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54400000024

第24章 历史是用来翻案的(4)

没错,明代的“陈世美”是钧州才子,而之后广为流传的“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则是均州人士。可别小看这一字之差,因为钧州在河南,而均州则在湖北,相差何止千里。而陈熟美恰好是均州人士,同“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刚好一致。如果“铡美案”同《包公案》是一脉相承的,那又何必煞费苦心更改地名呢?

但说来说去,我们好像还是没搞清楚陈世美到底是谁。目前已知的最早有关陈世美的记载,就是这本明朝小说《包公案》。明代小说有个特点,就是借古讽今。无论是《西游记》还是《水浒传》,甚至包括《金瓶梅》在内,这些明人所著的小说看似说的是古事,实则讲的都是明代的事情,《包公案》很可能也是这种情况。此书成书于万历年间,当时政治黑暗,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却很繁荣。作者很可能不满当时的社会风气,因此借包大人之手,“惩治”恶人,抒发心中愤懑;但明代一朝都不见驸马因抛弃妻子而被杀之事,所以,陈世美的原型人物很可能是明代的某个官员。作者安遇时将其化作陈世美,编写了《秦氏还魂配世美》的故事。到了清代,有别具用心之人发现了这个故事同陈熟美的相似之处,恶意篡改,形成了我们熟悉的“铡美案”。

不管陈世美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原型,但“铡美案”为人杜撰却是板上钉钉之事。为了一桩子虚乌有的杀妻案,陈世美背负了上百年的骂名,要多冤枉有多冤枉!

链接一:宋代真有“包青天”?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英雄豪杰,来相助,王朝马汉在身边!”这是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歌词。当年,电视剧《包青天》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剧中所塑造的公正廉洁、断案如神的“包青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包拯的“标准像”,在海峡两岸都有着数量庞大的拥趸。但每次重温这部经典剧集之时,总有人难免心生疑问:宋朝真有“包青天”吗?

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包拯形象,大都出自文学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三侠五义》。作为一本侠义小说,《三侠五义》把江湖恩怨、除暴安良等等元素引入到传统的公案小说中,因此使得包公案相较以往更具吸引力,经久不衰。包拯的艺术形象也在这部书中基本定型,他深明大义,足智多谋,恩威并施,是典型的清官,人称“包青天”。可惜,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同这个“包青天”相差得可能不是一星半点儿了。

包拯是宋仁宗时的重臣,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三司户部副使等职,授龙图阁直学士,曾经出使契丹。从他升迁轨迹以及其文集《包拯集》中记述的言论来看,他是一个心系家国大事的政治家,而非体恤百姓的父母官。他所提出的精兵简政、减轻赋税等等主张,其出发点是巩固皇权统治,同救民于水火没多大关系。

由于文学作品的渲染,很多人都把包拯当作开封府尹,以为那才是他的正职。实际上,恰恰相反,开封府尹只是包拯众多兼职中的一个而已。宋代施行高度的中央集权,皇帝主宰一切,官员的“官职”和实际负责的“实职”是相分离的。官职只是一个虚称,相当于职称等级,只决定官员的俸禄。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要谋一个“实职”才行。皇帝会根据官员的实际才能和职务需求,调遣官员临时担任某项职务,称之为“差遣”。“差遣”的名头很多,包括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等,非常复杂。

据史书记载,包拯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知开封府”,也就是暂代开封府府尹的职权。根据北宋惯例,开封府尹乃京师职守,关系重大,因此,这个职位一直是由皇亲国戚担任的。但亲王之流显然不会管事,因此要派一个普通官员“知”开封府,行使实际的权力才行。这个“知”的周期不会太长,一般也就是一年。在北宋政权存在的一百多年里,“知”过开封府尹的官员不下180人。所以,包拯也只是这个位置上的普通过客而已,并无什么特别之处。

至于包拯断案如神,在历史上的记载就更少了,实属明确记载的只是包拯早年破获的一桩“割牛舌案”。至于老百姓津津乐道的“铡美案”、“铡包勉”等案件,则只字未见,疑为后人杜撰。而那三口赫赫有名的铡刀更是子虚乌有。

所以说,“包青天”只是文学作品中对于清廉官员的一种美好期许,跟现实中的包拯并没多大关联。历史是很奇妙的东西,既能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也会引发无以名状的失望。世事无常,但人们渴望公理和正义的心思是不变的,这也是“包青天”故事长盛不衰的原因吧。

链接二:官司,不是这么打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古代打官司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衙门口击鼓鸣冤,就能见到青天大老爷,洗脱冤屈,仿佛打官司就如同吃顿便饭那般简单。尽管打官司时常有恶吏从中作梗,但总能遇到明镜高悬的“包大人”,惩处不法宵小,还百姓公道。

古人打官司真是如此吗?哪有这种好事儿!

民谚有云:“饿死莫作贼,气死莫告状。”不少古代名士也劝诫世人,莫要轻易动打官司的念头,称“讼而终凶”。为什么古人都不主张告状打官司呢?原因很简单,在古代打官司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吃力不讨好。

首先,不是随时都可以告状的。古代没有专职的法官,审理案件的职权都是由县官以上官员兼任的。这些官员平时公务繁忙,不可能每天坐在堂上等着老百姓来告状。因此,官府就规定出几个专门用来受理诉讼的日子,称为“放告”;而衙门口的鼓,也并非为老百姓“鸣冤”准备的,而是官府用来通知百姓“放告”的信号。每到“放告”之日,官员准备好受理案件之时,就会命人击鼓。听见鼓声,老百姓就知道:哦,可以告状了。于是纷纷拿着状纸前来,申诉冤情。

其次,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控告的。古代封建社会讲究礼法,因此法律也要遵循“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原则。奴婢不能控告主人,妻子不能控告丈夫,亲属之间原则上也不能相互控告;八十岁以上、十岁以下或患有严重疾病的人,不得告状;妇女告状也受到严格限制,除非家里没有男人,而又非告不可,一般“不许妇人诉”;另外,在押犯人也是不能告状的。

第三,不同的案件告状的时间也不一样。尤其是对于民事案件,历代都规定只有农闲时节才可以告状。我国古代以农立国,不误农时是头等大事,因此宋代律法就明确规定,但凡有关田宅、婚姻、债务的案件,一律在每年十月初至次年三月期间受理。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告状容易“很受伤”。古代没有什么先进的刑侦手段,官员断案全凭个人判断,依靠察言观色来识别诉讼双方所言的真伪。但人眼不比测谎仪,有时候很难区分到底谁在撒谎。那怎么办呢?打!不光被告要打,原告也要打。常有原告官司没打赢,自己反而吃了一顿板子的情况出现。轻者皮开肉绽,重者一命呜呼。刑堂之上,生死有命,所言非虚啊。

这么看来,古代打官司实在是一件费事费心的事情,难怪那么多的“有识之士”劝导时人,没事儿别打官司了。

链接三:公主只嫁状元郎?

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可谓天下第一女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公主万金之躯,婚配对象自然不能是凡夫俗子,一定要是人中之龙才行。依照寻常看法,状元郎乃是文曲星降世,才高八斗,肯定满足这个条件。因此“公主只嫁状元郎”似乎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不过,翻过史书之后,我们却隐约感到,好像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公主的夫婿称为驸马。驸马原本是一个官职,全称是驸马都尉。这个官,是皇帝出游时坐在副车上的替身。这个职位非常危险,一般人做不来。皇帝的女婿是皇亲,给皇帝当替身不会有损皇室威仪,也相对靠得住;如果发生意外,因公殉职,死的不过是个外戚,因此皇帝的女婿就逐渐成为这个职位的内定人选,驸马也就逐渐成为帝婿的代称,延续下来了。

驸马虽然是皇帝的女婿,但地位却不高。历代的驸马品级都很低。唐宋两代,驸马都是从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驸马是唯一地位比自己妻子低贱的男性。生死富贵,全看公主一人,因此卑躬屈膝是难免的。“醉打金枝”这类事情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就算两口子闹矛盾,驸马爷不高兴了,充其量也就是跑回老家。当然,最后还是要乖乖回来向公主和皇帝认罪赔礼的。

至于驸马的选定,也是有一定标准的。皇帝家是天下第一世家,门第最为显赫。想要跟皇帝攀亲家,最起码也得是达官显贵。魏晋时代,驸马一般都是在知名士族子弟中选择;到了宋代,则一般选择重臣之子。可见,驸马这个位子平头百姓是万万高攀不上的。

而状元呢,指的是科举殿试第一名。状元并不是个官名,只是说明这个人很会考试;至于能不能做官,能做多大的官,那都是后话,全凭个人能耐。一般,官宦之后不用参加科举考试也能混得很好,即使参加了,成绩也不会太好——只要勉强中个进士,就能平步青云,何苦独占鳌头惹人非议呢?因此,我们可以说:中状元的人,家世都不会显赫。只有贫苦人家的孩子才能耐得住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寂寞,埋头苦读,击败众多士子,拔得头筹。这样的状元,跨马游街只是一个开始,新鲜劲儿过了之后还是要夹着尾巴做人,找一个朝中显贵拜入其门下,才有机会出人头地。

这样看来,状元郎想娶公主,难度还真不是一般的大。在历史上,我们也没听说哪个状元当上驸马爷的例子。“公主只嫁状元郎”,可能只是我们对于郎才女貌的美好期许罢了。

链接四:那些被戏剧“诬陷”的人们

戏剧这种东西,亦真亦假,为了迎合观众口味,往往要做一些艺术加工。因此,被戏说的历史人物往往同真实相去甚远。可惜,观众们并不管“艺术夸张”那一套,常常把戏文和现实混为一谈。拜戏剧所赐,不少人蒙上了不白之冤,骂名一背就是几百年。

中国各种根据演义小说改编的戏剧流传甚广,不仅塑造了一个个传奇人物,也“捧红”了一群恶人。这其中,就不乏像陈世美一样被戏剧“诬陷”的人物。

“狸猫换太子”里面的皇后刘娥因为嫉妒,居然用狸猫换掉了别人的孩子,真是罪大恶极。刘娥在历史上是实有的人物。她是宋真宗的皇后,在宋仁宗时期,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11年,抚育小皇帝仁宗长大成人,居功至伟。史学界常常将她同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并称赞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娥抱养太子之事,的确属实。但这孩子的生母并非什么真宗宠妃,而是刘娥自己的侍女李氏。当年,刘娥一直不能生育,作为太后近侍的李氏于是想出了一个借腹生子的法子,产下一子,也就是日后的宋仁宗;仁宗一生下来,就交给刘娥抚养。而刘娥待李氏也不薄,让真宗将李氏晋为才人,也算有了名分。这件事,满朝文武尽人皆知,并不存在刘娥为争宠“偷抱”皇子的桥段。

另外一位被“冤枉”的人物是《杨家将》里的大奸角潘仁美。潘仁美的人物原型名叫潘美,是北宋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潘仁美嫉贤妒能,为了争功导致杨家太公杨业战死,是杨家将中所有悲喜剧的始作俑者。

实际上,潘美是北宋的开国元勋,宋辽岐沟关之战时已经年逾六旬,位高权重,是杨业的上司。当时,北宋趁辽国换帝之际,派三路大军进攻辽国。起初,宋军打得顺风顺水,但很快就遭到契丹军队的顽强反击,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因此,上谕潘美撤兵,并掩护云、应等州军民一道撤走。撤军途中,监军王侁强令杨业所部出战,置之于必败境地。杨业兵败被俘,绝食而亡。潘美因阻止不力被降职,但次年又官复原职。

所以说,杨业之死,同潘美关系不大,要怪只能怪皇帝决策失误。赵匡胤是以哗变武将的身份取得天下的,因此对于武人非常忌惮。不仅杯酒释兵权,还大大限制武将的职权。和平时期,士兵同将领是分离的,战时才临时编组,以致“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同时,武将在阵前没有指挥权,只能听命于朝廷派来监军的文官,严格依照皇帝的旨意行事。换言之,在宋代,行军打仗是由皇帝一个人在宫城遥控的,武将只起到一个传达命令的作用。这种军事制度导致宋代军事实力空前衰弱,也为其亡国埋下了祸根。

《杨家将》的作者大概也深知这一点,因此为避免毁谤之嫌,才将潘美和杨业的名字中间各加一字,写成“潘仁美”和“杨继业”。虽然也算煞费苦心,却依旧挡不住世人对潘美的唾骂。北宋开国名臣,至忠至诚的潘美,就这样沦为不仁不义的奸佞小人,冤枉得一塌糊涂。

“卖国贼”的无奈——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清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因“天津教案”交涉失当,被污为“民贼、汉奸”,引起举国唾骂。

当20世纪的到来尚使不少人欣喜迷茫之时,清王朝,这个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绝响在内忧外患中轰然崩溃。在这个帝国最后的那段岁月里,无数枭雄豪杰粉墨登场,上演着各自的戏码。在这些“戏子”中,有个人我们不得不提。他,被称为“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人”,更是晚清的中兴之臣;他文治武功卓著,却被视为“民贼汉奸”。他,就是曾国藩,晚清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激昂热血枉然之时,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位“卖国贼”的一生,可能会有别样的发现。

带兵如子弟,平叛不留情

如果不是因为太平天国,曾国藩可能至死都只是个仕途平顺、波澜不惊的职业官僚。他甚至都不会被载入史册,充其量只是晚清壮阔的历史画卷上微不足道的一点。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席卷半个清帝国。此时的曾国藩已然是二品大员,十年七迁的官场神话一时无人能够超越。不过,上天似乎并不希望曾国藩一直在公文堆里打滚,因此给了他一个成就伟业的机会。

清王朝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八旗”和“绿营”。清王朝立国的根本,也是“八旗”。这支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的骁勇劲旅,来去如风,曾经是华夏大地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女真人口稀少,无法维持一只数量庞大的常备军,因此努尔哈赤在传统的“牛录制”基础上,整合麾下满、蒙、汉诸族军兵,创建了“八旗”。满、蒙、汉各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满人的军事核心力量。这种耕战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使得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女真人得以统治将近一亿的汉人,把偌大的一个中国牢牢控制在满人手中。正因为战功彪炳,八旗子弟才世代享受国家厚遇,成为清帝国的贵族阶层。

而“绿营”则是国家的常备军。绿营兵是清政府仿照明代军制所创制的汉族军队,因以绿旗为标志而得名。绿营兵的规模要远高于八旗,主要以步兵为主,驻扎全国。在清代初期平定三藩之乱以及之后的历次战争中,绿营兵表现较为出色,战功卓著。绿营兵组织系统严密,分工明确,是清王朝维持其统治的重要支柱。

同类推荐
  • 大汉皇帝刘备

    大汉皇帝刘备

    李灵从28楼楼顶意外跌下,却跨越时空成了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刘备。而这个刘备,还是个十来岁的孩童,父亲新丧,母亲为着生计和他的学业日夜发愁。面对这个残破的家庭,他该如何做,才能在渐显败状的东汉生存下去?才能保护自己和母亲不受伤害?他还能成为历史上那个开创蜀汉数十年基业的昭烈皇帝刘备吗?一切从摆地摊开始,看少年刘备如何慢慢的成长为一代枭雄,打造出一个大大的汉帝国!每日双更,坚持完本,也希望有喜欢的朋友把此书看完!建了个QQ书友群,大家可以进来讨论,群号:108714372
  • 三国之温侯重生

    三国之温侯重生

    切切情长总是痴,英雄无奈醒来迟。一从赤兔奋蹄去,万古唯留驻马石。养虎饲鹰不自值,志节何必更曾失。应知大耳多无义,枉论辕门射戟时。至今念念思悠悠,血染连环未忍收。多记虎牢龙起处,何来三姓与人留?今温侯重生,再度驰骋疆场。
  • 重生之传国玉玺

    重生之传国玉玺

    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后命李斯造“传国玉玺”,此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后世相传得“传国玉玺”者得天下......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后励精图治,国运昌盛,可是朱允文即位后,朱棣夺权,这“传国玉玺”究竟落入谁手呢?文中主人公带有前世记忆应天命而生,对这段历史有何影响呢?请看正文....
  • 异世之群英乱舞

    异世之群英乱舞

    在另一个世界中一个不幸到来的名门子弟意外获得了名将召唤系统,从此走上了霸业之路,看小子高畅如何击败另一个世界的各路英豪,君临天下。书友群:513468485
  • 霸业征途

    霸业征途

    一次意外的穿越,使其主人公回到青铜器时代,五国纷争硝烟四起,主人公为了解救天下苍生免受战火灾难决定一统天下,用现代的军事手段训练一批精锐的部队建立了安保社和黑蛟骑兵团踏上征途,来统一自己的帝国霸业,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无敌灵尊

    重生之无敌灵尊

    和别的重生不同,看看就知道了,嘿嘿????支持一下????
  • 我们那些逝去的爱

    我们那些逝去的爱

    高中生活是青涩的感受、高中生活是单纯的表达、高中生活是真诚的体会、高中生活是无法割舍的留恋。。。。正在经历的幸福、正在憧憬的美好、正在成长的兴奋与惶恐。。。这就是高中生活,我的高中生活因为有她而精彩。。。。。。。。
  • 挤出微笑的石碑

    挤出微笑的石碑

    严力是当代诗人中较早觉醒口语意识,将口语和意象融为一体的诗人;他是具备独特语言世界观的诗人,是中国较彻底地实现语言智性的诗人,是中国诗歌的现代派运动中,在智性一极做到极致的诗人。《挤出微笑的石碑》选取了著名诗人严力几十年创作的比较经典的现代诗歌作品并配以他个人绘画组成这本诗集。他的诗歌和绘画都很好得展现了他蓬勃的创作力和对现实生活的关照。
  • 大佬带着儿子一起离家出走

    大佬带着儿子一起离家出走

    【甜宠文,无虐!!!】纪大总裁带着儿子一起抱着方小小的大腿,梨花带雨的哭:“小小,你不要丢下我和儿子了,你就看我一眼,我太可怜了,你就心疼我一下吧!”方小小回头嫌弃的撇了他一眼“撒手,儿子看着你,你也不嫌丢人。”“妈妈,你带我一起走吧,爸爸太丢人了,和他呆在一起会影响我的智商和颜值的。”“好儿子,妈妈带你一起浪,就不要你爸了”
  • 黄泉酒馆记

    黄泉酒馆记

    我开了一间酒馆,在漫天黄沙里,只有一个个故事和一壶壶老酒陪着我醉生梦死,看遍人间百味。一壶酒一盏灯,却是跟着我走过了漫长岁月,记录下了从那远古遗愿到现在的黄泉枯骨。或人或妖或精怪,都在我这里。喝了不少酒,而我的酒馆,也在不少地方开过。或许,你那一天就能看见我的酒馆,上面写着黄泉
  • 武林萌主:左右开攻

    武林萌主:左右开攻

    莫名其妙的穿越了,莫名其妙的被收养了,又莫名其妙的被赶走了!遇到几位大神,说送了她宝贝,再得神兽,再遇桃花。有靠山就是任性,看她一手为云一手为雨,如何成为武林萌主!是他慕萧寻!还是他司徒欧阳!又或者是他离诉!
  • 寻找节操的战神

    寻找节操的战神

    这是一个带着“满级面板,无限金钱”穿越到游戏世界的故事。这是一个为了解除自身的神罚,在乱世中拼命挣扎的故事。PS:本书主角的精神异于常人,请酌情阅读。
  • 浮灯灭,金花散

    浮灯灭,金花散

    在对的时间遇上错的人是遗憾,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悲哀。她以为她是在对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他,所以她等了她四年,谁曾想,她却把最美好的自己留在了等待,剩下的不美好都留给了他。总有一种感情,叫有缘无份。
  • 亲子滋养:让孩子活出最好的样子

    亲子滋养:让孩子活出最好的样子

    本书的“滋养”理论从人的基本感受和亲子关系的本质出发,提出了以“孩子的感受重要,父母的感受也重要”为内涵的滋养型父母的定义,并强调“弱势优先”原则,以消解父母先天性强势的负面影响。同时将滋养型父母的具体功能细分为五大角色——安全基地、情绪容器、天然权威、超级玩伴、冲突陪练,并给出了不同角色之间调和与救济的具体方法。“滋养”理论还从心理底层剖析了不当养育方式导致的“病态适应”对于家长及其孩子的负面影响,并揭示了几种常见却不易觉察的养育谬论,以警醒无知无觉的家长们。
  • 娇妻撩人:前夫求上位

    娇妻撩人:前夫求上位

    景睿轩:“世界上的男人这么多,为什么就没有我汪忧的,这话是你说的。”汪忧:“那个谁,放心啦,我不会赖着你,要你负责的。”景睿轩:“可是你得要对我负责,毕竟我是第一次。”汪忧:“你个大老爷们还介意这。”景睿轩:“现在我给你两个选择,一是我们两去民政局领证,二是我们结婚。”汪忧:“大哥,这件事可不是闹着玩的,婚姻是大事,马虎不得的。”景睿轩:“妹纸,哥没跟你闹着玩,哥已经被你‘吃干抹净’了,你得要负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