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71100000002

第2章 大英帝国PK大清帝国(1)

乾隆末年,一切相安无事,该上班的还上班,该考试的还考试,就在乾隆准备把皇位交给他的儿子的时候,英国人来了。英国人带着英国女王的信和六百多箱珍宝来了,他们准备把它们进献给中国的皇帝。可是问题来了,乾隆皇帝根本不需要那些珍宝,连看都不看一眼。英国使节怒了,我们千里迢迢送来珍宝,你们既然连看都不看,这不明摆着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吗?乾隆皇帝也怒了,给你脸不要脸,再吧唧就把你们扔海里去..

这就是乾隆

在没有发现新大陆之前,中国和英国绝对是世界上距离最远的两个国家,而且这两个国家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也从来没有什么往来。到了大约18世纪末的时候,英国已经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资本主义大帝国,国势蒸蒸日上。中国在大清的统治之下,封建帝王制度也日渐完美,成为了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农业大帝国。

这两个帝国之间的接触,必然要引发一些矛盾和纠纷,也势必将影响着世界的格局。

我们就从英国国王给乾隆皇帝的第一封国书开始吧,这封国书的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

我乔治三世代表大不列颠、爱尔兰和印度,祝中国大皇帝万岁万万岁。只有您才配治理天下万万年。

我知道中国的地方太大,管理的百姓也多,皇上您操心天下大事,不但是中国,就连外国,都要您去保护,这些国家都心悦诚服,皇上您太操劳了。

如今全球各国都说,世界上只有中国大皇帝统治的地方,制度更加完善,所有人都心服赞美,所以我也越来越神往。皇上,今年是您的八十大寿,我向您进献贡品,盼您能休恤我们。

从字面上看,英国国王似乎很卑贱,不要以为他天生如此,实际问题是出在翻译。因为这是第一次给中华帝国写国书,所以英国国王的用辞是非常严谨的,但还不至于下贱到这种程度。只不过按照中国的封建礼法来翻译,自然而然就变成了一篇歌功颂德和谀意奉承的文章,也就自然而然地让乾隆皇帝有些飘飘然。

这封国书是由马戛尔尼使团带到北京的。虽然当时两国之间没有什么往来,但是民间贸易的规模已经相当大了。为了更好地拓展在华贸易,英国政府用祝寿的名义,派出了马戛尔尼使团出访,其实真正的目的,是想和大清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以便更好地拓展商业贸易。

为了这次出使,英国政府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他们一共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花费了几十万英磅,准备了六百多箱丰富的礼品,由马戛尔尼率领的这个庞大使团,经过了十个月的航行,终于来到了北京。

但是从马戛尔尼上岸开始,他就感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氛围。虽然乾隆皇帝也派官员隆重的接待了他们,敲锣打鼓好不热闹,但是整个大清国上上下下,都把马戛尔尼当成了贡使。

按照马戛尔尼的想法,英国与大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主权国家,不存在朝贡的关系,而且这次出使的名义也是祝寿。但是大清的官员们信奉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儒家观点,所以除了进贡之外,原本就不存在平等的国家关系。很明显,天下都是乾隆皇帝的,没有谁可以跟皇帝平起平坐,即使是英国国王亲自来华也是一样。

这让马戛尔尼很为难,为了这次出使的成功,英国政府已经准备很久了,如果不按照清朝官员的安排,那么很有可能为了这样的一件小事而功败垂成,但是顺从这种安排的话,又似乎让英国的尊严受到了影响。

他没有办法,他选择假装看不见,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但是很快,又一个难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让他有些始料不及,大清官员要求他按照中国的礼仪,在觐见乾隆皇帝时下跪磕头。

马戛尔尼表示,在英国,即使是拜见国王,礼节也仅仅是半跪,英国没有磕头的礼节。作为大使,他代表的是整个英国,如果他向乾隆皇帝磕头的话,就会有损英国的形象和尊严。但大清官员坚持,这是觐见皇帝的唯一礼节,从来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

最后,为了妥善处理这件事,马戛尔尼向大清官员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如果必须向乾隆皇帝磕头,那么也可以,前提是大清的官员必须向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画像磕头,这样就可以无损英国的尊严和形象。

当然马戛尔尼也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大清,谁向乔治三世磕头,跟叛国是没有区别的。大清官员们没有办法,只好把这个情况反映给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也很为难,因为马戛尔尼不远万里,前来给自己祝寿,再怎么讲也是客人,总不能为了磕头的事把人家赶回去。但是如果不行三跪九叩之礼,那么就成了挑战自己的权威,这件事让臣子们看在眼里,自己又如何安座这九五至尊之位?

事情就这样拖着,一直拖到了觐见之日,谁也拿不出什么办法。

于是到了乾隆大寿的这一天,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上千人一起觐见,采用的都是三跪九叩之礼,只有马戛尔尼是三次下跪,九次低头,看上去跟满洲将士的马扎有些类似。

因为所有的人都磕下头去,所以也没有人看到马戛尔尼的单膝下跪,只有乾隆皇帝本人看到了这个情景,他的内心很清楚,这是自继位以来,头一个见了自己不磕头的人。

接下来,马戛尔尼就向乾隆皇帝进呈了国书。当乾隆皇帝看完这封国书后,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心里想,至少这位英国国王,还是懂些道理的。他问了一下英国的使者里有没有会说汉语的,一个十三岁的小孩子钻了出来,他叫斯当东,来中国快三个月了,已经学会了一些汉语。乾隆皇帝会心地一笑,随手解下了腰间的一个槟榔荷包送给小斯当东,晋谒仪式就这样糊涂而又愉快地结束了。

觐见完乾隆皇帝,马戛尔尼就去拜访首席军机大臣和坤。按英国政府的想法,最好能通过这次出使,跟清政府签订一个条约,这个条约主要的内容是促进商贸活动的。英国希望能够跟清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互派大使。能够开放更多的口岸,最好能租借或者割让一两个小岛给英国,作为英国商人的居住地。如果能跟清政府协定关税,那就更好不过了。

可是当马戛尔尼把这个条约递交给和坤的时候,和坤却没有表态,他只是接下了这个条约,然后就很客气地把马戛尔尼送了出去。

和坤是乾隆时代最聪明的官员,在没有摸清皇帝的意图之前,他是不可能表态的。当他把这份条约呈送给乾隆之后,乾隆皇帝大发雷霆,乾隆一直以为英国使者是诚心向化的,没有想到竟然另有所图。

于是,他向英国国王下了一道圣旨,他是这样说的:

前几天使者转奏贸易之事,现在的贸易政策,不能变动。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本不需要跟洋人贸易,只因为天朝的茶叶、瓷器、丝巾是你们的生活必需品,所以这才开恩,允许你们进行贸易。现在,你在规定之外,还要乞恩,不符合天朝加恩西洋、抚育四夷的道理。天朝统治天下,一视同仁,来广州贸易的,也不光是英国,都像你这样,天朝岂不乱套?你们国家住的偏僻,又隔了重洋,对天朝体制不知情,朕知道你也不是有意的,不怪罪你。

朕对诚心向化的,都会体恤怀柔,诚心进贡的,朕也都是从优奖赏,使者所说这些事,都跟天朝的体制相关。你要体察朕的用心,永远遵守,这才能享太平之福。要是不听朕的旨意,那么天朝法制森严,只要你们的商船靠岸,肯定遭到驱逐,到时候可别说朕没有告诫你。

随后乾隆皇帝派人客客气气地把马戛尔尼送出了中国。

马戛尔尼进贡的六百箱礼物,其中有非常先进的蒸汽机、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连发步枪、手枪以及英国最大的战舰模型等等,这些“贡品”陈列在圆明园的仓库里,静静地摆放了几十年,后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英国侵略者又搬回了家。

马戛尔尼内心非常难受,自己一年多的准备,整个欧洲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使团,到这里算是前功尽弃了。他原本肩负着沟通东西方交流的重大使命,却糊里糊涂地失败了。他以为是自己不愿意磕头,导致了出使的失败。他哪里知道,乾隆皇帝对他磕不磕头,倒也没太在意,而他所请求的这些条约,即使是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也没能完全达成。

乾隆皇帝派军机大臣松筠“送”他出国。一路上马戛尔尼难掩失望之情,他向松筠大倒苦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松筠对他非常同情,松筠也认为这些条约对两国都有利,是一个双赢的条约。

虽然增加口岸和租借海岛会导致管理难度加大,但是却会促进商贸,给大清帝国增加税收和带来繁荣,只可惜木已成舟,皇上的圣旨是不会改变的。

中英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一次握手,就这样失败了。马戛尔尼最后从广州启程回国,后来他和他的团员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成为了欧洲研究中国的珍贵资料。在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他认为是翻译水平过低导致的。

不过英国政府却不会就此放弃,为了打开偌大的中国市场,他们还要不断地进行尝试。

松筠当时做了两面派,一方面他表现出同情英使,努力平抚着英使的情绪;另一方面他却向乾隆表现出对条约的深恶痛绝,时隔二百多年,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出松筠的真实想法。

关于马戛尔尼出使的细节,清朝的记载与英方记载略有不同。清朝的记载是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行了三跪九叩之礼,而英方的记载是三次单膝下跪九次低头。另有一些现代资料论证认为乾隆皇帝在最后时刻同意了马戛尔尼的单膝下跪,只是因为体制原因,所以清朝不能如此记载。本书采信的是英方的说法,如果乾隆皇帝真的允许英使单膝下跪,反而体现出他作为一代圣君的大度与宽容。

英使回国后,发表了大量的书籍和日记,其中最著名的应属《马戛尔尼日记》和小斯当东撰写的《乾隆英使觐见记》。这些书籍对整个中国的人文、地理、风俗等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成为欧洲研究中国的重要资料。

英国佬又兴奋地来了

马戛尔尼虽然失败了,但英国政府却还想继续尝试,他们认为马戛尔尼的失败,是因为翻译的水平导致。当时马戛尔尼的使团里,只有两名翻译,这两名翻译是幼年时期离开中国的满人,他们只会很少的一些汉语。而且这两名翻译不会英语,只会拉丁语,还需要再把拉丁语再翻译成英语,当然就容易出错了。

在英国政府看来,促进贸易明摆着可以增加税收,可以让市场更加繁荣,大清帝国绝不可能不同意。

所以这次出使最大的不同就是翻译。在这个使团中,有上次出使的那个小孩儿斯当东,他现在是东印度公司的大班(经理),在中国已经待了二十多年,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此时他翻译的《大清律》刚刚完成。(请留意小斯当东,他是促成鸦片战争的关键人物之一。)

还有一位叫马礼逊,是英国著名的汉学家,也是第一本英华字典的作者,汉语水平非常之高。再加上在华多年的埃利斯、德庇时(后来的香港总督)等人,这次使团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翻译阵容空前强大。

另外,英国政府仔细研究了中国的风俗和政治特点,觉得割让海岛和和协定关税很容易引起清政府的反感,所以这次的条约重点是取消垄断,促进商贸,只要清政府可以放松对商贸活动的管制,让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进行贸易,那就算是出使成功。

这次的使团由著名的勋爵阿美士德带领,大清的乾隆皇帝已经驾崩了,他们将要觐见的是他的儿子——嘉庆皇帝。

嘉庆皇帝与乾隆不同,他远没有乾隆那么好大喜功,对威服四海、万国来朝并不热衷。更何况当年马戛尔尼的事他曾经亲身经历,心中实在没有什么好感。

所以当阿美士德使团来到中国时,负责接待的直隶总督那彦成就接到了嘉庆皇帝的圣旨。嘉庆说:

洋人远隔重洋来进贡,这事朕并不高兴,他们来中国必是有所求而来,接待规格也不必铺张了。如果他们提出增加通商口岸,你就直接给朕驳回。要是他们情词恭顺,就领来觐见,要是不守礼仪制度,就在天津宴请他们,然后打发他们回去,不用进京了。

这道圣旨给那彦成出了一道难题,嘉庆皇帝不但要让这些洋人磕头,而且明确地提出,如果洋人是来签条约的,就可以直接把他们赶走了。之前马戛尔尼并没有磕头,只是三次单膝下跪低头示意,算是中英两国礼仪的一个折衷,这次的使者能同意磕头吗?

那彦成把这个要求告诉了阿美士德,阿美士德也很为难。磕不磕头对自己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使者代表的是英国的国家形象,这一个头磕下去,今后英国在欧洲还有什么颜面。为了慎重起见,阿美士德在使团里开了一个会,想听听其他人的意见。

当年随马戛尔尼来华的斯当东坚决不赞成磕头,另一副使埃利斯觉得无所谓。最终阿美士德只好采用马戛尔尼的老办法。他对那彦成说,如果中国官员对着英国国王的画像磕个头,那么他就给嘉庆皇帝磕头。这样既遵守了中国的礼仪,也维护了英国国王的尊严。

那彦成没有办法,嘉庆皇帝的圣旨他不敢违抗,如果英国使者不向皇上磕头尽忠,那明显是自己的工作没做到位,同样要受惩罚。

为了能更好地完成任务,那彦成想出了一个主意。

这个办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提前宣布皇上召见,然后让这些使者马不停蹄地赶路,赶上一天的路,到时候人困马乏,觐见皇帝时,只要轻轻一推一绊,他就会一跤摔倒在地,那么这头就算是磕了。虽然形象不好,那也只是练习不娴熟罢了,皇上肯定不会责怪,这样自己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还能得到皇上的肯定,冒一点险也是值得的。

这一天的行程实在累的阿美士德够戗,当他们来到大殿之外,嘉庆皇帝马上就要召见的时候,小斯当东发现了其中的诡计,阿美士德推说衣装不整,要换一套礼服才能觐见皇上,然后斯当东站在他的身旁,防止那彦成使绊儿。

嘉庆皇帝宣英使觐见,那彦成使绊儿的诡计无法实施,只好回奏:使者走不动了,皇上等一会儿再宣吧。

嘉庆皇帝等了一会儿,第二次宣使者进殿。

阿美士德还在跟那彦成纠缠磕头的事,那彦成硬着头皮对皇帝说,使者拉肚子呢,再等一会儿。

嘉庆皇帝又等了一会儿,第三次宣使者进殿。这个时候那彦成已经知道磕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他冒着极大的风险跟皇上说,使者已经病倒了,再也不能觐见了。

谁也没想到,嘉庆皇帝竟然能够容忍下去,还向那彦成下旨说,如果使者病倒了,那就宣副使觐见。

这回那彦成无计可施,他回奏道,副使也病倒了,谁也觐见不了了。

嘉庆皇帝终于大发雷霆,下令将使者驱逐出境,将那彦成逮入刑部议罪,并罚他赔付接待英使的一切费用。

阿美士德被赶出北京之后,有人告诉嘉庆皇帝,英国使者根本没有生病,只因不肯三跪九叩,那彦成才撒谎。

同类推荐
  • 擎宋

    擎宋

    足球运动员来到唐朝!不料却身陷一桩离奇案件,聪明才智的他竟找出案件的元凶,一时间成风云人物。他从小人物平步青云,自己做坏事,他人背恶声,醉卧美人膝……殊不知,一场危急正等待这他!
  • 乱世小山贼

    乱世小山贼

    每一个朝代每个特殊时期,都会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并没有无所不能的超越当时的智慧,他们也不一定都是文韬武略的伟岸人物。他们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也有可能只是个力求功名的寒门士子。国仇家恨风雨飘摇之时,人的本真就会展露无疑。一个无依无靠的乡下放牛娃,无意中被人逼迫背井离乡,迫于无奈置身贼窝,成了一名不称职的小贼。后得以逃出山寨,偶然间成了名商人。于乱世之中,机缘巧合之中得以掌管一府兵权,得罪于顶头上司又成了一介平民。但是并不妨碍他北上抗击鞑虏、南下荡平恶霸,西去扫清越人,终能于乱世之中保得一方平安。
  • 中华武将在异世

    中华武将在异世

    木方本是一个普通历史系研究生,因一场车祸,穿越了,成为大晋王朝一个世家弟子,最重要的是,脑海中多出了一个系统,非逼着他称霸天下!华夏武将,驰骋异界,文坛智者,算天算地
  • 中国宰相的非正常死亡

    中国宰相的非正常死亡

    时间已然迈进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站在槛内往门外看,竟然发现逝去的几千年的历史仍然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令人留恋。凝思中,渐渐地有一些人的身影突显出来,霸占了我的眼球,他们是商鞅、李斯、窦婴、韩侂冑、贾似道、夏言……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时代都是堂堂的宰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结局却殊途同归,无一避免地遭到了杀戮。他们都是非正常死亡的,他们血淋淋的死亡成了历史最坚实的注脚。
  • 最强山贼

    最强山贼

    身为程序员的孙辰穿越了,成为了一名很有前途的山贼?说好的当王爷,皇上呢?搞呢?好歹给我个金手指啊!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极品妖娆腹黑妃

    极品妖娆腹黑妃

    性格百变的绝顶杀手一朝穿越而来,终于不用担心自己父母的墓会被盗了,但是,为什么自己一穿越会在冰棺里呢?好吧,原来她是这花妖收养的人类女孩。某个魔兽森林里的绝色女孩哈哈大笑,却不想招来了某只妖孽。世人皆知他冷酷无情,却不知他只是将所有的柔情给了她一人。既然你想俯瞰天下,那好,我陪你一起携手俯瞰天下。
  • 大唐二货

    大唐二货

    美娇娘机关算尽,小萝莉杀人如麻;癞痢和尚砸佛像,天枢道人毁三清;刀剑如梦,江湖风云几多变幻!武周篡唐,雌凤力压真龙,混沌朝堂诸般勾心斗角,究竟谁家天下!边关梨雪,铁骑踏破江山,一将功成万骨枯,是非何人评说!世事多有磨难,人生怎得如意,混沌纷纭朝夕难离难弃,试问何人才能笑傲纵横,痴烦不沾身?答曰:唯有二货才是最真!
  • 人格转换后黑化世界

    人格转换后黑化世界

    怎么也想不到,突如其来的天灾?神秘重生却和家人隔绝。三个选择,快穿攻略?不要,星球闯关?不要,人格转换?嘿嘿,有趣。新世界大门打开,人格随缘分?幸运值e-女主如何捻转乾坤!
  • 你是我的微微星光

    你是我的微微星光

    本来都是学校风云人物的两人,一次机会,相遇,从此命运的齿轮转动……一个男憨憨:“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你是我的!”憨憨女:“清醒一点~这个概率很小。”1V1,甜宠
  • 天缺

    天缺

    [花雨授权]怎会遇见他呢?老天是否在跟她开个玩笑!如此清俊不凡、惊艳绝世的儒雅人物,竟然要娶她为妻!她无才无貌,无权无势,最最重要的是,她……是跛腿啊!试问世间有哪个正常男子,会真心迎娶一身有腿疾的平凡女子呢?
  • 白色不是兔子先生

    白色不是兔子先生

    【lolita少女vs心机兔子学霸】【男女主双强/强强联手/甜到爆炸】从小沉迷于洋装的焉一南在中考时顺利考进了花城的花城中学,凭借“文科第一”“理科倒数”的成绩在老师办公室走红,而她的竹马白色高考“失利”考入花城大学就读心理学系。--“白兔子啊啊啊啊!你干吗来花城啊!你不去你的Q大吗!”--“不可以吗?”--“你这只臭兔子!”--“小屁孩,叫哥哥!”**--“南姐我没什么绝技,不过只是撒撒娇男朋友就能把我宠上天,敲敲键盘就能维持生活,语文历史政治第一稳稳地拿在自己手上。”--“这么厉害!?”--“她不厉害,在我面前也就只会撒撒娇,被我亲了都只会发懵。数学物理四五十分的时候只会躲在我怀里说人间不值得。”--“不要拆我台好不好!!”**--“兔子,我怕鬼”--“那我靠你近点宝宝,鬼怕我”**--“这是我男朋友白色”--“我是我宝宝书里的男朋友”**--“兔子,你有啥人生目标吗?”--“娶你回家,当我妈儿媳妇”--“那我的人生目标就是等你娶我回家,让你当我妈女婿”
  • 海域行商

    海域行商

    在寒冰与失重后,黎远醒了过来,并发现自己身处异地这个世界纷杂凌乱,数十个不同的种族四处寻找容身之所,形态环境复杂的岛屿数目如同繁星,海域也各有凶险奇妙美景莫名能够预知未来的能力黑暗与失重中的寂静私语寒冰冻结,门扉开启黎远觉得自己还能再活一阵子(暂时不定期更新,不会太监的)
  • 邪风魔医

    邪风魔医

    她,本是21世纪联合国高层中唯一一位以医术闻达于世的天才人物,由于一次意外,竟穿越至史册上从未出现的国度——天灵大陆。虽然穿越到废材的身体,但21世纪的傲气不能忘,有人欺我,我便欺他全家;有人欺我家人,我便灭他全家。他,天灵王朝人人忌惮的六皇子,也是唯一一位被封为王爷的皇子。天灵王朝除了皇帝,他的权利可谓惊人。传说他残忍嗜血,对接近他的女子都会被丢乱葬岗。可当他遇见她,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看天才医师如何升级打怪钓美男,成为人生大赢家。
  • 《龙枭龙枭》

    《龙枭龙枭》

    天公与地母生出了龙枭,它就是龙的先祖。它与西王母的大女儿结为夫妇,开始了一生的繁衍与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