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97400000013

第13章 教育回望(4)

晚清以来,传统和现代的二元对立日益凸显。传统就意味旧,意味着落后,现代则代表着新,代表着进步,体现着进化的方向,只要是现代的,就意味着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和行动上的可行性。更可悲的是,作为被西方逼上现代化路径的中国人,我们几乎忘记了在所谓的传统和现代的二元话语中,事实上隐藏着的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西方的传统和现代命题和我们的并不是一回事,他们的传统与现代是一个脉络里的延续,现代里也包含传统的东西,现代对于传统,更多的不是背反,而是扬弃,甚至现代性的启蒙,也可以借复古的名义进行。但是,到了中国的语境里,事情则发生了变化,传统意味着中国,而现代则等于是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不管我们有无自觉,事实上都饱含有以西方替代中国的意义。以汉语教学为例,在基本上放弃了拉丁化的尝试后,绝大多数教和被教的人,其实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上还是一个“以夷变夏”的过程。其实,自《马氏文通》以来,汉语一直在被主谓宾、定补状的语法体系所阉割着,被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分别肢解着。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把形容词“绿”当做动词用。长大了才知道,其实汉语原来根本就没有这种动词形容词的分别,所有的语法概念,不过是人们借来切割,不,凌迟汉语的西方语言学的手术刀。当然,跟所有的手术刀一样,凡是叫这个名字的东西,都意味着“科学”,因此具有无法抵御的魔力。

更耐人寻味的是,从白话文的改革到汉语拉丁化的尝试,主导者莫不以平民主义为圭臬,据说把“引车卖浆者流”的语言引入书面文字,不仅可以把文言的死文字变活,而且还可以提高平民的识字能力。然而,在改革实践中,真正落实到纸面上的文字,则流为各种形式的欧化语式,长句子加倒装只是比较露骨的一种,而较为活泼的散文体则比较隐蔽。而落到教育层面(白话文的提倡,没有经过几场像样的战役,就在提倡尊孔读经的北洋政府首肯下,在全国中小学推行,1922年北洋政府宣布废除所有的文言文语文教材,代之以白话文),白话文的教学,并没有获得提倡者预期的效果,使平民的语言学习更加便捷容易,书面的文字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说,他在私塾的时候已经读了,《文选》和《通鉴》这样的大部头,转入小学却要大念特念《早晨和雄鸡》:“喔喔喔,白月照黑屋……”这种“喔喔喔”的语文教育,固然背后有西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支撑,但喔不出名堂是肯定的,身为学者,吃文字饭的唐先生,他用中文写作的功夫,估计十有八九不来自这些“喔喔喔”。今天,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网上议论的话柄,九年,甚至十几二十年教不出能写流畅母语文字学生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事例。然而,我们的教育部门,其实对此并不真的在意,因为,说到底,现在衡量国家教育的现代化程度的指标,跟学生汉语程度的高低没有多少关系。

尽管私塾因师资和生源的差异,教学效果不一,但在汉语教育上的功效,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这说明,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应该有其合乎汉语规律的成分,尽管它很土,很不现代,不仅如此,私塾还告诉我们,对于中国人来说,语言的学习,并不只是个文字的识别掌握和训练的问题。汉语教育,原本就和中国文化的母体息息相关。当中国文化的命运沦落到被逐渐边缘化地步的时候,学生对汉语的掌握不可能好,甚至,对汉语本身都不会太在意。眼下,高考的英语已经和汉语语文一样,达到150分的水平,意味着在中国的中小学里,英语学习时间和力度都要超过汉语。在此之前,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已经占到大学期间所学全部科目的三分之一到一半,教育部所提倡的英语教学,正在成为时髦,中国的现代化,终于迎来了它的双语时代(其实是英语偏重的时代)。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像香港一样,学生会写汉语不多了,人人说话都夹杂着一个又一个的英语单词。西方人说,所谓的中国人,不是一个种族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不知道按这个说法,到那时候,这个世界还有中国人没有?

私塾的消亡,暴露的是一个巨大的文化黑洞,里面伸手不见五指,但正吞噬着一切。

读老书与教老书

私塾是个很怪的东西,说起来似乎大家都知道它是过去的中国人小时候受教育的“学校”,但究竟是什么样子,好像谁也不甚了了,因为在现在活着的人们中,能亲眼见过私塾的人没有几个。记得小时候上学不好好读书,老师往往会感慨说,现在我不能打你们了,如果是在过去,像你们这样,私塾先生会用戒尺打手心,一打一个肿。回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说确实私塾先生有戒尺,要打人的,这就是私塾给我的最初的印象——一点小小的恐怖。上中学后,认识了我们语文老师的父亲,一个老秀才,知道了原来在私塾里读书,老师开始几年一句不给解释,只让学生们背书,背不出就打,而且要家长配合着打——恐怖感升级,连读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现他笔下的私塾并不那么可怕时,也没有减轻这种恐怖。再后来,我变成了一个所谓研究历史的教书匠,当了解到自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之后,私塾教育如雪崩一般的瓦解时,我感到的是一阵说不出来的快慰。

然而,在看了许多名人的自传之后,发现他们几乎个个都对童年的私塾生涯情有独钟,凡写到那个挨戒尺的岁月,笔下莫不流露出某种压抑不住的欣悦。鲁迅之于三味书屋温馨的回忆,其实并不偶然。后来,当我开始认真地出于研究,了解清末民初民众的教育状况时,我发现,私塾跟过去的中国人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不仅出了名的人写回忆录离不开它,而且民间关手私塾和教书先生的故事、传说、歌谣也林林总总,俯拾即是。虽然故事和传说里那些教书先生,大多是被调侃的对象,不是世事不晓的迂夫子,就是“都都平丈我”的白字先生,但足以表明私塾跟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密切。事实上,据外国学者研究,至少在清代中叶,中国大多数男子童年和少年都进过私塾,至少会在里面读上一两年(虽然说这一两年的私塾经历不见得就让他们脱盲)。乡绅之家大多开有家塾,稍差一点的则有族学,一般的平头百姓则随便进村里“子曰店”(齐白石小时候上的私塾),好歹识几个字。赵元任是官宦子弟,所以在他的回忆录中,他小时候上的是家塾,老师很可能是个举人,一般村塾教的蒙学课本,什么《三字经》、《千家诗》之类,那里根本没有,一上手就是《大学》、《中庸》,直接开讲对对子。鲁迅和胡适家道中落,所以上的是族学,水准也不差,只是学生难免参差不齐,学得好坏多少要看个人的造化。胡适的老娘为了让先生给儿子开小灶,就偷偷塞钱。孙中山、李宗仁和齐白石少时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所以他们上的都是村里由三家村学究主持的村塾,老师都是半业余的,每到农忙的时候,就要放假,因为老师自己也要到地里忙活。在清代,有人写诗说村学云:“一阵乌鸦噪晚风,诸徒各逞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千字文》完翻《鉴略》,《百家姓》毕理《神童》。就中有个超群者,一日三行读《大》《庸》。”需要特别提一句的是,当年曾经搅动了大半个中国的洪秀全和冯云山都是这种村塾的老师。

比起今天的学校来,私塾教育当然是一种旧教育,但是,在过去的时代,所有的人,但凡要识字作文,大体上都要从这里过过,从学徒和账房先生,到富商大贾,从官衙的小吏,到科名高第的头甲进士,还有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文人墨客、学者硕儒都可以说是私塾的“同学”、“校友”。一种出了这么多的各色人才,奠定了古代教育基础的学校形式,无论有着多少的毛病,看来还是不能用一个“旧”字批掉了事。其实,那一代由私塾转学堂的新文化人,对私塾的评价并不一致,就说共产党的两个“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将私塾说得一无是处,而毛泽东则认为,清末民初以来的新教育并不受农民的欢迎,农民还是喜欢旧式的私塾。但是不管怎么样,在我们这些关注过私塾学人的印象里,经过几代新教育的扫荡,尤其是解放以来新教育的普及,在这个世界上私塾已经变成古董,而且是任何博物馆都没有收藏的古董。

当听去湖南平江拍电视的妻说起那里竟然现在还有私塾,我第一个反应是不信,直到她将平江私塾的课本给我拿了回来,还是有点将信将疑,总是觉得那里存在的应该是新式的私塾,即已经在一些地方露出水面的由私人办的小学。可是,翻翻那些课本,又分明是《幼学》、《纲鉴》和四书一类的东西。横竖总是想不明白,于是我决定到平江去亲眼看看。

平江地处湘鄂赣交界的湖南一侧,县城是罗霄山脉中的一个脚盆,汨罗江城中穿过,有山有水,风景煞是好看。不过平江的出名,还在于当年彭德怀的平江起义,现在的人之所以知道这个连铁路都不通的小县城,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1929年彭德怀在这里拉了一个团的军队闹暴动,上了井冈山。现在的平江县城跟眼下中国所有的小城市都差不多,一样的水泥路,一样的贴了瓷砖的火柴盒式的楼,街上多摩托三轮,也多叫不出名来的进口小汽车。我当然没有期望在这样一个洋土结合的城市能得到什么收获,落下脚的第二天,就去了乡下。陪我下乡的是一位平江通——彭以达老人,他曾经做过平江的水利局长,退休以后一直在四乡从事各种名目的公益和文化事业,平江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有他的朋友,平江的历史和现在,仿佛都在他的肚子里。有这样一位老人相陪,我感到很踏实。

平江的乡下,非常地安闲,每个村庄的住家都散散地分布在山脚和田间,虽然有不少新盖的贴着瓷砖的小楼,但高高大大的灰瓦泥墙的老房子还在唱着主旋律。彭以达告诉我,在平江,私塾教育被称为“教老书”,是个非常平常的事情,四乡几乎都有教老书的,越是偏僻的山区,教老书的就越多。

果然,在离县城不远的乡下,我看到了真的私塾,看到了或高或低作为教室的农家厅堂,看到了想象中私塾里捻着山羊胡子的教书先生,只是没有穿长衫,看到了“各逞好喉咙”的学生,只是脑后没有辫子。跟我们正常的学校不一样,“教室”里没有黑板,私塾没有年级之分,1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时老师“单兵教练”,根据学生的程度而单独授课,教完了就自己背书,有念《三字经》、《神童诗》的,也有念《论语》、《孟子》甚至《左传》的,大家念起书来,跟学校的感觉一点都不一样,真是七嘴八舌,各说各的,汇在一起就变成了一片什么也听不出来的嗡嗡声。到了这时候,我想起了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一段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很熟悉的内容,到现在才明白原来里面所反映的私塾教育的形式。私塾的课本大多是线装的古书,以四书五经居多,在一位私塾老师的书架上,我还发现有《六言杂字》这样完全以农村常用字为内容的传统蒙学课本。还有一些课本是老师自己用蝇头小楷抄的,比如一位名叫余干旋的先生就抄了一本《选录古文》,辑录了一些先秦、两汉以及若干韩(愈)文,从中可见私塾教学的艰难。另外,在私塾选用的课本里,我还发现了民国时代北新书局出的活页文选,似乎在告诉我平江私塾不寻常的历程。

很有意思的是,在平江私塾的课本中,还有一些老师自己编的东西,如平江长田乡高坪村的82岁的彭熊滨老人,就自己编了一本。课本没有名字,但里面设了天文、望雨、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人事、珍宝等条目,分别解说,有的条目下面还有问答题。课本的内容大多是古书上的老生常谈,比如“女子”项言道:“男子秉乾之刚,是说男主于外属乾而刚。女子配坤之顺,是说女子属于坤,当以顺从为道。”如果今天的妇女干部或者女权主义者听了,恐怕要提抗议的。但有些条目则明显受了新学的影响,比如在“天文”项下,就批判了打雷是雷公电母所致的观点,认为那是迷信和神话的“唯心论”(原文唯心论的心被写成“新”,不是编书的老师没文化,而是他们对解放以来的政治教育有着农民式的糊涂),而“根据现代科学研究,天空中的阴电和阳电相碰到,发出爆炸声即成雷”。这个条目后面有两个问答:

一、虹是怎样凝成的?

二、雷的发声是怎样响的?

编者都尽可能用“科学”的观点给予了回答。我注意到,在这些条目的解说中,编者特别注重对古代称谓和相关的成语的介绍,比如在“朋友宾主”项,就特意介绍说“两下能同心一致叫‘金兰’,父亲的朋友叫做‘父执’,自己的同事叫做‘同袍’”。而且“‘心志相孚’、‘刎颈之交’、‘胶漆相投’、‘总角之好’这都是说朋友的深交”。很明显,这种解说都是为了教学生“对对子”做铺垫。

对对子和学应酬是平江私塾学习的重点。对对子是传统私塾必修的课业,开笔作文,就是从对对子开始,一般要从一字、二字、三字对上去,一直对到七字,用鲁迅的话来说,叫做“对课”。对对子既要讲究平仄和对仗,又要讲究合辙押韵,是做律诗的基本功,也是做八股文的基本功。后人在吹捧名人如何早慧时,往往要提及他们蒙学时代对对子的“光辉事迹”,如康有为以“鱼化龙”对“柳成絮”,鲁迅以“比目鱼”对“独角兽”,毛泽东以“修身”对“濯足”之类,可见其在过去国人语文训练中的地位。

至于学应酬,实际上就是学礼,类似于先秦“儒”的专业,即在村人婚丧嫁娶和祭祀的时候唱礼,主持仪式。还要包括办这些事情所有的文书,即各种联、帐、文告的书写张挂。分为祭祖礼仪、丧礼礼仪、婚礼礼仪等等,有的功夫深的先生还教祭神礼仪。学应酬关键是背熟各种仪式过程,懂得一应文书格式,光在课堂上学不行,老师还时常带领学生实习——参加各种礼仪活动,几次婚丧嫁娶下来,也就喊得很像那么回事了。至此,我才深切地体会到,为什么老百姓总是说“知书达理”,原来那个“理”应该是礼仪的“礼”,当然,懂了“礼”,自然也就明白了“理”。

同类推荐
  • 代汉者曹

    代汉者曹

    曹谦带着一对双胞胎姐妹穿越了,穿到了谯县的曹家。为了活下去,为了保护这对姐妹,曹谦努力的学习着一切,于是...诸侯皆悲叹道:“曹子虚世之神将也,非吴子孙子再世不可敌,奈何?”官渡之战,曹操指着袁绍阵列雄壮的数十万大军笑道:“彼等现在耀武扬威,待子虚来,我视他们如土鸡瓦狗尔,哈哈!”士卒:“将军尚不惜身,我等敢不效死,将军手指之处,我等脚踏之地!”曹谦阵前跃马挥刀,暗用技能“鼓舞”,喊道:“你等在此何为?”将士皆呼:“杀!杀!杀!”其气势之盛,让敌军为之憾,大地为之震,长天为之暗...(书友群QQ:218608785)
  • 双雄闯三国

    双雄闯三国

    两个大学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穿越到了东汉末年。并且得到了无上传承,是争霸还是选择辅佐?人生的道路该如何抉择?请看《三国双雄》......简介无力,请看正文
  • 叱咤英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叱咤英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1955年3月,蒙巴顿出任第一海务大臣。1956年,蒙巴顿登上了皇家海军的顶峰——被晋升为海军元帅,1959年5月22日,麦克米伦首相正式任命蒙巴顿为国防参谋长,并建议这个职务的任期将由3年延长到5年。从地位上说,国防参谋长仅低于国防大臣,但由于后者属于文官并受党派竞选的影响,所以,国防参谋长实际上是整个英国陆海空三军武装力量的专职首长。
  • 捺钵王朝之辽圣宗

    捺钵王朝之辽圣宗

    清明上河,美人江山,开封仅中华半壁。燕赵慷慨,胡笛婉转,捺钵乃帝国皇庭。捺钵王朝描述辽代历史。已经完成的《捺钵王朝》是辽代第五朝皇帝辽景宗的故事。本部写第六朝皇帝辽圣宗。时间是从公元983年至公元1031年。捺钵王朝写的是辽代的历史。作品从辽代中期第五代皇帝辽景宗写起,2016年已经完成。现在开始的是第六代皇帝辽圣宗的故事。
  • 热血边军一小兵

    热血边军一小兵

    卫国战争箭魂再现,少年握劍美人相伴,馬革裹尸沙场征战,惩奸除恶力挽狂澜。
热门推荐
  • 夜黎的茶馆

    夜黎的茶馆

    这里是夜黎的茶舍,然而,这个茶馆不卖任何茶或者饮品,卖的,是一个个故事,以及一首首诗。
  • 余香传奇

    余香传奇

    主角奇遇,领悟终极《奇门遁甲》法术,修身改命。从懵懂少年,到法术大师。看破生死,了却恩仇!本书千年一遇,值得一看!
  • 开启童话大门

    开启童话大门

    还记得安徒生大师手下的人物吗?是不是每个女孩都在埋怨结局的枯燥乏味或者不公呢?除了安徒生手下的人物,是不是在阅读神话故事的同时,幻想着命运的不公能有所改变呢?卖火材的小女孩卑微的幻想,精卫无辜美好的生命......那些本本该有完没结局却没有美好结局的,将都在妖姬笔下再续......
  • 我家古井通武林

    我家古井通武林

    叶星回老家相亲,恰逢九电惊雷,发现祖宅后院的古井居然可以通往异界武林大陆。于是他进进出出,来往于两界之间,卖卖手机,学学武功,开始了牛逼哄哄的人生。在武林大陆,他是大富豪,建立白云山庄,招募四方豪杰,掌握强大的现代化武者军队。在地球,他是大老板、是慈善家,更是隐藏在都市的武林高手,什么超人蜘蛛钢铁蝙蝠侠都只能匍匐在他的脚下颤抖!——本书读者群146699692,群里有萝莉哇有正太呀,→_→欢迎大家入群聊天打屁——
  • 蜀山一百零一爸

    蜀山一百零一爸

    我有一百多个爸爸,这一百多个老家伙,成天是让我操碎了心啊,他们有的会飞檐走壁的!制药的!玩毒的!修仙的!混道的!有的还会操控机关神兽的,遁地我就不说了,那都不算什么,还有几个老家伙踩个刀片子“嗖”的一声就飞天上去了!!!惊讶吧,匪夷所思吧?更夸张的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往下看吧您嘞!(非正常修仙)
  • 大秦从造反开始

    大秦从造反开始

    关羽:‘主公,我只需要五百校刀手,便可大破敌军。’邢道荣:‘我乃白公手下第一虎将,汝是何人!’吕布:‘我观此人之勇不在我之下。’这是一个菜鸟在诸天大佬辅助下一步步造反的故事。
  • 无限之黑暗法则

    无限之黑暗法则

    罗纪世界里的恐龙灾难席卷全球,捉妖记里的妖魔横行祸乱天下,中土世界,引领饱受苦难的半兽人建立王朝,谱写一曲屠龙者的赞歌。我呼吸着无主之地的晨风,站在埃及金字塔之巅,眺望天使与恶魔的战争……潘多拉丛林是我的猎场,铁血战士的头颅是我收藏的酒杯,火烧连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射三国

    射三国

    在一次意外中,张晟穿越来到三国修仙传的游戏异界之中,时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神魔临凡,群鬼乱舞,人间儒、道、佛、武、隐五门趁势而起,纷争不断。是肉身成圣?还是羽化飞仙?抑或涅槃成佛?道门经历长期的内斗渐渐分裂成为太平道、五斗米道、巫鬼道等数个分支。身负天下布道使命的张晟又将何去何从?
  • 苏牌反射狐

    苏牌反射狐

    自从来到2020年,苏殇自闭了。被当成猫不说,还被喂猫粮,不吃不吃绝对不吃。后来,嗯~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