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33900000016

第16章 激进的电子计算机迷

在某种程度上,因特网走过了与个人电脑取代大型机的历程相类似的道路。个人电脑曾被认为是一种力量,其目的是反对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法,它作为政府和军事集团控制下的大型机的对立物,标志着从计算机独裁过渡到计算机民主,即能够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因特网的初衷一开始也并非是要为平民百姓提供交流的论坛,一段时期内,它被用来为军事指挥机构服务,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为情报机关和国家安全部门所拥有,许多社会和高校的科研机构则直接为这些部门服务。它也曾一度是大学科研机构的单纯的学术研究工具,以至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一个以加利福尼亚为基地的试点网络——商用网(Commerce Net)——受到政府及私人的关注时,有人惊呼:“因特网及其用户必定遭受重大的文化冲击,因为商业活动开始动摇其学术性的根基。”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信息技术对于公众来说,显得既严谨又模糊。它的重点是研制昂贵的、只能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操作的神秘机器,使用的语言大都来自数学和信息论的深奥术语。作为人脑的延伸,它更为经常地和科学研究、重大决策相联系,与普通人的生活并无很密切的关系。当时计算机领域的“蓝色巨人”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而它最初涉足于电子计算机产业,也是得益于联邦军事合同的推动,包括为洲际防御网络SAGE(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生产存储器,以及研制B-52轰炸机项目等。这两项军事合同所提供的资助,曾占IBM进行电子数据处理开发项目支出的一半以上。而回溯起来,正是这样一个公司,战争结束的初期,当新一代意识到了计算机产业的前景时,它却有过是否从事电子计算机开发研究的犹豫。联邦政府的军事合同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因此为计算机产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在数量上,“60年代中期,IBM拥有信息技术行业三分之二的产业,只是把自己不屑经营的零星杂活推给了其他公司。IBM的规模巨大,地位显赫,任何一家企业都没有把它当作竞争对手,而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必须接受的‘环境’。它周围的一些公司犹如国王身边的奴仆,只能做一些IBM不愿意做的生产或者生产一些与IBM产品匹配的小配件。”这种地位与IBM的管理风格相互影响,相得益彰,那是一种精英类型的决策方式,员工们各守其职,整个团队就像“一只管理得当的大船,所有的员工都训练有素,在市场竞争中冷酷无情,所向披靡,并且绝对忠实于公司。他们是机器塑造出来的、严格恪守公司尊卑关系的雇员。”在IBM支配下的大型机是复杂的、价格昂贵的、高度专门化的,体积庞大,室内需要配制空调,还要安装特别的供电装置。它一旦运行就需要一群专职的技术人员,后者基本上是无声息地、严谨地操作着,等待命令,继而执行命令,相比之下,机器显得更像是一个主角。对于一般公众来说,无论是通过媒体,还是通过实地参观之类的活动,看到的总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身边的带有神秘光环的、高速运转的计算机,缺少了后者,前者的工作便变得难以想象,自然也难以成立了。计算机很快地成为主导科学的又一神话,它给使用者带来了便利和好处,但是,一种与IBM之类的大公司相应的贵族气氛,以及围绕着这种气氛的神秘性,也浓浓地弥漫在计算机的旁边,这种气氛连同其中深奥的专业术语和技术原理,把普通大众远远地抛在一边。

如果说早期的计算机迷主要是地道的技术人员的话,或者,是“……唯利是图的科学雇工和披上博士头衔的奖学金学生,他们受聘于进行回应合同条款的研究……”的话,那么,从60年代末期,出现了一批新的计算机迷,这是一批激进的计算机迷,既有商业意识,更有政治意识。“他们中的一些人是辞职的大学教师和旧金山海湾地区反主流文化潮流的积极参与者。一位当年的参与者注意到,计算机迷的风格带有‘六十年代无所顾忌的特点,他们仇视现存事物,厌倦战争,主张无限制的自由,反抗任何形式的束缚’。业余计算机迷的引入计算机和信息概念的动机十分混杂,它是政治上的反抗性、科幻小说的奇想性、自己动手的自救论和逗乐嘻笑的奇异混合。”在那个动荡的时期,反权势运动是新左派运动的主题,内容包括反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帝国主义抗议运动等。反映在计算机领域,则是为争取公众利用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甚至研究计算机的权利发出呼声,它涉及到社会性和公共参与性,涉及到明显的政治目标:要求把信息的权利交给公众,使之具有更多更大的自由,从而消除和克服由一个团体——通常是政府和军事集团支持下的团体——控制信息传播与传递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

这一批人在起步之初,便追求或刻意营造一种粗犷、畅快、激进的平民氛围,以便与大型机的精致、典雅和贵族化风格形成抗衡。

在工作方式上——纽约的波基普西一直是IBM公司大型机业务的腹地,其他属于IBM分部,或与之有业务联系的机构的成员通常都以朝圣般的心情来到这里参加会议,它可以说是大型机思维定势的一个象征。“直到最近,IBM依旧有一项每年从优秀的年轻大学毕业生中招聘它们的大部分员工的政策。IBM公司认真地向这些人灌输它的企业文化。许多IBM公司的高级员工从未在其他公司工作过,一直待在IBM,‘外来者’几乎不可能进入它的高级管理人员的队伍。”在这样的思维模式及其惯性发展中,渗透着为其所尊奉的企业精神和企与这种严谨的工作方式相对照的是,新一代计算机迷常常在简陋的阁楼或旧车库里进行研制工作,没有着装方面的讲究,聚会也是无拘无束的,集合地点则总是选在酒吧的聊天场所里。西海岸的霍姆布鲁斯计算机俱乐部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聚会场所,它位于靠近斯坦福大学和工业园的门洛公园之中,也是成果出得最多的地方之一。而在旧车库里进行创业的传统也发源于这片土地上,早在1938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威廉·休利特(William Hewlett)和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就用借来的500多美元,在租来的旧车库里开始了创业生涯,他们最终成为惠普(HP)公司——一家新崛起的小型机公司——的创始人,也揭开了创业硅谷的序幕。

在名称上——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这样的:1964年,IBM推出System 360系列大型计算机,可以说是制造了计算机发展史的一个大事件。这里,说不清是有意还是无意,IBM用了“360”这个能够令人产生无尽遐想的数字:它代表一个圆,又与地球圆周的度数相符,含有这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级计算机的意思;而“60”这一数字恰恰又与60年代相吻合,仿佛戏剧性地预言了整个60年代S/360型计算机都占据着统治地位的事实。到了70年代,为了紧跟年代,这一机器又重新被命名为S/370.

与之形成对照,新一代计算机研发公司及其成果本身的名称往往体现出崇尚普通和趋于大众化的色彩,如“渺小机器公司”(Itty-Bit ty Machine Company)、“肯德基油炸计算机”等。而“苹果”既是一家新兴公司的名称,也是1977年推出的微型计算机的名称。它的几方面含义都与计算机之趋于平民化的潮流有关:附于其上的是一种淡淡的乡村气息,它要以柔克刚,化解庞大机器的坚硬棱角,使之显得更加质朴自然;另一种说法是,人们要以这个名称来纪念过去的一家甲壳虫唱片公司。

在结果上——与大型计算机相对应的研制结果是计算机小型化,也称计算机微型化。它是计算机技术本身迅猛发展的结果,相当程度上也是那一批主要聚集在旧金山地区狭长地带的离经叛道之士的杰作。计算机变得惊人的小,不需要专门的环境,也不需要高度控制条件下的种种设备:空调、湿度和专门的动力系统等等。现在,计算机和终端可以被置于它从前不可能被置于的许多地方:零售商店,旅馆,银行分支机构,小型制造商,等等;与安放的便利相伴随的是操作的简便,更重要的是价格便宜多了。后者意味着被当时的大公司所忽略的那一大群消费者可以买得起计算机,可以用它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那些需要往往又是与民众的日常生活连在一起的。

一方面是政府的扶持和大量的军事合同,另一方面是由非正统价值和反主流文化人物所掀起的新信息技术的浪潮,在技术自身发展和其他因素的推动下,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撞和相互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人特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47年,斯坦福大学校长弗里德里克·弗曼(Frederick Ferman)提出了建立大学研究园的思想,并在1951年在校内划出土地兴建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厂房,形成了斯坦福研究园,正是从这里后来逐渐发展出世界著名的高科技设计和制造中心。70年代中开始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杰里·布朗(Jerry Brown)精通与反主流文化人物打交道的各种诀窍。他拒绝为他配备的大官邸,仅仅租用了其中一个朴实的小套间。他在签订大量军事合同以保证加利福尼亚的经济支柱的同时,“强烈反对核战争,积极主张保护环境,他热衷佛教禅宗,喜欢和摇滚歌星及舒马赫派的经济学家来往。”他在加州的首府萨克拉门托设立了一个“适用技术办公室”,鼓励人们用“头脑风暴”构想一些大胆的计划。他主张:“更多的人用更多的时间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这一种与我们所熟悉的完全不同的文化现象……只要一按按钮,人们就可以得到有关决策过程的许多信息……信息使人获得平等的权利,它将摧毁社会的等级制度。”在计算机的使用和关于计算机文化的问题上,他持有和激进的计算机迷一样的看法。

计算机小型化的意义对于因特网来说,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当计算机的体积逐渐缩小时,它也随之获得了全新的、无形的电子“能力”;由小型化引导的一系列重大的技术革新——软件开发、个人电脑等——铺就了通往因特网和普及因特网的道路。最普通的个人计算机并入联结全球的信息网络,其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小型化,或微型化;而更小、更快、更便宜的计算机不断地从办公室移居家庭,又通过网络向外部世界的无限空间发射,这其间的意义是全方位的,它直接指向人类文明和人类本质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现实生活中,与因特网之逐渐成为平民百姓之可触摸、可利用的传播工具的过程基本一致的是:因特网淘金风潮的许多获利者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雅虎公司最初是由两名辍学的研究生建立的,两年时间发展成资本市场总额大大增加的大型媒体公司;亚马逊网上销售公司和玩具网上销售公司从亏损企业很快就成为拥有相当的资本市场总值的企业。类似的传奇故事使得下述观念很容易就被人们所接受:在因特网世界中,每一个来自社会顶层和底层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机会从技术中受益。此外,经济学领域和管理学领域中有关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类似的结论,这样的研究始于80年代末,以后相继有一些实验室的研究表明,电子讨论比面对面的讨论可以更加平等。其原因之一在于网络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消除社会等级方面的顾虑,从而在发表意见的时候更加放松。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许多企业发现组织活动能够通过远距离的计算机来达到它的目的,而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诸如因特网可以成为“外围”人员的参与工具、“电子讨论比面对面的讨论更为平等”、“减少地理和社会的距离似乎对处于‘外围’人的影响比核心人物影响更大”,等等,是所谓“民主化”的观点,还有人做了更加明确的表述,“认为会出现扁平式组织结构,即在一个很小的领导层下的单一社会等级结构”。这里的含义是新的信息技术成为减少组织层次的强有力的工具,也就是说它们会导致管理有效范围的增加,从而减少对中层管理的需要,它的直接对立面就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等级分明的组织结构。

有关因特网与社会民主的关系的问题,如同计算机民主的问题一样,历来存在着争论。与上述观点相对的一种观点是“利益核心论”,后者认为新的信息技术会巩固现存的社会结构,“从历史上看,精英分子们充分利用了新的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社会控制工具,并且极力阻止有损于他们利益的后果。”对此,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会进行更详细的讨论。这里,与本章的主题相关,我们更加侧重的是激进的计算机迷的那一段神奇般的历史,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思想。他们的反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体现在为网络传播奠定了计算机小型化这样的基础上,体现在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的准备上,体现在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结合上。那种对于大众化、平民化的追求,一直延伸到20世纪90年代中因特网向民用和商用的转化时期。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对60年代颓废风气的一种纠正,是严肃思想和奇谈怪论、幻想,甚至童话故事的混合。如同一些文献所记载的那样,有的时候,新一代计算机专家对于革新成果的庆祝,就采用盛大的露天摇滚音乐节的形式;而“晚上在山景地区(Mountain View)的聊天场所里促成的技术创新扩散,比在斯坦福大学大部分的研讨会还要多。”就是这样,离经叛道者、标新立异者、残留的嬉皮士、摇滚歌星与信息革命的新前景的开拓人奇特地结合在一起了。

有趣的是,计算机的发展为因特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但是因特网的真正问世又与网络传播主导力量观念上的重大革新不可分离,这再次说明网络发展的内部,蕴涵着超出官方和军事目的的因素,蕴涵着与非主流文化相一致、相呼应的因素。负责研制因特网的高级计划研究署成立之时,计算机已经进入到“第二次飞跃”的发展阶段,即以晶体管开关装置取代电子管的阶段。以后的十几年是大型机居统治地位的年代,它在客观上制约着当时的网络发展的程度和范围。

由激进的计算机迷提出的平民计算机、计算机民主的思想在以后不断受到挑战,20世纪80、90年代,IBM等大公司的重新崛起是计算机技术领域内的一次反击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经过了这一过程,萌动于文艺复兴时期,并在启蒙运动时期得到发展的人文派和技术派的争论和对立以更加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

同类推荐
  • 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
  • 树人文库-回味一生的历史故事

    树人文库-回味一生的历史故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本套图片共分为:妙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义勇故事、智慧故事、历史故事、知识故事、妙答故事、成败故事、中药故事、破案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名人故事、哲理故事、亲情故事、处世故事、战争故事、发现故事、伟人故事,在各方面论述了树人实践的内容和方法论。
  • 走出教学的误区

    走出教学的误区

    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应该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还必须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人;不仅是专业学科领域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科学的专家。
  • 新闻有常俯仰百变

    新闻有常俯仰百变

    一篇好的通讯可以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但通讯毕竟不是文学。在实践中,为了不使自己盲目,我注意研究文学作品与通讯作品的差异,并归纳出一些规律:哪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可以在通讯写作中运用,又有哪些文学的表现手法不适宜在通讯写作中运用。
  •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本书是目前国内首部探讨20世纪以来全球知名媒体国际传播战略的教材。《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以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特别是国际战略理论为基本框架,结合媒体经营管理理论和国际传播理论,在描述BBC、VOA等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演变历程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些媒体的主要国际传播战略。
热门推荐
  • 鱼游浅水

    鱼游浅水

    人家想嫁个有钱人,为什么遇上的一号有钱人,是在仙山修仙的,二号有钱人,是在家修仙的,三号有钱人,是准备修仙的。有钱人都去修仙了吗?既然师傅你诚心邀请我修仙,那我就勉为其难的接受了吧。还要问一句,师傅你是有钱人吗。
  • 星空大海之王座

    星空大海之王座

    一个契机,引来了希望,组成了联盟,引发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造成了一个物是人非的结局;一个契机,一场奇妙的旅行,沿途的美景,只想成为观景人,不曾想自己也是那道亮丽的风景。
  • 公主爱将军怖

    公主爱将军怖

    英雄配美人,在任何朝代都是一段佳话。高辞和华宁之间却不是这样。一代大将高辞因受帝王胁迫迎娶当今皇上最宠爱的华宁公主,婚后渐渐被其感动爱上她却不自知,后因一场分离,他终于懂得了爱,明白了自己的心,自此对华宁爱的深沉且热烈。
  • 记忆深处有阳光

    记忆深处有阳光

    细细品味,酸甜苦辣俱在,回首望去,物是人非寥寥,胡须渐渐爬上脸颊的年纪,寥寥万字,略侃青春。
  • 儒剑生死琴

    儒剑生死琴

    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儒生,却习得一身盖世神功;她是一个被人利用的遗孤,冰冷却纵生了情愫。他俩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定下终身,说好白首不离,却在战马嘶鸣的疆场要置对方于死地。他为了她,舍身跳下悬崖,放弃掌门之位,被逐出师门。因为爱她爱得情比金坚,所以原谅她沾满鲜血的双手。她也爱他,爱他的儒雅有礼,爱他的奋不顾身,爱他的舍命相陪。却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她竟然杀他同门,杀他挚友,杀死所有与他有关的人,杀死滇西武林数众,但她还是把一颗深深爱他的心留给了自己多年后相认的妹妹,只给他留下一句“你能原谅我所犯下的一切过错,我却不能原谅我自己。”
  • 班主任工作经典教案——班主任管理班干部的学问

    班主任工作经典教案——班主任管理班干部的学问

    班主任对班干部的管理是管理好班级的重头戏,因为班干部是班主任的代言人、传声筒,具有责任心的班干部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基础,是良好学习成绩的保证。因此,班主任应该重视班干部的培养和使用。这是一本班主任培训类创新型读物,我们大胆摒弃了同类书籍的教务式写法,把职场励志的形式引入书本的编写,体例科学,内容生动活泼,语言简洁明快,针对性强,读来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
  • 开局天上掉下个魔王女友

    开局天上掉下个魔王女友

    别人天上掉钱,掉饼,掉花盆!老子可就不一样了,天上掉下个女朋友,还特么的是个魔界魔王! (轻松,诙谐,幽默+简单日常,单女主!)“老婆,我喜欢这房子能不能买?”“当然!”“老婆,你看这车多漂亮,买不?”“没问题,小钱!”
  • 西游记之转世生活

    西游记之转世生活

    妖仙大战,由六耳猕猴所假扮的孙悟空战死在了那场战争,而孙悟空的转世,至尊宝,也死在了那场战斗。妖族在那场死伤惨重,神仙也不例外。(本小说背景是"西游记之爱你一万年)
  • 我的青春—无奈

    我的青春—无奈

    闺蜜之间的无话不说与大姐大的性格会发生怎样的碰撞呢????
  • 浮屠天道

    浮屠天道

    一个身世迷离的废物皇子陈漠,母亲因为他的出生被打入冷宫。他内心含恨,然而没有丹田、没有灵根要如何逆天?他借着损坏的神器、古老的器灵走上了修仙之路,谜题在层层揭开。浮屠,到底是什么?原来这一切的背后是有人在暗中操控,让整个天地卷入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