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05100000024

第24章 贺岁片观众心理研究(1)

(第一节电影心理学概念及特点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娱乐产品,其生产是为观众服务的,是面向观众的,其市场竞争也必定以观众为载体,没有观众的观看和接受,电影市场也就不具备任何意义。“观众是‘水’,电影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以说,观众的观看与消费是电影长远发展的‘活水源头’。没有观众的喜欢、认同、消费和接受,就没有电影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观众对世界各国电影的艺术和产业发展,都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188尤其是伴随着电影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任何电影的策划,其本质上并不是创作者对未来影片进行策划,而是“创作者头脑中的‘隐含观众’在对创作者进行创作干预。”189因此,从世界电影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来看,目前关于电影的研究,其重心已经逐步由创作转向观众。如果说电影的技巧理论和美学理论为电影创作的发展分别提供了形式和本质上的理论支持,那么,电影心理学作为研究观众的理论,在分析个体或群体观众的心理构成、观影特性的过程中移植了接受美学,从观赏心理的角度来揭示观众与电影之间的关系,为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升华奠定了理论基础。

顾名思义,电影心理学是电影学与心理学交叉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一般来说,心理学是由普通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共同构成的。前者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是最基础的学科;后者则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实际领域的应用,因此研究范围较广,包括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等等。其中艺术心理学主要研究包括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像和审美思维,艺术欣赏中的理解、判断和鉴赏以及艺术家的个性心理结构等,并根据艺术的分类细化为音乐心理学、绘画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和影视心理学等。因此,电影心理学隶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内的艺术心理学,旨在揭示电影艺术活动(创作、欣赏、评论)的心理规律,剖析电影创作主体、欣赏主体、评论主体的心理状态及规律,它包括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双重性

由于电影本质上有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质,因此,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现象,同样也是社会现象。电影心理学便由此具有双重性,即过程性与个体性。所谓过程性,是针对电影作为社会现象而言的,由于电影创作意识的形成及创作的一般过程是客观世界在电影中的反映,凝聚了整个社会的认识、情感、意志,体现当前社会的需求,反映当前社会的面貌。因此,创作者的心理反应必然要受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和制约。而个体性则主要针对电影创作者的个性心理活动而言,不同的创作者,其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也必然有着差异,因此,电影又体现了创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于经历、性格、兴趣等特征。

2.双向性

众所周知,电影是在摄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动态的影像艺术。它创造视觉形象的同时,必须对欣赏主体的心理进行预设,考虑其生理及心理的前提条件。生理前提是指人眼“视像暂留”的生理功能。科学测试表明,当物象在人们眼前消失后,仍能在视网膜上保留0.1至0.4秒,这种前提是电影出现并发展的技术性前提。而心理前提是指某部电影的观众要有怎样的文化水平、知识积累和心理经验,才能够接受并理解该影片。“既然影片的审美价值仅仅是由于现实被转化为想象物,那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影片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甚至不是存在于银幕之上,而是存在于通过赋于一系列无生命的影子以运动、注意、记忆、想象和情感而使影片得到具体实现的心理中。”190从这一点看来,我们完全可以认为,电影影像是在观影过程中诞生的,处于胶片状态未放映的电影并不是真正的电影。因此,只有得到欣赏者的认同,电影才能最终成为商品和艺术。而欣赏者的认同或反驳,必然会对创作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3.幻觉性

电影是造梦的机器,对于观众而言,他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其心理上已经认定电影对于他们的肉身并没有危害,是安全的。因此,他们可以借助影片中的色情和暴力,来肆意地渲泄生活中的压力和痛苦;也可以通过体验影片中的情感,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正如让·米特里指出的:“影像就是形成影像又等同于影像的那个特定事物的‘客体化’感知。”191观众在观赏电影时,明知过程是虚拟的,非真实的,仍然会透过银幕,将自身代入银幕内的空间,使观众由欣赏者转为参与者,产生展示自我的成就感。加之,电影影像具有极度的表象功能,其中的画面、音乐、意象都具有符号性,指涉观众所共同认可的特质和品格,使得幻觉成为被感知的真实。除了与绘画进行比较,分析了观众欣赏电影时的

4.群体性

从创作角度说,电影的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欣赏角度而言,电影的欣赏者是群体观众,包括电影院内的临时小群体,(这部分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会出现隐秘的情绪互感,虽然其聚合是偶然的,时间也相当短暂)。也包括观看过电影的概念群体(这个群体会在不经意的谈论过程中产生新的对抗或聚合),因此创作群体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观影群体的心理特征、心理效应便成为电影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正是由于电影心理学的双重性、双向性、幻觉性、群体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就不能单一的采用心理学或者电影理论的方法,也不能抛开社会、文化的因素,而是要尊重客观事实,寻找各种电影心理现象(包括主体与客体、创作与欣赏、传播与接受)之间的联系,仔细辨析电影中所蕴含的深层心理,运用不同流派、不同分支的心理学理论(诸如社会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进行分析研究,常用的电影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调查问卷、导演传记分析、影片分析。其中影片分析是运用最广的方法,由于影片能够方便容易地取得,也是文化内涵丰富的精神产品,蕴含着创作主体的主体意识,能够体现电影创作者心理因素的个体特征,因此对于揭示电影创作的心理本质及规律是非常有价值的。尤其是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精神分析与语言学结合在一起,把心理活动看成一种语言活动,加之电影语言(包括景别、组合与蒙太奇、用光、运镜、场面调度等)有着比一般语言更丰富的表现形式,观影者正是通过这些能指的表意作用来完成想象的所指,因此在当下的电影心理学研究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第二节电影观众

关于电影观众的研究,自电影诞生不久后便已问世,而其发展进程也几乎与电影的发展同步。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堡根据自己的观影经验,在他的专著《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中指出,技术和社会需要是电影存在的必要条件,此二者缺一不可。前者可以轻松地将现实进行机械复制,然而,对自然物进行简单复制而产生的电影是不可能成为艺术的。电影之所以被称为艺术,主要是因为它能够为观众制造出比现实场景、真实故事更为生动的情感体验,激发观众的审美欲望。此时,影片中的自然物不再是简单的复制品,而是电影美学结构的一部分,是审美观照的对象。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影片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银幕之上,它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中”。192简言之,电影并不是借助摄影写在银幕上而实现的,而是通过观众的想象来完成的。这种论述,强调了观众感知对电影实现的重要意义,以此为起点,“观众”的概念进入到电影创作和研究的领域:导演在进行电影创作的时候,都强调“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机器,不是直接产生于其技术设备的发明中,而是产生于其实验的假定和证实中,产生于它对在社会上获利的预期与肯定(经济的、意识形态的与象征的)之中。人们满可以说,是观众发明了电影。”193而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英国学者梅耶尔等学者,也都从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角度著书来探讨电影创作与观众接受心理之间的关系。那么,什么叫电影观众呢?

从字面意义上来说,电影观众就是通过不同的观影方式(电影银幕、家庭DVD)欣赏电影的人;就社会学的角度而言,则是将电影作为审美对象的消费者,是具有电影消费动机和消费能力的社会成员(个人)或社会群体;在心理学中,电影观众则是一个由电影的制作者、观看者与观影环境共同建构的集成符号,是内在于电影叙事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观看者在观影环境中无意识的接受了电影制作者在叙事语态中为他们制定的观看角色,自愿承受主人公的命运,或是作为旁观者替主人公的困境而担忧,为主人公的胜利而喜悦,最终主动放弃了现实的社会身份,成为电影叙事本文中的观众。于是,电影的叙事方式和观看环境将“观众”的定义从简单的字面解释,从社会学定义中坐在电影院里的消费者,变成了电影制作者的同盟的“同盟”。这个过程看似是隐秘的、不易察觉的,事实上,这却是电影心理学所研究和探讨的结果。

电影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电影影像特性、电影创作原理、观众观影经验、影片心理效应等。其中,对观众观影经验和影片心理效应的研究多集中在电影与观众的相互作用、观众个体与群体的心理结构上,于是我们便能很容易的构建出对观众心理的研究框架。

观众作为审美主体受到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商业因素,另一方面,电影的接受者和信息反馈者也是观众。在进入到消费社会后,对于电影与观众此二者关系的论述逐渐形成了两个极端,一是将观众作为电影创作的主宰,认为“观众在电影中居于权威的地位,……。无论电影创作,电影评论和电影制片,无视观众的意向,是注定行不通的。”194一是认为只有观众少、票房低的电影才有艺术价值(艺术电影票房成绩低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事实上,电影与观众是一种相互依存并相互制约、促进的关系,正如爱森斯坦谈到的,“电影的进步不能只靠自己,电影必须与观众拧成一股劲,就像三角形的底边要向它的顶点延伸那样,循序渐进地提到高处。所谓电影的艺术性,归根到底是要与观众性浑然融为一体才能增添光彩。”好的电影必然有其吸引观众的元素,无论是影片的选题、结构,还是人物对话以及场次处理,都与观众在接受影片时的心理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观众的心理、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电影的创作和批评,更直接的作用则是对制片的影响,继而产生某一类型的影片。可见,电影与观众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一方面,作为审美客体的影片总是通过特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引导观众向预设的艺术境界运动;另一方面,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有着主动的、积极的心理活动。因此,只有深入探索观众在接受过程中的诸多心理因素,才能使观影成为主客体相对统一的审美过程。

当然,对观众观影反应的研究,并不单纯指票房价值,而是需要进到影院去,在看电影的同时,关注场内对影片的现场反应,或哄然大笑,或沉闷不已;或嘘声一片,或赞扬迭起;或曲未终人已散,或观众意犹未尽……由于观众个体与群体之间存在范围差异,因此通过社会阶层、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形成的不同观众群体,必然有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美学趣味,影片上座率并不能够代表一切,影片创作者需要从一些不断重复的现象中去寻找规律,才能挖掘到电影与观众间的辩证关系:电影的发展离不开观众的参与,而观众的参与又积极推动了电影的发展。

基于观众对电影的重要意义,任何一部电影,在其构想、创作、发行的过程中,都不会只牵涉到电影自身,尤其是电影放映环节,必须建立起银幕与观众间的默契关系。因此,导演在苦心孤诣地组织电影叙事的同时,也精心策划了观众对影片的接受方式,将观众塑造为不同的角色,或是目击者、窥视者,或是先知者、认同者,这种角色的代入,能够使观众按照导演的意愿领会电影传递的意图,诱导观众对事件的发展产生期待。由于我国的电影界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电影只作为教化和政治工具,并未发挥其娱乐性、商业性,电影的创作者也并不注重对观众心理的研究和探讨,不用说不能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更未将观众作为电影叙事的要素,形成了电影与观众的脱节和疏远,因此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第三节电影观众测量与评估

从电影产业的角度来说,电影作为商品,其市场营销必然要面向电影观众,任何营销策略的制定都要围绕电影观众来进行。如果不了解观众的特征、心理和行为习惯,其营销活动就会失去方向,失去意义。在一部电影的制作销售过程中,无论是电影产品的立项拍摄、电影票价的制定,还是发行渠道的选择、宣传手段的应用,都不能忽略电影观众这一重要因素。过去许多年,我国关于电影市场的研究多侧重于发行体制、政策制定,并未深入研究电影观众这一群体,而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电影观众逐步成为理论研究者和实践经营者的新宠,研究热度也在不断高涨,这种趋势有利于为日益市场化的电影产业服务。其中,CSM媒介研究公司依托自身对媒介受众的专业研究经验,于2007年8月推出首个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中国电影观众测量与评估”研究,采用网上问卷的方法收集数据,针对电影市场和电影观众,进行全面、客观、标准、深入的测量研究,其研究内容包括:中国电影受众的基本特征、生活方式、日常娱乐方式、受众对电影的消费习惯、对电影的态度、对影院广告的关注度和评价、对各类媒体和娱乐产品的消费习惯、各类电影广告的关注度等等。其研究的主要发现有:

1.在对电影的观看行为和态度上,中国观众的表现是积极和正面的,15-35岁的观众是影院受众的主体,他们年轻、时尚并具备巨大的消费潜力,并愿意进入影院观看电影。

2.电影的故事类型是影响电影上座情况的首要创作和市场推广因素,中国观众对不同类型电影的喜爱程度是存在差异的:女性观众对喜剧片情有独钟,而男性观众则钟情于动作片、喜剧片和科幻片,动画片电影是7-14岁儿童的最爱,而喜剧片几乎是所有人首选的电影类型,可见观众对电影的需求始终是以娱乐功能为首的。

同类推荐
  • 铜鼓鉴赏及收藏

    铜鼓鉴赏及收藏

    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石窟:石窟雕塑奇观

    石窟:石窟雕塑奇观

    《石窟:石窟雕塑奇观》主要介绍了中国著名的石窟及石窟雕塑绘画等不朽艺术。包括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克孜尔石窟群、大佛寺石窟、响堂山石窟、龙山石窟、天龙山石窟、千佛崖石窟、花山谜窟等。
  • 闲话香港电影

    闲话香港电影

    本书乃《香港类型电影漫谈》的姊妹篇,试图以一种更平民化的视角来闲谈香港电影中的趣闻趣事。其中“香港电影与民生”就讲述了香港电影中涉及到衣、食、住、行、教、娱乐、平民、婚礼和葬礼这些民生的话题;而“闲话香港电影”则写得更加散,从文化、类型和手法等多个方面对香港电影继续进行探讨。接下来“闲话香港导演”和“闲话香港演员”这两个单元则更贴近大众,依次介绍了许多大众所熟悉的香港导演和演员,还深入剖析了香港“明星电影”的发展,分析了香港女演员之现状,以及内地演员在香港电影中的表现。
  • “后革命”时代的革命历史影视剧研究

    “后革命”时代的革命历史影视剧研究

    从建国起到“文革”结束的近三十年里,“革命”基本上一直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主题;而革命历史电影作为承载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之一,从影像语言到叙事结构都形成了一整套的表述体系。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理想的更替与现代化价值维度的确立,革命历史电影(以及后来加入的电视剧)的意义及其表述体系开始了漫长的“后革命”转移。
  •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本书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热门推荐
  • 我的娇妻是网恋好友

    我的娇妻是网恋好友

    苏乐乐,追剧,迷恋言情霸道总裁,呆萌可爱,总幻想自己也可以当总裁夫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载了一个交友APP,匹配到了林熙文,林熙文,高傲,专一,控制欲强,万千宠爱于一身迷妹多到不行,苏乐乐和他聊了一个月后进行了网恋,网恋一年,苏乐乐进入林熙文的公司,可好巧不巧,林熙文居然是苏乐乐网恋已久的对象!!
  • 老公老公我不跑

    老公老公我不跑

    两个大佬为了让彼此不觉得自卑,互相隐藏身份,最后却……因为利益关系,父亲竟然采用杀手她,她,是顶级黑客高手,精枪械,暗黑的当家,研究所的主人,催眠家族的继承人,T国的公主明面上,他是忠心为国的冷情帝少,暗地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主人。(甜)??T国的公主未婚夫(小剧场)“少爷,你未婚妻被毒死”哦,是吗“……”“再敢逃,我就把你的秘密告诉他们。”“不逃不逃,我乖!”李夜宇眼眸深邃,凝视着曾经试图溜走的女人,当即搞了两本结婚证
  • 穿越陪都之谍战重生

    穿越陪都之谍战重生

    一个来自未来的历史系大学生,带着使命穿越回2019年,却因故回到了抗战时期的民国陪都重庆,在一个陌生的时代,他举目无亲,却机缘巧合,从加入军统临澧特训班开始,在全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的指挥中心,与汇聚在此的各方势力狭路相逢,斗智斗勇,开启了一段惊险刺激的特工生涯。其间国仇家恨,恩怨情仇,同袍反目,兄弟阋墙,更有难舍难离的儿女情长,于峥嵘岁月中再现从默默无闻的小特工成长为特工之王,重生成为一名革命战士的传奇人生。他还会回到未来吗?他会在这个过去的时代终老吗?何去何从,尽在《穿越陪都之谍战重生》。
  • 从读心术开始

    从读心术开始

    李尘灵魂中有个穿越时空的逆行轮,某一天吸收够了精神能量,李尘的灵魂穿越了……拥有了灵魂技能的李尘回归后,开始当上CEO,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当然,前面十七个字都是水字数的。李尘表示:“世界没那么简单,我想去看看。”第一个世界魔卡文明……注:后续世界可于书评区提供建议逆行轮:“求票票,求收收”
  • 特种兵之神级高手

    特种兵之神级高手

    为妻报仇后的云铮,正准备重回龙魂、手握狙击,续写他的夜鹰传奇,却无奈被老头儿的神秘任务留在了繁华的大都市,开启他的另一段传奇生活!他誓言:无论人在何处,心系中华,前路虽艰险,但却从不畏惧。这是一本正直、热血的故事,也是一个男人的传奇!
  • 我居然能修真

    我居然能修真

    老师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是蒸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是电力,混吃等死的王肃羽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时代也爆发了一次大变革,而,这是变革的推动力,竟然是,灵气?!
  • 现在十方千五百佛名并杂佛同号

    现在十方千五百佛名并杂佛同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换种身份爱你.

    换种身份爱你.

    她再次醒来后成为了她暗恋了六年的人未婚妻。她从一个不起眼的丑小鸭摇身一变成为了美丽的白天鹅。没有人能想到的意外却确确实实的发生在了她的身上。她不知道这是她幸运的开始还是她痛苦的根源,她只知道,这次,她一定不会放开他。
  • 还愿司

    还愿司

    摘录片段:她翻个身,摊成一个大字。心里想着二十一世纪没人要没人爱的孤儿虞姚柒,从今往后就是什么还愿司员工三十号了。她深沉的叹了口气,闭上眼,没一会儿,就睡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