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769300000029

第29章 平民化人格与认识(1)

从心理学、价值观和社会学三个维度出发,平民化人格的内外规定性得到了勘明。人格作为自我的统一体初步形成。如何认识、反思人格本身是促进这个统一体不断成长的一个持久动力。这就涉及到人格的认识论问题,即人格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本章即以此为主题,在认识论的层面上考察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之可能性话语。

人格认识与人格意识密切相关。从结果上看,前者是后者发展的理论形态。人格意识指人们对人格的性质、作用等有一定的意识,与自我意识大致等同。人格意识是对自身的意识,对自身的意识离不开对他人人格的意识,同时也意味着对人格自身各个要素的控制意识。本章讨论的主要内容不是人格意识,而是自觉的人格认识,尤其是人格的自我认识。现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冯契、杜维明等都对此作了有价值的探讨。同时,人格认识还涉及言说或表述的问题,现代学者和思想家的自我陈述(如自传)无疑也是人格认识的一个可能视角。

一、觉解与人格的理性认识

人格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地说,它指人格的自我之知,对人格境界的自我定位有清醒的认识。广义地说,人格的认识范围包括了人格及其相关对象、事件,如实践的背景、行为的方式、他人与我的交往等情况。不仅仅局限于人格自我,而是把与人格相关的内容都包容进来,以求得对人格及其生活环境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广义上的人格认识已经接近于道德认识。虽然冯友兰没有明确使用人格认识这样的提法,但是,他对道德的认识、境界的认识有很多方面触及到人格认识。冯友兰对人格认识(包括道德认识)的阐述是与觉解说和人生境界说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此处所阐释的冯友兰的人格(道德)认识是广义和狭义的统一。

冯友兰没有全面回答人格认识的可能性话语。他只回答了其中的一个问题:人格认识如何可能?即怎么样获得人格认识?他从人格认识的过程、人格认识的内容、人格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人格认识对认识主体的要求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就具体的认识过程来说,人格的认识过程展现为觉解。这个过程包含两步。第一步是了解。第二步是自觉。当一个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他知道怎么做这件事,知道程序如何,这“知道”指的就是“解”,指理性地认识。当他在做这件事时,他对此有自觉的意识,这就是“觉”。这“觉”不仅指理性的自觉,还带有觉悟、体验的意思。但是,冯友兰所谓的“觉解”一词更多指的是理性的认识活动。他说:“了解是一种活动,自觉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并不依概念。”①自觉是理智明觉的心理状态。觉解这类认识活动把对对象的认识(了解)和自我的觉察、反思(觉)统一起来。觉解有很多层次,最底的觉解指向自然境界。最高的觉解指向天地境界。介于两者之间的有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这些境界标识了不同的人格层次。从人生境界上说,觉解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的认识。

由于觉解的不同,世界呈现不同的意义。冯友兰说:“就存在说,有一公共底世界。但因人对之有不同底觉解,所以此公共底世界,对于各个人亦有不同底意义。”②党解包含着评价。意义常常是通过评价作出的。此处所说的评价与认知一样,仍然是理智的,并非与非理性相连。评价是一种理性的判断。通过理性地认知与评价活动,公共世界分化为不同的意义世界。意义世界最终凝结为人格境界。所以,冯友兰的觉解概念更多带有道德认识的意义。他说:“科学家研究科学,虽事实上亦是发展其心的知觉灵明,但他对于尽心尽性,并无觉解。”①这话表明冯友兰所持的是实证主义的认识论立场。从实证主义看,科学的理性认识属于认知,与评价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他所说的觉解实质上超出了单纯科学认知的范围,更多属于道德判断、道德评价的范围。

①冯友兰:《贞元六书》(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626页。

②同上,第552页。

觉解作为认识过程,有一个由低级的人格认识向高级的人格认识的发展历程,即由觉解向自觉解的过程。自觉解可以说是人格的自我反思,反思他所觉解到的道德规范、行为、意义等。自觉解表明人格认识趋向更清晰与更自觉。冯友兰说,人的知觉灵明是心的要素,知觉灵明有自知的能力,这自知就是觉解的自觉解,表明觉解这类认识活动在不断成长,人格认识在不断进步,人格境界也相应地得到提升。从境界上说,觉解与自觉解的区别可以看作是平民人格与圣人人格的区别。“就觉解方面说,圣人与平常人中间底主要底分别,在于平常人是只有觉解,而圣人则觉解其觉解。觉解其觉解底觉解,即是高一层底觉解。”②圣人人格认识的特点在于觉解、反思到了最高程度,进而达到同天的境界。同天乐天的天地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但这种不可思议却必须通过可思议的理智的作用才可以抵达。

就人格认识所把握的内容来说,它所涉及的大多数道德内容当属于当然之则。对当然之则的把握主要展开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应当做何事的认识,二是对应当如何做这事的认识,两者都属于人格认识的内容。如果只知道前者,人格认识还只局限于理论层面,不知道理论如何化为行动。这样的人格认识是不完整的。冯友兰指出:“一个人要替社会办一件事,如果他知其是该办,他即应办,不要有顾虑,此是物来顺应。但如何去办这件事,这中间一定有许多知识技术问题。”③在道德认识领域,他区分了“应办”与“如何去办”两者。知道“应办”还只是个理念,还没有涉及操作、行动层面,只有知道“如何去办”的细节和技术,人格意识、理论才能化为行动。知道“应办”并不必然知道“如何去办”。前一类属于价值领域中的“是什么”的问题,后一类属于“怎么样”的问题。两者之间的沟通包含着许多中介环节,例如对特定情景的技术性分析、对人格行为的程序和方式的了解等。冯友兰说:“人无论在天地境界或道德境界,都必实行各种道德底事。实行各种道德底事,则必须知各种道德底事的理的内容......然后他才可以这些理为标准,以核对他自己的道德判断,以决定他自己的行为。”①天地境界与道德境界都属于高尚人格的境界。道德的认识是道德行动的前提。道德认识包括了对人格、实践背景、主体状态等的认识。人格认识成为道德认识的一个分支。

①冯友兰:《贞元六书》(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544页。

②同上,第541页。

③同上,第665页。

从人格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角度,冯友兰区分两类行为,即合乎道德的行为与道德行为。假设一个人只是顺着道德的当然之则,对当然之则本身没有清晰的认识,如不知道当然之则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遵循当然之则,这样,这个人的行为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不能被称为道德行为。两类行为的差别在于道德认识或觉解。从人格境界上说,前者的行为只是合乎人格境界的行为,还没有真正达到与人格境界合一的地步。

在道德行为中,人格认识要取得“真理性”的成果,必须于认识主体有所要求。这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人格认识的主体必须以整个的自身存在参与认识。金岳霖在元学(形而上学)的态度与知识论的态度之间划了一道清晰的界线。“研究知识论我可以站在知识论底对象范围之外,我可以暂时忘记我是人,凡问题之直接牵扯到人者我可以用冷静的态度去研究它,片面地忘记我是人适所以冷静我底态度。研究元学则不然,我虽可以忘记我是人,而我不能忘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我不仅在研究对象上求理智的了解,而且在研究底结果上求情感的满足。”②知识论和形而上学区分的一个准则是研究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在知识论的研究中,主体与对象可以分离,做个旁观者;在形而上学的思考中,主体与对象无法分开,整个人参与了思考,是个参与者。就冯友兰的人格(道德)认识而言,它更接近于形而上学的态度,而不是知识论的态度。人格认识的主体是整个的人,整个的存在。

①冯友兰:《贞元六书》(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663页。

②《金岳霖文集》第2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第156—157页。

二、人格认识的主体必须体现诚意。冯友兰说:“一个人只有尽心竭力,去实现其行为的意向的好,则虽其行为的意向所向底好,不能实现,亦无碍于其行为的意向的好的实现。”①这话表明冯友兰在伦理学上的动机论倾向。行为的意向与行为的结果可以分离,结果的好坏无法影响到行为意向的好。同时,它也表明冯友兰对人格认识的主体提出了道德的要求,即诚意。诚意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不自欺,另一方面不欺人。这是对传统儒家“慎独”论的继承,视慎独为保持诚意的修养方法。

冯友兰从觉解(认识过程)与自觉解(反思)的关系、关于当然之则认识中的“应办”与“如何去办”的区分、合乎道德的行为与道德行为的区分、人的存在与诚意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对人格(道德)认识的论述,构成了人格认识的立体图景。冯友兰勾画的这幅图景带有道德理想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双重色彩。

二、理性直觉与人格的自我确证

从学理上看,人格(道德)认识可能性话语分为三个问题:第一,人格认识何以可能?第二,人格认识如何可能?第三,如果人格认识是可能的,那么,这种新的人格认识如何加以合理的辩护?冯友兰的觉解说解答了第二个问题,冯契的智慧说则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在冯契眼里,这三个问题是有逻辑关联的。在回答第三个问题之前,必须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同理,在回答第二个问题之前,必须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如果不澄明人格认识“为什么可能”的问题,就无法回答“怎么可能”的问题。前者是后者的逻辑前提。对于冯契哲学来说,人格认识的可能性话语属于广义的认识论讨论的范围。在广义认识论中,上述三个问题和转识成智论直接相关。

①冯友兰:《贞元六书》(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624—625页。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人格认识何以可能?冯契的回答是:人格认识的可能性以知与无知、知识与智慧的划界为前提。无知与知的区别比较明显,不必分说。知识与智慧的界限在哪里呢?冯契从三个层面解析两者的区别。

从认识的内容上说,知识把握的是分别的领域,分门别类地认识世界的不同领域,如物理学试图把握的是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物理现象不同于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理解经济现象的学问就不是物理学,而是经济学。物理学与经济学的分界呈现的是世界的不同领域。从内容上看,知识对世界的把握呈现出支离破碎的特征,总是区分这个与那个、这种与那种。智慧则与此相反,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的认识。智慧把握的是世界的整体,包括了自然与人在内,穷究天人之道。智慧追求的是无限的、绝对的东西。整体性而不是支离性是智慧的特征。认识天道自然与养育德性人格是智慧的目标。智慧内在地关联着人格的认识与培育。

从认识的程序上说,知识的形成涉及感觉、理智等认识活动,展现为一个复杂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主体在与本然界打交道中,获得感觉。感觉提供所与,理智用概念、范畴整理所与,化所与为事实,进而在认识框架内理解事实之间的联系或规律,把握事实发展的可能性,并结合人的需要与理想等内容进行评价。这是对认识程序的简单概括。相对于此程序,智慧的形成可能更复杂,它是一个飞跃。如果说知识是“以物观之”,那么智慧是“以道观之”。

从认识成果的表达上说,知识可以用概念、命题、表格等名言形式加以表述,为人们清楚地掌握和了解。智慧属于非名言之域,带有默会的成分,无法以命题形式来表达,只有通过诗词、寓言、绘画、音乐、行动等非一般的形式加以表达。

知与无知、知识与智慧之间有界限,各自有确定的范围和职能。但界限不等于不可以跨越,界限是可以打破的。界限把无知与知、知识与智慧隔开了,这是界限的消极功能。但界限还有积极的功能,它为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的跨越提供了可能,进而也为我们思考人格认识的可能性话语提供了条件。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人格认识是如何可能的?这就涉及到转识成智的机制。

智慧是关于整体的全面认识,而理性的认识是分析的、分别的,所得的是部分,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因此理性不可能把握智慧。那么,智慧是不是撇开理性而诉诸非理性呢?非也,智慧的获得是离不开理性的。智慧与知识一样,都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理论思维是以理性见长的,借助于概念、图案、判断、命题等理性形式来思考和表达。所以,智慧的把握既不能靠理性,又不能离开理性。

从知识到智慧是飞跃,“给人以连续性的中断和顿然实现的感觉”。①飞跃是突然的,“忽自有之”。这种飞跃不是靠逻辑的推论而是靠直觉实现的。因此,智慧之知必须诉诸直觉,但也不能光靠直觉。如果没有理性认识的积累与准备,直觉必然陷于空想,成为无源之水。所以,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必须把理性与直觉的功能结合起来,这就是理性的直觉。转识成智需要依靠理性的直觉。这种理性的直觉有几个特点:

第一,理性的直觉是顿悟,是非理性的,是“在理性的照耀下给人以豁然贯通之感的直觉”。②但突然发生的顿悟不是与理性知识割裂的,转识成智之飞跃仍然保持着与知识经验的某种联系,是顿悟与经验的统一,并不神秘。

①《冯契文集》第1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419页。

②同上,第420页。

广义地说,这种顿悟可以算是体验。照冯契的理解,人格的体验不能脱离生活世界。宗教式的神秘主义体验带有一了百了的意味,这种 “了”不是导向生活世界的进一步开放,而是将生活世界的现实需求堵截了,封闭了与知识经验的联系。

第二,理性的直觉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冯契举庄子的庖丁解牛的例子来说明此点。用刀解牛是一个感性活动,但是在技进于道的过程中,庖丁(主体)的解牛(客体)技术已经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高度。理性的直觉就体现在这“神遇”之中,具有审美的意义。

同类推荐
  • 世界人权报告

    世界人权报告

    全书共分为5章,对近几年国际人权的发展状态和我国人权事业的成就,进行了综述和归纳,提供了重要信息和资料。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康德谈道德哲学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康德谈道德哲学

    本书集中了康德关于道德哲学的论述:关于人的意识、道德的力量、行为的准则、实践的智慧、道德与体验、人性的善恶、伦理与法理、道德与良心等。
  • 老夫子品评管子

    老夫子品评管子

    《管子》作为一部集大成之作,曾经达到“家有之”的程度。《管子》坚持朴素唯物主义的精气说,在继承气一元论的基础上肯定“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础。“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内业》)“精”是一种物质,即最精细的“气”。世上万事万物,从物质现象到精神现象,都是由精气构成的,一切事物都是“精气”变化的结果。《管子》不但明确指出物质性,而且认为自然界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人也能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规律。《管子》一书中,举凡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外交和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等各领域的智谋韬略,应有尽有,被众多学者们视为“百家争鸣的高潮”时期的代表作。
  •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本书第一编是“现实主义原则的特点”。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章中,著者认为,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从许多非常相近的文艺创作经验中抽取出来的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基本实践原则,这就是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
  • 思维迷宫

    思维迷宫

    有一句格言说在社会中做事情,“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而在哲学中想事情,情况恰好相反,似乎应该说“正确地做事比做正确的事更重要”.这是一本关于哲学思想方法的书,内容包括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如诡辩、怀疑、剃刀、还原、分析、辩证、解释、消解、诗化、正名以及作者本人所主张的无立场方法等。
热门推荐
  • 最牛召唤系统

    最牛召唤系统

    天降系统,齐梁从一个普通的宅男,变身成为了一个拥有超级召唤系统的人。“知道这是什么么?这个是玉皇大帝的头冠。”“知道他是谁么?他是LOL的菊花信。”“知道这是什么么?这是人名币。”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召唤不到的。
  • 无始天帝

    无始天帝

    薪火大世界,洛道得到举世震惊的血灵珠,而遭到众多高手的围杀,最后自爆,意外获得血灵珠认主,获得宇宙逆天神通神纹道,可以领悟一切法则;获得九大神兽分身,金乌分身一统妖族;生命之树分身,压制冥族;在这片残酷的世界中,看他如何舞动风云,踏碎天穹,八荒六合,唯吾称尊!
  • 天使的诅咒

    天使的诅咒

    故事主要讲述了天真、善良的小女孩林可儿为了拯救一个垂死的老太太无意中得到了天使的祝福,这个小女孩从此有了天使一般的能力,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身边的事情。儿时的林可儿有着天使般善良的想法,她不仅治好了在车祸中受伤的妈妈,还在无意中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了身边的许多人,因为她所想的一切都是好的。可是在这个罪恶的世界中天使也会变成恶魔。位高权重的刘志伟、高美娟夫妇无意当中喜欢上了漂亮可爱的林可儿,随即认她做了干女儿。从此之后主人公的亲生父母在事业方面开始有了起色,然而许多其他的问题接踵而至。阴险可怕的刘志伟占有了林可儿的母亲,为了权力和前程不惜害死了自己身边的秘书,林伟由于压力过大而最终疯掉……
  • 假面千金

    假面千金

    刚走进校园,死党颖就大骂道;‘干嘛把自己搞成这副模样’,某女回答道;‘你不懂,我这叫寻找真爱’,人人见到她,都一副嫌弃的样子..........
  • 刹影者

    刹影者

    这方天地名混元天,划分为光明界与暗域两大区域,天元501年,光明界天宫宫主光明悍城与暗域之主不世魔王魔道子同归于尽,天地变色,就此,两域边界战乱不断数十年,后达成著名合约“合之契约”,约定百年和解,互不冲突,随着时间流逝,契约的期限越来越近,两域势力又开始蠢蠢欲动。
  • 亲爱的,请回家

    亲爱的,请回家

    不管你如何躲避,命运总会在你人生的路口以它的方式与你不期而遇。幼年的苏梓榆第一次与白原第一次相遇的时候,两个人的命运就彼此交织缠绕起来了。但经历了毁容,家破人亡,改头换面的苏梓榆再次归来的时候,白原还会记得她吗?一直陪在苏梓榆身边的萧修寒真的只是想帮她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破碎,残缺

    破碎,残缺

    我在河边捡起来鹅卵石,阳光下,那些鹅卵石竟变成啦一幅年代久远的画。透过它们,我看到了我们的青春,很美。只是有些破碎,像一段残缺的散文。
  • 窗外星辰不知处

    窗外星辰不知处

    “前世,你爱我,却爱而不得。今生,我爱你,只想在你的世界里称王称霸。目光所至,全都是你,可好?”叶子萧说。“好,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你的未来我不想感到迷芒,但是,当下,我更不想负你。”
  • 南边的你

    南边的你

    后知后觉的江南开启了强势追击最终也斗不过闷骚的狐狸。“你的手很好看,适合做一些有趣的事”“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