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30900000003

第3章 历史嬗变(2)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结束了开元、天宝盛世,进入动荡不安的时期。陆羽随着蜂拥南下的难民渡江,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在颠沛流离中,他还考察搜集茶叶产制的资料,并结识了皎然、刘长卿等一批诗友。大约公元760年,在盛产名茶的湖州苕溪,陆羽结庐隐居,或与志同道合者畅谈茶事,研讨禅理,诗酒往来,谈宴永日;或山野之中单身独行,枚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幕。他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切磋学问,品茗斗茶,将茶艺与禅机结合起来,把饮茶提到美学、文化的高度,撰写出彪炳史册的《茶经》。此后,皇帝闻其名曾下诏征他为太子文学,迁太常寺太祝,但他不肯就职,宁愿过他的隐逸生活,与情趣相投的名僧、名士以及一些官员饮茗赋诗于优游岁月中,度过了晚年。贞元二十年(804)冬天,陆羽走完了他72年的生命历程,病逝于湖州,安葬于杼山。

纵观陆羽的一生,他从小就饱受着困苦生活的煎熬,但他是倔傲的,执著地追求着自己的志趣,他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才华、独到的思辨和不同凡响的见解,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除《茶经》外,据历代著述记载,陆羽还撰写过《茶记》二卷、《顾渚山记》一卷、《水品》一卷、《茶论》、《毁茶论》、《茶歌》等茶学著作与诗文,又有其他著作七种计六十二卷,可惜都没有流传下来。

陆羽又是一个有血性的人物,敏感而倔强。据说,朝廷御史李季卿到江南视察,召见陆羽,陆羽野服人见,李季卿喝了陆羽煎的茶后,命家奴子付钱给陆羽。陆羽感到自己蒙受了极大的羞辱,为此他又写了《毁茶论》。但是,陆羽又是一个诚实和极重感情的人。他与女诗人李季兰为友,与诗僧皎然结为莫逆之交,与大书法家、曾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相契,他和人约会,虽然冰雪千里,或虎狼当道也毅然前往。

陆羽曾写过一首《六羡歌》,诗曰:“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表明自己不图高官厚禄,不爱荣华富贵,甘于淡泊,追求洒脱,专心致志于饮茶艺术和茶学的研究,这就是陆羽殚精竭虑的内心世界。

中唐以来,陆羽被奉为茶神,茶作坊、茶库、茶店、茶馆都有供奉,有的地方还以卢仝、裴汶为配神。陆羽的名字被写入额幛、楹联,如“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活火烹泉价增卢陆,春风啜茗谱品旗枪”等等,陆羽的神威在茶业经营者的心目中是足以保佐他们财运亨通的。至于陆羽的传说故事更是不胫而走,神乎其神。历千年而不衰的茶神陆羽崇拜,还溶入了当代茶文化热的汪洋大海。“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唐耿湋联句。)

陆羽以后,唐代茶书不断出现,编撰茶书蔚然成风,但没有出现像陆羽那样爱茶之深、见解之切的智者,也没有像《茶经》那样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性著作,大多是某一专题性的论述,而且又多是个人的一得之见。

公元825年前后,张又新著《煎茶水记》一卷。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部侍郎张荐之子。唐宪宗元和间及进士第,历官左补阙、汀州刺史、中州刺史,终左司郎中。《煎茶水记》的写作过程,张又新有一篇自述,自述说:元和九年(814)春季,他和朋友们相约到长安城的荐福寺聚会。他和李德垂先到,在西厢房的玄鉴室休息时,遇到一个江南和尚。和尚背囊中有几卷书。张抽出一卷浏览,见“文细密皆杂记”,卷末题为《煮茶记》。书中记载了一件轶事:唐代宗之时,湖州刺史李季卿路过扬州,遇见陆羽。李季卿认为,陆羽善于茶天下闻名,扬子南零水又殊绝,这是千载一遇的“二妙”归一。于是,命令军士到南岸去取南零水。取水回来后,陆羽舀水煮茶,发现不是南零水而是长江水。军士不承认,说:“我划小船去取水,看见的有上百人,哪里敢说假话呢?”陆羽不答话,把水倒掉一半,再用勺舀水,说:“这才是南零水!”军士跪地求饶说:“我取了南零水后,在归途中因小舟摇晃,到北岸时只剩下半缸,所以舀江水加满。不料被先生识破,先生真是神鉴也。”李与宾客数十人都非常惊讶,请陆羽谈对天下各处水质的看法。陆羽将天下水分为二十等,列“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季卿让人把陆羽的话记录下来,称为《煮茶记》。张又新把陆羽的见解抄出,与“为学精博,颇有风鉴”的刘伯刍的品水文学列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体验,编撰成950余字的《煎茶水记》。

刘伯刍曾任刑部侍郎,生平事迹不详,约活动于陆羽同时。他列出适宜煎茶的水,分为七个等级: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这七种水,张又新游历所到,都曾亲自品鉴比较,觉得确如刘伯刍所说。有熟悉两浙地区的人告诉又新,伯刍所言搜访未尽。于是,张又新到了刘伯刍未曾去过的两浙,在汉代严子陵钓鱼的桐庐严陵滩,见“溪色至清,水味至冷”,用溪水煎“陈黑坏茶”,“皆至芳香”,又煎佳茶,更是“不可名其鲜馥也”,这里的水远远超出刘伯刍视为第一的扬子江南零水。他到了永嘉,取仙岩瀑布煎茶,水质也在南零水之上。

据《煎茶水记》,陆羽则把天下的水分为二十等: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上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吴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比起刘伯刍来,陆羽品水的范围要广阔得多。除了长江中下游外,还西到商州,即今之陕西省商县;南到柳州,今属广西管辖;北到唐州柏君县淮水发源处,即今之豫西桐柏山区。陆羽与刘伯刍对煎茶用水的具体看法和评定标准各不相同,两人对水的品评差异也很大。不过,据说两人评品的这些水,张又新都曾亲自品尝过,认为无疑当属佳品。

《煎茶水记》所载,人们广为传闻。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则在《大明水记》中指出,张又新所记陆羽品水次第,“皆与《茶经》相反”,恐为张又新信口开河,随意将二十等水的品评附加到陆羽头上。也有人认为,陆羽能明辨南零水,并以雪水居末,殊为怪诞,不符常情。今人万国鼎就提出不同意见:

天下水诚有关恶,以所含矿质不同也;然以天下之大,欲举而一一次第之,谈何容易。雨雪之水纯洁,虽不若著名山泉之甘厚,远胜普通井水之苦涩,而又新以雪水居末,宜陈氏《书录解题》斥为尤不可晓也。至又新所记陆羽辨南零水事,尤属怪诞。夫两水合置一器,未有不溶和者,而犹分上半为临岸之水,下半始为南零水,悖物之理矣。(《荼书二十九种题记》)

万国鼎的话确为至论。不过,《煎茶水记》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一是对于品茶用水提出了一些高于旁人的看法。如书中提出,茶汤品质高低与泡水有关系,水的性质不同会影响茶汤的色香味。不过,烹茶用水不必过于拘泥名泉名水,茶产在什么地方就用什么地方的水来煎烹,得水土之宜,便能泡出好的茶味。再好的水运到远处,它的功效只能剩下一半。还指出茶汤品质高低又不完全受水影响,善烹洁器也是很重要的条件。善于烹茶,清洁器具,就能更好地发挥佳水的功效。书中并强调“显理鉴物”,即理论必须结合实际;不能迷信古人,因有古人所不知而今人能知者;学无止境,好学君子应该不断钻研,才不止于“见贤思齐”。这些至理名言,对后人启发很大。二是《煎茶水记》首开古人饮茶用水理论的先河。在唐代以前,煎茶用水还没有引起充分注意,自然也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是《煎茶水记》最早载录了宜茶用水,并以刘伯刍和陆羽的见解昭示后人,丰富和补充了《茶经》关于煮茶用水的内容。此后,人们对茶的色香味越来越讲究,对用水的要求越来越高,品评水质的文字越来越多,还出现了如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之类的烹茶用水系统著作。

唐五代之际的茶书,现多半仅存残卷或辑佚本。晚唐诗人温庭筠于公元860年前后著《采茶录》一卷(一作三卷),大约于北宋时期已佚。《说郛》和《古今图书集成》虽收有《采茶录》,也仅存辨、嗜、易、苦、致五类六则,共计不足400字。所记为:陆羽辨临岸的南零水、李约汧性辨茶、陆龟蒙嗜茶藓、刘禹锡以茶醒酒、王蒙好茶、刘琨与弟书求真茶。苏虞(一作虞)撰《十六汤品》,大概作于公元900年前后,即唐末或五代十国之初。该书原为苏虞《仙芽传》第九卷中的一篇短文,其后,陶谷将其抽出收入《清异录》卷四中。所论与现在茶汤审评技术有关,内容包括:煎茶以老嫩言者凡三品、注茶以缓急言者凡三品、以茶器之分类言者凡五品、以薪材论者凡五品。“十六汤”的名目为:得一汤、婴儿汤、百寿汤、中汤、断脉汤、大壮汤、富贵汤、秀碧汤、压一汤、缠口汤、减价汤、法律汤、一面汤、宵人汤、贼汤、魔汤。斐汶撰有《茶述》,极力提倡饮茶,斥责“多饮令人体虚病风”的无稽之谈,论说茶性清,茶味洁,有涤烦、致和之功效,百服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其功效至数十年而后显。可惜,《茶述》一书已佚,今仅清陆廷灿《续茶经》中收有《茶述》之序文。而毋煚不喜饮茶,乃作《代茶余序》,错误地认为饮茶有害人体,劝人少饮。此外,唐温从撰《补茶事》十数节,皎然撰《茶诀》一篇,五代后蜀毛文锡撰有《茶谱》,亦均已亡佚。

饮茶习俗,由混沌向文明的嬗变,走过了数千年的曲折路程,终于在唐代演出了生动的“话剧”。唐代的茶书编撰,从草创走向理智,开启了随后千年来的宏大规模,从而成为中国茶书史上有声有色的序曲。

宋代意境

由相对开放、相对外倾、色调热烈的唐代文化向相对封闭、相对内倾、色调淡雅的宋代文化转型,有其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动因。土地私有制的普遍发展,个体的主体价值意识和人格意识较为自觉与明朗,教育对象上打破严格的门阀贵族限制,显示出平民化和普及化趋向,整个社会构成比以往远为庞大和更有教养的阶层,促使宋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创造出“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气象。面对历史提供的大好机遇,宋代茶业和茶文化自由伸展,形成昌盛的局面。

自从历仕后晋后汉、官至左仆射的和凝开始,其后的宰辅也都好饮茶,宋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也有饮茶癖好。宫廷兴起的饮茶风俗极大地推动了茶业发展,除了茶业发源地的巴蜀,东南地区的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等路的茶叶栽培也非常普遍,产量不断增长。南宋绍兴末年东南十路就有60州、242县产茶,实现了茶业重心由巴蜀逐步向东南的转移,出现了大量“以茶为业”的园户和兼农兼茶的半专业户,还有从事水磨茶经营的水碹户和焙户。当时,“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宋王安石语)。茶叶流通非常兴盛,大中城市茶坊林立,小市镇也有茶坊、茶铺,甚至在茶叶运输线上兴起若干商业都市。宋王朝还与周边政权及少数民族广泛进行茶叶贸易,如宋辽、宋金边界的榷场贸易和西北地区的茶马贸易,都规模大、影响广。茶的税赋收入已成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除贡茶之外,景德元年(1004)东南六路茶利收入高达569万贯,平常年份也在100万贯以上;四川茶利在未行榷禁前为30万贯,榷茶后的元丰五年(1082)高达100万贯,南宋建炎四年(1130)行卖引法后高达170万贯,绍兴十七年(1147)达200万贯。此外,官营水磨茶收入也很可观,如元丰中仅20万贯,政和四年(1114)高达400万贯。广袤的产茶地域、精湛的品质特色、高额的茶利收入,促使宋代茶业蓬勃地继续向前发展。

随着茶业的兴盛,饮茶风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从皇宫欢宴到友朋聚会,从迎来送往到人生喜庆,到处漂浮着茶的清香,到处洋溢着茶的清风。如果说,唐代是茶文化的自觉时代,那么,宋代就是朝着更高级阶段和艺术化的方向迈进了,如形式高雅、情趣无限的斗茶,就是宋人品茶艺术的集中体现。斗茶又称茗战,是以竞赛的形态品评茶质优劣的一种风俗。斗茶具有技巧性强、趣味性浓的特点。斗茶对于用料、器具及烹试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以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来衡量斗茶的效果。要想斗茶夺魁,关键在于操作:一是“点”,即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盏;一是“击拂”,即在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而斗茶时所出现的白色汤花与黑色兔毫建盏争辉的外观景象,茶味的芳香随茶汤注人心头的内在感受,该给心态更为内省、细腻的宋代人士,带来多少的愉悦和慰藉啊!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以满腔的激情、夸张的手法、高绝的格韵、优美的文字,写下《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描述了当时的斗茶风俗和茶的神奇功效。这首脍炙人口的茶诗,被人们认为可与卢仝的《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诗相媲美。斗茶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随着饮茶习俗和茶具等一起传入日本,形成了“体现禅道核心的修身养性的日本茶道。”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负责人森本司朗先生认为:中国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茶史漫话》)。

“诗因茶而诗兴更浓,茶因诗而茶名愈远。”随着茶风的兴盛,宋代有关茶的吟唱诗文也空前增多。宋代茶书的编撰也超过了唐代,已知的几近30来种。宋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而宋代的第一部茶书——陶谷撰写的《荈茗录》则写定于公元970年。陶谷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和宋,他以“强记嗜学,博通经史”著称。他一生好茶,痴迷于茶事。《荈茗录》约近1000字,分为18条,内容是有关茶的故事,对研究茶由五代至宋茶的演变、渊源有重要意义。

任何时代的风尚都与统治阶级的倡导有关,统治阶级的嗜好影响着社会风习的发展。由于宋代皇宫、官府对斗茶、茗战如痴如醉,乐此不疲,“倾身事茶不知劳”,使饮茶风习进一步普及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茶税成为封建王朝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又反过来促使最高统治者重视茶业。陆羽《茶经》如果说还只是不得志文人的潜心研究,那么,宋徽宗赵估的《大观茶论》则是当朝天子的精心论述。茶书,也从低贱的地位升到尊显的祭坛。

同类推荐
  • 回族伊斯兰习惯法研究

    回族伊斯兰习惯法研究

    本书从回族伊斯兰习惯法来源及概念的认识着手,论述了伊斯兰法中国本土化、回族化。本书的其他章节包括伊斯兰习惯法的特征、主要内容、功能、与国家法功能的调适等几方面。
  • 国学文化常识

    国学文化常识

    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本书按照《四库全书》的分发,重点介绍了经、史、子、集四部的经典国学著作,选编了其中部分章节内容,并附有译文。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礼仪常识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礼仪常识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讲述礼仪常识:社交、日常生活、办公事务、服务业、商务等。
  • 文明大趋势

    文明大趋势

    本书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开始,系统梳理其发展的过程和内在脉络,并将中华文明与西欧、日本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从而提出“近代以来,中华文明为何落后于西方”这个核心问题,并给出了自己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人类文明发源于中东地区,中华文明也是在中东文明的影响之下才发展起来的,相较欧洲中华文明距离中东更远,从源头上说就“落后”于西欧。
  • 三国演义在日本

    三国演义在日本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内容分别是: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发现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重构等。
热门推荐
  • 荆州城

    荆州城

    荆州,天下之腹,足踏长江,背靠群山,水陆通达,不隶属于五国任意一国,由隐世家族千族掌管;千族,有号令千军万兽、调令风令,连接阴阳之力,千族每一代必出一位天选之女,成为千族领袖,统领荆州;而天选之女必从婴儿期便封印力量,送出族外历经七情六欲,方可破印归来……
  • 初恋小甜妻

    初恋小甜妻

    他与她,青梅竹马,一夜失踪寻找七年毫无音讯,七年后酒店相遇,从此以后他不愿放开她。我的世界很小,但有你足矣!
  • 恋上孪生姐妹花

    恋上孪生姐妹花

    一边是美丽优雅多才多艺的校花妹妹另一边是活泼大方专门跟他作对的毫不起眼的姐姐丑小鸭,他一个校草级的痞子帅哥究竟是败在柔情似水的妹妹手里还是败在傲慢无礼的姐姐手里?一段美丽有些搞笑有些伤感的校园爱情……      
  • 极品宝宝腹黑娘

    极品宝宝腹黑娘

    她大概是史上最倒霉的小偷,东西没偷到反而被车撞死,穿越在一个新婚当夜被丈夫丢弃在新房的女子身上。好呀!人渣,丢下原配跑去找小老婆,那她就拿着菜刀搞破坏去。不料,非但没把他废了,还被他吃干抹净了,一怒之下她将身无寸缕的某男捆绑在床上。将他的小老婆们暴打一顿,卷走钱财,写下休书贴在城门口,让天下人都知道是她休了他,拍拍屁股就走人。五年后,她带着儿子既开客栈又当山贼,拦路抢劫,好死不死抢到他头上。腹黑儿子说:要不给钱,要不把裤子留下。
  • 珏之战纪

    珏之战纪

    他生于洛丽亚洲,长于源洲。他,就是伊利亚世界的传奇。他的名字,叫琉璃珏。他拥有强大无匹的力量,却背负着世代传承的诅咒。伟大的战斗者,睿智的阴谋者,失格的君王……他的功过,无人敢评。但他的强大,将被永世传唱!
  • 重生之复仇女王太气人

    重生之复仇女王太气人

    前世,父亲不认她,母亲嫌她,一母同胞的哥哥讨厌她,末婚夫对她移情别恋,所有的人都离弃她,让她尝受到跌入谷低的滋味是如何,她被所有的人遗弃,而那朵恶心的小白花竟当着众人的面前,将她杀害,也没有半个人出来帮她说半句当她再重生一次之后,她笑了,那些笑她嫌她的人,她会让他们尝受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了阳光的滋味是如何的黑暗阴冷的
  • 地界之谜

    地界之谜

    林凡,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好兄弟诱骗,进入一个科研团队,接触到一些地底下的未知生物,经历重重险地,一个经营多年的谜团,正在一步步解开,却又扑朔迷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苍茫古仙

    苍茫古仙

    混乱是否有序,创造能否改变,规则可否被打破,茫茫无措能成仙?群号:172445147
  • 萌妃倾城:国师绝宠

    萌妃倾城:国师绝宠

    那年晏琦七岁,不知怎的就入了传说中某位神秘莫测的国师的眼。多年后,出落的亭亭玉立的某女仰天抗议,“我要退婚……”某国师,“乖,老天都得听我的。”再某日,侍卫来禀:“主子不好了,晏小姐要把安太后的娘家安家给拆了!”“嗯,派人过去把安家围了,不许任何人伤到她一根头发……”“主子又不好了,晏小姐把未来的储君太子给揍了!”某国师边挽袖边往外走:“在哪?本座要亲自过去替她揍,免得她手疼……还有,你们去给皇帝老头松松骨头醒醒脑子,生而不教为父之过,看看这像什么话?”“主子大事不妙了,晏小姐要翻天了……她和老夫人都打起来了!”某国师当即一个激灵:“快去给本座取个榴莲来,老娘都遭殃了,儿子能躲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