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56300000034

第34章 影视艺术(4)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一人的单挡,两人的双挡,三人的三挡。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刘天韵所唱的《林冲踏雪》,杨振雄唱的《武松打虎》,马如飞的《珍珠塔》,徐丽仙唱的《喋恋花·答李淑一》,杨乃珍的《大九连环》都是苏州评弹的代表性唱段。

评书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评书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评书艺人多由“说唱”艺人改行而来。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

评书已有十代演员。其中最负盛名的有:“评书大王”双厚坪(第六代),“净街王”王杰魁(第八代),评书艺术家连阔如(第九代),评书演员刘兰芳(第十代)。他们都擅说冠笏袍服、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编演新书方面有成就的演员有袁阔成、田连元、李庆良、田占义等。评书代表作品:《戊戌变法》、《东汉演义》、《薛家将》、《薛刚反唐》、《封神演义》、《水泊梁山》、《长坂雄风》、《金钱镖》、《三国演义》、《红岩魂》、《赤胆忠心》、《烈火金刚》、《西楚霸王》、《林海雪原》、《暴风骤雨》等。

脸谱

“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色彩绚丽,图案丰富。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不同颜色拥有不同的含义。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表示阴险奸诈、黑色一般表示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等。脸谱图案非常丰富,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论。

龙套

龙套是戏剧角色行当之一,专用来指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随从人员,由所穿特殊形式的龙套衣而得名。一般以四人为一组,在戏剧界叫做一“堂”。在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八人)龙套以示人员众多,甚至可以表示行军打仗时的千军万马,起着烘托声势的作用。龙套大多数时间只是站着,基本上没有动作、道白,没有唱腔。但是,整台戏,龙套必不可少。龙套多数时间站着,叫“站文堂”,龙套有时要走动、快走、跑,编队,变换队形,等等,这些动作叫“跑龙套”。后来把扮演剧中的龙套角色的演员,就叫做“跑龙套的”。

变脸

变脸属中国戏曲的情绪化妆,用于表现剧中人物情绪的突然变化,或惊恐,或绝望,或愤怒等。它最先用于神怪角色,明代已有。明杂剧《灌口二郎斩健蛟》中就有“变化青脸”的记载。当时的变脸是演员进入后台改扮,后世则衍变为当场变脸,成为一项表演特技,不少地方剧种都有,以川剧最为著名。变脸需要动作敏捷,密切结合人物情绪的变化,不露痕迹。在改进变脸技巧方面,川剧界的康子林、魏祥林、孙德才等都作出了贡献。

变脸有大变脸、小变脸之分。大变脸系全脸都变,有三变、五变乃至九变;小变脸则为局部变脸。变脸的主要手法有三:抹暴眼、吹粉、扯脸。此外,还有撕脸和贴脸。

传统相声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它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用北京话讲,现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讲的“方言相声”。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一问一答,通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群口相声又叫“群活”,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现存传统相声约300余段,相声名家: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马季、李金斗、师胜杰、冯巩、牛群等。经典作品:《连升三级》、《糊涂县官》、《买猴》、《歪批三国》、《戏剧杂谈》等。

喜剧小品

小品是最短小的戏剧作品,又称戏剧小品。在种类上可分为话剧小品、戏曲小品和电视小品等。最初是一种用来进行表演和导演基础训练的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舞台演出或利用电视进行转播的演出形式,成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小品的篇幅小,演出的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所以要求事件比较单纯,主题明确,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简练、生动、幽默。小品亦可有不同的风格体裁,如喜剧小品、正剧小品、悲剧小品、荒诞小品等。在中国舞台与电视中的小品大多是喜剧小品。喜剧小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等剧目的优点。小品名家:赵本山、陈佩斯、朱时茂、宋丹丹、黄宏、蔡明、郭达、潘长江等。经典作品:《卖车》、《卖拐》、《过河》、《如此包装》、《打工奇遇》、《超生游击队》等。

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也叫“蹦蹦”,产生并盛行于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它是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走唱类曲艺形式,迄今大约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地方特色。它的音乐唱腔是以东北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了东北大鼓、莲花落评戏、河北梆子等曲调而构成,高亢火爆,亲切动听。它的舞蹈是来自东北大秧歌,并吸收了民间舞蹈及武打成分,以及耍扇子、耍手绢等技巧。总之,二人转的表演特点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秧歌

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秧歌、龙灯、旱船、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全国各地的秧歌名称各异,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东北大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它们都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有的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傩戏

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

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傩戏的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剧本大多唱多白少。各地的傩戏主要流传于乡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不断丰富,愿意观看傩戏演出的人日益咸少,傩戏传承困难。

木偶

木偶是在幕后由演员操纵用木偶表演的戏剧形式。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起源于5世纪的中国、印度等文化古国。进入20世纪出现了新趋势,发挥木偶的特点,演一些“人”的演员无法表演的戏,产生了多样化的演出形式,如手套式、托棍式、提线式三者综合演出、真人与木偶同台演出、演员当看着观众的面操纵演出、台下观众与台上木偶混合演出及放映电影与木偶剧混合演出等。

皮影

皮影用皮制或纸制的平展玩偶演出的戏剧形式。它借助灯光把由人操纵的玩偶影像投射在半透明的屏幕上,供观众欣赏。它在许多国家中盛行,虽在表演形式、影人造型、音乐舞蹈及剧目内容上有所不同,但都以操纵为其表演方法,具有傀儡艺术的特点。国外皮影戏最早由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传人欧美各国的,并与宗教活动有关,后来发展成一种娱乐性的戏剧艺术。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种类较繁杂。传统剧目有《万仙阵》、《松朋会》、《天仙送子》、《半夜鸡叫》、《三打白骨精》、《鹤与龟》等。

同类推荐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俄罗斯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俄罗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百家争鸣与大一统:春秋战国秦汉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百家争鸣与大一统:春秋战国秦汉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本套书稿是一部按朝代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历史类普及读物,分为春秋战国、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共4卷。本书是本套书中的一卷,内容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文化。全书体例规范、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一套中国古代文化入门级的读物,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 宋代文人的巴蜀情怀

    宋代文人的巴蜀情怀

    本书是由四篇研究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巴蜀情怀的专题论文组成的,将宋代文人及其创作放在巴蜀文化背景下来考察,以期诠释出宋代文人的巴蜀情怀,勾勒出作家笔下描绘出的巴蜀山川风貌、名胜古迹、风土民情。
  • 浓缩的历史.中华成语故事

    浓缩的历史.中华成语故事

    本书精心选取了几十个今天人们常用、常见的成语,以平易生动的文字将成语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力求将故事性、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从这些历史故事中,体味古人生命的优美与悲怆,感知中国历史的曲折与辉煌。
  • 多姿风情:民俗卷

    多姿风情:民俗卷

    雄奇绵长、多姿多彩的地理环境,源远流长、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当代多民族风情,构成了甘肃独特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的辽远广阔时空。
热门推荐
  • 乱世神尊

    乱世神尊

    一个在深夜离开了台湾的男人却在三国闯出一片天一个在三国闯出一片天的男人却也流下了许多血泪男人流上的血只为了兄弟情义男人流下的泪只为了儿女私情传奇之所以是传奇只因为无人可代替夜冥将写出什么样的传奇故事....?
  • 开山道祖

    开山道祖

    夺机缘,争气运,成为开派祖师。御天地,统百族,对抗八方强敌。一介大罗神仙项泰哲穿越修仙,从最底层的杂役弟子走上崛起之路,带着八万年的见识和经验,他注定成为最强道祖。
  • 怪事屋

    怪事屋

    这本是很平常的一天,我和往常一样晚上在家打游戏,但是有点贪玩了不知不觉就到了半夜3点,家里只有我和我父亲,妈妈在外地工作。
  • 环法,我的时代

    环法,我的时代

    何求:和我一个时代的车手都生活在我的阴影下。ps:公路车小说
  • 听鸢

    听鸢

    十二岁以前,我以为会在南疆终此一生,十二岁以后,我在朔北折翼
  • 普天之下我只爱你

    普天之下我只爱你

    承蒙你出现,够我喜欢好多年。我喜欢你,不是第一喜欢,也不是最喜欢,是只喜欢你的喜欢。翻译过来就是,普天之下,我只爱你。[纪念我与我的爱人。]
  • 别摘我眼镜

    别摘我眼镜

    安夜天生神力,戴眼镜前后双重人格。而且……天生神力竟是无法控制的超能力!眼镜只是超能力压制器?最最重要的是……这种能力人人梦寐以求?!!安夜顿时感受到了来自这个世界的森森恶意……安夜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搓搓手臂怒吼:“老子不是唐僧肉!不信?不信我就摘掉眼镜!”……一阵鸡飞蛋打后……“什么?你才金刚芭比!!!”
  • 步步惊华:懒懒小妖妃

    步步惊华:懒懒小妖妃

    本文已出版,出版名《步步惊华》,当当,卓越,淘宝均有卖。一觉醒来,却发现赤果果被关铁笼之中,旁边还有一双眼睛盯着你,你会怎么办?洛青羽的回答是,一鞭子抽飞之!穿越?无所谓,她身为头牌特工,换个时代照样能玩的风生水起。不受宠的嫡女?呵呵,她会让那老头悔到肠子发青。洛王府嫡女,本为神女,奈何念力全无。又流落在外数年,貌比无盐。于是示威的示威,退婚的退婚。众人以为的那个天真的丑女,早已换人,丑陋的皮囊下,又是怎样的绝世倾城?天真的眸子里,闪过的又是怎样的阴谋算计
  • 这盛世如你所愿

    这盛世如你所愿

    二次元轻松幻文,两个世界,一个记忆,悠悠天下,魔法为尊,万人之上,悠悠我心。(首发名正式更改为《这盛世如你所愿》,官方粉丝交流群915364)
  • 最后两个僰人

    最后两个僰人

    国军少尉排长何剑锋和共产党游击队肖振虎队长在抗日战争中死里逃生,结下了生死情谊,哪知抗战胜利后阴差阳错,何剑锋成了军统特务科长,肖振虎则是地下党负责人,二人转眼成了生死冤家。尽管肖振虎身怀绝技、智勇双全,带领大刘、鹞子李、老张、王倩、小钢炮和潜伏在军统的“北斗星”以及江南游击纵队情报科汪科长、邓参谋和谍报专家杨晓丽等与特务展开殊死斗争,但何剑锋并非等闲之辈,他是骁勇善战的僰人后裔,不仅有一身超群的功夫,而且睿智过人,身后还有表面上善良,实际上阴险狡诈的唐秃头、冷面美人罂粟花、愚忠狡猾的史中怀以及杀人不眨眼的仇队长等一群帮凶,加上又是在白色恐怖之下,叛徒的出卖、奸细的作祟,两党、两个阵营的较量于是惊心动魄、险象环生,难分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