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927200000005

第5章 打雷下雨,你也会发抖?——大自然真的很可怕吗

并不是所有动物都咬人

害怕动物的人非常多,而且,只要害怕一种动物,就容易对其他动物也心生忌惮。其实,并不是所有动物都咬人,尤其是家养宠物。

某些动物本身是有危险的,例如:老虎、鲨鱼等,害怕这些动物是正常的,然而有些动物未必对人造成伤害,例如:猫、鸽子等,如果对这些动物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恐惧心理,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就是动物恐惧症的表现了。

对动物恐惧的人在生活中有很多不便的地方,例如:一个害怕鸽子的人总是将窗户关上,不希望鸽子进来;害怕蜘蛛的人不敢在夏天穿短裤,唯恐蜘蛛咬到自己;害怕狗的人一看到狗就感到紧张、心跳加速,如果家人想养一只宠物狗,他必然要坚决制止;害怕飞虫的人不敢在室外吃东西,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排斥和鲜花离得太近。

女性比男性更加害怕动物,在动物恐惧症患者中,有75%~90%为女性。居住环境和社会文化也是影响人们对动物产生恐惧心理的因素。临近河边居住的人要比住在城市中的人更怕各种动物。意大利有个被狼蛛咬了会发疯的传说,这使一些意大利人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加恐惧蜘蛛。

动物的各种特点都可能成为人们恐惧的对象,例如,鸟类会飞,有的人就会害怕空中的鸟撞在自己身上;能够发出声音的动物让人恐惧,狗叫声、蜜蜂的嗡嗡声可以成为人们恐惧的对象;一些动物丑陋的外观让人恐惧,很多人害怕虫子,一看到黑乎乎的虫子就会觉得恶心,害怕蛇的人甚至会“杯弓蛇影”或者“十年怕井绳”,有的人认为昆虫有很多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要想克服对动物的恐惧就一定要找到这种恐惧的来源。一般来说,对动物恐惧的来源有两种:第一种原因是曾有过被动物伤害的经历,例如儿童时期被蛇咬过、被蜜蜂蜇过,此后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第二种原因与其说是恐惧,不如说是厌恶,有一些动物看起来不招人喜欢,如外貌丑陋(如蝙蝠)、动作令人发慌(如老鼠)等。不管因为什么害怕动物,都可以通过与动物接触克服恐惧心理。

一名女学生说她对蜘蛛的恐惧“历史悠久”,而她父亲则认为这种恐惧是完全没必要的,因为蜘蛛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动物,根本不用担心会被蜘蛛伤害,想让她通过多多与蜘蛛接触的方式克服恐惧感。

这名学生讲述了她与蜘蛛接触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她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上课,铅笔掉在了地上,她弯腰去捡,正好看见一只蜘蛛飞快地从铅笔旁边爬过,她认为自己的铅笔被蜘蛛“污染”了,不敢捡起这支铅笔。另外一件事发生在体育课上,一群调皮的男孩子为了吓唬女生,将蜘蛛、毛毛虫等小动物往女同学衣服上扔,她被吓得惊慌失措、高声大喊。为此,她和几名男生还因为扰乱课堂纪律被老师训了。从此以后,她对蜘蛛采取敬而远之的策略。

心理学家认为,克服这种因为有创伤经历而恐惧的心理,主要应该从改变对蜘蛛的认识入手。女生的父亲在最开始采用了“以毒攻毒”的做法,让女儿经常看大量的蜘蛛,但是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女儿反而更加害怕蜘蛛了。这是因为一次性接受过于强大的恐惧刺激,让恐惧感变得更加强烈了。

心理学家建议的做法是从学习有关蜘蛛的知识入手。心理学家给女生讲了很多关于蜘蛛的正面知识,例如:蜘蛛是一种益虫,能捕获很多害虫;蜘蛛结的网非常牢固,蜘蛛结网的速度很快;蜘蛛丝有很多用途,甚至连天文学家都使用等。然后,心理学家让女生回忆她不害怕蜘蛛的日子和她能勇敢地面对蜘蛛的日子。

女生说她曾经将蜘蛛放在手上,观察蜘蛛怎样使用八条腿爬行。有一次一只狗在邻居家的小孩面前大叫,小孩子被吓得哇哇大哭,她勇敢地将狗赶走了。这两件事说明,面对可能有危险的动物,女生曾经是有很大勇气的。

因此,心理学家鼓励女生,说她可以成为一个既善良又勇敢的人,并将自信、勇敢、敢于承担责任等信念灌输给女生。此后,这名女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蜘蛛了,人也变得更加自信了。

一名女性对猫的恐惧程度已经到了极致,甚至对皮毛衣物都不能忍受,每次看到小区中的猫都躲得远远的。她对猫的恐惧有多种原因:厌恶毛茸茸的动物,不能忍受猫的叫声,认为猫是病菌的携带者。

这名女性没有被猫咬过或者吓过的经历。为了克服对猫的恐惧,她强迫自己与猫接触。在刚开始,她邀请朋友与她一起讨论有关猫的话题,让自己逐渐从“绝对不谈猫”的生活中走出来。在接触了听觉上的猫以后,她开始尝试接触视觉上的猫。她买了一本介绍各种猫的画册,尝试着用手触碰书中的图片。不过她发现,如果有家人在场,她就敢于一点点地触摸画册;如果她单独一人在家,她甚至不敢翻开画册。为此,她让家人买了一只宠物猫放在家里,让自己不得不接触真实的猫。

宠物猫关在笼子里,不会对人造成任何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她强迫自己每天在笼子前面观察一定的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她发现自己对猫的恐惧明显减轻了,于是开始尝试触摸真实的猫。经过几次尝试后,她已经能让自己在触摸猫的时候感到不恐慌了。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如果她将猫抱在怀里,只是感觉到有一点轻微的不适,并没有将猫扔出去的冲动。通过与猫进行越来越亲密的接触,这名女性逐渐克服了对猫的恐惧。

对动物的恐惧可能是一类的,例如害怕蠕动的动物、害怕会飞的动物、害怕吱吱叫的动物等;也有可能只是一种特别的动物,例如,有的人讨厌一种昆虫,但和这种昆虫长相相似或者属于同一类的昆虫并不害怕。不管害怕哪一种动物,都可以用重新建立对这种动物的认识或者尝试与这种动物接触的方式克服恐惧心理。

怎么就不能到高处去

恐高可以从心理和生理两个角度理解,心理上的恐高是指看到比自己优秀、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有畏惧感,生理上的恐高是指害怕处于比较高的位置。这里所说的恐高均为第二种。

怕高不是恐高症患者的专利,普通人也经常对高度产生恐惧,尤其现代建筑有“少占地、多占天”的特点,不但商业楼盖得越来越高,居民楼也盖得越来越高。一些高层住户因为怕高,经常将所有的窗户都装上安全网,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害怕站在窗户上擦玻璃。高层住户还害怕乘坐电梯时遇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

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90%的人都有恐高症状,主要表现在不敢站在高处的栏杆附近,不敢从高处俯瞰,不敢坐透明电梯,不敢进行需要爬到高处才能进行的运动等。这些症状都可以归结为正常的恐高症状,因为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高度需要面对,这些“高”也不会对实际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

一些人的恐高症状比较严重,例如,在学校住宿的学生需要住上下铺,有的学生不敢住上铺;需要开车的人宁可绕路也不敢开车过桥;不敢处在不算太高的楼层;不敢站在椅子上贴对联等,这些症状可能对人的生活造成困扰,如果一个人的恐高症状属于这一类,就可以判断他患上了恐高症。有20%的人对高处有强烈的恐惧心理,有5%的人属于货真价实的恐高症患者。

怕高经常伴随着眩晕、四肢无力、晕厥、恶心等生理反应。当人处在高处时,不能看清低处的景物,所以会感觉到眩晕;人体的平衡感会因为身处高处而变差,因此会出现晕厥的现象。

害怕高的心理反应基本上是因为对危险的过度估计导致的。例如,一个人站在比较高的桥梁上时,总是担心桥会坍塌;一些商场经常使用透明玻璃的装饰,当一个人站在玻璃旁边俯瞰外边的景色时,能听到身后有各种各样的脚步声,因此他会担心有人将他推下去;一个站在楼顶栏杆旁边的人,可能担心栏杆不够高或者不够结实,一不小心从高楼掉下去。种种担心自己掉下去的想法都是夸大危险的结果。

克服恐高心理应改变人们对危险过分夸大的想法。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想象,一种是直接站在高处战胜恐惧感。

通过想象克服恐高心理的过程是递进的。首先将恐高的程度分成不同的等级,并且按照严重程度从低到高进行排列。首先,放松全身的肌肉,闭上双眼,进入想象状态,开始想等级最低的恐高,如站在桌子上,爬不太高的楼层,坐在电影院里比较靠后的、较高的位置上看电影。人在想到这些情境时可能立刻就进入紧张状态,这是要告诉自己放松,逐渐适应这种紧张感。当级别比较低的恐高适应了以后,可以尝试想象恐惧感比较强烈的恐高场景,直至适应恐惧情绪最强的高度。经过多次想象联系,恐高症状就能够得到缓解甚至消失。

克服恐高需要接触不同的高度,证明高度带来的危险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人们猜测的电梯掉下来等危险其实并不会频繁发生。有的人站在高处时感到自己有跳下去的冲动,实际上除非有自杀倾向,这种冲动上的一跳基本是不会发生的。

恐高者需要做的就是站在不同的高度上体会自己没有跳下去的倾向,没有可能被人推下去,没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跌下去。恐高者在最初的练习中可以选择危险性不太强的地点练习,如电影院中比较靠后的位置、游乐场中的一些刺激项目、阳台上等,之后可以选择从商场的高层向下看,甚至可以去高山上或者悬崖峭壁边缘感受。

高度的冲击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对恐高者造成的情绪反应就越激烈,通过感受这些猛烈而又长久的刺激,恐高者就能认识到其实处在一个较高的地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危险。如果感觉背后有人推自己,可以让家人在背后不断地走动,渐渐地就会发现这种想法是杞人忧天的。经过多次练习,恐高者发现自己最初担心的各种危险并不存在,因此高度产生的各种身体反应也会渐渐消退。为了让练习效果更显著,每次高度体验的时间至少应该在30分钟以上。

使用这种方法克服恐高心理非常有效,一般来说,77%的恐高症都是可以治愈的,即使是非常顽固的恐高症,这种方法使用十几次也有可能治好。但是身临其境地感受高度的冲击并不适合那些有心脏病或者年纪较大的人。

当人站在高处时,可能感受到眩晕,这是视力混乱造成的。当眼睛适应了这个高度的观景角度时,眩晕感就会消失。让人在高空中感到平衡应该侧重于依靠肌肉系统,因此可以遮住一只眼睛,让身体控制平衡。为了增强人身体的平衡感,加强体育锻炼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认识到高空中的危险不那么严重和频繁是克服高空恐惧的基本思路。锻炼身体增强平衡感是一项辅助方法。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过度地思虑危险问题,恐高心理是能克服的。

打雷下雨,你也要发抖吗

打雷和打闪是一种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因此几乎所有动物都存在对暴风雨的恐惧心理,这是生物先天的本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对暴风雨的恐惧甚至比对黑暗和死亡的恐惧还要严重。瓦列里·布鲁斯科夫曾经说过,胆小的人不是被闪电击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在所有人群中,有十一分之一的人对暴风雨有严重的恐惧,暴风雨恐惧症患者大约占人口总数的3%。

如果是轻微程度的暴风雨恐惧,那么不必过于担心,这只是人的一种本能。在暴风雨的天气里做出各种避免被雷击的行为都是符合科学要求的。但有的人的担心程度过高,或者防范措施的等级太高,就不属于正常的暴风雨恐惧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了。

例如,以下做法或者想法都是不正常的:认为楼层的避雷设施是摆设,钻进汽车里(因为汽车的轮子是橡胶做的,有绝缘的作用);躲在地下室或者没有窗户的房间里不敢出来;认为每年都有很多人死于暴风雨的夜晚;不断地收听天气预报,确保最近没有暴风雨天气。

人们对暴风雨有强烈的恐惧感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人们都没有研究出雷鸣电闪的原因之前,对这一自然现象存在着很强的敬畏心理,到了近代以后,虽然人们已经能大致知道雷鸣电闪的原因,但是对自然现象的敬畏感还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二是为了应对雷击,人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但很多人高估了暴风雨带来的危险,因此无法正视这种剧烈的自然现象。

因为暴风雨天气只可能发生在夏天,所以想通过在真正的暴风雨天气里以毒攻毒地克服这种心理是不切实际的。克服暴风雨恐惧的方法是改变对暴风雨危害过高的估计,辅助适当的心理承受能力练习。

首先,要充分了解雷鸣闪电的成因,这是天空中水汽和电荷运动的结果,“天神发怒”只是一种传说,没有科学依据。要将暴风雨看作是一种正常的天气现象,而不是将它神化。不要自己吓唬自己,不要考虑“遭天谴”“天打五雷轰”这些问题。

其次,要了解哪些措施是正常的雷雨天气防范措施。一般的防范措施包括:不要在雷雨天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和电热水器,不要开大功率电器,不要靠近门窗,要将窗户关紧,在室外的人不要在树底下避雨,上楼时尽量不要乘坐电梯等。但是如果认为在暴风雨天气应该拒绝接触一切导电的物体,包括水和各种小一点的金属生活用具,就属于防范过度了。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被雷击死这件事上,只要做一些必备的防范即可,应该像平时那样生活。

再次,很多人对暴风雨的了解都是一些负面或者有偏见的信息,尤其在暴风雨带来的灾难方面,总是认为如果天空中有打雷现象,那么地面上必然遭到非常严重的后果。网络和报纸上经常报道某地的大雨导致了多少人伤亡的消息。对于这样的信息要有一定的甄辨能力。

在大雨中死亡的人不一定都是被雷击死的,有一部分是死于洪水的。还要认识到,新闻将雷电致死这样的事情报道得非常震撼,可能是为了吸引读者。新闻之所以称之为“新”闻,这个“新”字非常重要,如果是过于普遍或者太过平常的事,可能是没有新闻价值的。要让自己认识到报道中的内容更加侧重这件事情的不平常性。

另外还要注意一点,雷电对人的威胁不是最大的,相比于因为吸烟患上癌症而死亡,吃了过多高脂肪的食物而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等,因雷电死亡的人数不是特别大。人们害怕的不一定是最危险的,经常忽略的反倒有可能存在很大的危险性。

很多科学家为了研究雷电,经常让自己暴露在自然界真实的雷电中,例如富兰克林、里赫曼等。这样做的目的不是鼓励害怕暴风雨的人到真正的雷电环境下冒险,而是让这些人不要将雷电想的过于恐怖。

最后,如果对暴风雨害怕的内容不是怕“死”的怕,而是怕闪电的强光和振聋发聩的雷声,那么就要通过一些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了。对于害怕打闪的人,可以将照相机的闪光灯功能打开,照相机的闪光灯和闪电的闪光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让自己适应在闪光灯模式下拍照。对于害怕轰轰雷声的人,可以找一些暴风雨的视频观看,体会身处暴风雨中的感觉,适应类似比较大的声音。

如果有真正的暴风雨天气来临,那么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克服恐惧感的效果最好。当然,这一定要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为了克服恐惧心理而冒险站在雨里,是一件非常危险而又得不偿失的事情。

溺水死亡的人其实很少

如果将“对水的恐惧”表述更确切一些,应该是对“被水浸泡”或者“溺水”的恐惧,因为没有人对喝水产生恐惧心理。这里所指的对水的恐惧不包括对“洪水”的恐惧,因为当我们处在可能被洪水冲走的环境下,有恐惧心理是十分正常的。这里所说的“对水的恐惧”是指在正常生活下对可能接触到的水的恐惧。

有2%~5%的人对水有恐惧感。如果出去旅游,这些人可能选择去看花草树木,但是不敢选择看江河湖海,也不敢坐船;平时出行时尽量远离水池或者河流;有的人还会警告自己的亲人朋友“如果有人落水,你千万别冲出去救,如果你救人不成反而将自己淹死了,那实在是太悲哀了”。这些症状都属于比较正常的防范措施,如果连使用浴室的喷头和浴缸都害怕,情况就非常严重了。

如果具有在水中求生的相关知识或者会游泳,虽然可能认为水会让人丧命,认为靠近水可能有危险,但不至于让自己时时刻刻都离水远远的。在生活中,有很多可以接触水的机会,一些健身会馆有游泳池,一些南方的城市仍然保留着船这种交通工具,很多景区都有游船这样的娱乐项目。既然现实中有很多让人近水的条件,克服对水的恐惧就可以通过练习解除。

第一步,我们可以体会一下溺水窒息的感受。让嘴里含着一口水,体会嘴里有水的感觉。第二步,试图在嘴里有一口水的情况下说话,经过几次练习后就能了解溺水者在水中的感觉。第三步,练习在水中闭气。闭气是在水中生存的一项技能,为了在掉进水里时能有充足的时间逃生,一定要练习闭气。此时不一定到游泳池中练习,在一盆水中练闭气就可以了。

当能在安全的水中体会溺水的感觉后,就可以在有陪同的情况下到游泳池中练习游泳了。在游泳池中的恐惧感可能和地面上对水的恐惧感有所不同。因为当人在水中时,身体的重心会发生变化,会感到身体不断地向下沉;身体的姿势会发生变化,可能感到各种各样的不舒适;水中没有可以抓到的物体,因此没有攀附感;水中的压力和地面的压力不同,这让人在水中的呼吸方式发生变化,让人担心有被“呛”到的可能。

克服在水中的恐惧就要从这几点入手。在练习游泳前,应该做好各种应急救援措施,不断地告诉自己,即使在水中发生了危险,也会因为救援及时而得救,不存在自己想象的危险。

在浅水区中练习在水中行走,克服水中的压力,感受水的浮力,保持身体的平衡感。当人的身体找回平衡后,惊慌失措的感觉就会消失;练习在水中呼吸。在进水之前,深吸一口气,进入水中以后,练习闭气20秒,然后将头伸出水面,深呼一口。如此往复练习。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己知道一旦溺水,也能有几十秒在水中存活的时间,可以想办法浮出水面;练习游泳的其他姿势。前面的练习是为了让我们感觉到自己能在溺水后有一段时间反应以求救或者自救。

对于为克服对水的恐惧而练习的游泳,在刚开始不要刻意要求游泳技能,而是感受在水中的活动,适应由低级到高级的各种恐惧心理。至于游泳技能的提高,则是克服了对水的恐惧感之后才需要做的事。

以上的这些做法是为了让害怕水的人知道万一溺水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是有方法自救的,而不是坐以待毙。这些练习解决了恐水者对“溺水后只能等死”的担忧。

有一些对水恐惧的人不仅因为害怕自己掉入水中后不知所措而畏惧水,还因为一些信息的误导而对水敬而远之。他们可能听到了太多溺水身亡、沉船,被鲨鱼吃了或者被水中动物伤害的新闻。如果这些负面消息导致对水的恐惧,就尽量不要接触这些消息,或者自我暗示这些事故都是不常见的。

例如,一般在沙滩或者浅水区等人类活动密集的地方,不会出现鲨鱼袭击人的事故。如果在景区坐船游玩时落水,景区的工作人员会立即开始救援。对于漂流这种比较危险的水上活动也没必要过于担心,为了保证游客的安全。漂流的路段都是经过仔细对比之后选择的。

如果在有帮助的情况下已经克服了对水的恐惧,那就可以尝试与自然界中的水近距离接触了。例如,尝试坐一次轮渡,参加一些水上游戏,到旅游景区划一次船。如果在这些活动中没有发生危险后,克服对水的恐惧这项任务就基本完成了。

黑暗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危机四伏

人们对黑暗的恐惧延续了几千年。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他们在黑暗中不能驱逐野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野兽向自己逼近,心中承受着巨大的煎熬。长此以往,每一代人都沿袭了祖先对黑暗的恐惧。当时,人们面对的危险都是确实存在的。然而现代人对黑暗的恐惧大多属于主观想象的,是自己吓唬自己的一种。

怕黑是有一定的生理性原因的。一些动物虽然视觉感官不是很强,但其他感官非常强,例如,狗属于色盲动物,而且狗眼睛所看到的物体都要比实际大小小了一半。动物们非视觉感官较强这一点让它们能适应不太明亮的光线。但人对视觉的依赖特别大,人的视锥细胞需要有比较强烈的光线才能有效工作。

当人处在黑暗中时,无法看清世界是什么样的。这让人在黑暗中发现危险的能力大大下降,人的本能反应就是保持警惕,以惊恐的状态“对敌”。此外,当我们的大脑在黑暗中不能接受来自眼睛的准确信号时,就用危险的事物填补眼睛看不见的内容,所以我们感觉到黑暗中的危险特别多,对黑暗产生恐惧心理也就不足为奇了。

婴儿害怕黑暗是非常常见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认识会变得越来越实际,对黑暗的恐惧就会自然消失。如果成人也怕黑,那就属于一种心理问题了。一种可能是他在小时候遭受过创伤。在一场电视调解节目中,男嘉宾将他怕黑归结于他小时候的一件事:

在我小时候,还是很胆大的。我三岁的时候就自己一个人睡觉,我爸妈对我特别放心。那时候的我能半夜自己起来上厕所,一点都不需要我父母操心。不过有一次发生了意外,我起来上厕所的时候碰到了床头柜上的一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碎了,我被吓哭了。我父母看到以后,就让我每天晚上睡觉开着灯,这样就不用担心因为看不见东西而把东西打碎了。我开着灯睡觉这个习惯已经将近20年了,如果你现在让我关着灯睡觉,我肯定感到害怕。

成年人另一个怕黑的原因可能是主观上将黑暗与各种危险连在一起,他们在夜晚睡觉的时候经常做噩梦,整晚睡不好。

一位护士给一名熟睡的病人盖上了毛毯,第二天早上,病人惊恐地对医生说:“我昨天晚上梦见狼了,它用脑袋蹭了蹭我的脚,然后是我的肚子、我的胳膊、我的胸口,最后它不停地在我的胸口上蹭啊蹭,一直不肯走开,我屏住呼吸不敢动弹,这头狼就在我的胸口上趴了一整夜,真是太恐惧了!我以后再也不敢在晚上睡觉了,我还是在白天睡觉吧!”这名病人怕黑的根本原因是:他将毯子想象成了狼,危险的事物都是他自己想象着造的。

人类的视觉构造决定人类怕黑是必然的,克服怕黑的心理不可能从改变人们对光线的适应感开始。克服黑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面对黑暗。一名女生从小就不敢关灯睡觉,直到她上了大学仍然如此。室友们开始还能体谅她。但是开着灯睡觉对很多人来说都不能睡得安稳,后来室友们实在不想迁就这名怕黑的女生了,只要这名女生在睡觉的时候开着灯,马上就会有人关了。长此以往,这名女生“晚上开灯睡觉”的毛病就不治而愈了。对于怕黑的人来说,努力让自己适应黑暗是最有效的方法。

有的人怕黑与他们情绪过于敏感有关系,总是将黑夜与各种恐怖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果有这方面的原因,就一定要制止这种胡思乱想的行为,不要渲染黑夜的恐怖性,不要听各种黑夜作案的传闻。

另外,害怕黑夜的人可以尝试体验一些夜生活,例如在城市中可以多去观看霓虹灯,遇到元宵、中秋这样的节日可以出去看看花灯;如果有放焰火的活动,也可以近距离体验一次;在农村生活的人可以在晚上出去看萤火虫等。习惯了黑暗比较美好的一面以后,对黑夜的恐惧感就会减轻。

如果有条件,可以采用松弛训练的方式克服黑暗恐惧。首先,将引起恐惧心理的各种黑夜按照等级从低到高进行排列。然后准备进行松弛疗法。让全身放松,开始想象恐惧级别最低的黑暗场景,如果感到紧张不安,则放弃想象,做几次深呼吸,当全身放松后再次想象,直到这一种恐惧感消失。依次对更高级别的恐惧场景进行想象,直至克服所有的恐惧心理。进行放松训练时,选择一个安静,没有干扰的环境,效果最好。

同类推荐
  • 色彩其实很有趣:“卉”生活“卉”色彩

    色彩其实很有趣:“卉”生活“卉”色彩

    生活里人们离不开色彩,正确地使用色彩不仅能提升你的形象、美化你的环境,还有助于你的健康。资深色彩培训师伊卉老师通过本书向大家分享了有关色彩的心得:通过了解色彩的特性掌握色彩的秘密,利用色相环轻松练就色彩搭配高手,学习基因色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颜色,甚至还可以以色彩为职业成为色彩顾问去帮助别人。
  • 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弱点

    经过几个季节的培训,我渐渐觉得,这些成人虽然急需说话的训练,但他们更迫切需要在日常事务及人际交往方面得到更好的训练。我自己也深切需要这种训练。应付人恐怕是你所遇到的最大问题了,如果你是一位商人,更是如此。是的,即使你是一位会计师、家庭主妇、建筑师或工程师,也是如此。数年前在卡耐基基金会资助下所做的调查研究表明——这一结果后来又由卡耐基技术研究院另外的一项研究所证实——在技术方面的工程中,一个人事业的成功,约有85%是由于人类工程——即人格和领导他人的能力。
  • 自己心理自己看

    自己心理自己看

    人类利用说话和文字表达他想传达的意义。这些语言不仅充满象征,而且往往运用并非精密的符号或意象,有些只是缩写成一串字首。诸如UN(联合国)、UNIU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ESCO(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等便是;其他是熟悉的商标、专利药品、标记或徽章的名字。虽然这些本身并没有什么象征,但通过共同的用法或约定俗成,它们就会有个可辨识的意义,这种东西不再是象征,而是符号,只不过用来表示它们代表的特体。
  •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

    2019年全新出版,汲取所有版本的精华,一部真正讲透、讲懂、简单有趣、实际运用的墨菲定律全本,一部启迪智慧,破除心理“魔咒”,改变命运的奇书!
  • 战胜自己:顺其自然的森田疗法

    战胜自己:顺其自然的森田疗法

    本书对森田疗法及其发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运用森田疗法探讨了诸多当代人所关注的人生困惑,并提出了运用心理调节战胜自己的方法。
热门推荐
  • 轮回:三世之情

    轮回:三世之情

    古时候你爱的人是我吗?如今的你去了哪里?为什么我找遍了所有地方却还是找不到你的踪迹?!下一世我好想忘记你,好想有个人好好的爱我……
  • 超级红包神仙群

    超级红包神仙群

    PS:欢迎阅读新书《诸天红包聊天群》。 孙悟空:星哥,还有老坛酸菜面没?想要火眼金睛?没问题!哪吒:星哥,我想要玩游戏机。用龙珠换?好的!太上老君:星仙大神好,这是您要的还魂丹。嘿嘿,不知道您还有辣条吗?
  • 专家解答月经失调(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专家解答月经失调(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旦生病,就不再满足于看病拿药了。人们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是怎么得的?怎么诊断?怎么治疗?怎么预防?当然这也和疾病谱的变化有关。过去,患了大叶性肺炎,打几针青霉素,病就好了。患了夜盲症,吃些鱼肝油丸,也就没事了。至于怎么诊断、治疗,怎么预防,人们并不十分关心。因为病好了,没事了,事过境迁,还管它干嘛呢?可是现代的病不同了,许多的病需要长期治疗,有的甚至需要终生治疗。许多病不只需要打针服药,还需饮食治疗,心理调适。这样,人们自然就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相关知识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有鉴于此,新出一套“挂号费丛书”。每册之售价恰为市级医院普通门诊之挂号费,故以名之。“挂号费丛书”尽选常见病、多发病,聘请相关专家编写该病的来龙去脉、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凡病人或家属可能之疑问,悉数详尽解述。每册十余万字,包括数百条目,或以问答方式,一问一答,十分明确;或分章节段落,一事一叙一日了解。而且作者皆是各科专家,病人或家属所需了解之事他们自然十分清楚,所以选题撰稿,必定切合需要。所谓珠联璧合,从内容到形式,“挂号费丛书”确有独到之处。我们相信病人或家属读了必能释疑解惑,健康的人读了亦必有助于防病强身。
  • 下一站·法国南部

    下一站·法国南部

    在如今,“法式”这个词仿佛就是浪漫、考究甚至于艺术的代名词,法式建筑、法式大餐、法式热吻等等都令人神往,而在法国南部,那一片围绕着地中海的广袤天地,终年气候温和明媚,还拥有丰富的名胜古迹和独特的地中海文化。“下一站”系列书系《下一站?法国南部》选择了最世文化最豪华阵容的五巨头——郭敬明、落落、笛安、安东尼、恒殊,带你走进那两百多公里的海岸线,他们担纲旅行中的贴身导游记录,分享被誉为“法国人私藏的度假天堂”的迷人魅力!
  • 这个男人有点狗

    这个男人有点狗

    21世纪的一位中医天才在阴差阳错中带着自己脑海里的手机,无情的穿越到了明永乐时期。敬请期待我们的天才少年如何一步步化险为夷,平步高升。当然爱情等绝对不会让您失望的!
  • 农村科学养殖常识——鹿

    农村科学养殖常识——鹿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这套图书为农家书屋必备书系—农村科学养殖常识篇。
  • 私人定制:鬼王殿下,不许动!

    私人定制:鬼王殿下,不许动!

    【女主穿越,男主重生,影后VS吸血鬼,主爆笑复仇】宗政安萱,娱乐圈最当红的影视明星,无一绯闻,一朝招人嫉妒,命丧大海!再次醒来是她,娱乐圈小虾米叶天悠!毫无演技?不好意思,她一不小心就拿了奥斯卡。爹不疼娘不爱?不好意思,她爹给她跪下唱征服。还是个私生子?不好意思,总统刚刚宣布是她爹。万能神族时修然,为了她从神变成吸血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复仇归来!陷害她?咬死你!欺负她?咬死你!让她不开心了?也咬死你!“亲爱的,你讨厌的人都被为夫咬了,她们以后都将由你控制。”他宠妻如命,只要她要,只要他有。
  • 小说选刊(2013年第2期)

    小说选刊(2013年第2期)

    本期收录了众多名家的优秀作品,如蒋峰的《手语者》,毕飞宇的《大雨如注》和季栋梁的《蝴蝶效应》等,以飨读者。
  • 三国之争天下

    三国之争天下

    “我有太平要术。”“这个就是恶魔法典啊!召唤尸体作战,无往不利。”“某得我孙家祖传神书,孙子兵法。”“哎呀,对方有骑兵突击,快闪。三十六计,风驰电掣。”“大哥,我要不行了。二弟,以后河东,就交给贤弟你了。”“哥哥不用怕,我有青囊书,起来吧我的勇士。”“为你而战我的女士。”奇术妙法,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分分钟统一天下,秒秒钟一统全国。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我还真好意思了。
  • 往事碎了满天

    往事碎了满天

    嗯…这部分文字以前没起过名字。不少自己都感动的细节。怎么说呢……没有华丽的句子,没有堆辞砌藻,可读起来会觉着平淡得扎心。写的时候太放松了?太多东北味四处流传。其他都好。故事、人物,也不少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比如罗恹这个人,里面多少会有张同学的影子,哦还有唐秋生也是借鉴了某野。罗恹,第二个字读yan,第一声,我他妈一直以为它读第四声!发现自己又文盲了一把,有点不高兴,可我还是不打算改。希望以后也能再写出这样的文。软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