希渊问:“圣人可学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终不同,其同谓之圣者安在?”先生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

(11)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

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也。是故致良知之外无学矣。(《全书》卷八《书魏师孟卷》

(12)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全书》卷一《语录》一(13)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全书》卷二《答罗整庵书》

(14)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损于己者,己必恶之。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

(《全书》卷二《笞罗整庵书》

(16)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正以其无入而非学也。若夫闻誉而喜,闻毁而戚,则将惶惶于外,惟日之不足矣,其何以为君子?(《全书》卷六《答友人书》

[解读]

同类推荐
  • 世界思想与教育历史纵横谈

    世界思想与教育历史纵横谈

    本书从古代文明、世界宗教、探索与发现、科学与技术、医学、古代武器与战争等若干方面,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文字简洁,集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身,体例编排得当,每一部分的知识形成系统、科学的有机整体,方便读者高效、全面地获得相应知识储备。
  •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是一个多年项目的成果,旨在探讨如何根据当代中国急剧的社会变动,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的经验事实,从理论的角度认识文化与社会转型间的关系,转型的性质和动力,特别是实现转型的机制和未来走向,足资借鉴。
  • 广播剧编导教程

    广播剧编导教程

    广播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也是一门具有想象力的艺术。它通过声音塑造艺术形象,营造场景,激发听觉美感。《广播剧编导教程》系统地论述了广播剧这门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创作过程。同时,结合长期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摸索,《广播剧编导教程》尤其从广播剧的编剧、导演、制作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并配以思考问题和获奖作品分析,是。‘本较为完善的广播剧创作类教材。
  •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A卷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A卷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A卷》精选了第十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获奖者优秀作品,让学生很容易就能汲取优秀作文精华,从而快速成长。通过新概念获奖者作品的学习,让学生从思想老套、素材陈旧、主题落后中成功脱颖而出。本书对于参加中考及高考的考生来说,迅速提高成绩的有力法宝。对于喜爱青春文学的青少年读者,更是最佳的选择。
  • 树人文库-诠释一生的名人故事

    树人文库-诠释一生的名人故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本套图片共分为:妙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义勇故事、智慧故事、历史故事、知识故事、妙答故事、成败故事、中药故事、破案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名人故事、哲理故事、亲情故事、处世故事、战争故事、发现故事、伟人故事,在各方面论述了树人实践的内容和方法论。
热门推荐
  • 混迹在三国

    混迹在三国

    冷酷的杀手能否突破命运的枷锁,救活自己深爱的未婚妻?各大豪门大家纷纷入驻幻世三国这款游戏事出何因?这款叫做幻世三国的网游真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吗?面对争战机器的碾压,世间百姓又该何去何从?一切答案尽在三国。
  • 巷尾烟雨阁

    巷尾烟雨阁

    世间本无烟雨阁,烟雨迷蒙在人心。欢迎光临烟雨阁——上通天界,下引九泉,静默在六幺巷尾,只为这次相遇。 对了,进门记得保持安静,不然会被禁言哦~
  • 我的高校爱情回忆录

    我的高校爱情回忆录

    主人公陆峰从校园到进入社会的爱情故事,让人心痛无比的虐恋。
  • 我有天道罩着我怕谁

    我有天道罩着我怕谁

    在下叶良辰,穿越者,有系统,无敌否?杜戈:天道爸爸,弄死他!我是萧火火,穿越者,有随身老爷爷,无敌否?杜戈:天道爸爸,弄死他!这是一个有天道撑腰的土著迎战各种穿越者重生者的故事。
  • 心灵边疆

    心灵边疆

    人该如何生活,是追求理想还是面对现实,这是每一个年轻人踏入社会都要面对的问题,主人公辰海是一个没有理想却又不愿面对现实的年轻人,本书通过一些或曲折或离奇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发现自我的过程。
  • 恶魔妖妃:倾城绝地恋

    恶魔妖妃:倾城绝地恋

    一次真实游戏,一次穿越……“要不要运气这么‘好’!”穿越到了乱坟场,被当代妖王捡回了妖宫,而且还穿越到了一只猫的身上!!运气好到爆,荣幸的当上妖妃,可这都不是荔菲冕糖想要的,“姐姐我想当上的是女皇!”安啦安啦,女皇没有,腹黑男一只,刚穿越来就被捡回妖宫,游戏也不带这么坑的吧!
  • 丞相千金

    丞相千金

    谭芷柔是当朝宰相的女儿,美貌如花。却要被作为利益工具嫁给国舅邵恒。谭芷柔富有个性。有自己的想法,就在婚礼的前一天逃婚了,并遇到了刺杀邵恒不成反受重伤的侠客霍青桐,之后又遇到了浏阳县知县的儿子赵胤,到底谁是她的真爱,在这段三角恋里,她是会选择为了她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甚至付出生命的爱她的他,还是会选择虽然总是贫嘴但是总是在她身边时时刻刻照顾她的她爱着的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再世狂神

    再世狂神

    倒霉鬼杨峰,经历意想不到的奇遇后,再世为人,从此走上了一条精彩不同的修真之路。战人、战鬼、战神、又战仙,狂神所至,所向披靡。爱恨情仇,纵横交错。生死悬念,高潮迭起。所有精彩,尽在《再世狂神》。
  • 青梅竹马甜宠记

    青梅竹马甜宠记

    青梅竹马甜宠记:腹黑竹马,一步一步将甜萌青梅诱入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