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9100000052

第52章 暂时的结论 (2)

换一种可能,假如我信仰了某个宗教,那么我这一生就可以过得特别平静安乐,不惧怕任何伤痛,临死的时候还相信死后会有更美好的世界。等到真的死亡以后呢,最好的情况是我信奉的那个宗教真的存在,那么我就得到了极大的报偿。假如世界是唯物的,没有神灵呢,那么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但是我生前过得幸福,死后也不会对信仰的破灭感到失望。而最坏的结局,那就是死后发现确实有神灵,但却和我信仰的神灵不同,那么也可能遭到惩罚,但总比无神论者遭到惩罚的概率要小。

这样看来,从功利的角度讲,信仰宗教真是一件很棒的事。但我们一直没说到关键的地方。

关键是,你得真诚地信仰呀。

我们前面这番论述,全部都是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假如我们带着这样的思维去信仰宗教,比如琢磨琢磨,嗯,信这个宗教的好处最多,然后你就参加各种仪式,你就信了。首先对该宗教来说,我想这应该是一种不敬;其次,我觉得不真诚的信仰并不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安慰,大概和一个无神论者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得的安慰差不多。

那个用概率去思考宗教问题的帕斯卡,后来也信仰了宗教。

帕斯卡是个极有天分的数学家和科学家,但是24岁以后他身体情况越来越差。30岁时的一天晚上,他乘坐的马车突然失控。就在马车要冲进河里的时候,竟然奇迹般地停住了。帕斯卡认为这是一个神谕,从此扔掉了数学和科学研究,信仰了基督教并投身于神学。

换句话说,帕斯卡可以靠理性去判断信仰宗教的优劣,但是最终真正的信仰,却不能靠理性。

理性和信仰是不相关的两件事,这是我们用理性去评判信仰最尴尬的地方。

如果我们自己原本就信仰宗教,那我们继续信仰就是了,根本用不着在这里讨论;如果我们不信仰,那么像前面那样讨论出再多的内容来也没用。

所以我以为,只通过理性的思考,不存在“我‘决定’信仰宗教”这么个结果,只存在“我认为宗教是不可信的”或者“信仰宗教是一件好事,我愿意多了解宗教,我不拒绝它”这么两个选择。也就是说,只能浅浅地讨论信仰,无法真正解决信仰宗教的问题。

最后,假设我们并不是为了个人幸福,只是为了追求真理而考虑信仰宗教,那么还有一个小问题。

信仰这件事,我以为,由不信到信难,由信再到不信也不容易。所以信仰宗教可能是要牵涉一生的事。怀疑和信仰本身就是相悖的,而且宗教的说服力要比一般的信奉主观真理的哲学要强,那么当我们信仰了宗教之后,还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去质疑信仰并脱身而出呢?所以我觉得单就追求真理而言,信仰宗教和实践中国哲学都是一个成本比较大的尝试,可能要穷尽一生才能知道选择的结果。假如我们对自己追求到的真理不满意,也没有补救的机会了。

克尔凯郭尔说人生就是一场冒险,这话用在信仰问题上正合适。

对于信仰宗教问题,说到这里已经差不多了。不过既然科学和宗教的矛盾由来已久,那我针对科学和宗教之间的问题,想再多说几句。

站在科学的角度,我们会发现宗教一点都不神秘,一切宗教现象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

对于人类学,一切宗教都源自原始巫术。原始巫术是所有人类社会都曾有过的共有现象,在主流宗教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它们的影响。

对于社会学,宗教源自社会和个人的种种需要:社会用宗教束缚个人,比用暴力高效得多;个人则可以从宗教信仰中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

对于心理学,信仰宗教不过是人类共有的心理需要,种种宗教神迹也不过是常见的心理幻觉。

在马克思的眼中,宗教只是统治阶级为了阶级利益,用来麻痹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只是谎言。

对于文化传播学,宗教的传播完全符合其规律:各派宗教的传播、发展和变化都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分不开。比如我们说过,基督教在罗马时代获胜的原因之一是对教徒一视同仁,因而在奴隶时代获得大量人民的支持。比如佛教在中国最流行的,是念佛号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净土宗,而不是要求人一生苦行的宗派①。换句话说,当今最流行、信众最多的教派,常常是对信徒的行为要求最少、“好处”最多的那派。而我们信仰某个宗教,不信另一个,又常是因为该宗教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力最大,我们亲友中信奉该宗教的人最多。因此信仰何种宗教这种大问题,有可能是由该教派“好处”多寡这一点来决定的,这未免让人觉得有些儿戏。总而言之,宗教的各种特征都没有逃得过科学的描述。当然,与此同时,站在宗教的角度,一切科学奇迹也都可以解释。

对基督教来说,那些值得称赞的科学成就是上帝对人类的恩赐,有些科学家之所以拥有常人无法想象的天才头脑,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上帝的眷顾。

而那些和教义矛盾的科学结论,比如进化论呢?那是上帝为信众制造的考验而已。而且一切科学理论的最后,还有“正因为荒谬,我才相信”的信条。

对佛教来说,解释科学更简单了,一切都是因果。而且尘世种种不值得留恋,科学再发达也就那么回事儿,无关我们的个人修行。

所以,只要宗教教义不在经验世界的领域内和科学有明显矛盾的说法(比如认为进化论的证据全部都是伪造的),那么一切科学研究的成果也不会动摇宗教的合理性。两者都是无敌的。

我暂时不信宗教,我该做什么?

我觉得,第一是不要忽视自己总有一天会死这件事。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要年年想,月月想,天天想。这既是因为死亡是我们终究要面对的事情,也是因为死亡会成为我们思考哲学问题的动力。

有时我们会见到这样的感叹:有的人平时忙于生活,突然有一天看到父母老了,意识到人生沧桑,意识到父母有一天要走向人生尽头,然后感叹说,和亲人平淡生活才是人生真谛啊。这时候就看开功利了,就觉得追名逐利没意思了,就领悟人生了,人生观就上层次了。

这的确不错。但是大哥,你也总有一天会死的啊。

最起码,当你在世俗生活中晕头转向的时候,遗忘自己总有一天会死,总比遗忘父母终有这一天要更难吧(孩子总是白眼狼是吧)。

然后,当你意识到自己终会死亡的时候,你可以设身处地去想象父母的处境,而不是像一个旁观者,仅仅出于亲情产生的同情怜悯之心。对于父母的死亡恐惧,你还有可以解脱逃避的港湾,你可以让自己对父母更好点,你可以想象父母去世之后你的感受,想想那时候的蓝天,想想那之后的生活。但要是你自己死了呢?什么东西都没有。

这样,你才能和父母感同身受。仅仅从孝顺的角度讲,这也比你以超然世外的状态安慰老去的亲人,说坚强点、生活多美好之类的话更真诚、更体贴。我知道你是真心孝顺,可你如果总是这么不疼不痒地安慰人,我要是你亲人,准反问一句:你来试一试?

生活多美好。你说的是你将来还能发财,还能吃喝,还能看电视的生活美好,你说的不是一个将死之人能体验到的美好。

从专心和生活搏斗到意识到父母老去,这过程中我们似乎感觉到了生活的真实面目,但这远比不上意识到自己将死所得更多。前者的你不过是一时感叹,转身又回到了日常生活中。只有后者才能让这新领悟的生活形态时时包围着你。

时刻想着死亡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恐惧,会在我们娱乐时破坏气氛,但也会带来一些好处。

首先,我们会更节约自己的生命,会在进行人生选择的时候看得更远一些,会多考虑将来某一天自己临终时的心情,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得失。

其次,死亡的空虚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解脱。在死亡这个最大的恐惧面前,没有什么痛苦能与之相比了。既然人人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点,那生活中还有什么痛苦可怕呢?如果更进一步,你能战胜死亡的恐惧,那你就更无敌了。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按照郭德纲的话说:法律都管不了你了,那你还怕什么?

最后,带着这种状态的你,可能会在和朋友纵情娱乐的时候突然落寞轻叹一口气,让朋友觉得你是神经病。但是,当朋友刚从葬礼上回来感叹人生的时候,你也可以笑而不语。

怕死还意味着我们要珍惜生命。

要珍惜生命的理由是,经验世界不能告诉我们死后还有没有意识。而主观真理,包括宗教对人死后意识是否还存在的结论,是无法验证的,是有可能错的。再者,就算人死后意识还在延续,我们也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情况,会不会就在黑暗中永远飘荡?或者像中国传统观念里,人死后要喝遗忘一切的“孟婆汤”,失掉了全部的记忆,这和意识消失也没什么区别了吧?

而且以我们的经验而言,这世上从来没出现任何人死后意识还能复生的确证,因此死亡对我们来说肯定是一个不可逆的事情。即便死后还有意识,我们也不可能回到原先的世界里了。

如果死亡确实如唯物主义所说,是意识的永远终结,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切探索世界的机会。我们甚至可以感性地说,那就意味着我们自愿放弃了这世界给我们最大的恩赐,而这恩赐很可能只有这一次,放弃了就没有了。

我们在讨论主观真理的时候,连这真理要求的探索时间太长,我们都会觉得这是一次冒险,都需要多考虑考虑再选择。那更何况一旦判断错误,就可能永远没有弥补机会的死亡问题呢?

所以我认为,虽然主观真理不限制任何答案,但是保存自己的生命,并且尽量延长生命,当然也包括同样尊重别人的生命,这都是不言而喻正确的。这是我们探索真理的底线之一。

除了关注死亡之外,还一个可以做的事是尝试放弃物质享乐。

我们说过物质享乐并不重要,给人带来的痛苦未必比享乐少。但是物质享乐是每个人都难以放弃的,也是普通人要花费最大精力应付的事,是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基本上每一个宗教,也都把克制物质欲望当做一项核心要求。

所以解决对物质的追求这件事很难又很重要。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不需要去过苦行僧的生活,但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法来改变自己对物质的看法。

我们可以找一些自己平时特别喜好,但是从理性上又认为没什么益处的物质享乐,尝试克制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月不许吃肉。

在克制期间,我们要做的,是不断观察自己的心理反应,观察禁欲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比如,是不是随着时间的延长,禁欲这件事变得麻木了?比如,是不是当我们对粗茶淡饭难以下咽的时候,只要凭着理性命令自己吞咽,这一关就很容易克服了?比如,当我们遇到肉体痛苦的时候,是不是需要什么精神力量的支持?比如,禁欲的痛苦是不是比想象的少?

如果你因此觉得禁欲不难,那么你就摆脱掉了部分物质的束缚,未来会更加轻松;如果你觉得禁欲难以做到,那么物质不重要就是一句空话,不能当做思考的前提。

当我们有了探索真理的动力,当我们了解了哲学史上主流学派的各种说法,让我们掌握了如何对抗独断论,那么剩下的事情,就是自己探索主观真理了。

我们说,对主观真理的把握要靠信仰,理性对真理的评价能力也有限。那是不是就是说,我们可以不去思考学习,用不着自己去追求真理,只要挑一个感觉正确的理论去信仰就够了呢?

我不这么认为。

因为必须信仰。

信仰是什么?信仰不是买白菜,仅仅对某个理论喜欢、感兴趣我就信它,这不能叫做信仰。

主观真理能对我们有巨大的意义,可以指导我们生活,前提是我们必须发自内心认为它是正确的。假如你是一个糊涂蛋这倒好办,随便信一个也就是了。但既然你读这本书都读到了这里,你一定和我一样喜欢思考,喜欢怀疑,不喜欢循规蹈矩。那么,一个理论要是没能经过你充分的思考和怀疑,不是经过你费力追求而来,你就不可能真正信仰,这理论对你来说也就没有用了。

所以《西游记》里,唐僧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获得真理。

再说点别的。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这个问题的消除。”我们在道家、佛家的哲学理论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观点。这个道理体现在生活中,就相当于人小的时候要问“人为什么活着?”大了不问了,不一定是因为知道答案了,而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不需要再问这个问题了。

这可以成为我们检验自己工作的标准。

同类推荐
  • 重读《周易》智慧

    重读《周易》智慧

    解读周易古经,开发先贤智慧!继承优秀传统,光大中华文化!《重读周易智慧》从对中华元典——《周易》的认识入手,集中介绍了《周易》中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发明创造、彰往察来、循序渐进、革故鼎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等哲理。《重读周易智慧》作者刘明武从微小处入手,阐发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具前人所未见,道前人所未道,是当今人们认识中华文化、学习中华经典时的入门之书。
  • 加措活佛人生智慧三部曲(套装共3册)

    加措活佛人生智慧三部曲(套装共3册)

    1.《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全书共分九个章节,以人生、情感、信念、生活、爱、快乐、幸福、智慧、情绪为主题,教我们如何对待生命中的困惑与迷茫,增强面对世事无常的内在力量。2.《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2》:有人问佛陀,你今生得到了什么呢?佛陀说:“我今生什么都没得到,我失去的只是我的无知。”没有什么比失去无知更让人安心、欢喜。如果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越早失去无知,越来越多的时候失去无知,我们就能享受得到佛陀的加持,改变“一切是常,一切都不会变”的执着,终于懂得“无常,就是无限的可能性”,从此不再盲冲瞎撞,开始勇猛精进,把无常变为奇迹,把充满缺陷的人生转为圆满。也从此,活得欢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3.《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3》:本书是这一系列的完结篇,加措活佛在书中对于学会放下后,人生如何精进等问题给出了暖心开示。全书共分七个章节,以自我、内在、逆境、情绪、相处、快乐、生活为主题,详细讲述了我们在遇到人生种种困顿、挫折、痛苦时,如何有效地实现自我、突破自我,活出生命美好的样子。
  •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思想研究

    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章太炎生平、思想与学术的学术专著。章太炎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章太炎的大批手稿和他所阅读过的各种书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变迁的实际,展示了章太炎走出完全脱离实际的旧书斋而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力图通过对西学有选择的吸收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扬弃与更新的真实状况。章太炎的思想、学术及其革命生涯。是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一面镜子。
  • 理想国

    理想国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共分为十卷,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内容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或者让政治家去学习哲学。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
  • 我给庄子做专访

    我给庄子做专访

    《我给庄子做专访》从紧守心斋、悠闲自适、适时无为、养身养心等八个方面对庄子的处世之道、心灵之道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辅之以古今经典事例,同时采用浅显易懂的叙述进行讲解,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处境去感悟庄子的人生智慧,从而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平添出更加绚丽的华章!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神级大术师

    神级大术师

    来自两个世界的灵魂相互碰撞,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西塞伯坦,骑士、术士、召唤师、各种各样的修行体系构建成的完整系统,术士则是西塞伯坦的主流,世人对术士的定义开始只有两个,不过自伯伦崛起后便变成了三个。虚假的术士:苟在安全的地方,拼命释放源术!真正的术士:能刚能苟,进可千里取敌人首级,退可一记本命源术禁咒爆掉敌方狗头!神级的术士:嗯...乘骑遮天巨龙,盘旋天际,时不时一记禁咒,什么?你问我为什么能融合七系源术禁咒?这难道不是术士的常规操作吗??什么?你问我为什么近战无敌?难道这不是术士的晋级操作吗?伯伦·海特仑:我真不是术士啊!你们别污蔑我,我的梦想,仅仅是一名龙骑士而已......(真香)!!
  • 末世之魔女重生

    末世之魔女重生

    作为一个在末世已经成功挣扎了十年的人来说,突然重生到末世初期,还是重生成一个身娇体弱易推倒的萝莉身上,冬青表示她恨这种莫名奇妙的“好运”。幸好,萝莉外表虽然很弱,但她除了有一个强悍牛逼的灵魂之外,萝莉的身体素质很有潜力,耐打耐摔耐砍,因为她是千万分之一机率的高级进化体质。
  • 腹黑相公的财迷娇妻

    腹黑相公的财迷娇妻

    唐潋青因为偷吃了一颗枣子,被噎死了,然后她很时髦的穿越了!只是她的这位宿主有点儿惨,不但被未婚夫抛弃,未婚夫还娶了她的亲妹妹,自己则被山贼头子逼婚,而更悲催的是在和山贼将要成亲的晚上自己还被下毒了……作为21世纪的新女性穿越到了这样一位宿主身上,就看她如何逆天改命,自强不息……
  • 溺宠之至尊狂妃

    溺宠之至尊狂妃

    她,温柔,令黑白两道都闻之色变的冷面杀手,代号“千面”,狠烈决绝,一场意外,灵魂在柔弱不堪的镇国公嫡女身上重生!他,冷澈,外人口中一无是处的病弱王爷,却无人知,真实的他,是怎样的光华万丈。当强势的她遇到强大的他,结果,究竟是谁征服谁?她说,她的温柔,只对于他。他说,他的冷澈,只有她能融化。
  • 医道圣典

    医道圣典

    地球中医专家苏木魂穿万圣大陆,来到一个玄医的世界。这里人从出生之时起身体里面会有一本医典,而用精神力沟通医典是成为玄医的第一步。这里药方是神奇的武技、法术,不同的药材配合在一起烙印到身体里面的医典中会形成不同的符文,不同的符文是不一样的法术武技。这里还有不一样的药方师、药丹师、药器师。苏木意外得到一本医道圣典,从此踏上玄医之路。
  • 信仰第四部救世

    信仰第四部救世

    一千年前的“圣战”奠定了世界的格局。那就是,七位天使与七位骑士。魔神撒旦降临之时,平衡必将被打破!世界也必将陷入混乱!心爱之人由谁来守护?阴谋!鲜血!王座!少年独自一人踏上荆棘之路。未知的远方,未知的明天。他亲自斩断命运的羁绊!你是不会懂那种感觉的…独自一人行走在黑暗中,只有孤独与恐惧不断环绕着你。那是象征死亡的逆十字,屠戮了一整座城市二十万生灵的魔鬼!当他张开双翼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匍匐在他脚下。
  • 我的师傅是妖怪

    我的师傅是妖怪

    我叫周申,玄元派老幺。本以为入了门派就可以吃喝不愁,谁曾想这个门派连温饱都是问题,时不时还得演上一回劫匪。直到最近,我发现了师傅的一个秘密,他好像不是人!
  • SNS营销——网商成功之道

    SNS营销——网商成功之道

    本书针对如火如荼发展着的社会化媒体,从传统营销理念的角度,针对其所具备的传播特点一一进行印证;从其对应的营销学理论本质层面,深度挖掘社会化媒体所具有的营销价值。藉此希望能为互联网营销者带来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单纯的经验技巧层面跳出来,从营销学的本质发散开去,真正活学活用,利用社会化媒体打造全新的互联网营销渠道。
  • 途径遇见你

    途径遇见你

    三行情书:我已移平了海,填满了山,忘了你今天打卡看到这段词觉得蛮好玩随手截屏,下午收到一个意外的节日祝福信息再回头看这段词确实蛮有趣的补录一句吧,谢谢曾经的喜欢、谢谢曾经的陪伴、谢谢曾经的伤害、也让我认识到曾经的认真自己不过是一个傻瓜如图所言,忘掉过往开心向前再好不过独特的礼物啊,不求独特,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