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61500000028

第28章 从“匈牙利事件”、阿尔及利亚战争到“五月风暴”(6)

——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知识分子

六 知识分子与1968年“五月风暴”

1968年的“五月风暴”,可以说是战后法国历史上和大革命的情势最为相似的事件。短短一个月之内,一场大学校园内学生针对校方的抗议活动,引发了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蔓延到全社会。首先是法国高等教育完全瘫痪,紧接着社会各阶层都卷入罢工浪潮,正常社会生活几乎停止,最后,蓬皮杜政府在各派反对力量围攻下陷入危机,戴高乐神秘失踪。而这一切又在戴高乐的广播讲话后戛然而止,社会政治生活又恢复了正常运作。

在事件发展的进程中,法国知识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高度政治化的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组织了以“三·二二运动”(Le Mouve-menTdu 22 mars)、“革命共产主义青年”(Jeunesse Conuuniste Révolutionnarie)、“马克思列宁主义青年”(Jeunesse Marxiste eTLénine)等极左派学生组织,直接引发了“五月风暴”。事件爆发之后,以萨特为代表的知识界主流力量对学生运动采取了支持的态度,并且积极投身于抗议的行列之中。事件后期,各文化部门也举行了罢工,和其他部门的罢工相呼应,将“五月风暴”推进到社会危机的阶段。鉴于这一时期在战后法国知识分子史上非常重要,颇有必要详加探讨。

在我国,这一于1968年5月发生在法国的事件多被称之为“五月风暴”。众所周知,“五月风暴”的斗争之火首先是在大学里点燃的。是年3月22日,警方在巴黎逮捕了6名被怀疑因反对越南战争而向美国在法产业投掷炸弹的学生,引起了巴黎大学农泰尔文学院(今巴黎第十大学)学生的广泛抗议。就在当天,在社会学系三年级德裔犹太学生丹尼尔·科恩-邦迪(DanieLCohn-Bendit)【104】的鼓动下,142名学生占领了学院的行政大楼,并发表《142人宣言》。“三·二二运动”揭开了“五月风暴”的序幕。【105】5月2日,由于以科恩-邦迪为首的几十个极左派大学生强行阻止政治观点右倾的法国著名史学勒内·雷蒙(René Rémond)【106】教授上课,政府下令关闭该学院。次日,巴黎大学学生开会,抗议当局镇压学生运动。许多其他大学的学生(包括农泰尔文学院的学生)涌向索邦校园参加集会。巴黎大学校长害怕发生骚动,请来警察驱散校园里的学生。双方展开激烈的搏斗,许多学生被捕,巴黎大学宣布关闭。然而,学生们并没有屈服,他们走上街头举行抗议示威。运动由大学扩展到公立中学。5月10日,学生们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要求巴黎大学复课,释放被捕学生,警察撤出拉丁区。夜间,学生们筑起街垒,和警察发生激烈冲突,不少学生被捕入狱。这一夜被称为“第一个街垒之夜”。5月中旬,冲突从大学生转向社会,斗争出现高潮。5月13日,法国工人举行全国总罢工,声援巴黎大学生。是日,工人、学生、教师等共80万人在巴黎举行了法国自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群众性游行。在短短的四五天中,全国总计有1000万人参加斗争。整个法国处于瘫痪。工厂停工,商店罢市,银行、邮局关门,通讯中断,交通停顿,甚至连法新社、法国广播电视公司的职工也加入了罢工的行列。5月24日,在戴高乐发表广播讲话之后,对讲话内容颇感失望的人们又走上街头和防暴警察发生激烈冲突,出现了第二次流血的“街垒之夜”。同时,社会危机公开发展成为政治危机。不少政治派别均试图取戴高乐政权而代之。5月底,一度神秘“失踪”的戴高乐在得到军方人士的支持保证后,采取强硬对策,“五月风暴”逐渐平息。

“五月风暴”是第五共和国潜在危机的总爆发。在这场表面上看似突如其来的事件中,法国的各派知识分子,尤其是左翼知识分子照例作出了自己的反应。

萨特从一开始就完全支持学生运动。5月8日,萨特与波伏瓦等人发表宣言,号召所有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在道义上和物质上支持大学生和教师们发起的斗争运动”。5月10 日,他又同列斐伏尔、拉康、安德列·高兹(André Gorz)【107】、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等人发表宣言,向“用一切手段摆脱异化秩序的大学生们”致敬,认为这场学生抗议运动是要努力避免社会的“异化了的制度”,而不只是涉及大学改革。5月12日,萨特在接受卢森堡电台采访时,态度鲜明地表示:“在我们这些畸形的西方国家,左派唯一的反抗力量只有学生,我希望不久后能变成全体青年。这种反抗的力量是强烈的,因为左派从根本上讲具有强大的力量,既然人们用暴力对待它,那它出来还击没有其他选择……青年人具有共同的特征,我们为他们提供的社会,已经是一个完全破产的社会。对他们来说,真正的问题在于,找到把自己斗争与劳动阶级的斗争整合起来的方法,虽然动机不尽相同,但其实双方从事的却是同种性质的斗争。”【108】

5月20日,应“大学生文化风潮中心”之邀,萨特亲自来到索邦,向学生们发表演讲。由于前来听萨特发表演讲的学生实在太多,宽敞的阶梯教室早已挤得水泄不通,组织者只得在广场上架设高音喇叭。同日,萨特还会见并鼓励科恩-邦迪说:“你们(比工人阶级)更有想象力。我们在索邦墙上的标语口号中可以看出你们的方式。你们创造了一些东西,令人吃惊,非常有震撼力。它拒绝我们今日社会所曾做过的每一件事情。我将它称之为可能性的延伸。”【109】

“五月风暴”最使萨特感到振奋的是,一度失势的存在主义竟在“五月风暴”过程中重新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而萨特早在8年以前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也被说成是惊人地预示了“五月风暴”中发生的许多事情。显然,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萨特在此时期被推崇为造反青年的精神导师,而萨特式的存在主义亦被奉为指导青年造反活动的思想理论基础。

“五月风暴”过后,萨特还在不断尝试用自己的哲学思想总结这场运动。1969年,他在会见记者时指出,“五月风暴”告诉人们,革命在发达社会内有可能爆发。他认为“五月风暴”缺乏一个能指导革命同时又不窒息其成员的创造性的政党的领导,这是一场没有政治革命的文化革命,所以,它必然失败。然而,正是通过反对异化和要求自治的斗争,它揭示了发达社会的矛盾和局限性。萨特后来在《七十岁自画像》中又总结道:“‘五月风暴’是第一个暂时实现了某种与自由相近的东西的大规模社会运动,从这一点出发,这个运动曾努力探求什么是行动中的自由。”萨特甚至也深信“五月风暴”及其结果是对他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提出的自由学说的某种确证。“归根结底,在街垒上造成六八年五月事件的那些人要求的是什么呢?他们什么也不要,至少不要求政府可以让给他们的任何明确的东西。这就是说,他们要求一切:要求自由。他们不要求政权,他们没有试图夺取政权,因为今天对于他们,对于我们来说,需要消灭的是使得行政权力成为可能的那个社会结构本身。”【110】

在“五月风暴”中,一度对政治有所厌倦的法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重新政治化。像拉康的女儿、毛主义左翼无产阶级运动的主要代表朱迪丝·米勒(Judithe Miller)等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在事件中都极为活跃。与此同时,法国的结构主义在取代存在主义方面受到了重创。由于结构主义力图以结构取代个人,以知命知足取代对自由的追求,以“中庸之道”取代革命斗争,以热衷于纯理论思辨取代社会实践,因此,就政治维度而言,它是一种保守的世界观。所以,当着革命风暴到来的时候,它就必然让位给政治上呈激进主义的存在主义。

对此,列维-斯特劳斯曾经悲观地把“五月风暴”看作是结构主义的丧钟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他说,“在1955年至1968年期间,出现了一次大浪潮,被称为结构主义的思潮成为时髦的东西。后来,显然是由于1968年的一系列事件,厌倦之感继之而起。”他在1969年12月31日的《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上写道:“在法国,你知道,结构主义不再时髦了,一切客观性都被抛弃了,青年人的立场符合于萨特的立场。”【111】

在“五月风暴”期间,雷蒙·阿隆扮演的角色有如“面对1848年革命的托克维尔”,头脑清醒,判断准确,见解深刻。他先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许多相关的评论文章,继而又出版了一本与此有关的著作《难觅的革命》(LaRévolutioNi NTr o u Vab Le)【112】。在《难觅的革命》中,阿隆首先对引发了这场大动乱的大学危机进行了剖析。阿隆认为,这场大学危机既是大学生人数激增引起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危机,又是法国“失望的公民”和“不屑一顾的治国者”之间愈来愈脱离所造成的消费文明的危机。阿隆虽未排除“五月事件”最终会促成具有积极意义的改革的可能性,但他对“假革命”进行了严厉谴责,尤其是指责某些人以意识形态的演说替代切实可行的政治计划。由于阿隆在著述中多次对极端自由的社会或大学的梦想提出异议,反复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颠覆手段,再三指出学生参加管理学校该有限度,使他招来了介入最深、狂热性最强的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恼恨。狂热的大学生们立即把阿隆归入“名教授和保守派”的阵营,并将其称为“反动的化身”。此时已完全被一些激进的青年记者和编辑控制的《世界报》上甚至还转载了一份学生的声明,禁止阿隆继续在巴黎大学授课。不仅如此,当时的大学生们还喊出了“宁愿与萨特走向谬误,也不同阿隆共享真理”的口号。【113】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阿隆此时受到的最猛烈的攻击来自萨特,后者在1968年6月19日出版的《新观察家》周刊上发表了题为《雷蒙·阿隆的巴士底狱》的文章,对自己的老对头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当日趋衰老的阿隆无限期地向学生重复1939年战争前写的博士论文中的观点,而听众不能对他进行任何批评时,他行使的是真正的权利,但该权利肯定不以名副其实的学问为基础……我敢打赌雷蒙·阿隆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因此在我看来他不配当教师。他显然不是唯一这样的人,但我不得不谈论他,因为最近他写了很多文章。”【114】在该文的结尾处,萨特甚至这样写道:“这意味着人们不再像阿隆那样认为,在办公桌后面独自思索——30年来思索同一件事——是智力的训练。这尤其意味着每位教师同意被受教育者评判和怀疑,心里想:‘他们看见我一丝不挂。’这对他很难堪,但如果他想恢复教书的资格,就必须过这一关。既然全法国的人都看到戴高乐一丝不挂,那么也必须让大学生看到雷蒙·阿隆一丝不挂,等他同意受到怀疑,再把衣服还给他。”【115】

“五月风暴”发生时,福柯正在突尼斯任教。但他对事态的发展仍极为关注,并且通过其同性恋伴侣、在“五月风暴”中异常活跃的德菲尔在电话中的通报,及时地了解了事态的发展。尽管如此,福柯还是为自己不在现场而感到遗憾。当《新观察家》周刊的主编让·丹尼尔(JeaNDaniel)拜访他时,惊异地发现曾经对“自由”之类的口号持悲观态度的福柯居然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是“政治、现实、今天”。福柯认为,农泰尔文学院的骚乱实际上宣布了一场“日常生活革命”。当他在“五月风暴”期间回巴黎休假时,在目睹了学生示威游行的场面后,即对一起散步的友人、《新观察家》主编让·达尼埃尔说,他们不是在闹革命,他们就是革命。【116】

“五月风暴”既可以说是战后法国历史上和大革命的情势最为相似的事件,同时也可以说是战后法国最令人迷惑不解的历史事件。也正因为如此,关于“五月风暴”的性质和意义,国内外学者虽早就已经开始进行探讨,但至今尚无令人满意的解释。就法国史学界乃至更大的范围而言,目前主要有以下8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故在此略作述评:

1.一种“颠覆的企图”。在“五月风暴”结束之后旋即举行的大选期间,戴高乐派的舆论宣传反复强调“极权主义”的威胁,暗示事件是由法共煽动青年学生而起的。事实上,法共在开始阶段可以说和学生运动无关,相反是激进的极左派学生组织攻击的重要对象之一。在事件的进程中,法共所做的更多地是阻止抗议运动而不是鼓励抗议运动。就激进的青年学生本身而言,其目的是政治性的,但是内部分裂成很多派别,对于想要发动的“革命”的性质和内涵,存在很多争论。此外,他们在整个青年学生群体中究竟具有多大的影响力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此这个观点是违反事实,不能成立的。

2.“法国高等教育的危机”。“五月风暴”的确和当时高等教育制度的僵硬和保守有关。但是运动的发源地农泰尔学院,在当时的法国大学中,对于改革的态度是最为开明的。另外,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这种变化是当时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并非法国独有,因而,将“五月风暴”定性为高等教育的危机,具有片面性。

3.“青年的反叛”。抗议运动的主力是青年学生,青年的好动和对上一代的逆反心理也是一种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存在的正常现象,而且反叛只限于青年学生,而没有蔓延到青年工人的主体中去,并非所有青年都响应抗议运动的号召,这种解释的说服力不足。

4.“文明的危机”。这是蓬皮杜提出、得到马尔罗赞同的观点。强调事件所体现出来的对“无价值、无理想”的消费社会的批判,看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对学生运动的影响,能够部分解释60年代西方国家学生运动的国际性特点,但是对法国的特性缺乏解释。

5.“一种新型的社会运动”。这是社会学家阿兰·图雷纳(AlaiNTouraine)的观点。图雷纳认为,现代社会的社会冲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产生了变化,“五月风暴”就是这种变化的反映。可以说它是一场新型的阶级斗争,但是其参与者是以学生、记者、教师和科研技术人员等脑力劳动者为主体。斗争的目的是获得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参与决策的权力。这种观点缺乏经验研究的支持,因为西方国家中至今尚未有类似“五月风暴”的事件发生,所以这个观点显得有些简单化。

6.“一场传统类型的社会冲突”,产生于1967年的经济和社会上的困难,因为当年是60年代经济状况最糟糕的一年。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事件的突发性和运动的始发者是学生而不是工人。

7.“政治危机”。这种观点有些牵强,因为戴高乐固然在1967年竞选连任总统时得票率下降,但其影响力仍然不可低估,无人可以取代他在法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五月风暴”并不是起源于对戴高乐的抗议,运动中出现了反对戴高乐的标语口号,但这不是抗议的主题。

8.“一系列情境的连锁反应”。思想史家让·图夏(JeaNThau-chard)和布列东(Breton)提出,“五月风暴”是一系列偶然性因素聚合而爆发的特殊事件。这个观点过于强调“五月风暴”的偶然性,缺乏建设性的解说。

上述观点虽然各有一定道理,但与能为大家所普遍接受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也许,在这一问题上要得出一种能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定论”目前看来还不可能。尽管如此,鉴于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要面对这一问题,故不揣浅陋,就此略陈己见。

笔者管见,从“五月风暴”的经过、抗议运动的主题、抗议者的各种口号和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抗议者不仅要求改革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而且试图否定议会民主制度,甚至否定以理性化为核心的整个现代文明,彻底颠覆现存的社会秩序,完全改变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五月风暴”体现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热狂,一种“反文化”,一种对现代文明、理性主义的反叛,我们应该从这个方面去定性“五月风暴”。【117】

在政治层面上,“五月风暴”无疑造成了戴高乐-蓬皮杜政府的信任危机。在20世纪60年代,学生的反抗运动可以说是西方国家中的常见现象,那么,为何唯独在法国,学生运动引发了社会动荡进而出现了政治危机呢?笔者认为,这和法国民族政治文化的特征密切有关。概而言之,它体现出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过激性,一种革命崇拜。

从学生抗议运动的指导思想来看,抗议学生受到了很多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影响,其中有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和让-克罗德·帕斯隆(Passelon)对当时高等教育制度的不平等本质的批判、【118】哲学家亨利·勒费弗尔(Henri Lefebvre)对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批判、以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对现代社会理性化过度发展的批判,还有格瓦拉、托洛茨基、卡斯特罗等革命家以实际行动推翻资本主义的各种战略,【119】可以说,学生运动的意识形态十分庞杂,但是这些批判性或者说是革命性的思想的影响主要限于抗议学生的范围。普通工人和其他民众对那些思想家的理论和革命家的战略并不了解,而如果没有工人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五月风暴”是无法产生如此巨大的声势的。从总体上讲,“五月风暴”是一场自发性的社会抗议运动,并且,与20世纪法国历史上的历次抗议运动相比,例如30年代人民阵线运动期间的大规模抗议运动,“五月风暴”的自发性表现得尤其明显。

在历史学家对“五月风暴”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普通民众对学生提出的诸如“打倒消费社会”等文化抗议主张并不感兴趣,他们之所以投入到抗议运动中来,在大部分场合下是受到一些革命的象征物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例如,红旗、街垒等革命的符号和“工人阶级”、“巴黎公社”等革命话语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时刻是导致民众和政府首次公开对立的5月9日-10日之交的“第一个街垒之夜”。当时与校方和警方对峙的抗议学生在拉丁区用各种材料建立起了街垒。根据后来的口述史研究,很多民众承认,正是街垒这个符号使得他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学生的支持者,它再现了1789年大革命、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等法国历史上的英雄主义时刻,街垒两方的对峙者被赋予了正义和邪恶之间的二元对立的色彩。同时,革命所具有的狂欢节形式,也使得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压抑得到了发泄的渠道,相当一部分民众是被这种革命的气氛所感染而加抗议运动的行列之中的,将“五月风暴”在时间和空间上逐步推向高潮。【120】

最后,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思考的话,不妨把“五月风暴”看作是一场针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如异化的官僚等级制度、工具化的教育制度和管理制度、异化的消费社会以及压抑人性的工业文明的大规模的、自发的文化抗议运动。由于这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经济、非物质的倾向,且凸显文化抗衡性质的运动在法国,乃至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从未出现过,因此,“五月风暴”在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的社会文化史上具有分水岭的意义。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不少法国人的心态在“五月风暴”前后可谓是判若两人。

注释:

【1】参见雷威:《自由的冒险历程》,第251页。

【2】PascaLOry eTJean-Fran?ois Sirinelli,Les intellectuels eNFrance,p.253.

【3】Le rapporTsecreTde M.Khrouchtchev,Le Monde(éditions du6au19juin1956).

【4】让-玛丽·多梅纳克(Jean-Marie Domenach,1822-1897),法国作家,著名天主教公共知识分子,曾任《精神》杂志主编。

【5】让-弗朗索瓦·西里奈利:《法兰西激情:20世纪的声明和请愿书》,刘云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7页。

【6】Jean-PauLSartre,“Après BudapesTSarte parle”,interview,L'Express,supplémenTau numéro181,9 novembre,1956.

【7】Jean-PauLSartre,“Après BudapesTSarte parle”,interview,L'Express,supplémenTau numéro181,9 novembre,1956.

【8】Jean-PauLSartre,“Le fant?me de Stalin”,Les Temps Modernes,numéro129-130-131,novembre-decembre1956-janvier1957,pp.577-697.

【9】《萨特文集》第七卷·文论卷,施康强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5页。

【10】Jean-Pierre Rioux eTJean-Fran?ois Sirinelli(sous lAdir de),LAGuerre d'Algérie eTles Intellectuels Fran?ais,Bruxelles:Complexe,1991,p.265.

【11】Jean-Pierre Rioux eTJean-Fran?ois Sirinelli(sous lAdir de),LAGuerre d'Algérie eTles Intellectuels Fran?ais,p.265.

【12】克洛德·布尔代(Claude Bourdet,1909-1991),法国著名记者,作家,政治活动家。

【13】Jean-Pierre Rioux eTJean-Fran?ois Sirinelli(sous lAdir de),LAGuerre d'Algérie eTles Intellectuels Fran?ais,p.275.

【14】Jean-Pierre Rioux eTJean-Fran?ois Sirinelli(sous lAdir de),LAGuerre d'Algérie eTles Intellectuels Fran?ais,pp.275-276.

【15】Jean-Pierre Rioux(sous lAdir de),LAGuerre d'Algérie eTles Fran?ais:Colloque de l'InstituTd'Histoire du Temps Présent,Paris:Fayard,1990.p.118.

【16】Jean-Pierre Rioux eTJean-Fran?ois Sirinelli(sous lAdir de),LAGuerre d'Algérie eTles Intellectuels Fran?ais,p.276.

【17】Jean-Pierre Rioux eTJean-Fran?ois Sirinelli(sous lAdir de),LAGuerre d'Algérie eTles Intellectuels Fran?ais,p.277.

【18】Jean-Pierre Rioux eTJean-Fran?ois Sirinelli(sous lAdir de),LAGuerre d'Algérie eTles Intellectuels Fran?ais,p.279.

【19】PauLClay Sorum,Intellectuals and Decoloniz atioNiNFrance,ChapeLHill:Unve-rsity of NortHCarolinAPress,1977,p.133.

【20】MicheLWinock,Le Siècle des Intellectuels,p.512.

【21】参见张容:《加缪——西绪福斯到反抗者》,长春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页。

【22】指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以法国人为主的欧洲移民——笔者注。

【23】Jean-Pierre.Rioux eTJean-Fran?ois.Sirinelli,Laguerre d'Algerie eTles intellectuels f r an?ais,pp.12-13.

【24】Jean-PauLSartre,“Le Colonialisme esTuNSystème”,Les Temps Modernes,mars-aVril,1956,p.1512.

【25】1957年10月,尚松和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在法国的成员建立了联系,成立了“尚松联络网”,接待和转移“民族解放阵线”的地下工作者,为“民族解放阵线”募集活动经费,还创办了《争取真理》(Verité Po u r)杂志,其行动在法国知识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26】DéclaratioNsur le droiTà l'insou,issioNdans lAguerre d ‘Algérie,参见 Olivier WieviorkAeTChristophe Prochasson(ed.),LaFrance du X X siècle,Documents d'histoire,p.406.

【27】Annie Cohen-Solal,Sartre,Paris:Gallimard,1985,p.543.

【28】Rémond Aron,Le Spectateur Engagé,EntretieNavec Jean-Louis MissikAeTDo-minique Wolton,Paris:Julliard,1981,p.210.

【29】Rémond Aron,Tragédiealgérienne,Paris:Plon,1957.

【30】雷蒙·阿隆:《雷蒙·阿隆回忆录》,杨祖功等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491-492页。

【31】巴维雷兹:《历史的见证——雷蒙·阿隆传》,第308页。

【32】本书作者在2005年应法国知识分子史研究的领军人物、巴黎政治学院20世纪欧洲史研究中心主任让-弗朗索瓦·西里奈利教授之邀赴该校访学期间,曾有机会接触到大量与《世界报》创刊人伯夫-梅里相关的原始档案,包括在印度支那战争,尤其是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世界报》的读者写给作为该报主编的伯夫-梅里的信件,在阅读这些信件的过程中,在深感伯夫-梅里当时承受的压力之大的同时,不由得对这位杰出的知识分子更生敬意。

【33】Jean-Pierre Rioux eTJean-Fran?ois Sirinelli(sous lAdir de),LaGuerre d'Algérie eTles Intellectuels Fran?ais,pp.290-291.

【34】MicheLWinock,Le siècle des intellectuels,p.672.

【35】皮埃尔·加索特(Pierre Gaxotte,1895-1982),法国历史学家,记者,莫拉斯的追随者。

【36】梯也里·莫尔尼埃(Thierry Maulnier为其笔名,真名为 Jacques Talagrand,1909-1988),法国记者,文学评论家。

【37】莫里斯·巴尔代什(Maurice Bardéche,1907-1998),法国作家,巴黎大学文学教授。

【38】参见Maurice Bardéche,Qu'est-ce que le f ascisme?,Paris,1961。另,有关的详细情况还可参看Ghislaine Desbuissons,“Maurice Bardéche:écrivaiNeTthéoricieNfasciste?”,Revue d'histoire moderne eTcontemporaine,1990,vol.1,pp.148-159.

【39】徐崇温:《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

【40】塞缪尔·贝克特(SamueLBeckett,1906-1989),爱尔兰著名作家,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41】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 t,1907-2003),法国作家,文学理论家,哲学家。

【42】乔治·巴塔伊(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法国作家,哲学家。

【43】阿兰·罗伯-格里耶(AlaiNRobbe-Grillet,1922-),法国作家,法兰西学士院院士。

【44】米歇尔·布托尔(MichaeLButor,1926-),法国作家,诗人。

【45】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法国哲学家,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46】MicheLFoucault,Dits eTécrits,Vol.IV,Paris:Gallimard,p.608.

【47】参见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48】吕西安·戈德曼(LucieNGoldmann,1913-1970),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49】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立者。

【50】莫伟民:《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0页。

【51】参见徐崇温:《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页。

【52】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法国著名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

【53】让·伊波利特(JeaNHyppolite,1907-1968),法国哲学家。

【54】参见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上),第33页。

【55】这方面必须提到的人物还有科耶夫(Alexandre Kojève,1902-1968,法国俄裔哲学家),他不仅把德国研究黑格尔的成果带入法国哲学界,而且还使法国思想家注意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重要性。在他讲授黑格尔哲学的课堂上,听课者中经常会出现后来成为法国哲学乃至整个思想界声名隆隆的人物,如阿隆、拉康、巴塔伊,等等。

【56】Maurice Merleau-Ponty,Sens eTnon-sens,Paris:Nagel,1948,p.109-110.

【57】MicheLFoucault,“JeaNHypollite1907-1968”,Revue de métaphysiqueeTde moral,No.2,avril-juin1974.

【58】参见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上),第139页。

【59】学术界一般认为,被人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的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是结构主义的鼻祖。

【60】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1921-),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法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法国教育部顾问。他在近50年的研究生涯中涉及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和哲学等方面均有重要著述问世。他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想使之能给予自然科学以人文关怀,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提出了“复杂思维范式”。这是他在质疑西方社会传统的哲学、社会及科学观后提出的独特思想体系,其要旨在于批判西方割裂、简约各门学科的传统思维模式,通过阐述现实的复杂性,寻求建立一种能将各种知识融通的复杂思维模式。莫兰的复杂思想论目前已在世界上引起普遍关注,一些国家还成立了相应的学术研究团体。

【61】勒内·吉拉尔(René Girard,1923-2005),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人类学家,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美国的霍普金斯、斯坦福等大学。主要著作为四部系列论著:《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暴力与神圣》、《论世界创立以来的隐蔽事物》、《替罪羊》。

【62】米歇尔·塞尔(MicheLSerres,1930-),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巴黎第一大学哲学教授,巴黎索邦神学院科学史教授,法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

【63】塞勒斯坦·布格莱(CelestiNBouglé,1870-1949),法国社会学家。

【64】罗曼·雅克布森(RomaNJakobson,1896-1982),美国俄裔著名语言学家。

【65】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20世纪法国思想主潮》,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0页。

【66】参见黄颂杰等:《萨特其人及其“人学”》,第98页。

【67】参见莫伟民:《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第10-11页。

【68】参见黄颂杰等:《萨特其人及其“人学”》,第99页。

【69】参见徐崇温:《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第42页。

【70】菲利普·索莱尔(Philippe Sollers,真名Philippe Joyaux,1936-),法国作家。

【71】法文原文为TeLQ uel,亦可音译为“泰凯尔派”。

【72】贝尔沙尼等著:《法国现代文学史(1945-1968)》,第77页。

【73】马克斯·雅各布(Max Jacob,1876-1944),法国作家、文艺理论家。

【74】André Malraux,Lunes eNpapier,Paris:Galerie Simon,1921.

【75】André Malraux,Les Conquérants,Paris:Grasset,1928.

【76】André Malraux,LaVoie royale,Paris:Grasset,1930.

【77】André Malraux,LaConditioNhumaine,Paris:Gallimard.,1933.

【78】MicheLWinock,Le siècle des intellectuels,p.344.

【79】André Malraux,Le Temp du mépris,Paris:Gallimard.,1935.

【80】André Malraux,L'Espoir,Paris:Gallimard.,1937.

【81】柳鸣九等编选:《马尔罗研究》,漓江出版社1984年版,第454-455页。② 此语出自加斯东·帕莱夫斯基。

【82】柳鸣九等编选:《马尔罗研究》,第7页。

【83】参见柳鸣九等编选:《马尔罗研究》,第7页。

【84】George Duby(sous lAdirectioNde),Histoire de lAFrance,Paris:Larousse,2003,pp.994-995.

【85】André Malraux,Antimémoire,Paris:Gallimard.,1967.

【86】André Malraux,Les Chênesqu'oNabat...,Paris:Gallimard.1971.

【87】参见柳鸣九等编选:《马尔罗研究》,第8页。

【88】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Бopиc ПacTepнaк,1890-1960),苏联著名作家,195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89】米哈伊尔·肖洛霍夫(Mиxaил ШoлoxoB,1905-1984),苏联著名作家,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90】Jean-PauLSartre,“L'écrivanTdoiTrefuser de se laisser transformer eNinstitution”,Le Monde,24octoubre,1964.

【91】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92】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1898-1979),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93】Jean-PauLSartre,Plaidoyer pour les intellectuels,Paris:Gallimard,1972,pp.12-13.

【94】Jean-PauLSartre,Plaidoyer pour les intellectuels,Paris:Gallimard,1972,pp.13-14.

【95】Jean-PauLSartre,Plaidoyer pour les intellectuels,Paris:Gallimard,1972,p38.

【96】Jean-PauLSartre,Plaidoyer pour les intellectuels,Paris:Gallimard,1972,pp.40-41.

【97】一译“知识的技术员”——笔者注。

【98】Jean-PauLSartre,Plaidoyer pour les intellectuels,Paris:Gallimard,1972,pp.43-44.

【99】Jean-PauLSartre,Plaidoyer pour les intellectuels,Paris:Gallimard,1972,pp.53-54.

【100】Jean-PauLSartre,Plaidoyer pour les intellectuels,Paris:Gallimard,1972,pp.64-65.

【101】Jean-PauLSartre,Plaidoyer pour les intellectuels,Paris:Gallimard,1972,pp.7-78.

【102】Jean-PauLSartre,Plaidoyer pour les intellectuels,Paris:Gallimard,1972,p.80.

【103】Jean-PauLSartre,Plaidoyer pour les intellectuels,Paris:Gallimard,1972,pp.80-81.

【104】即时称“红色丹尼”的著名学生运动领袖,当时系农泰尔学院社会学系德国籍学生,曾组织了“3月22日运动”,率领学生占领学院行政大楼,由此招致警方干预。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五月风暴”过去数十年后,当年“1968年的一代愤怒青年”逐渐成长起来,并大都有了很好的职业,甚至成了与当时他们想要推翻的统治阶级成员毫无区别的权势人物,如科恩-邦迪现任欧洲绿党领导人。在他的回忆录《我们曾经如此热爱革命》中,科恩-邦迪曾用“傻事”来形容他30年前的所作所为。

【105】这些学生还以当年戴高乐发表的“六·一八呼吁”的格式,发表相关声明,内称“这场革命并非只限于我们国家。这场革命不会就在5月里结束。这场革命是一次世界性的革命”。在结尾处则宣称:“无论发生什么事,人民革命的火焰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参见Olivier WieviorkAeTChristophe Prochasson(ed.),LAFrance du xx siècle,Documents d'histoire,pp.535-536.

【106】勒内·雷蒙(René Rémond,1918-2007),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

【107】安德列·高兹(André Gorz,1923-2007),法国哲学家,记者。

【108】Jean-PauLSartre,“Interview par Fran?ois Gille sur lArévolte étudiante”,Le Jour-naLdu Dimanche,19 mai1968.

【109】Jean-PauLSartre,“ImaginatioNau pouvoir:EntretieNde Jean-PauLSsrtre,avec DanieLCohn-Bendit”,Le NouvLObservateur,supplémentspécial,20 mai1968.

【110】《萨特文集》第七卷·文论卷,施康强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7页。

【111】徐崇温:《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第6页。

【112】Raymond Aron,LaRévolutionintrouvable.Réflexionssur les événementsde mai,Paris,Fayard,1968.

【113】马斯泰罗内:《当代欧洲政治思想(1945-198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14】巴维雷兹:《历史的见证——雷蒙·阿隆传》,第345页。

【115】巴维雷兹:《历史的见证——雷蒙·阿隆传》,第345页。

【116】埃里蓬:《权力与反抗——米歇尔·福柯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页。

【117】对于“五月风暴”反现代文明的这个特点,可以参见许平、朱晓罕的《一场改变了一切的虚假革命——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中的有关章节。

【118】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译布迪厄,法国著名社会学家,1964年出版了《继承人》(Les Héritiers,Paris:Minuit,1964),1971年和让-克罗德·帕斯隆(Jean-Claude Passeron)合作出版了《再生产》(LaRéproduction,Paris:Minuit,1971),认为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并没有为社会底层提供向上流动的途径,反而是制度化地不断生产并且巩固了社会的不平等。

【119】参见前引《一场改变了一切的虚假革命》中的有关章节。

【120】Ronald Fraser,1968,Astudents generatioNiNrevolt,London:Chatto Windus,1995,pp.177-203.

同类推荐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精选大全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精选大全集

    回忆真是一件让我惶恐不安的事情。当我提起笔来,写下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命历程,真的感觉到童年往事如同笼罩在我身上的薄雾一般,模糊而飘渺。当我要把它掀开时,才发现其中有很多细节已经变得混沌不清了。因为童年早已离我远去,现在的我很难分清楚回忆中到底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幻想。不过,有些回忆在我的大脑深处,是永不褪色,永远生动的,虽然这些画面只是片断的、零碎的,但对于我的生命却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为了避免文章冗长乏味,我只是节选了一部分最有价值和最有趣味的情节,来讲述我人生的故事。
  • 旧日光辉

    旧日光辉

    莱尔是19世纪著名的传记作者和解经家,他的《圣洁》一书影响了许许多多伟人。《旧日光辉》是他晚年的一部作品,是根据他之前写的一些人物小传和专题作品汇编成的。他之所以要把这些作品汇编出版,是因为看到当时英国国教越来越流于形式,丧失最关键的内涵。国教内有极端的礼仪派,注重各种外在形式,包括点蜡烛、圣餐桌、教士祝圣等等,想靠这些东西营造宗教氛围,对信徒产生属灵效果。对于教会中的福音派,他们却冷嘲热讽,认为都是些食古不化的清教徒。宗教改革之前的信仰就是这样,认为特定的仪式、动作能够产生属灵的效果。
  • 从诺尔道到纳斯达克

    从诺尔道到纳斯达克

    本书是有关以色列高科技先驱企业家罗尼?安纳夫的感人故事,他的成功之旅开始于位于特拉维夫诺尔道大街的一间舒适的公寓里。在书中,安纳夫先生以自己大量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很多的商业秘密.本书也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描述了一个人该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并最终在不影响个人生活的前提下,取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功。本书描述了那些在以色列高科技行业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突显了他们令人惊艳的天赋、视野、领导力和奉献精神,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工作,才帮助以色列这样一个小国成长转变成初创企业的一片沃土,也使得以色列赴华尔街上市交易的公司越来越多,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
  • 中华帝王第二卷

    中华帝王第二卷

    《中华帝王(全4卷)》帝王作为历史的重要角色之一,是当时左右和影响国家、民族的关键人物,研究他们的是非功过,治乱兴替,在一定意义上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个人成败,并对我们现代人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中华帝王(全4卷)》所选辑的帝王传记,以皇家修订的正史为主线,辅之以别史、小说家言、笔记、见闻等,以修补正史的不足。
  • 蒋介石一家人从溪口·南京到台北

    蒋介石一家人从溪口·南京到台北

    这是一部蒋氏家庭的生活照,具体描绘了蒋介石从祖上到儿孙的真实生活。这是一部蒋家王朝的政治照,全面实录了蒋家王朝从蒋介石到蒋经国两代“人主”的政治生涯。这是一部南京岁月的全景照,充分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沧桑和人事变迁。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是蒋介石的故乡,因诞生了蒋家王朝的两代“人主”而名扬海内外,国民党的钦定史书誉称:地灵人杰!
热门推荐
  • 智慧教育活动用书-阳光味道

    智慧教育活动用书-阳光味道

    “智慧教育活动用书”丛书公共30册,是一套汉语与英语的双语丛书。丛书内容包括星宇迷尘、科普长廊、网络生活、网络前沿、电脑学堂、心灵密码、健康饮食、生命律动、体坛经纬、影视千秋等30个方面。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本套丛书把比较前沿的信息教育化,在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英语的阅读能力。
  • Gaia盖亚

    Gaia盖亚

    未来地球人类面临最大危机,天降九座城,人类死伤惨重,城门打开后,出现的会是什么?在末日的废墟中,仅存的人类将誓死保卫地球捍卫人类的尊严,还是抱头鼠窜在阴影里苟延残喘。在一片血腥中人类不断成长,同时人类也得到了神的力量。那么,堵上全人类的生命和未来,向“他们”宣战
  • 娇妻,离婚无效

    娇妻,离婚无效

    都说女追男隔层纱,可孔瑶死缠烂打三年,献身献吻献初夜,好不容易把温志泽追到手,发现两人中间隔着‘妈’!他带着承诺远走,王者归来时,她已微笑站在别的男人身边,没关系,感情可以陪养,爱情可以重来,只要把她哄进婚房哄上床,就是他温志泽的老婆,想离婚?绝对没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爱情的魔法:恶魔冷少别惹我

    爱情的魔法:恶魔冷少别惹我

    她是皇甫家的小宠儿,是野蛮、喜欢帅哥的十七岁千金小姐,他是夜家唯一的长子,是霸道、有着多重人格分裂症的夜氏集团准董事长的十八岁千金少爷。他们两个相聚在世界顶级的圣·优契亚贵族学院,她在入学的第一天就吃了他的“豆腐”。在第二天他就扬言在三个月内把她追到手。“你喜欢我么?”“当然喜欢!”某男用邪魅的声音触动着某女内心的最深处,某女冷眼看着他身后娇小的女人,嘲讽道:“那就滚出我的生活,我不需要你!!”两年后,他们又相聚,她变得有女王气质;他却死皮赖脸的跟着她,死死不放开:“别走,听我解释!”某女一巴掌,“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 我的师傅是树妖

    我的师傅是树妖

    一颗树聆听圣人讲道,经过漫长的岁月,开了灵智化身为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环境大变,圣人成了神话,大能成为传说。创新法,破虚空,战天魔,探宇宙之密,征万世神魔。这一切从入世开始。
  • 鬼医郡王妃

    鬼医郡王妃

    他,手握重兵,万人迷燕郡王燕祁。她是医术高超,阴险腹黑,揽医谷谷主云染,也是云王府嫡女,姐妹设计,继母伪善,祖母不喜。一朝高调回京,惨遭未婚夫退婚,尼玛的当姐还是以前那个任人欺负的云染吗?一一讨回,别嫌疼!喂,那个借了吻的小子,别想逃!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情魂之路

    情魂之路

    幻境大陆有五洲,曰蓝海神洲,曰万林妖洲,曰魔神禁洲,曰幻月子洲,曰洞天冥洲,每一洲广大无边几百万里。蓝海神洲之南,有一山,名曰青留山,山上有一门派,曰青留门,乃是正道之首。现如今妖魔欲灭正道之修士,征战不修。更有一神秘门派对世间五大萌兽明争暗夺,释放修罗荒,夺取修罗之力。修道修道,修情还是修自身贪欲乎?这个故事单表蓝海神洲,从一个叫张尘凡的人,为母寻药,进青留山拜师,探索这修道的奥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绝世魔女

    绝世魔女

    初见时,她见识了他恶劣的一面,再见时,她感受到了他掩饰的悲伤,后来他为了另一个女生站在她的对立面,她化身魔女不再忍耐。她痛心嘶吼:我爱你!凛嘴角苦涩:可我无权拥有!她冰冷痛斥:给我滚!谷明希难过:为何如此对我?她伤心欲绝:别管我。阳佟冽心疼:我永远守护你!四个人的命运若是命中注定,谁能打破这宿命的注定……
  • 穿越之神女夫人

    穿越之神女夫人

    “主子不好啦!神女大人把马场的马都放跑了!”“嗯。”“主子!神女大人抢了太子的冰糖葫芦,太子正哭着要找皇帝告状!“嗯。”“报!主子,北疆国国师又来了,神女大人正在……”“来人!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