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10500000012

第12章 人际关系与生活品质 (2)

不过,自若干世代以来,欧洲家庭大多已不再扮演经济联姻的角色,当我们越不重视婚姻的物质利益时,就越能享受到它在情绪感受上所带来的回馈。因此,就现代家庭而言,尽管问题重重,但仍开启了许多崭新机会,享受到前人难以享有的至高体验与感受。

当然,我们也会听到另一种极端的论调,声称家庭是一种落伍、退步的制度,难逃消失的命运。持相反意见的保守派则高捧“家庭价值”,鼓吹回归20世纪中期被电视剧奉为圭臬的传统模式。这场论战究竟谁对谁错?显然在某种程度上,两派都是对的,但双方也都错在死守某一种演化模式。如果强说人类曾拥有理想的家庭模式,而且可以无视社会变迁,继续守着这种模式不放,未免太过虚伪;然而,认定社会体系在没有父母对子女提供情感支持与呵护的情况下,仍能继续健全存在,也同样大错特错。因为,不论家庭形式千奇百怪,总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男女双方对彼此及子女的幸福都应能担起责任。

家庭关系对生活品质的影响深远且广泛,若要化为文字,恐怕可以洋洋洒洒写成好几本书。事实上,不少文学名著,如《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包法利夫人》,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家庭人际关系对各成员的体验与感受品质各具不同影响。父母、子女对同一事件的反应,会依据各人对状况的了解,以及过去彼此间的关系变化而有所差异。

但整体而言,家庭可以说是一个飞轮,带动一天的情绪起伏。人在家居时的情绪很少能够达到与朋友相处时那般高昂,也很少降至独处时那般低落。同时,家里也是个人可以安然发泄郁积情绪之处, 失常家庭中所见的虐待或暴力就是一例。

在一项研究家庭动态的ESM调查中,拉森与理查兹发现了若干有趣的模式。以夫妻双双外出工作的家庭为例,丈夫的情绪在工作时降至最低,一回到家则大幅回升;但对于下班回家后仍须操持家事的妻子而言,情况正好相反,形成双方情绪周期颠倒的情形。

还有一项发现出乎我们的意料:家人的关系越亲近,家庭的争端就越多。一旦家庭真正出现问题时,父母与子女却会为了避免争吵而相互回避。

完美的家庭体系十分复杂,一方面要鼓励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成为有情有义的群体。规矩与纪律的必要性是为了避免在协商上浪费过多的精力,例如子女该何时回家、何时做功课、谁该洗碗等问题。如此一来,由争吵或争辩所节省下来的力气,便可转投至个人目标的追求。同时,每位成员也知道,必要时可拥有家庭集体力量为后盾。一般而言,生长于大家庭的子女,较有机会发展技能、面对挑战,也较能体验到生活中的心流。

面对孤独

美国人平均有1/3的清醒时间是独自度过的,若多或少于这个统计数值,大半都有问题:一向与朋友形影不离的青少年们可能会有学校问题,而且也不大会为自己着想;一向独来独往的人则易陷入忧郁或疏离的状况。

凡因工作关系而必须独处者,比较常出现自杀行为,例如北美的伐木工人或精神医师,前者是生理上的独处,后者是心理上的孤独。倘若生活严谨规律,不容意识紊乱,这种情形也就不易出现。例如,极度社群化的潜艇官兵虽然一连数月过着毫无隐私的生活,却也没有不良的影响。

在许多无文字社会中几乎见不到孤独,据人类学家瑞欧·福琼的描述,美拉尼西亚的杜布安人(Dobuans)视孤独为瘟疫,避之唯恐不及。当杜布安人必须到灌木丛中如厕时,总要偕同友人或亲人一同前往,唯恐单独前往会惨遭巫师加害。落单者最易遭受巫术之害,这种想法自古有之,虽然解释上不过是一种比喻,但所描述的却是事实,也正是许多社会学家所注意到的:人在独处时的心灵状态较脆弱,易产生幻想及非理性的恐惧。

与他人谈话时,即使是琐碎如天气、昨晚的球赛等话题,都可以让人们互享同一实境。就算是一句“祝你有愉快的一天”的寒暄,也能够使人肯定自己的存在,因为这种行为表示有人注意你、关心你。由此可知,即使是最日常的碰面寒暄,仍具有防止意识紊乱、崩溃的基本功能,即所谓的“维持现实”功能。

同理,一般人也认为,与群聚时的情绪相比,独处的情绪会比较恶劣。独处的人会感觉较不快乐、不振奋、不坚强,而且更无聊、消极、孤单。唯一不降反升的经验与感受只有专注力。许多心思缜密的人在获知这些结论时,大都不可置信地表示:“绝不可能。我喜欢独处,只要情况允许,我会尽可能独来独往。”事实上,学会喜欢孤寂并非不可能,但做起来却大不容易。如果你是艺术家、科学家或作家,或者你有嗜好及丰富的内在性灵生活,独处不仅是必需,也会乐趣十足。然而,真正具备这方面的心智能力、又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少之又少。

然而,不论你喜不喜欢,现代人多少总得学会独处。当身旁有人时,不论是解数学题、练钢琴、设计电脑程式或思考人生目的,都会十分困难,因为总会有不相干的话语打断你的思绪,总要因为注意他人而无法专心一致。因此,我们发现,很多时刻离不开朋友的青少年—通常也是缺乏家人精神支柱的一群—比较难拥有学习复杂事物所需的精力。就算资质聪颖,若不敢面对孤寂、独处,能力自然也无从发挥。

性格二分法

自西方哲学发端之始,思想家便已想出两种发挥人类潜能的主要方式,起先是涉及所谓的行动式生活(即在公共场合以行动表现自我),例如,注意社会环境的风吹草动、抉择、从政、为自己的信念辩护、坚持自己的立场,即使丧失舒适与声誉也在所不惜—这正是很多希腊哲学家眼中人类本质的终极实践。后来在基督教哲学的影响下,一些哲学家逐渐以反省式生活作为人生最佳的实践方法,他们认为,一个人可通过独自反省、祈祷、与神沟通等方式,达到最彻底的实践。但这两种策略无法并存,因为一个人不能兼具实践者及思想家的角色。

直至今日,我们对人类行为的了解仍存在这样的二分法。心理学大师荣格提出“内向性”和“外向性”,作为精神的基本特质。社会学家里大卫·斯曼也谈到人类个性由内转外的历史变迁。现今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内向与外向是可用来区分个体的最稳定个性特质,并可以正确测量。通常人们都逃不出以下两种典型,一是喜爱与他人互动,只要落单就不知所措;一是乐于独处,却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究竟哪一类型最有可能令生活最为愉悦畅快呢?

研究一再证明,外向者比内向者更加快乐、振作、少压力、宁静、内心祥和,研究人员因而认为,天生外向的人在生活各方面略胜一筹。然而,在这类资料数据的阐释上,我个人倒不敢如此就下结论,因为外向者的表征就是以积极乐观的口气描述事情;内向者在提及内心状态时则较有保留,以致两者尽管在体验品质上十分相近,但报告时却大相径庭。

较佳的方式是以灵活多变的人为研究对象,这类人士在生活中兼具内向、外向两种特质,但却不固定在其中一种。社会大众向来都有“天才必孤寂”的刻板印象,而这也的确有事实依据,因为不论写作、绘画还是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多半都需要独处。然而,在灵活多变的人身上,我们却一再看到接触他人、聆听意见、交换思想及认识别人作品的重要性。物理学家约翰·A·惠勒的几句话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不和别人互相讨论,就会被剔除在外。我总认为,离群的人永远只能当无名小卒。

科学家戴森也说出自己工作上出现的两种相对情况:

科学是一种十分集体化的事情,基本上只有关门与开门的差别。当我们进行科学工作时,我的门是敞开的……你总是希望与别人交谈……唯有借由人际互动,才能做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基本上,这是一个群体的事业。新鲜事随时在发生,你必须跟得上脚步,对各种动态有所了解,你必须不断与人交谈。

然而,写作却是另一回事,当我要动笔时,门就得关上。就算如此,仍有许多噪音传进来,因此,我如果想写作,通常都得躲进图书馆,此时就是唱独角戏的时候了。

带领花旗银行安然度过风雨飘摇时期的总裁里德,在日常生活中,也采取宁静内省和密集与人互动的交替方式:

我是个早起的人,总是在5点就起床,5点半冲好澡,然后开始在家中工作或到办公室去。我大部分的思考及前置作业都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的……我尽量保持安静,不受打扰,直到9点半或10点,才开始处理大量业务。身为公司的总裁,宛如部落的酋长,总是不断有人进办公室找你谈话。

即使在相当个人化的艺术领域,人际互动的能力也不可或缺。雕塑家尼纳·霍尔顿在著作中,详细描述了人际关系所扮演的角色:

你真的不能关起门来,独自一个人苦干。你会希望见到有个艺术同行走进来,与你聊一聊,问问你“你的灵感是怎么来的”,此时你必须有所回应。你不能光是一个人坐在那里……最后当你要展出时,你还需要运用整个人际网络,你得认识艺廊的人,熟悉同一领域的相关人士。你也许想要弄清楚自己是否该加入他们,但不管如何,你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来往。

由这些灵活、富创造力的人的生活可知,同时具备内向、外向两种性格并非不可能。事实上,能够兼具由内到外的各种性格,才算得上是正常人类,若局限于某一极端形态,仅由集体或孤独方式体验人生,都不正常。当然,个人性情与社会化过程也会将人们推向某一极端,或是在一段时日后逐渐潜移默化,形成独好群体活动或独来独往的模式。但果真如此,体验感受的范围势必大幅缩减,生活中的诸多乐趣也将无缘发掘。

同类推荐
  • FBI教你的23堂谈判课

    FBI教你的23堂谈判课

    如果你想在商场上取得更好的交易条件,如果你希望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主导权,如果你想让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更融洽,本书教给你的谈判技巧,能给你超乎想象的优势!本书还教你终极版心理测谎战术,从公事到私事、从随意的交谈到严正的谈判,教你巧妙破解骗局、做出正确决定,成为人际沟通常胜军!
  • 看谁在瞎忙

    看谁在瞎忙

    本书介绍了掌控手中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盲目无序的瞎忙的方法。
  •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下)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下)

    本书收集了星云大师近十年来,有关佛学义理的研讨,对佛教前途发展,及对金球融和与和平有关的论议。下册以佛教的发展、前途与未来,作精辟之阐述,也对人问佛教建设的蓝图、自然生态、宗教立法等,提出刍议。《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套装上下册)》是大师弘法七十年来,为了佛教,为了回报护法、朋友们的一点心意供养。从中不难看出大师一生弘法的智慧,与其实践人间佛教的菩萨理念。
  • 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同样的问题摆在众人面前,主动寻找方法、积极解决问题是成功者的特征;而失败者只知一味蛮干,遇到问题就临阵脱逃、推卸责任、自我设限,永远在找借口为失败辩解。在工作中,不要再让问题和困难成为绊脚石,善找方法者一定能将问题变为机会,一定是成功者。
  • 谁都可以进外企

    谁都可以进外企

    就像《谁都可以进外企:给你一份世界500强的工作》名字所说的那样:谁都可以进外企!任何人,只要愿意为了进入外企这个职业目标去设计自己的发展路径,并按照书中所介绍的科学方法去严格执行,最终都可以进入外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除了分享进入外企的可行方法和心得,《谁都可以进外企:给你一份世界500强的工作》作者还在书中贯彻了一种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职场新人的关爱和激励,他们是在非常用心地帮助年轻人去思考自己生命的价值、去规划自己职业发展的路径、去积极备战自己求索路上的关卡、去勇敢面对自己成功途中的挫折!
热门推荐
  • 基本剑术

    基本剑术

    地球毁灭,人类危急,生死存亡之际,可怕的意外和灾难,永远不知道是哪个先来。唐安觉得,他就是一个普通人,天塌了,有个子高的人去顶,可有一天他发现,他成了那个个子最高的人。
  • 古剑奇谭:三年之约

    古剑奇谭:三年之约

    三年之前屠苏晴雪蓬莱一别再未相见,如今晴雪找到了可以令屠苏重生的宝物,确又开始了另一段情缘。。。。。
  • 凡境域

    凡境域

    凡气之域,这片大陆叫做凡域,这里的人大多都怀有凡源气之力,以及极少的魂体,修成大者,为帝为尊
  • 血牙——灭族

    血牙——灭族

    人类,吸血族以及魔族之间的纷争时期。因为吸血族的王子,所展开的冒险之路。在三族的战斗中,寻求的真理。探索着未知的世界。曾经经受过欺骗,接受过亲爱的人一个个死在面前的悲痛。又有谁可以解开王子冰封的心,有谁才能被王子爱上!《血牙上篇》
  • 命运与时空交错

    命运与时空交错

    我是离魄,一个除妖家族首领的女儿,从小就被家族的占星师占出自己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从小就一个人活着。在三年前,父亲把我送到了我所期待的外面的世界,就这么一个人平淡的生活着。有一天,一只九尾狐少年闯入了我的生活,从此以后我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只是,这样子结果会是怎样?我的命运与九尾狐少年的命运就像与时空交错了一般,看不到尽头。
  • 十年一顾终

    十年一顾终

    我一直在原地爱你,而你却置身事外……纪嘉泊娶林凡是因为赌气,林凡答应嫁给纪嘉泊是因为爱;林凡提出离婚是因为爱而不得后的绝望,纪嘉泊却认为她是无理取闹……民政局门口,林凡说:“纪嘉泊,你自由了!”
  • 未必不忧伤

    未必不忧伤

    {如果太忧伤,未必不心凉}{我们都是受了伤,一生都在流血的人}{别人看的,都是热闹,我自己的血泪,我自己知道}{你都不在了,我优秀给谁看}
  • 吸血鬼黎明

    吸血鬼黎明

    人活着是没有意义的,但只要活着就能找到有趣的东西
  • 在末世召唤星际

    在末世召唤星际

    名为《末世》的全球首款虚拟网游在瞬间成为了人类的第二地球。在这个尸群肆虐,草菅人命的游戏末世中,金凝意外成为了一个NPC,获得了星际争霸召唤系统。从此,金凝带着随时开启传送门的能力,走上了称霸全服的道路。“我即是虫群……”金凝中二地压着嗓子一个人说道。“不对……我即是星灵!”“不对……我即是人族的钢铁洪流!”金凝想了想,都觉得不妥,停下了尝试。一回头,他就看见无数玩家录下了这一幕,上传到了论坛。“听我解释啊!”QQ群号:1125064895
  • 悲喜千般如幻梦

    悲喜千般如幻梦

    她,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呆萌少女。他,一个据说与天地寿命一样长的老古董。她知道他们的相遇并非偶然,却也没想到自己会是那个可以改变世界的人,随着各种奇怪事件的发生,她前世的记忆逐渐苏醒,面对前世的爱人和今生的依靠,她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