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23900000009

第9章 苦乐逆顺道在其中

苦乐逆顺,相比较而存在,既对立又统一,而且相互转化。没有苦就无所谓乐,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是欢乐而不会有痛苦。人的身世、遭遇、命运各有不同,世事无常,人生难久。自以为是苦,在别人看来又是乐。有的苦中求乐,有的乐以忘忧。这有个心态问题,承受问题。苦,也有共同性,比如饥饿、失恋、病痛、家庭不睦、妻离子散等等。轻则神经受刺激,重则不能自拔,甚而痴癫疯狂,乃至于自杀。

苦是自心的一种感觉,若能转境,采取乐观态度会不以为苦,或苦中也有乐。普遍认为山区生活很苦,乡亲们处在一起却快快乐乐,那种纯情为城市人所不及。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藏区独闯匪巢,胆战心惊。翻越终年积雪不化的大雪山,穿过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险象环生,无时不提心吊胆,苦不堪言。当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之后,自豪感、满足感油然而生,心情非常愉悦,那便是乐。一次翻越5,000多公尺的高山,冬天遍地是雪,夜幕降落无一处安身。我与同伴见有个小小的空羊圈,大雪封山牧人迁回定居点了。我俩趴进去,取出垫絮被褥睡在一公尺多厚的干羊粪上,没想到还暖烘烘的。在冰封雪冻冷酷的自然环境里,那种温暖比今天睡电热毯、住空调房还舒坦。因为是自己发现的,得之不易,出乎想象之外,当夜两人因此获得的乐趣至今无可比拟,苦中求乐,永生不忘。夏天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一天中要经历几次烈日、狂风、暴雨、冰雹,时而太阳晒得钻皮肤,时而冷得牙齿打颤。可是空气异常清新,眼前繁花似锦,风和日丽之时,信马由缰,口唱牧歌,乐不可支。即是说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我在藏区工作20多年中,亲历险山恶水,多次大难不死,有苦也有乐,丰富了人生,无怨无悔。如今退休后,身体反而好转,心里乐滋滋的。没有前半生的苦,就没有我后半生的乐。我认为人的一生以倒吃甘蔗为好,越吃越甜。今天的某些青年人怕苦、不愿吃苦,难有造就。应当是舍得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先苦后甜,要持这种正见。正确对待苦与乐,方能走好人生之路。

在原始佛教产生的时代,生产力非常低下,印度广大穷苦人民的生活的确很苦,于自然界、阶级社会力所不及,于是认为人的一生主要是苦。释迦牟尼创造佛教时期,各国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政治、经济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烈,痛感人人都生活在苦难中。生也是苦,死也是苦,芸芸众生更要承受种种命运打击之苦。我辈之人,也大半辈子都很苦。三年自然灾害,食不果腹,衣衫破旧,住房简陋,儿女是拖大的。我们那时的乐在今天看来却是苦。前辈们呢?用今天的好日子来衡量,他们似乎终身受苦。即是说苦乐逆顺有时代性,相对性,应辩证地看待,方能认清光明前途。

明代禅师在《法语》中写道:“佛祖出世,只是教人悟此心而已……先教人知此身是苦本,其苦因贪嗔痴爱,烦恼所集而生,故要人先断烦恼(到自己内心去寻求解脱方法),其苦可出(离苦)。”佛家将人的一生认作主要是苦,在释迦时代可谓透彻,然而却回避了社会阶级斗争状况,有失偏颇。今天若是提醒涉世不深的年轻人,不要乐以忘忧,以至乐极生悲,不无裨益。

大乘佛教以利乐他人为重心,自利是手段,利他才是目的。《华严经》上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以解脱一己的生死苦恼为满足,以悲悯众生,乘“六度”宝筏自度度人,将众生从生死苦海的此岸,度向涅槃极乐的彼岸,“刻苦忍受,共生乐土”。是以涅槃为乐,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使信众折服。在人情淡漠的今天,应该大力提倡。

如何看待人生之苦呢?《天如惟则禅师语录》中这样写道:“苦乐逆顺,道在其中……乐是苦因,顺为逆本,四者相依,互为出没,皆世相变迁之常耳,不应遇顺乐而生欣,逢逆苦则反欣为怨。”就是说人生有苦也有乐,有逆境也有顺境,才符合客观现实。苦与乐,逆(境)与顺(境)是相互转化的,不要身处顺境就乐以忘忧,身处逆境就愁眉苦脸产生抱怨。周恩来曾经说过:“逆境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如何离苦得乐,解脱人生的苦难呢?从横的方面探讨,以修四谛(苦、集、灭、道)为途径。它于原始佛教提出,成为贯穿佛教发展始终的最基本教义。谛,是真理的意思。据传,释迦牟尼35岁那年觉悟了一切真理,而通达四禅境界。

苦谛——人生皆苦,有生、老、病、死之苦;爱、憎、离、合、贫穷、求不得之苦;即身体上、物质生活上、精神上都会有苦处。

集谛——招致苦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贪、嗔、痴”,做出伤天害理的恶业,最终遭受恶报,自食苦果。

灭谛——灭除欲望,解除苦恼的束缚,达到涅槃境界,了生脱死。

道谛——掌握解除痛苦的方法,即“三学”(戒、定、慧)、“六度”,通达涅槃的途径。

四谛法是释迦牟尼初成道后,在鹿野苑初度五比丘时所说,又名三转十二法轮,即以“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教导五比丘和佛自己的印证。

从纵的方面探讨,解脱人生苦难的方法是“十二因缘”。由“无明”(不懂佛教真理)造作善恶诸业“行”(意志活动),“行”缘“识”(精神活动),“识”缘“名色”(心身),“名色”缘“六如”(眼、耳、鼻、舌、身、意),“六如”缘“触”(触觉),“触”缘“受”,此为“过去、现在——重因果”。“受”缘“爱”(贪欲),“爱”缘“取”(驰求),“取”缘“有”(思想行为,产生未来善恶),“有”缘“生”(来世之果报),“生”缘“老死”,此为“现在、未来——重因果”。十二个环节辗转感果,称为“因”,互为条件称为“缘”。这是佛家非常重视的“缘起论”(因果报应)。万物都处在因果链中,与上帝诸神外力无关。佛禅以因果链来诠释人的一生:过去、现在、未来。说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信众对此也深信不疑。常听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日未到。作恶之人,无以言对。

十二因缘是对生命现象的总结,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众生由于无明(无知)而发生的行为,是痛苦的总根源。众生所作的善业和恶业,会遭到相应的果报,来世就在不同的境界中轮回。行善的人随福业上升,作恶的人随罪业下堕,世世升沉,不断地在苦海中沉浮。只有弃恶从善,虔诚修持,才能超出生死解脱。虽然说得玄妙,可以不信,在强大的邪恶势力面前似乎还能自我安慰,要是应验了,岂不快哉!多作善事、好事、世人交口称赞,身心安乐,有益健康,毋庸置疑。

据传浙江有一解元(乡试第一名),小时候他父亲请来一位严谨的老先生教他。老先生从平生所作应考文章选出几十篇让他熟读默记,并说如果参加科考必中无疑。没过多久老先生病重,父子俩毕恭毕敬伺候,去世后备棺装殓,还周济其家眷。到了考解元那一年,其父在梦中见老先生来叮嘱:“你儿子还未将我的文章记熟,督促他一篇也不能漏!”儿子赴考,打开试卷见三个题目有两个是老先生做过的,一挥而就,中了解元。知恩报恩,终得福报。种善因,得善果。

“因”即因素,两种以上因素发生关系(内外因结合)便称为“缘”。多种因素配合,必定产生结果(一果多因或多因多果)。以前因后果说明人生祸福、生死苦乐都是自己言行造成的结果,有很强的哲理性。道家李耳也说过:“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因果经》中说:“欲知过去因,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看其现在因。”“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菩萨重因,凡夫畏果。

2002年12月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播出:北方某地有一王姓村民,年轻时不赡养父母,借口说有三个儿子要抚养。到了50多岁时孤苦一人,三个儿子谁也不赡养他,而且不给房住。主持人讲:这就是他遭到的报应。

另一例是2006年2月电台播出:东北农村有两姐妹,在街上各拿20元去买彩票。妹张红才18岁,见有母子二人乞讨,给了10元;姐姐见状,一毛不拔。姐姐买20元彩票,一无所获;妹张红只有10元买彩票,中奖300万元,可她并不激动。主持人说:这到底是巧合?或是有因果关系?

有两夫妇到我家补皮沙发,女方说:我们虽然在外打工,见了残疾人也要给钱,进到主人客厅见陈设简单,二老朴实,要价相当低。汶川大地震正在汉源县城,去饭馆总是轮不上我们,平时坐下就可吃上的,待到吃完午饭到大街上,强烈地震发生了。回去时租赁房已垮塌,主人被打死。就那么阴差阳错,现在还挣钱供一个儿子读高中、一个儿子上大学。

佛教哲学在因果关系上,与唯物辩证法有一致之处。有因必有果,没有无结果的原因,也没有无原因的结果。二者互相转化,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从中我们应当受到启示:自身应当提高内在素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老子曾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学禅中,应当从知苦的观点出发,转痛苦为安乐,转烦恼为菩提,去做自利利他的事,“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

《法华经方便品》指出:“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囿于世俗欲望的在家人,以追求自身的满足为快乐;出家修道的人,以自在为乐。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苦恼并非由外界注入,它就像流不尽的苦汁,而它的源泉在我们心底。”但我认为:内因是主要的不可否认,也不能无视外在因素,如自然界不可抵御的灾害。唐山大地震死几十万人,都是恶人?还有社会动荡、战争等等,死伤的人几十万,几百万,其中也会有很多善良之人。

同类推荐
  • 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世间

    本书从佛教史,佛教教义,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出发切入课题研究,得出“佛法在世间的结论”。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佛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智慧一点通

    生活在纷乱繁杂的世界里,整天就是房子、车子、面子、票子;使我们难以认识真实的自我,倾听内心的声音;所以迷失于大千世界。本书通过佛教智慧为读者阐述生活的真谛。
  •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是浮澡的,人们常常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本书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故事,讲述了如何让人欢喜的道理。
  • 了烦脱俗:让生命圆满的方法

    了烦脱俗:让生命圆满的方法

    "这是一本精神修行指引书,告诉人们认清人生的本质,从俗世烦忧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趋向人生圆满的方法。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未知数:我来这个世界到底是干什么的?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在这个世界生存的价值是什么?活佛嘎玛仁波切告诫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可以开放的潜能。一个含苞待放的莲花和一个完全开放的莲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人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自己。该是你的就是你的,越“聪明”越烦恼,一日三省吾身,为获得永恒的快乐而自我修养,达到心灵上的逍遥和自在。"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盘龙记

    盘龙记

    魔法——可以毁天灭地的技能,无数人梦想拥有的能力。秦火——一丝游魂,经过无数空间时间,漂泊到异界的游子。女人大多以样貌来区分,漂亮或者不漂亮。男人也大多以一种方法来区分,成功或者不成功。异界乱世,将成功与否,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成功者,傲世群雄,俯视天下,一喜一怒可定人生死。非成功者,偷活于世,仰望诸强,一言一行虑强者喜怒。理想推动进步,实力决定理想。主角出身于普通,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这其中,有辛酸,有汗水,也有运气。
  • 第七狂少

    第七狂少

    逍遥涯山中一处密林,一名十二岁左右的少年正在操剑,旁边有一个老者真正煮茶。十年之后,南大校门……
  • 华夏大同

    华夏大同

    本书为《华夏大同》系列第一部《逐清》。某大学历史戏研究生王兆华在梦中接到一个神秘的穿越任务:推翻满清,光复神州。为了在三年内完成任务他选择了最简单的办法——穿越满清咸丰皇帝。面对势力强大的既的利益集团,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谈笑间便叫大清朝土崩瓦解、灰飞湮灭。本书是一本爽书,不过大部分情节均经得起推敲,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进来看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古脉记

    古脉记

    混沌初开,万千神说流传世间,到底谁人是真?谁人是假?亦或者说,一切都是事实掩盖之下的阴谋?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应运而生的少年,从妖域暴动的那天起,一切的迷雾都在慢慢揭晓。
  • 青川下

    青川下

    “咚,咚,咚……”画面非常的诡异,一个石锤就那样飘在空中,自己在那里敲打着。“糟了,牛顿的棺材板压不住了…”石大壮看到面前的场景,一个人喃喃自语道。林子轩和周鹏远忍不住翻了一个白眼,本来十分诡异的氛围,就被石大壮这样一句话彻底打破了。……从大青山出来以后,林子轩平淡的生活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谜团等着他去探索……
  • 将门骄女谋

    将门骄女谋

    都说将门虎女,她虽出身将门,却备受宠爱。养了个跳脱天真的性子,无一点虎女之姿,战场更是见也没见过。奈何一夕之间祸起萧墙。唯有抹去眼泪,执起长枪胯上战马,要这天下都知道孰是孰非。可曾经的恋情又该去往何方?犹记得青梅树下,白衣公子笑意嫣然:“待青梅熟时,在下携酒来取(娶),可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双以无城

    无双以无城

    穿越了,七岁的女孩子。额,这是要闹那样啊。皎洁如月的四皇子;明静如风的小世子;霸道温柔的别过王子。在这个异世界,迷茫,无助,孤独·······究竟又是否能找到心中的那份归属。——————懒小龟粉丝群:53539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