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教学形式,虽然简单粗疏,却抓住了播音教学的精髓。有声语言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强调个体认知与感悟。其中,听觉辨析训练和播音创作训练必须齐头并进,在语言的接收、辨别、储存和语言的发出、深化、驾驭过程中,反复琢磨,再三体味,由简至繁,从浅到深,不断提高创作觉悟,融会贯通,走上“口耳之学”的习得之路。
改革开放以后,广播电视传播迅猛发展。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喉舌”功能为主的多功能走向,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实力的增长,先进文化的普及,民族素质的提高,节目形式的多样化,高科技进入了广播电视传播,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这都给播音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人文环境。同时也为教学法的改革开拓了可容性空间。同过去相比,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方法,都产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
第一,培养目标的多级化:以本科为主向双学位、硕士、博士延伸;改变人们认识上一般意义的“语音规范”、“朗读流利”的低层次要求,向专业精深化、人才高级化发展。毫不夸张地说,经过一代一代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为播音艺术家(无愧于时代的名播音员、名主持人)、播音理论家、播音教育家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教学体系的学科化:根据知识结构的要求,把相关学科整合为正规的、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坚持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文理融合,坚持原典、原创,坚持“以播为主,一专多能”的方针。教材应该合目的、合规律地不断科学化、前沿化,既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保持开放的先进性。
第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由于语言学习和训练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反复性特点,教学模式便具有针对性、严密性、序列性、多样性的要求。播音教学的模式大约有三类:一是红线(基础理论与实践)贯穿,二是三段(发声、基础、业务)分解,三是一贯(一位教师带一组学生)到底。这三种,教学体系相近,教师职责不一,各有利弊,值得深入探索。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学识水平和主导能力,专注于学生的“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养成。
第四,教学思想的理性化:尊师重道的同时,强调“尊生人道”。爱护学生只有引导学生,不再凭感情用事,不再“保证下限”。改变过去的“按时喂奶”,实行“主动找食”。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刻苦地锤炼能力,并同时显现学生间的竞争态势和学习效率,鼓励“冒尖”。
第五,教学群体的优选化:面对一个班级,由一定数量的教师优化组合成一个教学组,二者成为相对稳定的教学互动群体。一般的比例是1∶8,不论这个班级分为多少个小组,每个小组多少人,不论哪个教师负责哪个小组,有多少位教师,都应该是整个教学小组对整个班级负责。教学过程中,集体备课、集体会诊不可或缺,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各显其能。
第六,教学形式的灵动化:基本形式是“大课”与“小课”结合,以小课为主。但如何安排,却是因课、因时、因人而异。特别是小课,每一个课时都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灵活掌握。在解决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的主要矛盾中,注意促使学生不断强化语言功力,扬己之长,补己之短。
第七,质量评价的分层化:每一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只是为培养目标的智能结构添砖加瓦,不能单独进行绝对值的评分。事实上,任何一门课,都或多或少地同其他课的学习成绩相联系,从中分离出本课的单项成绩相当困难。因此,进行相对值的评分,判断本课的分值(如学分),就要因其所占的时值和分量而定。这时必须“瞻前顾后”,综合考察,凸显重点,分层打分。专业课程的单科评分,不过是阶段性成绩,而不能“一锤定音”。其终评,应在毕业前夕的综合考试中取得,否则,不利于学生“持之以恒”地进一步提高。
第八,教学效果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流动性、分解性,既不应改变教学效果的阶段性评估,更不应忽视教学效果的综合性考察。学生的某一项优秀,并不能掩盖其另一项的不优秀。学生的整体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从其上岗的适应能力、发展态势上,考察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智能强度、超前力度。经验教训也就在其中了。要区别教师的教育事业心、教学责任感与“学生私有”观念,正确认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学生的进步幅度之间的关系,切莫忽视“严师出高徒”的巨大作用,但千万不要把学生取得的成绩完全归功于教师自己。
第九,招生考试的类型化:播音专业的招生考试,迥异于其他专业。应该从“有声、上像、内涵深”的特殊性、立体性上进行面试,全面了解考生的基本条件、可塑性、应对能力、可教性,主考教师要“独具慧眼”,决定取舍。入学后,要保证优秀生“吃饱吃好”,后进生花气力可以跟上。考试应剔除死记硬背,重在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在话筒前、镜头前是否“体现时代精神”、“充满人文关怀”。学生专业上存在的主要矛盾,必须通过教师具体指导下的“从难从严大运动量”的科学的自觉训练加以克服。这里,硬件设施的完备和充足,是一种有力的技术保障,应尽力而为。
第十,激烈竞争的有序化:不论层次、不论起点,一进入教学环节,学生就开始了隐性或显性竞争。教师要时时刻刻把握竞争契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争先恐后、胜不骄、败不馁的勇往直前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省、自重、自励、自强”中,参与竞争,突飞猛进。竞争的环境,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的高下优劣了,最能暴露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广阔还是狭隘,坚强还是脆弱,外向还是内向,沉稳还是浮躁了。因此,应该提倡“有序竞争教学法”。
这其中,作为播音学教师,一定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功力。语言功力不强,即便有口若悬河的口才,也讲不出个中三昧;即便有生花妙笔,也写不出锦绣文章。完成教学目的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人才的埋没,有社会埋没和自我埋没,我们要有对其可塑性的把握,有对其成材与否的预测。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以播为主,一专多能”,勇于实践“有稿和无稿的双轨互补”、“学理和术用的双向互动”、“广博和精深的相辅相成”、“经验和教训的相反相成”、“道德和艺术的水涨船高”、“继承和创新的潜移默化”。坚决反对那种把播音看做“只耍嘴皮子”、“单纯传声筒”的认识和论调,大力进行语言启蒙和学术争鸣,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彻底扭转“重采编轻播音”的重文轻语、口语至上倾向,为普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语言素质,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捍卫本土话语权力而进行开拓性、创造性劳动。
播音专业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定格局。特别是为了培养优秀的播音员、各类节目主持人,松散的、个体的、笼统的、短视的做法都显得事倍功半。“以有声语言为主线或主干,出头露面,驾驭节目进程的人”,仅凭主观设想,光靠单枪匹马,能够实现培养目标吗?只训练语音、口齿、思维、理性,能够达到语感通悟吗?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学生未具基本条件,教学法的研究不过是纸上谈兵。播音教学法的研究仍然是以语言功力为核心,语言功力包容着:观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现力、调控力、鉴赏力、回馈力,绝不是一般的人文科课程教学所能够替代的。像其他学科教学法的研究一样,播音教学法的研究可以有多种体系,可以做多种探索,但不能违背教学规律。允许存在各种教学实验路径,允许存在各种特殊教育技巧,关键是能够培养出真正的各种层次规格的人才。既然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也就不排斥“不拘一格教人才”。教学法的创造天地十分广阔,经验的积累、学识的增长、优势的互补、创新的追求,将使我们的播音教学迎来特色鲜明、风采独具的靓丽景观!
努力为广播电视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播音人才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都强烈地呼唤着语言传播质量的提高。我们身在培养广播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教学岗位上,也日益沉重地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在这里,简要汇报一下我们的想法和做法,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播音专业人才的特殊性
在广播电视传播系统中,客观地存在着管理、采访、编辑、播音、技术等若干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子系统,其中处处凝聚着从业人员的智慧和辛劳,发挥着系统的功能,形成了整体的合力,显现着广播电视传播的巨大威力,使广播电视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作用越大,就越应该迅速提高传播的质量。
广播电视传播者们做了很多艰苦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明显的成绩。特别是把广阔的社会中鲜活丰富的素材撷英集萃地传播出去,使广大受众耳闻目睹具体生动的时代旋律和社会风貌,迅速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共识,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这更是其他传媒所不可替代的。
播音,是广播电视传播中的重要环节,是传播流程中的咽喉要道,以有声语言(包括副语言)把前期的劳动成果直接传达给受众,成为传播质量高低的关键。我们拥有近4000个台的两万多位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大军,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是社会主义中国广播电视的特色之一、优势之一。这支队伍已经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江泽民主席提出的“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这支队伍的专业特殊性还未被充分认识,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参差不齐,因此,亟待提高和加强。
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是以有声语言(包括副语言)为主要工具,在话筒前或镜头前进行播音创作,作为台和节目群体的代表,“出声露面”为广大受众服务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是党的宣传员、党和人民的喉舌。他们必须具备所有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政策观念、新闻敏感、文化水平、知识积累、生活体验、道德规范、敬业精神、喉舌意识、纪律观念、热诚态度。首先要讲政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严明的政治纪律,要有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其次要讲宣传,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宣传党的纲领、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我们认识到,政治性、新闻性是播音工作的根本属性。
另一方面,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在进行播音创作的全过程中,又离不开有声语言艺术的特点。广播中,要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电视中,要形神兼备、声画和谐。有稿播音时要锦上添花,无稿播音时要出口成章。这样,宣传中才会产生语言的美感,具有引人入胜的语言魅力。我们认识到,音声性、艺术性是播音工作的重要属性。
在播音工作中,政治性、新闻性必须落实和融合到音声性、艺术性上,才能“宣传得好,使人愿意接受”(毛泽东语)。音声性、艺术性必须以政治性、新闻性为灵魂和血脉,才有生命的活力和前进的动力。这一点,一直作为我们培养播音专业人才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
播音,是一种创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不论新闻播音、专题播音还是节目主持,都以解决单位播音创作主体同创作依据之间的矛盾为其辩证本质,创作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播音之所以是“创作”,因为它有预定的目的,要付出一定的劳动,要运用一定的手段(技巧),促使事物的存在形态发生改变。这个改变,主要是指:使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或使内部语言外化为有声语言。这有声语言,应该是有目的、有内容、有感情、有对象的播音作品,既不是“照本宣科”地念字出声,也不是“信口开河”地胡聊乱侃。由此,播音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理想、创作态度、创作道路、创作方法。这其中,有着区别于其他传播环节、其他语言艺术的独特的创作规律,并且逐渐建构了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理论体系。
播音的创作依据,无论是文字稿件还是内部语言,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产物。播音创作主体要改变其存在形态,转化或外化为有声语言,就存在改变其存在形态的方向问题,这方向,可以是正面的,中性的,也可以是反向的。如:“这是一支维护和平、主持正义的队伍。”播音时,可以按文意播成热情赞扬的话,也可以不置可否,播得平平淡淡,但是,还可以把它播成反面的话。一句话如此,一篇稿件、一个话题也是如此。由此可见有声语言的精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广播电视传播,不同于报刊的文字传播。有声语言质量,直接影响信息的清晰度、密集度,直接影响思想、知识的深刻程度、丰厚程度,甚至可以直接影响舆论的导向和节目的品位,而有声语言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播音创作主体的观察力、理解力、感受力和表现力。这,正是播音专业人才的特殊能力——语言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