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09700000003

第3章 、交流:获得真诚的友谊

交流是人际之间互通有无的必不可少的形式。在一个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寻找共同语言,达成思想共识,是人际交流的重要目的,而高超的语言艺术,则是交流的润滑剂。

以话题寻找与人交流的共同点

与人交流的第一个难题,便是谈什么,即选择什么话题。

有人从耸人听闻的怪诞消息开始,想以此激起对方的好奇心;有人从透露某人的隐私开始,以期使对方兴趣盎然;有人从引用富有哲理的名言开始,以为这样方能引起对方的重视,等等。

但实践证明,上述做法并不理想。怪诞的奇闻可能给对方一种满足,引起他对你的注意,但这类奇闻毕竟极少,不可能总以此为话题,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此感兴趣。有些人一听你讲这些东西,就觉得你是在自我炫耀,浅薄得很。嘴上不说,心里早就对你嗤之以鼻了。至于透露别人的隐私,这更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稍有修养的交流对象,马上会对你敬而远之了。至于一见面就引经据典,更会让人难以接受,交流也就会因此而中止了。

话题的选择不能一相情愿,因为交流是双方的,不能只是沿着自己的思路讲下去,还要设身处地为对方想一想,看对方对什么话题感兴趣。

在交谈开始时你要想方设法诱导对方说话,从而探出对方的兴趣所在。有了共同的兴趣,谈话当然就能顺畅地继续下去了。

怎样探出对方的兴趣呢?这需要从当时具体环境中去寻觅。或谈服装、饮料,或谈电影、电视,或谈国际新闻,或谈足球比赛,或谈房间陈设,或谈子女爱好……当发现对方对你所谈的内容显出冷漠的表情时,你就要立即改换话题,再作试探。

另外还需提及的是,即使是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在交流中也不能无休止地谈下去,同一内容谈多了,必然令人厌倦。要善于掌握交谈的火候,及时地转移话题,使对方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有些人与人交流也与一位马拉松演讲者一样,东拉西扯,唠唠叨叨。他自以为所讲的都是最重要、最精彩、最有趣的,其实人家早已厌倦不堪,只是碍于面子或迫于形势才没有打断交谈罢了。

词必达意是人际交流的基本要求

怎样才能高效率地交流?词必达意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1945年7月26日,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宣布后,日本天皇明确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提出的投降条件。

但因为天皇的这个声明还没有送达日本内阁,所以当时的内阁首相铃木在接见记者时便说:“内阁对《波茨坦公告》持默杀态度。”“默杀”在日语里是个多义词,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暂不予以评论,一为暂不予以理睬。这两者的含义有很大的差别,而在译成英语时,不幸又被译为“不予理睬”的意思,这就激怒了“美英苏”一方。于是8月6日8时15分,美国飞机向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顷刻间,广岛变成一片废墟,约有20万人死于这一灾难。接着,美国飞机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前苏联红军也于8月8日对日宣战……这真是个灾难性的措辞差错。古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并非是一种夸大之词。

1972年9月下旬,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中日建交的问题。田中抵京当晚,周恩来设宴欢迎,致辞中说,1894年以来约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但田中致辞时只轻描淡写地表示:“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之意。”在第二天的会谈中,周总理就明确指出,田中首相对过去不幸的过程感到遗憾,并表示要深深地反省,这是我们能够接受的。但是“添了很大的麻烦”这句话,引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感,因为普通的事情也可以说是“添麻烦”。田中解释说,从日本来说,“添麻烦”

是诚心诚意地表示谢罪之意,而且包括保证以后不重犯,请求原谅的意思。周总理说,“麻烦”在汉语里意思很轻。例如,刚才记者在这里照相耽误了时间,也可以说是“添麻烦”。最后,在双方的联合声明中是这么写的:“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由此可见,措辞是否准确恰当至关重要,不仅在国家大事、外交谈判、颁布法律与政策的表述中很重要,而且在日常说话、人际交流中也很重要。违背这个原则,交流中就会惹麻烦,出问题。

年轻人小张正下楼送一位做个体书商的朋友,迎面走来老同学小柳。小柳风风火火,一见面就嚷嚷:“哎,你不是认识个书贩子吗?快去找他帮我弄本书!”凑巧,小柳所说的“书贩子”,正是小张要送的这位朋友。当时,小张很为难,直接介绍吧,大家都会尴尬,无论经商在今天看来多么正当,并不失体面,“书贩子”这个称谓毕竟不够尊重;可是不理这个话茬儿吧,也说不过去。焦急中,小张灵机一动,便说:

“哈哈!小柳,你说的那个人,我们早就不来往了,不过这位朋友正巧是兴业书店的经理。来来来,我介绍你们认识一下……”小张如此措辞恰当又巧妙,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不快。

说话似乎是很平常也很容易的事,但词必达意、恰当得体的要求是不能轻视和马虎的。人在许多时候,说话要随和,但任何一个词语都不能随便说,即使是“随便”一词,也不能随便说。

一对青年人谈恋爱,男方处处依从女方,不论姑娘提议上公园,还是逛商场,他都说“随便”。次数多了,女方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主见的“随风倒”、“窝囊废”,便与他“拜拜”了。

显然,“随便”既有照顾依从对方之意,也有不能自主之嫌,若不分场合与对象随便乱用,不是使人为难,就是使人误解,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创造和谐的人际交流方式

在人际交流中,有的人总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其实,让交谈能顺利进行,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艺术——以听助说。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话题,成为谈话中以听为主的听众,给发话者以呼应,或赞成,助其深入;或反对,引起思考,也能表现出你的说话水平。

有的人在谈话中,喜欢不给他人插话的机会,或者是没有给他人留下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意见。谈话不是演讲,不是个人表演的独角戏,而是双方交流的活动。在谈话中,只以自己为中心,好像他人都不存在似的,长久下去,会令人生厌。表面上看起来,谈话场面很热烈,而实际上,因为缺少其他人的参与,呈现出外热内冷的局面。

这里有性格方面的原因,有的人天性就爱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也有不善于运用谈话技巧方面的原因,不管出于哪种原因,都是一种不良的表现。切记,沟通是谈话最重要的目的,只有双向交流,才可能使谈话场面热烈,气氛和谐。

在人际交往中,怎样创造和谐的方式呢?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行了。

(1)避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人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千差万别。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能说服自己,未必能说服他人。既然大家的看法都有存在的道理,又何必整齐划一呢?在谈话过程中,难免会有激烈争论的时候,但要记住:我们谈话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只要对方不是根本性的错误,只是不同而已,我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避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尤其是初次相逢的陌生人之间,更不宜如此。

(2)表现出对他人话题的兴趣在谈话中,我们如果对他人的话题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就会激发谈话者的谈话热情。而另一方面,如果对他人的话题兴致不高,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谈话者的谈话情绪就低落。然而在谈话中,各种各样的话题都有,并不是每一个话题自己都感兴趣。但是,即使对方的话题自己既不感兴趣,又超出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也不要流露出来。相反,自己可以要求对方以通俗的语言给自己讲讲,顺便适当地恭维几句,谈话场面一定会热烈起来。

(3)及时地反应参与者的反馈信息一般来说,人总是喜欢和自己有共识的人谈话。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不愿和他人讲话的借口:“没有共同语言。”应该说,大家出于某种原因,突然聚集在一起,谈起话来,共同语言会更少,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我们可以在原则的范围内,尽量扩大与其他人的共识。虽然有时只是附和而已,也可以收到类似善意谎言的良好效果。

在与他人谈话过程事,一定要主动、及时地反应参与者的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姿态,用一种虚怀若谷的气势,容纳他人的看法,这样才可以增强自己的亲和力。

(4)交流的语气要平和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与人交流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则。有些人不懂得这一点,交谈的语气傲慢无理,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势,对方一听就觉得受了污辱。例如,你是某厂厂长,你发现两个工人在悬挂着“严禁吸烟”的牌子旁边吸烟,你就狠狠地指责他们说:“难道你们都是文盲?你们没有看到这块牌子吗?”试问,这两个工人受了厂长这样的斥责之后,心里会痛快吗?即使对方迫于环境或地位的限制,不予以回击,也会对你耿耿于怀。

交流的语气除了要表现出平等谦恭、尊重对方以外,还要表现出意恳情真的热情。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唯有炽热的感情,才会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与人交流,倘若你自身就对所谈的内容缺乏热情,语气显得冷漠,无动于衷,你又怎能感染对方,激起对方心灵的共振呢?还有些人与人交谈时,“话到嘴边留三分,未敢全抛一片心”,用堂而皇之的言辞掩饰自己的真情,但却要求对方袒露情怀,敞开心扉,这当然是办不到的。因为只有以心才能换心,只有用真情才能换真情。

把幽默作为交流中的调味品

人们之间的交流并非只是摆事实、讲道理,只会这样做的人常给人呆板、缺乏生机的印象,他的话语让人听后味同嚼蜡,调动不了听者与你沟通的兴趣。而幽默的语言一两句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如同加了蜂蜜的白开水让人一饮而尽。

在阿拉曼战役之前夕,丘吉尔召见了他的得力将领蒙哥马利将军。在谈话中,丘吉尔提议他应该研究一下逻辑。疆场勇士蒙哥马利担心自己会陷入纠缠不清的逻辑命题中,便找了个借口推托。他对丘吉尔说:“首相先生,你知道,有这样一句谚语:

‘了解和亲昵会产生轻蔑。’也许我越是研究逻辑,便会越加轻视它。”

丘吉尔取下烟斗说:“不过我要提醒你,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亲昵,什么也不会产生出来的。”

看来,蒙哥马利与丘吉尔都是非常喜欢幽默的。幽默是人际交流中一种最生动的语言表现手法,与幽默的人相处、谈话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而与人发生争执、各有坚持时,幽默常常可以化争执为会心一笑。

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以东条英机为首的28名日军甲级战犯,10个参与国的法官们曾因排定法庭座次,展开一场激烈的争论。中俄法官理应排在庭长左边的第二把座椅,可是由于当时中国国力不强,因此被各强权国所否定。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出庭的中国法官梅汝,面对列强展开了一场机智的舌战。他首先从正面阐明,排座次应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这是唯一正确的原则立场。

接着他微微一笑说:“当然,如果各位不赞成这个办法,我们不妨找个体重计来,然后依体重排座,体重重者居中,体重轻者居旁。”各国法官听了全都忍俊不禁。庭长笑着说:“你的建议很好,但它只适用于拳击比赛。”梅汝接着回答说:“若不以受降国签字次序排座,就依体重排座。这样纵使我被排在末位也心安理得,可以对我的国家有所交代,一旦他们认为我不该坐在角落边上,可以另派一名比我胖的人来换我呀!”

这个回答引得法官们大笑起来。

在举世瞩目的国际法庭上,法官的座次按体重来排定,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梅汝正是用这样的笑话,嘲讽帝国主义者依恃强权,践踏国际公理的丑恶嘴脸。达到了轻松说服别人,以争取自己合法权益的目的。这样做的效果就比一本正经地据理力争要好得多。

善于提问:打开彼此的心扉

在人际交流中,提问应答水平对于了解对方、获取信息、促进交流有很重要的意义。

先举一个记者提问的例子:

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发生以后,为了报道中国人民支援埃及人民反英侵略的斗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曾随中国商品展览团去埃及的工人,向他提出一个文绉绉的问题:“埃及人民怎样反对英国殖民主义?”不料,这位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一时结结巴巴回答不上。采访出现的僵局,使那位记者意识到自己的提问“太没水平”。

我们在和他人交流时,也会遇到上述记者同样的问题,那么怎样提问才显得有水平呢?以下介绍两种基本的提问方法。

(1)因人而问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千差万别的个性,有各自相异的知识水平和互不相同的生活环境等,因此不可“千人一问”。所谓“因人设问”,主要在于:

①对象不同,提问内容也要不同。对很久不见的老朋友,私下场合可能互相询问:“你的工资多少?谈恋爱了吗?”而公共场合则不行。

②即使同一个内容,不同对象也要有不同的问法。那位记者所谓“太没水平”,指的便是提问不看对象。后来,当他改问“埃及人民对英国人怎么样?”时,对方立即滔滔不绝地说开了。

可见,要别人打开话匣子,就要“量体裁衣”,看什么对象提什么问题。

(2)适时而问提问也要讲究适度得体。所谓适度得体,一是措辞严谨,二是不唐突,不使人难堪。

如某教士在做礼拜时忽然烟瘾大发,便问其上司:“我祈祷时可以吸烟吗?”这么发问难免受上司的呵斥。其后,另一位教士也熬不住烟瘾,却以另一种口气问道:“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竟不以为然,允许了他的请求。由于前者不假思索,而后者则巧于措辞,同样的请求可以获得不同的结果。再如,会议主持人往往如此发问:“不知各位有何高见?”一句话就把想说的人“唬”住了。倒不如改为:“各位有什么想法呢?”

质朴无华,效果反倒好一些。可见提问要琢磨自己的措辞。

提问切不可唐突失礼。假如在大庭广众之下问对方:“你有什么理由可说?”如此唐突的问法,令人难以下台,人家一定会不高兴的。

提问还要尊重对方。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提问时要体谅对方,考虑怎样提出问题才便于对方愉快地给予答复。

为了使提问的水平更高一些,要注意以下事项:

提问者要有所准备。

不可将提问搞成盘问。

提问时不可带有成见。

不要提含糊其辞的问题,不要提容易反过来损害自己的问题,不要提易于引起误解的问题,不要提可能引起对抗性选择(要么不答,要么拂袖而去)的问题,不要提明知对方不能或不愿作答的问题。

可以在不得已时提出可能触痛对方伤疤的刻薄问题,但切不可提出封住对方心扉的问题。

提问越短越好,而引出的回答要越长越好。

提问后允许对方有思考作答的时间,不要随意搅乱对方的思路。

一个善于提问的人,不但能掌握交谈的深度,控制交谈的方向,而且还能开启对方的心扉、拨动对方的心弦,建立感情,增进友谊。

互动交流中回答问题的技巧

很多时候,人际交流活动是一种面对面进行的双向性信息交流活动,总是需要由会话双方共同努力,才可能获得成功。古人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有问无答,自然是一种“非礼”行为。然而,有问必答,是否就一定能令人满意呢?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笨拙的答话使人不得要领,不合时宜、不懂礼貌、不知进退的答话非但不能称人心意,因此而惹是生非的亦不足为奇。造成这种后果的人,其动机往往也是好的,至于结果为何适得其反,只能怪他对“如何回答别人”想得不多,或不懂得答话。为此,需要掌握一些回答问题的必要的技巧和方法。

要做到回答效果好,就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地接受信息交流中的答话要以接受对方提供的信息为前提,表明你注意到了对方的意见,使对方有受尊重的感觉。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答话对于提问,是一种信息反馈。提问者在一定的时境下,以语言、表情、动作等为载体,先将信息施授给听话人,然后听话人才能作出必要的反馈。提问者施授的,既可能是语言信息,也可能兼有非语言信息。听话人只有在接受了全部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之后,才可能真正弄清这些信息的实际含义(包括言外之意),从而才能作出准确的回答,比如:

甲:(不满地)这种酒是你买的?

乙:(低着头)嗯,很多人都买了。

甲:很多人买了?

乙:我去的时候人很多。

甲:所以你就买了?

乙:没错,准好喝。你也快去买一箱吧!

甲:(冷笑)哼——我告诉你,现在造假酒的人多着呢!

在这段会话中,乙既不抬头看着甲的神态表情,又听不出甲的弦外之音,换言之,他没有做到完整、准确地接受甲施授的全部信息,所以最后碰了一鼻子的灰。

(2)答话要考虑表达方式会话中,答话者自然希望对方听懂自己的话音,使自己的回答是“有效回答”,表明自己的意见、态度。所以,答话要考虑选择对方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词句与表达方式,甚至要考虑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乃至手势,才能使交际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3)答话的语言要得当答话不要使用威胁性、责难性、讽刺性的语言。因为交际活动的目的,在于沟通思想、交流情感、改善关系、发展协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真诚、热情、谦和就成为交际活动的催化剂。拿答话来说,威胁性的语言任何时候都不要用,责难性的语言也不会带给人愉悦的合作;至于讽刺,虽然一般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手段,然而,使用不当容易伤人,所以交际活动中以不用为好。

(4)答话要避免自陷困境对于那些难以回答、不便回答或不愿回答的问题若处理不慎,答话反会使自己陷入困境。有时,别有用心者还会精心设计“语言陷阱”,诱人误入。譬如,“你是否已经停止虐待你的父母了?”这就是一个著名的“语言陷阱”,如果不加识别,无论怎么回答,都将把自己推到被动地位,背上一口“虐待父母”的黑锅。

面对诸如此类的“陷阱”更要慎而又慎。所以,如何避免自陷困境,是提高说话水平的关键。

关注反馈:抓住交流的纽带

有效的人际交流,不仅要求说话要看场合和对象,而且要求在交流的过程中,密切注意对方有些什么反应,并要依据对方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表达的内容和方式。这种注意,获得并准确判断对方的反应而随时准备作出相应的反应的心理机制,借助控制论的术语来讲,就是反馈意识。

交流之所以要具备反馈意识,自然是由于人际交流是直接而双向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其意义不仅如此。不论是当众讲话,还是一对一的交谈,表达者的自信心和吸引力必须通过接受者的反馈效应才能得以实现。一个人当众讲话,他本来是自信的,也想讲得吸引人,如果大家凝神静听,越听越有兴趣,那么这种反馈就会使他直觉地感到自己讲得效果不错,从而更加有信心,能够临场发挥。如果大家总是乱哄哄的,没几个人注意听他讲,有些人还中途退场,那么这种反馈就会使他直觉地感到自己的讲话失败了,从而心慌意乱,失去了信心和勇气,更谈不上有什么吸引力了。这就说明,说话者或演讲者的自信心与吸引力只有化在对象之中,才会产生一种兴奋愉快的信心和美感,感觉到是自己的表达在牵引着对方或听众的注意力和情绪。这就叫抓住了人际交流的纽带。

一个人说话与交流的成败,不只是表达者的自我表现如何,也是对方或听众的反馈所标志的本身力量的对象化。

既然信息的传播和反馈构成了人际交流的纽带,那么我们就要自觉地利用这个纽带来促使自信心和吸引力化在对象之中,以利于激发自己与对象之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思想上的同步效应。为此,我们在交流中必须具备敏锐的反馈意识。要注意了解和把握对方的心理定式。

说话、演讲和交际之前,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最好了解一下对方的心理定式。心理定式是人们一定的心理状态所形成的准备状态所决定的心理活动的趋势。人的心理定式不同,对同一种信息刺激的反应也不同。一个人说“不”的时候,整个身心处于收缩、紧张的状态,往往会一股劲儿地拒绝他人的意见;而当一个人说“是”的时候,身心处于松弛、开放的状态,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

有一次,一位演讲家应邀给劳改犯演讲。这种特殊的听众,其听讲的心理定式自然也与正常听众不同。怎么开头称呼呢?他颇费心思:叫“同志们”和“朋友们”,不合适;称呼“劳改犯们”,也不像话,只会引起抵触情绪,阻碍交流。

在前往监狱的路上,他听该监狱的负责人介绍情况中提到,监狱还有一个“××立新学校”的名称。于是,经过斟酌,他选取了这样一个开头的称呼:“××立新学校的学员朋友们,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的朋友们!”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了解和把握对方或听众的心理定式很有必要,只有把握好了,才能获得良好的反馈信息。

因势利导,巧妙地进行交流

与人交流中,要善于因势利导。你如果要劝说一个人做某件事,在开口之前,最好先问问自己:“我怎么样才能使他愿意去做这件事呢?”

美国的哲学家、诗人爱默生,有一天和儿子一起想把一头小牛赶进牛栏。但他们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只想到自己的愿望,爱默生在后面推小牛,他的儿子在前面拽小牛。但小牛也有自己的愿望,它把两只前蹄撑在地上,执拗着不照他们父子的愿望行动。小牛又没有穿鼻绳,它顽固地不肯离开牧地。他们家的爱尔兰籍的女佣见到这种情景,不由得笑着来帮助他们,她充分理解小牛的愿望。她刚才在厨房干活儿,手指头上有盐味儿,于是她像母牛喂奶似的,把有咸味的手伸进小牛的嘴里,自己在前面走着,不费任何力气,就让小牛自己走进了牛栏。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悟出:动物尚且有自己的愿望,更何况人呢?不了解对方的意愿,光想自己认为怎么样就怎么样,难免会导致人际交流的失败。

在这方面,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做得十分出色,他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卡耐基每季都要在纽约的某家大旅馆租用大礼堂20个晚上,用以讲授社交训练课程。

有一个季度,他刚开始授课时,忽然接到通知,房主要他交比原来多出三倍的租金。而这个消息到来以前,入场券已经印好,而且早已发出去了,其他准备开课的事宜都已办妥。

很自然,他要去交涉。怎样才能交涉成功呢?两天以后,他去找经理。

“我接到你们的通知时,有点儿震惊。”他说,“不过这不怪你。

假如我处在你的位置,或许也会写出同样的通知。你是这家旅馆的经理,你的责任是让旅馆尽可能地多盈利。你不这么做的话,你的经理职位难得保住,也不应该保得住。假如你坚持要增加租金,那么让我们来合计一下,这样对你有利还是不利。”

“先讲有利的一面,”卡耐基说,“大礼堂不出租给讲课的而是出租给举办舞会、晚会的,那你可以获大利了。因为举行这一类活动的时间不长,他们能一次付出很高的租金,比我这租金当然要多得多。租给我,显然你吃大亏了。”

“现在,来考虑一下不利的一面。首先,你增加了租金,却是降低了收入。因为实际上等于你把我撵跑了。由于我付不起你所要的租金,我势必再找别的地方举办训练班。”

“还有一件对你不利的事实。这个训练班将吸引成千上万的有文化、受过教育的中上层管理人员到你的旅馆来听课,对你来说,这难道不是起了不花钱的活广告作用吗?事实上,假如你花5000元钱在报纸上登广告,你也不可能邀请这么多人亲自到你的旅馆来参观,可我的训练班给你邀请来了。这难道不合算吗?”

讲完后,卡耐基告辞了:“请仔细考虑后再答复我。”当然,最后经理让步了。

在卡耐基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没有谈到一句关于他要什么的话,他一直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的。

可以设想,如果他气势汹汹地跑进经理办公室,提高嗓门叫道:“这是什么意思!你知道我把入场券印好了,而且都已发出,开课的准备也已全部就绪了,你却要增加300%的租金,你不是存心整人吗?300%!好大的口气!你病了!我才不付哩!”

想想,那该又是怎样的局面呢?大争大吵必然炸锅了,你会知道争吵的必然结果:即使他能够辩得过对方,旅馆经理的自尊心也很难使他认错而收回原意。

假如人际交流中有效地劝说别人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设身处地替别人想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而一味地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作争辩,往往只会陷于越来越麻烦的境地。

在交流中结交朋友,建立人脉

任何深厚的友谊都是在交流中建立的。可以说,学会交流,既是提高个人社交能力的需要,也是结识新友、建立人脉的重要途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平时有些活泼可爱的人尤其是女青年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言,就心跳加快,手足无措,对陌生人更是不敢正视,远而拒之。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有不善于同陌生人打交道的习惯,比如,当我们赴一个规模较大的宴会的时候,大家都会有一种不约而同的想法,就是最好避免和陌生的人同席,因为和熟人同席就有说有笑,和陌生人就失去乐趣了。

这种想法正是畏于交际的意识在作祟,正如走进网球场而不想练球一样可笑。

其实,所有的朋友,都是由交流一步步发展来的。那么,就拿宴会来说,怎样来与他人接触、认识并成为朋友呢?说起来就太简单了,那就是善于交流。在宴会上主动与人交谈,通过互致问候、探讨共同关心的话题等方式,自然也就说到一起去了。

这样话匣子一打开,必然会你一言我一语,你作为其中的角色,乘机询问各自的情况,就此便认识了许多人,大家再进一步套近乎,从而很容易地使这些人都成为了自己的朋友。

可能有人会说:“我又不是打算在社交上大出风头,我只是脚踏实地,自己干自己的,有什么必要去认识太多的朋友呀?”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么可以告诉你,马克·吐温也不是一个靠社交出风头的人,他的主要事业只是埋头著作,他只需要天才和更多的幽默感,然而,任何人都承认,马克·吐温是一个朋友最多、与朋友相处得最好的人。

他曾说过:“一个人,唯有善于把他人变成自己的朋友并相处得十分有趣味,那才有真正的快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会和他人交流,是结交新友、打开交往大门的一把无形的钥匙。这把钥匙对社交能力有巨大的推动力量。

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

只要掌握了主动与陌生人说话的技巧,交朋友就绝不是什么难事了。

同类推荐
  • 109则年轻人必知的哲理

    109则年轻人必知的哲理

    该书通过109则简练短小的故事,诠释了简单而又深刻的人生哲理。
  • 态度是最有效的竞争力

    态度是最有效的竞争力

    本书为企业员工心理自助类图书,从9个方面讲述态度在员工晋升、提职、加薪之中的决定性作用,指导员工如何才能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使自己在竞争中持有最大的优势。
  • 乘着气球去跨栏:大学生活的8定理

    乘着气球去跨栏:大学生活的8定理

    在我国古代,寒门学子十年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而出将入相,因此便有了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超脱与豪迈。
  • 成都淘金记

    成都淘金记

    走在人声鼎沸、流光溢彩的大街上,仰望着一座座高大的电脑城,我已经很难想象出磨子桥十年前的样子……看着书中的描写,我仿佛又回到那个喧嚣沸腾……
  • 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

    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

    人生百态,各有千秋。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怎样去修炼为人处世的道行呢?古人说:“天地间真滋味,唯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唯静者能参得透。”灯动则不能照物,水动则不能鉴物。人性亦然,动则万理皆昏,静则万理皆澈。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初中生的价值观

    初中生的价值观

    为教育而生,为生活而出。情节真实,唯愿有效。
  • 自然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自然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妙的事情就是神秘,它是我们人类的主要情感,是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起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就是对自然界不断探索、不断解密的过程。而我们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探索和破解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前进的。随着科技发展到现在,我们的认知也越来越广泛。
  • 启元至尊

    启元至尊

    在这个女尊男卑的时代,宋启元身边上百美女环绕,却选择了修炼童子功。四剑为梁,八艺为柱,理想不是广开后宫,纵情花丛,而是携道侣,率众美,打破旧规则,重建新秩序。
  • 仙魔之童

    仙魔之童

    八百年前,天界云天崖圣女违背天罚,怀有一子,天帝震怒,于斩仙台将其万箭穿心而死..........八百年后,人世间大汉帝国帝都长洛,七月里竟降下鹅毛大雪,一个雪夜,并肩王府前出现了一个赤裸的婴儿不哭不闹的躺在雪地中。。。。。
  • 跌打损伤回生集

    跌打损伤回生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EXO:过眼云烟

    EXO:过眼云烟

    “你走吧,这里不欢迎你”“原来你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自己不择手段”“你快滚吧!你越呆在这里,我们越讨厌你”
  • 半载年华录

    半载年华录

    怎么说呢,这本书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故事,这里面收录了我所写的所有小短篇,每一篇虽然短,但浓缩的都是精华嘛~现代,古言,修仙,玄幻,都有的,总满足您所有的需求哈哈哈哈,有时候还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生活和一些文章的看法,想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麻烦大家多支持,我写的文真的不难看
  • 外神与法师

    外神与法师

    召唤出来的星之彩喜欢画画?我家的挺达罗斯猎犬长得贼可爱?修格斯是女仆?来到了异世界的我成为了一个法师?我的身上有一本死灵之书?有天大的阴谋在等着我?最后……San值大危机!!不好啦!他又向血舌求婚啦!请各位围观的吃瓜群众进行SC1d100=100很抱歉各位都变成了疯子(以上皆为玩笑,请勿相信。)
  • 黑道之逆天

    黑道之逆天

    上初中的时候。所有人都欺负我。那些混混们心情不好可以撒气在我身上。连女生都对我冷言冷语。直到那天,因为女神的一句废物,我在升旗仪式上拿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