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72400000023

第23章 参考文献

一、史料类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

[2](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

[3](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

[4](宋)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

[5](元)脱脱.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

[6](明)宋濂.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

[7](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

[8](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8.

[9]明实录.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0]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11]傅维麟.明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38—40).

[12]元典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263—264).

[13]李东阳等.明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617—618).

[14]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

[15]龙文彬.明会要.中华书局,1956.

[16]范钦.嘉靖事例.明抄本.

[17]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北京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本(52—53).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18]袁黄.宝坻政书.北京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本(48).

[19]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620—625).

[20]清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21]吏部职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258).

[22]慧中.钦定台规.四库未收书辑刊本(2/126).

[23]汪砢玉.古今鹾略.北京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本(58).

[24]朱廷立.盐政志.北京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本(58).

[25](乾隆)长芦盐法志.写本.

[26](雍正)新修长芦盐法志.雍正四年序刊本.

[27](嘉庆)长芦盐法志.北京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本(57).

[28]王定安.重修两淮盐法志.续修四库全书本(842—845).

[29]王守基.盐法议略.丛书集成新编本(26).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30]周庆云.盐法通志.一九二八年鸿宝斋排印本.

[31]吴亮.万历疏钞.续修四库全书本(468—469).

[32]毕自严.度支奏议.续修四库全书本(483—490).

[33]陈子龙,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影印本.

[34]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16—425).

[35]葛世浚.皇朝经世文续编.清光绪石印本.

[36]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续修四库全书本(495—497).

[37](康熙)天津卫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本.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38](乾隆)天津县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本.

[39](道光)津门保甲图说.天津通志旧志点校本.

[40](同治)续天津县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本.

[41](民国)天津县新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本.

[42](民国)天津政俗沿革记.天津通志旧志点校本.

[43](民国)天津志略.天津通志旧志点校本.

[44](民国)志余随笔.天津通志旧志点校本.

[45]津门精华实录.南开大学静电复印本.

[46](乾隆)天津府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本.

[47](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本.

[48](乾隆)宝坻县志.清乾隆十年刻本.

[49](乾隆)武清县志.清乾隆七年刻本.

[50](光绪)武清县志.清光绪七年稿本.

[51](乾隆)宁河县志.清乾隆四十四年刻本.

[52](光绪)宁河县志.清光绪六年刻本.

[53]宁河乡土志.乡土志抄稿本选编.北京:线装书局,2002.

[54](民国)静海县志.中国方志丛书本(140).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三年铅印版.

[55](民国)蓟县志.民国三十三年排印本.

[56](民国)杨柳青小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本.

[57](民国)沧县志.中国方志丛书本(143).

[58](民国)盐山新志.中国方志丛书本(496).

[59](嘉靖)河间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1.

[60](乾隆)河间府志.中共河间县委县人民政府1984年复制本.

[61](光绪)顺天府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62](康熙)畿辅通志.近卫本.

[63](雍正)畿辅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504—506).

[64](雍正)河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535—538).

[65](雍正)八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664—671).

[66]李贤等.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72—473).

[67](嘉庆)大清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本(613).

[68]顾炎武.肇域志.续修四库全书本(586—595).

[69]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70]王恽.秋涧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200—1201).

[71]丘浚.大学衍义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12—713).

[72]李东阳.怀麓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250).

[73]章潢.图书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968—972).

[74]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

[75]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

[76]宋应星.天工开物.续修四库全书本(1115).

[77](明)刘斯洁.太仓考.万历刻本.

[78]徐光启.徐光启集.王重民辑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3.

[79]胡应麟.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290).

[80]陈仁锡.无梦园初集.续修四库全书本(1381—1383).

[81]余继登.典故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1.

[82]杨嗣昌.杨文弱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1372—1373).

[83]谈迁.枣林杂俎.中华书局,2006.

[84]冯从吾.少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293).

[85]袁黄.了凡杂记.国家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本(80).

[86]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

[87]汪沆.津门杂事诗.梓里联珠集本(华鼎元辑,张仲点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88]蒋诗.沽河杂咏.梓里联珠集本.

[89]樊彬.津门小令.梓里联珠集本.

[90]崔旭.津门百咏.梓里联珠集本.

[91]华鼎元.津门征迹诗.梓里联珠集本.

[92]华鼎元.津门征献诗.光绪十二年刻本.

[93]査慎行.得树楼杂钞.民国适园丛书本.

[94]查为仁.莲坡诗话.续修四库全书本(1701).

[95]金至元.芸书阁剩稿.民国二十一年天津金氏排印本.

[96]金玉冈.黄竹山房诗钞.民国二十一年天津金氏排印本.

[97]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光绪刻本.

[98]毕自严.石隐园藏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293).

[99]卢见曾.雅雨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1423).

[100]卢见曾.国朝山左诗钞.乾隆二十三年雅雨堂刻本.

[101]钱陈群.香树斋诗集.乾隆间刊本.

[102]杭世骏.道古堂全集.光绪十四年振绮堂刊本.

[103]鲁之裕.式馨堂文集.乾隆刻本.

[104]厉鹗.樊榭山房集(诗二十卷,文十卷).乾隆四年刻本.

[105]李绂.穆堂初稿.乾隆九年刻本.

[106]李绂.穆堂别稿.乾隆十三年刻本.

[107]万光泰.柘坡居士集.乾隆二十一年刊本.

[108]吴雯.莲洋诗抄.乾隆三十二年刊本.

[109]吴雯.莲洋集.乾隆三十九年张体乾刻本.

[110]陈兆.紫竹山房诗集.乾隆刻本.

[111]法式善.存素堂诗初集录存.续修四库全书本(1476).

[112]张泰交.受祜堂集.康熙四十五年刻本.

[113]汪士鋐.秋泉居士集.四库未收书辑刊本(8/19).

[114]叶绍本.白鹤山房诗钞.道光七年桂林使廨刻本.

[115]沈兆沄.织帘书屋诗抄.咸丰二年刊本.

[116]华长卿.梅庄诗抄.续修四库全书本(1533).

[117]查礼.铜鼓书堂遗稿.续修四库全书本(1431).

[118]查嗣瑮.査浦诗抄.康熙六十一年精刻本.

[119]崔旭、梅成栋.燕南二俊诗抄.嘉道间刊本.

[120]王昶.春融堂集.嘉庆十二年塾南书社刊本.

[121]王昶.湖海诗传.续修四库全书本(1625—1626).

[122]王昶.湖海文传.续修四库全书本(1668—1669).

[123]郭师泰.津门古文所见录.道光十二年刊本.

[124]沈涛.柴辟亭诗集.道光二十二年刊本.

[125]王敬熙.莲品诗钞.咸丰三年序刊本.

[126]杨光仪.碧琅玕馆诗钞.同治十三年刻本.

[127]梅成栋.津门诗钞.清稿本.

[128]王守恂,金钺.津门文钞.民国九年天津金氏刊本.

[129]何秋涛.津门客话.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130]张焘.津门杂记.笔记小说大观第24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84.

[131]高凌雯.天津诗人小集十二种.民国二十五年天津金氏刊本.

[132]金钺.屏庐文稿.民国三十一年天津金氏刊本.

[133]姚承恩.朗山诗草.民国间铅印本.

[134]姚承丰.稔斋诗草.民国十一年上海书局排印本.

[135]金铨.善吾庐诗存.民国九年刊本.

[136]赵翼.廿二史札记.王树民校校证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7]金安清.水窗春呓.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8]王履泰.畿辅安澜志.续修四库全书本(848—849).

[139]沈家本.枕碧楼偶存稿.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87.

[140]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清代传记丛刊本.台北:明文书局,1985.

[141]李放.皇清书史.清代传记丛刊本.

二、学术著作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塘沽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塘沽文史资料辑.内部发行.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汉沽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汉沽文史资料.内部发行.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宝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宝坻文史资料选辑.内部发行.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宁河文史资料.内部发行.

[6]万新平主编.天津社会科学年鉴.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7]左树珍.中国盐政史.北平盐务学校,民国11年(1922).

[8]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

[9]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0]曾仰丰.中国盐政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4.

[11]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2]万新平,濮文起.天津史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3]冯骥才.话说天津卫.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14]卞僧慧主编.天津史地知识.天津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1987.

[15]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组.天津简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16]来新夏.天津近代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17]陈锋.清代盐政与盐税.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18]郭蕴静主编.天津古代城市发展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19]孙大干.天津经济史话.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20]津门胜迹编委会.津门胜迹.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21]天津城市建设丛书编委会天津古代建筑编写组.天津古代建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9.

[22]丁緜孙.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23]李三谋.明清财政史新探.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0.

[24]刘国良编著.中国工业史(古代卷).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5]刘鉴唐,焦玮主编.津门谈古.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26]汉沽盐场场志编纂委员会.长芦汉沽盐场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27]长芦场志编修委员会.长芦盐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28]杨大辛.津沽絮语.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

[29]南炳文,高洪钧,王鸿涛著.天津古代人物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30]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1]刘淼.明代盐业经济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

[32]姜守鹏.明清北方市场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3]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4]王翁如.天津地名杂谈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35]张树明主编.天津土地开发历史图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36]关文斌.文明曙光——近代天津盐商与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37]郭长久主编.话说估衣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38]章用秀.天津地域与津沽文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39]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三联书店,2001.

[40]张小也.清代私盐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1]朱正海.盐商与扬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42]高艳林.天津人口研究(1404—1949).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43]张利民.解读天津六百年.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4]林文勋,黄纯艳等著.中国古代专卖制度与商品经济.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45]罗澍伟.天津的名门世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46]张建星主编.城市细节与言行——天津600年.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47]天津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编著.天津通鉴.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48]萧国亮.独特的“食货”之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9]杨强.北洋之利——古代渤黄海区域的海洋经济.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50]韩嘉谷.天津古史寻绎.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51]项怀诚主编,陈光焱著.中国财政通史(明代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2]项怀诚主编,陈光焱著.中国财政通史(清代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3]南炳文.明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2007.

[54]王毓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5]王仁湘,张征雁.中国滋味:盐与文明.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

三、学术论文

[1]邢润川.关于长芦区晒法制盐的来源.化学通报,1977(5).

[2]张仲.天津市区的历史变迁.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2).

[3]徐泓.明代的私盐.明史研究论丛,吴智和主编,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525~592.

[4]徐景星.长芦盐务与天津盐商.天津史研究,1983(1).

[5]刘幼铮.春秋战国时期天津地区沿革考.天津社会科学,1983(2).

[6]林永匡.清初的长芦运司盐政.河北学刊,1983(3).

[7]林永匡.乾隆帝与官吏对盐商额外盘剥剖析.社会科学辑刊,1984(3).

[8]叶秀云.清代长芦盐运使司及其所属机构.天津史研究,1985(1).

[9]田兆民.清代天津的书院.天津史志,1985(2).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道光年间长芦参课及拨补亏欠史料.历史档案,1985(2).

[11]王翁儒.谈天津的明清园林.天津史研究,1986(1).

[12]王玲.北京地位变迁与天津历史发展.天津社会科学,1986(1).

[13]赵沛霖.天津清代诗人生卒年考索.天津师大学报,1986(1).

[14]张增元.天津盐商一窥.天津史研究,1986(2).

[15]林永匡,王熹.清代长芦盐商与内务府.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2).

[16]林纯业.清前期天津商业的发展.天津史志,1986(2).

[17]靳怀义.天津海盐“废煎为晒”年考.天津史志,1986(4).

[18]赵毅.明代盐业生产关系的变革.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19]靳怀义.天津灶户社会地位的变化.天津史志,1987(4).

[20]林纯业.清代前期天津商品经济的发展.天津社会科学,1987(4).

[21]郭蕴静.清代天津商业城市的形成初探.天津社会科学,1987(4).

[2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顺治年间长芦盐政题本》(上、下),1988(1)(2).

[23]范丽珠.清代天津文化刍议.天津社会科学,1988(1).

[24]宋良曦.中国盐业行业偶像与神祇.盐业史研究,1988(2).

[25]刘淼.明代海盐制法考.盐业史研究,1988(4).

[26]张增元.明朝对天津盐业的管理.天津社会科学,1988(5).

[27]吴奇衍.从档案看清前期长芦官盐商的若干问题.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上),中华书局.1988.

[28]李克毅.清代盐商与帑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2).

[2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十二年各地行盐征课题本(上、下).历史档案,1989(2)、(3).

[30]罗澍伟.中国城市的历史发展与天津在中国城市史上的地位.天津社会科学,1989(6).

[31]缪志明.清代天津文人生卒年考.天津史志,1990(4).

[32]李克毅.清代的盐官与盐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4).

[33]芮和林.“芦盐”的由来及其演变.盐业史研究,1991(1).

[34]夏维中,张华.嘉庆十七年长芦盐砝舞弊案初探.盐业史研究,1991(2).

[35]刘淼.明代灶课研究.盐业史研究,1991(2).

[36]阎承遵.长芦盐场沿革概述.盐业史研究,1991(3).

[37]赵毅.略论地方史与地方志的关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38]刘淼.明朝灶户的户役.盐业史研究,1992(2).

[39]孟庆斌.长芦盐业史述略.河北学刊,1992(4).

[40]张绍祖.天津历史文化的坐标——水西庄.城市,1993(1).

[41]刘淼.明朝官收盐制考析.盐业史研究,1993(2).

[42]佐伯富.盐和中国社会.参见《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六),北京:中华书局1993.

[43]黄启臣,黄国信.清代两广盐区私盐贩运方式及其特点.盐业史研究,1994(1).

[44]芮和林.浅析乾隆时期长芦盐商走向衰落的原因.盐业史研究,1994(4).

[45]高树林.元朝盐茶酒醋课研究.河北大学学报,1995(3).

[46]王翁如.安氏父子助捐重修天津城.历史教学,1995(4).

[47]刘洪升.古代长芦食盐产地初考.盐业史研究,1995(4).

[48]郭正忠.金代的盐使司与分司体制.中国史研究,1996(4).

[49]高树林.元朝盐户研究.中国史研究,1996(4).

[50]崔粲.关于充分发挥地方史特有社会功能的思考.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1).

[51]徐永志.明清政府与天津社会经济变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4).

[52]马新.榷盐与私盐贩的盛行.盐业史研究,1999(4).

[53]李三谋,李震.明代前中期盐政管理之困扰.盐业史研究,2000(1).

[54]南开区档案馆.长芦育婴堂档案史料选.天津档案史料,2000(2).

[55]芮和林.勤政清廉的长芦巡盐御史——莽鹄立.盐业史研究,2000(4).

[56]朱文根.地方史研究在国史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4).

[57]王玉华.对深化区域性地方史研究的思考.枣庄师专学报,2001(1).

[5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年间查办长芦盐商王至德父子亏欠帑银案.历史档案,2001(2).

[59]赵耀双.天津近代民间消防组织——水会.民俗研究,2003(3).

[60]史继刚.中国古代私盐的产生和发展.盐业史研究,2003(4).

[61]谭汝为.天津地名的文化透析.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62]张绍祖.天津城垣沿革记.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63]何亚莉.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盐业史研究综述.盐业史研究,2004(2).

[64]吴海波、李曦.清政府对私盐的防范和打击——以江西为例.盐业史研究,2005(1).

[65]吴海波.清代国家生息资本——盐业帑本考.晋阳学刊,2005(2).

[66]刘淼.明代国家与民间资本的联系:开中盐粮的比价关系研究.盐业史研究,2005(2).

[67]刘洪升.试论明清长芦盐业重心的北移.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68]李珂.明代盐政经济的剥削机制及其形式上的演变.历史档案,2005(3).

[69]谭汝为.从地名解读天津地域文化.辽东学院学报,2005(4).

[70]叶舟.民国以来国内地方史研究综述.中国地方志,2005(8).

[71]李三谋.明代食盐贸易与边防边垦.盐业史研究,2006(1).

[72]何峰.明清淮南盐区盐场大使的设置、职责及其与州县官的关系.盐业史研究,2006(1).

[73]王兆祥.天津盐商与天津园林建筑.住宅文化,2006(3).

[74]吴海波.清代盐业史料述略.盐业史研究,2006(3).

[75]曹金发,董杰.一把双刃剑——试析清代两淮私盐社会影响的双重性.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3).

[76]宋美云.天津山西会馆撷录.山西档案,2006(4).

[77]纪丽真.清代山东私盐问题研究.理论学刊,2006(6).

[78]吴海波,李曦.清代盐商与官僚资本述略.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79]原祖杰.清代的天津商人与社区认同.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80]朱霞.私盐、国家垄断与民间权力——以云南诺邓井的私盐问题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81]张丹丹.清朝私盐贩运的影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82]展龙.明清以来天津古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城市史研究(第24辑),2007.

[83]杨理连.天津在明朝抗倭援朝战争中的作用分析.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84]吉成名.元代食盐产地研究.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6).

同类推荐
  • 唐朝好医生

    唐朝好医生

    王平安,现代中医世家的子弟,一次偶然机遇下,他的灵魂穿越到了唐朝,那个中华医学大放光彩,同时开始向世界传播的辉煌时代……---------------中华传统医学博大精深,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依靠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华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 秦国帝王

    秦国帝王

    研究生扶苏在图书馆看到始皇帝霸气的话语热血沸腾!始皇帝: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化身龙魂,佑我华夏永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谁知从图书馆回家路上走路摔倒而亡!!!醒来后发现自己成为始皇帝的公子扶苏?且看现代人如何玩转古代…ps:架空历史。
  • 大宋布衣宰相

    大宋布衣宰相

    这一部群穿大戏。一条主线,一个预知天机的少年,接二连三的奇遇,遇到的几个人,思想超前,精明异常,从暗自各为其主,到互相猜忌的合作,不时也会互相倾轧,最后才知道每个人身后的真相……尊重历史,歪传不丢逻辑,爱恨情仇,得宝获美,权力争斗,新旧设备发明,无国界无民族的商战,谍战,男主从底层平步青云,富甲天下之后,守护正统,颠覆正统,恢复正统,和不一起来的另外几个小伙伴,一起玩坏大宋,收藏我,一部旷世大戏正在为你展开。经得起考究的历史,稳步展开的情节,都需要你的耐心,信任,还有让妹纸最激动的收藏,推荐,推荐我的另一本群穿新书《河北王》一本男人们的铁血碰撞。
  • 心中有寺

    心中有寺

    一道圣旨把几名天赋各异的少年少女带到京都...中洲三国的割据战就此开启。身傍无才多磨难,心中有寺少烦忧……
  • 隋鹿

    隋鹿

    大业末年,一代暴君杨广醉心美女楼台,朝纲不振,义军四起。枭雄之辈,野心勃勃,即便走不出个龙虎步,也非要下一盘珍珑棋。是时,中原浩劫,尸骨堆山码海,将军剑出鞘,谋士论今朝,恨不能一举定乾坤,重换了日月,扬其自家大旗。也就在大隋最危急关头,穿越的杨侑来了,在命运的安排下,他成了隋炀帝的孙子,显贵的代王。为了自己不短命,不得不肩负起兴隋的重任。内收贤士,外抗敌贼,再造大隋盛世之景。
热门推荐
  • 混入仙界做高管

    混入仙界做高管

    落魄宅男变身仙界高管,别人出国我出界。太上老君:我和铁扇公主的事,您老可不可以……。牛魔王哭诉道:是紫霞仙子先动的……情!自从做了仙界高管,腰也不酸腿也不疼了,一口气爬上九重天。嫦娥:帅哥,我喜欢上你了怎么办?“日后再说。”
  • 梦入香江之1978

    梦入香江之1978

    其实就是2020年的浙江“张绍华”穿越为1978年的香港“张绍华”之后进行的赚钱,恋爱,打脸等等的俗套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漫威之永恒之神

    漫威之永恒之神

    删书ing,删书ing,删书ing,删书ing,删书ing
  • 启迪世界的100部文学作品(下)(破解人类文明之谜)

    启迪世界的100部文学作品(下)(破解人类文明之谜)

    往事越千年,几经沧海桑田,多少文学著作依旧影响着现今的人了?且听情人轻诉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时的动人;品味古希腊人的智慧结晶;看那悲喜剧间的悲欢离合……读《启迪世界的100部文学作品》,从精彩的篇章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
  • 师父在上

    师父在上

    拜入最强凡仙云轻门下,成为唯一弟子,萧潇以为自己就是被开了金手指的修仙文女主了。可是随着情节的展开,怎么剧情越跑越偏了?萌宠、仙宝、美男……神马的,文风怎么都有些不对?确定不是暗黑文?确定这是仙侠文?废话,这么欢脱温馨的,当然是充满正能量和满满爱意的仙侠文啦!其它什么的,都是悬念悬念,哈哈哈哈~(被pia走)
  • 东堡旧事

    东堡旧事

    生活在俗世中,你是否记得童年的你见过的人和事?形形色色,色彩斑斓的故事在脑中回荡不散,我记得我的那个童年,也记得当年见过的生活。
  • 快穿之妲己的魅惑

    快穿之妲己的魅惑

    本文无男主!无男主!无男主!快穿我叫苏妲己,你们可以叫我妲己,我呢是一个来自29世纪的渣女,其实也不是没有心只是对一个男人一开始是喜欢的,可是爱情的保鲜期比常人快一点。就这样一直在交男朋友……甩掉……中度过,可是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莫名其妙被车撞,继而又莫名其妙穿越到古代的一个叫妲己的狐妖身上,我是苏妲己,那个恶毒可怖的渣女,那个喜欢玩弄男人心的渣女,是男人就不可能不喜欢我! 对纣王动心???我想这可能并不是动心叭,人毕竟也不可能没有感情,和他相处这么久对他多少有点情,即使不是男女的,就像是养在身边的一条狗,养久了也不会没有感情,可惜她看走了眼,那不过是只虚伪至极的白眼狼!
  • 倾姿天下

    倾姿天下

    她,绝世之姿,倾世天下,受人算计,穿越时空,开始一段新的人生。“倾儿,这江山我们一起守,万里山川,景秀风光,我们一起看,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