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21600000019

第19章 对象修炼——看准对象下菜碟(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出外讲学、游览,一路上十分辛苦。这一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他们在一片树荫下休息,正准备吃点干粮、喝点水,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了人家的麦苗。一个农夫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一贯能言善辩。他凭着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可是,他说话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大道理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听不进去。

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

于是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哩,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很在理,责怪的意思也消释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不中听。”

看起来,说话必须看对象、看场合,否则,你再能言善辩,别人不买你的账也是白搭。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同人交往说话、办事也是一样。单单认识自己的能力、性格、好恶,很难同别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在交际中遇到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以便适合对方的心理,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只有赢得对方的好感,才有可能获得所想获得的东西。这也是成大事的一大技巧。

跟人说话,先要明白对方的个性。对方喜欢婉转,应该说含蓄的话;对方喜欢率直,应该说急切的话;对方崇尚学问,就说高深的话;对方喜谈琐事,就说浅显的话。说话方式能与对方个性相符,自然能一拍即合。

智者懂得“该文即文,该俗即俗”。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言语方式,所以不会制造对立,产生麻烦;而愚者却往往把这种灵活性说成是见风使舵、两面三刀、曲意奉承,他说话不分对象,心里想什么,就直接道出来。常常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许多人,给自己无形中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想要摆脱这种尴尬的场面,就要学会与不同对象谈话的技巧。

唐高宗李治要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大批元老大臣的反对。一天,李治又要召见他们商量此事,褚遂良说:“今日召见我们,必定是为皇后废立之事,皇帝决心既然已经定下,要是反对,必有死罪,我既然受先帝的顾托,辅佐陛下,不拼死一争,还有什么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李世同长孙无忌、褚遂良一样,也是顾命大臣,但他看出,此次入宫,凶多吉少,便借口有病躲开了。而褚遂良由于当面争辩,当场便遭到武则天的斥骂。

过了两天,李世单独谒见皇帝。李治问:“我要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坚持认为不行,他是顾命大臣,若是这样极力反对,此事也只好作罢了。”

李世明白,反对皇帝自然是不行的,而公开表示赞成,又怕别的大臣议论,便说了一句滑头的话:“这是陛下家中的事,何必再问外人呢?”

这句回答真是巧妙,既顺从了皇帝的意思,又让其他大臣无懈可击。李治因此而下定了决心,武则天终于当上皇后。以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都遭到了迫害,只有李世一直官运亨通。

对方的性格,是我们与其办事的最佳突破口。在与人交往时,如果不了解对方,甚至连对方的姓名都没弄清,就不能信口开河,乱谈一通,那样很容易弄得对方不高兴。

一个读书人经过三科,又参加候选,得了一个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他第一次去拜见上司,不知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道:“大人尊姓?”这位上司很吃惊,勉强说了姓某。他低头想了很久,说:“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所没有。”上司更加惊异,说:“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他又站起来,说:“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说:“正红旗。”他又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上司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他说:“广西。”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那人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脸怒气,赶快走了出去。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作教书先生。

试想连上司的姓氏都没弄清楚,而胡乱发问,岂不是自找苦吃。

有时候,可能对你打交道的人不甚了解,但是智者往往能通过语言、工作环境、屋中摆放的物品来了解对方的性格,从而打开突破口,投其所好,切入话题,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向精明的杨先生非常生气,因为他最喜爱的一件新外套被洗衣店的人熨了一个焦痕。他决定找洗衣店的人赔偿。但麻烦的是那家洗衣店在接活时就声明,洗染时衣物受到损害概不负责。与洗衣店的职员做了几次无结果的交涉后,杨先生决定面见洗衣店的老板。

进了办公室,看到高高在上的老板面无表情地坐在那儿,杨先生心里就没了好气。

“先生,我刚买的衣服被您手下不负责任的员工熨坏了,我来是请示赔偿的,它值1500元。”杨先生大声地说道。

老板看都没看他一眼,冷淡地说:“接货单子上已经写着‘损坏概不负责’的协定,所以我们没有赔偿的责任。”

出师不利,冷静下来的杨先生开始寻找突破口。他突然看到老板背后的墙上挂着一支网球拍,心中便有了主意。

“先生,您喜欢打网球啊?”杨先生轻声地问道。

“是的,这是我唯一的也是最喜爱的运动了。你喜欢吗?”老板一听网球的事,立刻来了兴趣。

“我也很喜欢,只是打得不好。”杨先生故作高兴且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

洗衣店的老板一听,更高兴了,如碰到知音一样的与他大谈起网球技法与心得来。谈到得意时,老板甚至站起身做了几个动作。而杨先生则在这大加称赞老板的动作优美。

激情过后。老板又坐了下来。

“哎哟,差点忘了!你那衣服的事……”

“没关系,跟您上了一堂网球课。我已经够了!”

“这怎么行!”一个年轻人跑了进来,“小王,你给这位先生开张支票吧……”

智者认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不是为了讨好对方,而是尊重对方,为了与之更好地交流。以对方喜欢的方式与他交流,会让对方有一种被人接受,被人承认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愚者则不管对方喜恶,信口开河,甚至胡乱拉扯,会使对方产生不快,甚至厌烦,很难使双方意见达成一致。在交往中能辨别风向,才能掌好舵,也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六九等,金睛看准

社会上的人有民族、地域、年龄、性别、经历、文化程度、生活习惯、性格特征、职业职务、心理状态和所处环境、兴趣爱好等等各种差异,而且每个人都有两种属性,一是群体的社会性,二是个体的独立性。人与人的各种差异和两种属性在交往中有其和谐的一面,也有其排斥的一面。这样的两重性,再加上人际交流中的语言环境的不同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说话不仅要看场合,还要看对象。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得好:“此时此地对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就应该用另一种说法。”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不是“看碟下菜”、“曲意逢迎”、“逢场作戏”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可以庸俗化,歪曲为虚情假意,也可以实事求是,把它理解为人际交流的科学态度。我们主张说话一定要看场合和对象是为了遵循交际规律,进行有效的交流,根本不同于虚伪和圆滑。“看碟下菜”,“逢场作戏”,虽然也有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灵活应变性,但它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把表现自我与适应他人统一起来,不是为了直接交流,沟通心灵,而是为了依附讨好对方,或是蒙蔽诱骗对方。这种人性的扭曲和虚伪的丑态与谈话一定要看对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应当也能够划清这两者的界限,在真诚待人、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来看对象说话,以科学的态度来掌握人际交流的艺术。

说话要看对象的道理,是众人皆知的。但许多人往往不够重视,往往看得不够深入细致。所以在这里强调:看对象要看对方的基本情况,要看对方的心理态度及其变化,还要看与交际双方有关的人物关系。

第一点,要看对方的基本情况,就是要看对方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份、职务等。

孩子吃苹果时突然问:“爸爸,我的苹果怎么变成褐色了?”如果爸爸解释说:“因为你把苹果皮啃掉后,苹果肉与空气接触,苹果发生氧化,从而改变了果肉的分子结构……”那么幼小的孩子听不懂这些话,这就是说话不看对象。有位教师教小学生写“美”字,他说:“王家大姐的头上戴了两朵大红花,你们说美不美?”大人听了这话会觉得可笑,但小学生们听了却感到生动形象,新鲜有趣。这不仅会使他们很快掌握“美”字的形体结构,或许还会使他们终生难忘呢!这就是说话看对象的妙处。

“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老师在黑板上写了这么一句话,让男女同学分别在这句话当中标出逗号。男同学标点:“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而女同学标点:“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这是性别的心理差异所造成的对语言的感应有所不同。

再如“老”字,对男人讲“你显得老了”,一般没多大关系;若对女性讲,十有八九会得罪人的。刘心武的小说《立体交叉桥》中就有这么一段:

有一回蔡伯都来找侯锐,遇上侯莹。这位虽有点名气但不懂人情世故的剧作家,当着侯家父母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小莹看上去有30岁了,真快呀,记得我头一回来你们家的时候,她才这么高,像朵花似的……”这话令作父母的非常不悦。

冬天大西北的电影院里,常有年轻的女观众入场后不肯摘帽子,影响后面观众的视线。为此,放映员多次打出字幕:“影片放映时请勿戴帽子。”但许多人不予理睬。后来电影院出了绝招,打出字幕通告:“本影院为了照顾年老体衰的女观众,允许她们照常戴帽,不必摘下。”结果,所有戴帽子的年轻女观众全都摘下了帽子,因为她们谁都不要成为衰老之人。

说话看对象,还要看对方的文化程度。人口普查员填写人口登记表,问一位没有文化的老太太:“你有配偶吗?”老太太很可能听不懂,还会以为你是问她“买藕了没有?”容易闹笑话。

据说,一位数学家在食堂的窗口买馒头,竟说:“请卖给我一又二分之一个馒头。”炊事员给他拿了一个。他说:“还有二分之一。”“你要两个?”“不是,我要一又二分之一。”炊事员急了:“你到底要几个,这不是成心捣乱吗?”数学家当然不是成心捣乱,但如此迂腐地说话,也确实让人感到厌烦。

一位大学毕业生分到一家工厂工作,起初不错。但没过一个月,他发现车间主任对他越来越冷淡了。他怎么也弄不清其中的原委。后经一位好心师傅的点拨,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学校待惯了,讲话爱用些术语。什么“最优化方案”、“程序化”、“控制论”、“结构定向”等等。而车间主任只上过中专,最烦别人在他面前咬文嚼字,卖弄学识。

所以,这位大学生的说话,无形之中触到了领导的“自卑感”。当然,这又涉及到心态学问题,其实这些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

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为了向外国人宣传中国人并不好战,决定为外国记者举行电影招待会,放映越剧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此,工作人员准备了一份长达16页的说明书。周恩来看了批评说:“这是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工作人员不服,说:“给洋人看这部电影,才是对牛弹琴呢!”周恩来说:“这就要看你怎么弹法,你要用十几页的说明书去弹,那是乱弹。我换个弹法,只要你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果然一句话奏效,赢得了外国人的赞赏。

说话看对象还要看对方的身份职务。身份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辈分和职务。身份职务不同并不妨碍人际交流。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普通人对于有名气有地位的人,以及男士对女士等等,不必要也不应当表现得屈从、奉迎、低三下四,但在言谈举止上有必要也应当表现得更加尊重一些,不要过于随便。如学生与老师之间发生矛盾,该怎么办?应该像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一样自由平等地交流、沟通。

一位大学生曾说:在大学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我碰到一件不好处理的事,就是在处理实验数据的问题上,我采用了教科书上讲的经典方法。在此之前,我们系的老师经过实验推翻了这种方法,建立了一套与教科书上不同的新方法。而我的毕业论文没有采用新方法,但新方法的创造者正是我的毕业论文答辩的老师。当时他很不满意,拍桌子站起来质问我:“你能找出哪个学校哪个系比我们更有权威性吗?你为什么要因循守旧,不用新方法?”面对这种质问,我没法回答,非常难堪。

语言学家陈建民老师对这位大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在论文答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教师。老师在这个问题上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性说出来的话是欠妥的。这位老师建立了一套新方法,学生对它尚未充分认识之前,不提不用它无可厚非,何况他的新方法未见经传。教师的不冷静的态度表明他缺乏修养,有失风度。作为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仍应对教师有礼貌,表示尊重,照顾他的身份,不要因为对方不理解就发火,应当心平气和,对老师说些委婉的话,加以解释。如说:“老师,我不是不想采用您的新方法,而是对您的新方法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对于没有弄清楚的问题,我不能随便采用,为了实事求是嘛。还请您谅解,好吗?”这样,不卑不亢,硬话软说,切合双方的身份和相互关系,做到了说话看对象。

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十分严肃隆重的场合,身份较高的人对身份较低的人说话越随和风趣越好,而身份较低的人对身份较高的人说话就不宜过于随便,尤其是当众讲话更需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自己与听众的身份差别。

在一次研究语言学的会议上,学会负责人首先作报告,他说:“先让我这个老猴耍一耍,然后你们中猴小猴耍。我这个老猴肯定耍不过你们中小猴,不过总要带个头吧!”这位报告人是个老资格的语言学家。到会的中青年同志既对他熟悉,也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理解他的说法是以自嘲的方式来个“庄谐杂出、四座皆春”。倘若有个年轻人上台说:“我这个小猴先来耍一耍,然后你们中猴、老猴耍。”这会成何体统呢?这就不是幽默风趣,而是糟蹋人了,只会引起与会者的一致反感。

假如你是个性格开朗、喜欢逗乐的小伙子,平时,你走到哪里,哪里就会一片欢声笑语。但你第一次到女朋友家里去,最好是少说话,注意分寸。如果你第一次见到女友的父母就无所不谈,笑话连篇,人家就会觉得你轻浮、不稳重,你的优点反倒变成了缺点。婚后与岳父母相互熟悉,成为一家人了,你就可以露出“庐山真面目”了。

同类推荐
  • 永远没有分外的工作

    永远没有分外的工作

    本书认真剖析了责任心对个人与企业的重要影响,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对案例的细致分析,指出了责任心乃是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职场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会,即使你的职业是平庸的,但只要你在工作中本着一颗负责的心,它同样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丰厚回报。
  • 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66个故事

    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66个故事

    本书是名家推荐学生必读丛书之一,本套丛书用优美的文笔和讲故事的形式,分别从沟通、习惯、感悟、合作、思维、人格、情操、成功、亲情、智慧等多种角度,向学生讲述学习、处世、奋斗和成功的道理,寓事于理,寓教于乐,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现代性,非常适合广大学生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和收藏的最佳版本。
  • 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本书提供了对待浮躁社会的100条智慧“活法”,也就是告诉你如何去战胜诱惑和寂寞这两个“敌人”。
  • 快递之王:顺丰掌门人王卫

    快递之王:顺丰掌门人王卫

    他是王卫。一个务实的勇者,一个在能吃苦的年纪不选择安逸的人。22时岁带着6个员工往返深港两地送快件,带领顺丰从“老鼠会”时期,走街串巷,满腿伤疤。三年后他垄断了华南地区快递业务。一个低到尘埃里的务实者。2002年,顺丰已经包揽了深港货运70%的业务,但市领导却还不知道有一个叫王卫的人在这座城市里开办了一家行业龙头企业。他在不到40岁就拥有了一家年营业额达到120亿的公司——顺丰速运。王卫成就了一段商界传奇,起初只有高中毕业的他,如今已成为快递行业不容小视的商业精英。王卫始终做一个淡定的信佛人,面对自己的成功,他也只是轻描淡写,认为这是一场“因缘际会”。
  • 现代礼仪修养教程

    现代礼仪修养教程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在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礼仪。周公的“制礼作乐”、孔子哀叹“礼崩乐坏”,都说明了这一事实。
热门推荐
  • 生化危机余波

    生化危机余波

    本书的时间线是衔接《生化危机6》的。主要是讲述雪莉.柏金在与杰克.穆勒分开之后发生的故事……
  • 装逼大师

    装逼大师

    在捡到这个名为装逼实为作死的系统后陈真就已经做好平静的日常被枪毙的觉悟了这是一个少年在生活的逼迫下放下节操的快乐旅途(大雾)书名和内容一点关系都没有,真的(读者:你大爷!)作者苦逼的又要去驾校练车了……下星期……大家懂的,要么就别等了
  • 听见下雨时的哭泣

    听见下雨时的哭泣

    他,在九岁那年,许下承诺,说会一辈子对她好,一辈子都不离开她,可是,他终究还是离开了,八年后,他回来了,他寻找着当年那个小女孩,他希望可以完成他未完成的承诺,,,,,,,,,
  • HP的故事之OWLs伍德同人

    HP的故事之OWLs伍德同人

    OliverWood和LaylaStock的故事。最近B站引进了HP电影,重温时注意到了眉眼温柔的伍德学长,所以有了这篇关于HP里木头学长的小甜饼。短篇,迟早完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潇潇月下一人饮

    潇潇月下一人饮

    李牧从小成为了孤儿,被师傅李寻剑所养大。之后师傅不知为何失踪。李牧开始闯荡江湖。
  • 放开那房子

    放开那房子

    混吃混喝等死的金午,一个机缘巧合下误入游戏世界。新的世界新的人生,系统傍身美女加持。我金某人!还是混吃混喝等死吧……
  • 焰色之光木之村

    焰色之光木之村

    天下雨,树撑伞,九警钟当当响,沉睡的人苏醒。选择安逸,还是奋进,正在思考中。
  • 少年不重来

    少年不重来

    谁曾年少不轻狂?后悔的事即使知道后果严重,但依旧去做了。中学的时候,是激情燃烧,是追逐远方的诗和田野,还是默默无闻,看别人的热舞?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