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73900000033

第33章 宗教美术研究(8)

神性、人性、环境、心境的融合——中国石窟艺术审美特征漫谈

佛教的兴盛及佛教艺术大发展

公元前6世纪,佛教发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南北朝时大发展。佛教最初并无偶像崇拜,印度僧徒最早是以佛塔(即窣堵坡)为信仰崇拜中心。公元1世纪,随着佛徒对佛陀的不断神化和大乘教的逐渐形成,印度教在吸收希腊和波斯宗教文化的基础上,才逐渐有佛像的制作和崇拜。中国有佛像应在公元2世纪前后。

佛教的创始人族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死后佛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中的贤人。佛即佛陀的略称,意为觉,因悉达多彻底觉悟了,故被视为成了佛。释迦牟尼于公元前565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境内),死于公元前485年左右,与中国的孔子(前551—前479年)差不多同时。

佛教是一种行为的宗教,教导人们修善清心,忍受痛苦,以求来世得到好报。佛陀的宗教道德学说,集中表现在他成道时所悟得的“四谛”和“十二因缘”说中,其学说的核心是解释人生的苦难、苦难的根源和摆脱苦难的途径。他认为人从初生开始,求生存的一切欲望都是苦难。苦难的根源不在社会制度中,而是在自我意识中。因此,人要摆脱苦难,只能求助于自我心灵净化,而不能诉诸改造社会的努力和斗争,人如果有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念头都是罪过。摆脱人生苦难的根本途径是“涅槃”。涅槃原意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借以指人的心灵的宁静。人要想达到涅槃境界,就要抑制自己的生存欲望,把一切寄托于来世。为了宣传佛教教义,为佛徒及信奉者提供禅观对象,历代统治者都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营建石窟、雕刻佛像、绘制壁画。中国的石窟造像,最初是模仿外国式样,或由外国艺术家亲手绘制。传入途径有两条,一是西北的丝绸之路,二是南方的水陆。中国有佛寺始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大盛于隋唐。综合史书所载,大体南朝有佛寺1200~3000所,北魏3万所,隋近4000所,唐4万所。石窟营建时,其前均有木结构佛寺,故称石窟寺,后来由于自然侵蚀和历代的战火破坏,木建筑毁坏,仅剩石窟了。

石窟艺术形象,最初多是按照佛教教义制作的,后来才逐渐世俗化。魏晋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形象,以宣扬忍辱、牺牲为主要题材,如“舍身饲虎”、“割肉贸鸽”、“以头施人”、“舍妻送子”之类,突出一个“苦”字。隋唐统一中国之后,情况发生巨大变化,国家的统一,战争的结束,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佛国净土也模糊可见。以前那种盲目的痛苦呻吟变为今日的冷静思考和乐观向上。佛的形象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之物。佛与人的鸿沟随着国家的统一被填平了。佛教形象普遍世俗化。所谓世俗化,一指形象本身似曾相识,与生活中人无异,神性几无或极少,甚至把菩萨做成“宫娃”形象。二指雕塑绘画内容更符合人们的愿望。表现佛国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的题材成为主导,苦修苦炼的题材如“舍身饲虎”、“割肉贸鸽”之类不见了。人神之道殊变为人神之合一。神性的削弱和人性的增强,使佛教形象更富亲切感,但佛教的庄严性遭到破坏,盲目的宗教狂热为追求生活幸福的愿望所代替。石窟艺术进入完全中国化的阶段。

我国现存的石窟主要有:新疆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柏孜克汛克石窟,甘肃敦煌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南北石窟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河北峰峰响堂山石窟,浙江杭州飞来峰石窟;陕西邠县大佛、陕西延安石窟;四川广元皇泽寺石窟、大足石窟、巴中石窟、安岳石窟、乐山大佛,云南剑川石窟等。

石窟艺术的主要特征

1.神性与人性的融合

佛教艺术作为佛教教义的形象体现,既要遵从教义的规范,使形象与人间保持距离,具有神性,诸如“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使人望而起敬,但又不能冷若冰霜,需要带有人间气息,人才能觉得可亲可信。介于人神之间才最有魅力。“神”气太足,使人觉得可敬不可亲,难以引起共鸣。“人”间气太浓,又会冲淡佛教的严肃性,使人一望便觉得似曾相识,无遐想的余地。南北朝及唐代大多数成功之作,恰在神与人之间,所以颇具诱惑力。如龙门奉先寺,凿建于唐高宗时代,最后完成时,武则天捐助两万贯脂粉钱。这是龙门石窟造像中规模最大,整体设计最为严密,艺术水平最高的一处造像。全窟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组合,主佛卢舍那通身光座高17.14米,二菩萨高13米,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各高约10米,造成众星拱月的效果。主尊坐式,头高4米,耳长1.9米,波状发髻,面圆润丰满,眉高而长形如初月,目广长有神,目光凝视前下方。鼻直宽厚,与广额通连,山根不陷。口角微含笑意,显示出内心的宁静,胸怀博大而充满自信,给人以慈祥、亲切、崇高、稳重之感。表情含蓄,神秘莫测,似笑非笑,严肃中流露着慈祥,慈祥中又包含着威严,可亲而不可近,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威势。既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又有女性的温柔之美。这是一尊具有佛的神秘性与人世间最高主宰的无尚权威性的集合体,是神性与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主尊左边迦叶已残,右边阿难保存尚好,面目作英俊少年模样,通高10米,恭身侍立于八角束腰仰复莲座上,五官清秀、匀称,给人以文静、聪敏而又朴实笃厚之感。衣纹流畅,体态自然。

二胁侍菩萨,身光座通高13米,矮于本尊而高于二弟子,形成构图上起次变化的第一个高潮。左方菩萨立于八角形台座上,面型圆润丰颐,两眼微下视,重颐,颈有三环纹,头戴华丽的宝冠,腹饰璎络极精美。体态婀娜,端庄秀丽。右方菩萨,服饰略同,立于仰复束腰莲座上。面型略方而长,肩宽颈短,表情动作路带男性阳刚之美。

二天王、二力士,通高约10米,矮于主尊和菩萨,与二弟子差不多等高,在布局上形成第二个起伏变化。天王表情威严,力士暴怒。

主尊形象形体最为高大,坐式;其他均为立势,矮于主尊,构图呈半圆形,主尊在半圆直径的顶端,造成众星拱月的艺术效果。

九尊大像,除主尊的头与身体比例接近真人外,其他八尊均头大身小,初看似乎不合比例,甚至显得很不舒服。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考虑,从整体效果考虑,这种处理是最理想的方案。首先为了保证主尊的中心地位,胁侍均矮,如果头与身体比例都作得合乎真实,单个看合适,整体布局就会遭到破坏,看上去会使人觉得像是一个巨人坐在中央,两边围拢八名弱小的儿童,显得滑稽可笑,佛教的严肃性会随之一扫而光,教化的目的也难以达到。唐代匠师们早已考虑到这点,把主尊以外的八尊像都做成头大身小,上身与头保持适当比例,有意缩短下身,礼佛的人们跪倒在大像前仰视,会因透视造成的错觉,并不会觉得下身短。这真是“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了。我们还应考虑到,当时大像龛外是有木构建筑的,礼佛的人们必须进入窟内才能见到几尊大像,人的视线被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只能仰视,不可能站在很远的地方去看单个的比例。

从雕造手法看,主尊规整圆浑;二弟子线条简练流畅;二菩萨衣饰华丽,线条繁复多变;天王、力士则甲胄整素,体型块面分明,肌肉暴突,富有动感。

从背景处理看,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繁简互补。

2.环境与心境的结合

石窟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环境的艺术,环境不仅为石窟造像提供合适的场所,烘托造像的艺术效果及造像的感染力。石窟环境几乎无例外地都选择在远离闹市、山清水秀之处,环境本身就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与佛教绝情洗欲,向往彼岸佛国净土的主张相合拍。如敦煌莫高窟,在茫茫沙漠之中,鸣沙山下一湾溪水环绕,树木繁茂,鸟语花香,绿草如茵的绿洲,沿山开窟造像,佛国净土的幽静美丽,会给千里跋涉越过荒漠前来朝圣的信徒们以强烈的感受,好像他们真的来到另一世界。

石窟位置的选择,也会给礼佛者造成感情震动。如龙门奉先寺、宾阳中洞,凿建在龙门西山南部山腰,朝拜者需要走一段山路,到山下还须沿山坡小路攀登,才能见到造像,路途的艰辛,会加重礼佛者的虔诚,更充分地酝酿感情。想急切朝拜佛像而不能立即见面,经过跋涉攀登,造像突然出现在面前,灵魂一下子就会被征服。

石窟形制与造像的结合,也会造成一种气势,给礼佛者以感染。如云冈18、19窟,窟室模拟平面椭圆形穹隆顶的草庐形式,洞进深很小,立像高十几米,气势雄伟。礼佛者进洞只能仰视,身后无退身余地。这样就造成主尊特别高大,自己特别矮小的效果,佛的威严神秘自然会更加突出。

3.佛门等级与造像布局

佛国世界等级森严,以佛为中心。佛教教义宣传的是众生平等,但在佛教艺术形象的处理上却采取不平等的形式。佛居于中心地位,型体格外高大突出。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按等级逐渐低矮,侍立两旁,如众星拱月。

佛,佛陀的略称,按佛教教义为觉,觉包含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层意思,为佛门修行的最高果位。菩萨只具备前两项,弟子则只能做到自觉,凡夫一项也不具备。佛法无边,普度众生,神通非凡,形象也不一般,按八十种随形好的规定,对于彿,人无能见顶,故佛头顶长出一个高高的“肉髻”,“无憔悴容”,故面带慈祥之气。“刚强之人见则调伏,恐怖者见即安稳”,故佛又有威慑之气,面容中慈祥威严兼而有之。“鼻高圆直而孔不现”,故佛像鼻梁与额直通,显得智慧广大,把仅仅用于呼吸的鼻子与思维部位连在一起,成为智慧的一部分。鼻孔不现,既体现佛教教义,又保持了形体的完美。有的佛像头高数米,鼻高米余,如机械地按解剖学的要求去作,鼻底凿两个黑洞,无疑会破坏视觉美。口形对表情的影响也不小,嘴唇太薄显得轻浮,太厚觉得蠢,不薄不厚,口角微上翘,才最合理想。成功的雕像大都如此。大耳垂轮,使面部形成横宽的错觉,形体上有平稳下压之感,增强佛的严肃性。佛大多为坐式,连底座呈金字塔形。其胁侍菩萨或弟子,与主尊形成金字塔形,主尊位居塔中心,高而突出。佛背光作船形,顶如古代武将头戴的攒尖盔头,造成上升腾起之势。背光头光上雕千佛、飞天,或雕火焰纹、缠枝莲,等等。繁缛华丽的背景与圆雕形成对比,一繁一简、一粗一细,相互辉映。

菩萨,普提萨埵的略称,义为以佛道成就众生之意。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菩萨是助佛弘扬佛法的得力助手,其修行程度仅次于佛,能做到自觉和觉他。其形象在形体上低于佛而高于其他。五官较佛略小,面容较少威严之气而多含微笑,姿态也不像佛那样正襟危坐或傲然挺立,体态动势多婀娜之姿,富亲切感。

弟子是比菩萨还要低一等的弘扬佛法者,最常见的是迦叶和阿难,一老一少。在个头上要比菩萨再矮一等。其形象多带人情味。迦叶饱经风霜,皈依佛门,形象虔诚、朴实、自然。阿难年轻聪敏、英俊、巧于应变。按佛教教义,就佛而受教育者称为弟子,故弟子对佛教已有透彻理解,因此,其形象既带有常人气质又与凡人不同。

天王,力士再矮一等,性格多暴怒,精神气质与佛、菩萨、弟子的安静、平稳成对比,反衬佛的慈祥和伟大。

4.装彩与眼神

石窟造像最初都是装彩的,花花绿绿,效果强烈。以颜色区别等级,造成不同的感觉。石窟雕像的目光都比较固定,凝视一个方向。这与希腊雕像目光大都分散游离,避免死盯一处的情况恰成对比。这是由于雕像的用途不同所致。希腊雕刻大多摆在露天的公共场所,它要与四面八方来的观众“对话”,所以目光不能死盯一处。而石窟雕像被限定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无须与更多的观众“交谈”,其交谈对象就是前来礼佛者,轮流接待。要使对方感到亲切,表示愿意与之交谈,故目光不能分散,要集中在礼佛者下跪的地方,好像他在专心倾听对方的诉说。

5.象征性与艺术处理

佛教艺术是一种象征艺术。象征当然需要一种可视形象,但其更深层的含意并不能从形象本身直观地看出,而是需要就形象所暗示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意义方面去领悟。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不是形象本身,而是掩藏在它身后的暗寓意。“在早期基督教艺术中,描写着羔羊站在锡安山上,山上流出四股天堂的泉水,象征四部福音书”【123】。如果把它看做是为了表现羊、山和水,那就错了。福音书与羊、山,水没有什么內在联系,仅止借寓而已,“顾左右而言他”。

象征要求形象有较强的概括性,个性要消融在共性中。佛教形象意在引起崇奉者的崇高感,从而轻视自身,问往佛国世界。崇高是伟大心声的回响,是对被崇拜者的尊敬、迷信、不可理解。因此,佛教形象与生活原型明显有别。“无能见顶”,是象征佛陀伟大、法力无边的,诉诸可视形象,就成为佛顶长出一个类似小头的“肉髻”,凡人是不配有这种宝贝的。佛、菩萨、弟子都赤足,坐或踏莲花座,象征超脱尘世,一尘不染。佛身后有火焰纹背光,象征佛光普照。菩萨、弟子身后只有头光而无身光,以示修行程度的差别。佛教教义的宣传,是通过艺术形象群体组合来完成的,处理手法按形象等级区别对待。主尊一般大、厚、平、稳:个体大、形体厚、表面平、形式稳,与其严肃的表情相一致。而菩萨、弟子一般小、薄、圆、动:个体小,形体薄,表面圆,体态富动感,与其轻松的表情相统一。这样构成主次分明、动静相间的整体,取得感化人心的效果。

我国石窟艺术尽管时间不同、地域不同,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

原载《百科知识》1989年第6期,第19页

同类推荐
  • 古兵器、乐器鉴赏及收藏

    古兵器、乐器鉴赏及收藏

    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工艺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工艺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娱乐可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使与受者喜悦,并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很显然,这种定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剧、各种比赛和游戏、音乐舞蹈表演和欣赏等等。
  • 李元鼎诗文墨迹散拾

    李元鼎诗文墨迹散拾

    本书内容包括:李元鼎生平简介,诗作部分,碑铭、传记文,书信,书法、墨迹及其他,纪念李元鼎的诗文、墨迹及其他。
  • 世界民俗艺术(下)

    世界民俗艺术(下)

    本套《世界艺术史话》,包括了对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电影等最主要的艺术门类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探讨。这套书既力求准确而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又注重突出重点事件、人物和作品,希望能反映当前的学科发展水准,体现最近的研究成果。文字上力求通俗、生动、晓畅,又强调对作品要有较好的艺术分析和准确的评价,全书因而兼具系统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为增强可读性,每本书按照历史顺序提供了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图像资料一百余幅,以收图文并茂之效。同时,虽定位为普及性的大众入门读物,编写者也很注重学术性,对每一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在历史分期叙述的大框架下,力求不但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演变交代清楚,而且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要给予重点介绍和分析。
  • 寻访莆仙红砖厝文字

    寻访莆仙红砖厝文字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莆仙地区多姿多彩的民居样式,根据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古民居进行梳理,进而总结不同地区古民居的特点。其中不仅有对建筑风格和建筑格局的整体描述,也有对雕工、彩饰、门窗甚至楹联等细节的详细介绍。
热门推荐
  • 凤舞江山鬼医王妃狠嚣张

    凤舞江山鬼医王妃狠嚣张

    一朝身死,自带神奇宝贝似的系统卷席古代。姐姐?太恶毒她不要。父亲?太无情她不要。王爷?太给力她……“王爷,王妃休书一封!”无辜小厮被狠狠掀翻。“王爷,王妃把皇宫拆了!”他面不改色,“她受伤没?”
  • 致韩青春

    致韩青春

    从小怀揣着韩星梦的韩彬,来到韩国,遇到了几个跟他身世,梦想出奇的相同的年轻人,他们一起合宿;一起上学;一起练习;一起出道,还有了自己的爱情。他们的青春不迷茫!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叙神助

    叙神助

    神,真的存在吗?当时间的灰烬覆满历史,点点火星下残存着文明的印记,人们总能找寻到一个时代的英雄。他们的精神被后世传唱,代代史书歌颂其丰功伟绩。信仰之存,皆可成神。
  • 楚乔传燕楚续写心甘情愿

    楚乔传燕楚续写心甘情愿

    她从战火中走出,却在青海的人心浮沉中长大。后来满手鲜血的楚乔才明白,有些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曾经燕北的那个人,她或许从不曾懂得。都说帝王无情,只是不知江山之重。不是他不信任她,只是她不懂政治。阿楚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却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可是军政何曾分过家?他太清楚,政治棋局中,她那样的人,迟早会送了性命。可是当她质问的时候,他却没有办法告诉她。不是他不记得她的信仰和理想,只是他知道她接受不了实现一个违背天下贵族的理想和信仰的代价。后来,他被困在黄金宝座上孤家寡人,她已经不在,他废除了大燕的奴隶制,用行动默默告诉她,他不曾忘记。重来一次,他们是否能殊途同归?
  • 重生之纨绔废材要逆天

    重生之纨绔废材要逆天

    徐梦梦是个吨位大、品味差的宅女,不料因为胡乱的砸了五角钱却换来一场穿越。穿越套路多,一件一件赶紧套。不料,从一开始她就被人所利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一次,她决定逆天为王,不再为人所摆弄。PS:女主魂穿两次,一次是在郭好好身上,另一次是在宋弋阳身上。此文慢热慢热……
  • 握瑾怀予

    握瑾怀予

    林怀予和乔瑾从小到大,俩人就没登对过。乔瑾是个自卑矮胖的姑娘,而林怀予是自信优秀别人家的孩子。“林怀予,你可以对其他女孩子温柔,为什么不这样对我?”“……”傻瓜,因为你和别人不同啊。这是作者自己的真实故事,也是我与X先生的青梅竹马的故事。
  • 龙公主的亲亲美王子

    龙公主的亲亲美王子

    谁不想有一个王子陪在自己身边呢?谁不喜欢有一个高富帅的男孩陪在自己身边呢?18年前的空白,所以舍不得那一缕温柔;因为珍惜那一份暖暖的关心,所以舍不得丢下那一份眷顾;伤了的心还可以再补回去吗?碎了的心可以黏在一起吗?
  • 洪荒之武道

    洪荒之武道

    穿越本是喜事,可惜他偏偏来到了原始部落。不能凭借历史知识混个功名,只能过群居的野人生活。蛮荒之地多凶兽邪灵,唯有不停地战斗,修炼万古不灭的通天大道!
  • 猎物别跑

    猎物别跑

    少年穿越异界,复生在一个同名同姓的小男孩身上,从此开启一路传奇。”你有神丹,我有系统。你有神器,我有系统,你有神级功法,我还是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