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56200000035

第35章 附:《谈文学》(17)

以上是文字的四种最重要的意义,此外还有两种次要的,第一种是“历史沿革的意义”(historicmeaning)。字有历史,即有生长变迁。中国文言和白话在用字上分别很大,阅读古书需要特殊的训练,西文因为语文接近,文字变迁得更快。四百年前(略当于晚明)的文字已古奥不易读,就是十八世纪的文字距今虽只一百余年,如果完全用现行字义去解,也往往陷于误谬。西方字典学比较发达,某字从某时代变更意义或新起一意义。常有例证可考。如果对文字沿革略有基础而又肯勤翻详载字源的字典,这一层困难就可以免除。许多译者在这方面不注意,所以翻译较古的书常发生错误。

其次,文字是有生命的东西,有时欢喜开一点玩笑,耍一点花枪。离奇的比譬可以使一个字的引申义与原义貌不相关,某一行业的隐语可以变成各阶级的普通话,文字游戏可以使两个本不相关而只有一点可笑的类似点的字凑合在一起,一种偶然的使用可以变成一个典故,如此等类的情境所造成的文字的特殊意义可以叫做“习惯语的意义”(idiomaticmeaning)。普通所谓“土语”(slang)也可以纳于这一类。这一类字义对于初学是一个大难关。了解既不易,翻译更难。英文的习惯语和土语勉强用英文来解释,还不免失去原有的意味;如果用中文来译,除非是有恰巧相当的陈语,意味更索然了。

从事翻译者必须明了文字意义有以上几种分别,遇到一部作品,须揣摩那里所用的文字是否有特殊的时代、区域或阶级上的习惯,特殊的联想和情感氛围,上下文所烘托成的特殊“阴影”(nuance),要把它们所有的可能的意义都咀嚼出来,然后才算透懂那部作品,这不是易事,它需要很长久的文字训练和文学修养。看书和译书都必有勤翻字典的习惯,可是根底不够的人完全信任字典,也难免误事,他只能得一知半解,文字的精妙处实无从领会。一般英汉字典尤其不可靠,因为编译者大半并不精通外国文,有时转抄日译,以讹传讹。普通这一类字典每页上难免有几个错误或不精确处。单举一两个极普通的字来说,在中国一般学生心里,pride只是“骄傲”,envy只是“妒忌”,satisfactory只是“满意”。其实“骄傲”和“妒忌”在中文里含义都不很好,而pride“尊荣心”和envy“欣羡”在英文里却有很好的意思,至于satisfactory所“满”的并不一定是“意”,通常只应译为“圆满”。这种不正确的知解都是中了坏字典的毒。

上文只就文字的意义来说,困难已经够多了,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语句的组织,又可发现其他更大的困难。拿中文和西文来比较,语句组织上的悬殊很大。先说文法。中文也并非没有文法,只是中文的弹性比较大,许多虚字可用可不用,字与词的位置有时可随意颠倒没有西文法那么谨严。因此,意思有时不免含糊,虽然它可以做得很简练。其次,中文少用复句和插句,往往一义自成一句,特点在简单明了,但是没有西文那样能随情思曲折、变化而现出轻重疾徐,有时不免失之松散平滑。总之,中文以简练直截见长,西文以繁复绵密见长,西文一长句所含包的意思用中文来表达,往往需要几个单句才行。这对于阅读比较费力。初学西文者看见一长句中包含许多短句或子句,一意未完又插入另一意,一个曲折之后又一个曲折,不免觉得置身五里雾中,一切都朦胧幻变,捉摸不住。其实西文语句组织尽管如何繁复曲折,文法必定有线索可寻,把文法一分析,一切都了如指掌。所以中国人学西文必须熟悉文法,常作分析句子的练习,使一字一句在文法上都有着落,意义就自然醒豁了。这并非难事,只要下过一两年切实仔细的工夫就可以办到。翻泽上的错误不外两种:不是上文所说的字义的误解,就是语句的文法组织没有弄清楚。这两种错误第一种比较难免,因为文字意义的彻底了解需要长久的深广的修养,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才可以达到;至于语句文法组织有一种规律可循,只要找一部较可靠的文法把它懂透记熟,一切就可迎刃而解。所以翻译在文法组织上的错误是不可原恕的,但是最常见的错误也起于文法上的忽略。

语句文法组织的难倒不在了解而在翻译,在以简单的中文语句来译繁复的西文语句。这种困难的原因很多,姑举几个实例来说明:

1.Butmypridewassoonhumbled,andasobermelancholywasspreadovermymind,bytheideathatIhadtakenaneverlastingleaveofanoldandagreeablecompanion;andthat,whatsoevermightbethefuturedateofmyHistory,thelifeofthehistorianmustbeshortandprecarious.-E.Gibbon.

2.Thisiswhythoseperiodshavebeensoexceptionalinhistoryinwhichmenwhodifferedfromtheholdersofpowerhavebeenpermitted,inanatmosphereofreasonedcalm,toprovethevalidityoftheinsighttheyclaim.-H.Laski.3.A1lthelonelinessofhumanityamidhostileforcesisconcentratedupontheindividualsoul,whichmuststrugglealone,withwhatofcourageitcancommand,againstthewholeweightofauniversethatcaresnothingforitshopesandfears.-B.Russell.这三句文字并不算很难,我叫学生试译,意思译对的不多,译文顺畅可读的更少。我自己试译,译文读起来也不很顺口,至于原文的风味更减色不少:

(一)但是我的自豪不久就降下去,一阵清愁在(我的)心头展开,想到我已经和一个愉快的老伴侣告永别;并且想到将来我的史书流传的日子无论多么久,作史者的生命却是短促而渺茫的。

(二)因此,人们和掌权者持异见时,还被允许(可以)在心平气和的空气中证明他们所自以为有的真知灼见是对的,这种时会在历史上很不多见。

(三)人类在各种对敌的(自然)势力之中所感受的寂寞都集中在各个人的心灵上,这各种人的心灵不得不凭它以能鼓起的勇气,孤独地奋斗,去撑持宇宙的全副重压,那宇宙对于它(各个人的心灵)的希冀和恐惧是漠不关心的。

我们感觉的困难有几种。头一种是复句。中文里不常用关系代名词和连接词(relativepronounsandconjunctions)如which,that,whose,where,when之类,所以复句少。我们遇着用关系代名词和连接词很多的复句,翻译起来就感到棘手。比如第一例的bytheideathatandthat第二例的why,inwhich,who第三例的which,that都很难直译。第一例只好把bytheideathat译成“想到”。第三例why前后文本是一气,译文只好把它译成有停顿的子句“因此”,inwhich一个插句只好和主句thoseperiods……分开,把主句移置于全句尾。这样译,可以避免冗长笨重的句子如: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时期在历史上很是例外,当其中人们和掌权者持异见还被允许……但是第三例中两个代名词which和that就无法直译。which本是代前面的“这各个人的心灵”,中文没有相当的代名词,只好把“这各个人的心灵”复述一遍,that代前面的“宇宙”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原文一个复句便变成三个单句。它的绵密组织和抑扬顿挫的节奏因此就不能保存了。总之关系代名词和连接词所造成的复句在西文里很自然,在中文里很不自然,译西文复句时常须把它化成单句,虽然略可传达原文的意思,却难保存原文的风味。如果不把它化成单句,读起来就很不顺口,意思既暧昧,风味更不能保存。

其次,我感觉的困难是被动语气(passivevoice)。被动语气在西文里用得很多,在中文里却不常见,依中文习惯,在应该用被动语气时,我们仍用主动语气。例如:

他挨打了(他被打了)。

秘密让人发现了(秘密被发现了)。

房子给火烧了(房子被火烧了)。

碗打破了(碗被打破了)。

他不为人所了解(他不被了解)。

孟子不列于学官(孟子不被列于学官)。

如此等例不可胜举。在翻译时,如果遇到被动语气,就很难保存。例如:

Itissaidthathisbookhasbeenpublished.

一句英文,依被动口气,应该译为:

那是被说过,他的书已被发行了。

但是依中文习惯,它应该译为:

据说,他的书已发行了。

上面引的Gibbon,“自传”里一段文字只是一个用被动语气的长句,可分析为下式:

Mypridewashumbled

asobermelancholywasspread…bytheideathat…andthat…如果勉强保持原文被动语气,那就成为:

但是我的自豪不久就被我已知一个愉快的老伴侣永别那一个念头,和我的史书将来流传的日子无论多么久,而作史者的生命却是短促而渺茫的那一个念头所降伏下去了;而且一阵清愁也被这两个念头散布在我的心头。

一般初学者大半这样生吞活剥地翻译,但是这句话是多么笨重!为求适合中文习惯使语气顺畅起见,被动语气改译为主动语气较为方便。但是西文的被动语气有它的委婉曲折,译为主动语气,就难保存。比如上文所引的Laski一句中的Men…havebeenpermitted依英文被动语气应译为“人们被允许”;依中文习惯应译为“人们可以”;“被允许”和“可以”究竟有一点差别。

第三,原文和译文在繁简上有分别,有时原文简而明;有时原文字多才合文法。译文须省略一些字才简练。比如第一例WhatsoevermightbethefuturedateofmyHistory直译应为“无论我的史书的将来的日子是怎样”,意思就不明白,我们必须加字译为“我的史书将来流传的日子无论多么久”。第二例“人们和掌权者持异见时还被允许……”加了“时”字文气才顺,加了“还”字语气才足。第三例strugglealone…againstthewholeweightofauniverse直译应为“孤独地向宇宙的全副重压奋斗”,但是意思不如“孤独地奋斗,去撑持(或抵挡)宇宙的全副重压”那么醒豁。至于虚字的省略是很容易见出的,第一例andasobermelancholywasspreadovermymind中and(而且)和my(我的)都可以不译。中文用虚字比西文较少,这是文字习惯,可省略的就不必要。

这是关于语句组织的几大困难。此外像词句的位置,骈散长短的分配,中西文也往往不同,翻译时我们也须费心斟酌。在这里我们可以趁便略谈直译和意译的争执。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哪一种是最妥当的译法,人们争执得很厉害。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忠实的翻译必定能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思想感情与语言是一致的,相随而变的,一个意思只有一个精确的说法,换一个说法,意味就完全不同。所以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不过同时我们也要顾到中西文的习惯不同,在尽量保存原文的意蕴与风格之中,译文仍应是读得顺口的中文。以相当的中国语文习惯代替西文语句习惯,而能尽量表达原文的意蕴,这也并无害于“直”。总之,理想的翻译是文从字顺的直译。

一般人所谓直译有时含有一种不好的意思,就是中西文都不很精通的翻译者,不能融会中西文的语句组织,又不肯细心推敲,西文某种说法恰当于中文某种说法,一面翻字典,一面看原文,用生吞活剥的办法,勉强照西文字面顺次译下去,结果译文既不通顺,又不能达原文的意思。许多这一类的译品读起来佶屈聱牙,远比读原文困难,读者费很大的气力还抓不住一段文章的意思。严格地说,这并不能算是直译。

一般人所谓意译也有时含有一种不好的意思,就是不求精确,只粗枝大叶地摘取原文大意,有时原文不易了解或不易翻译处,便索性把它删去,有时原文须加解释意思才醒豁处,便硬加一些话进去。林琴南是这派意译的代表。他本不通西文,只听旁人讲解原文大意,便用唐人小说体的古文敷衍成一部译品。他的努力不无可钦佩处,可是他是一个最不忠实的译者。从他的译文中见不出原文的风格。较早的佛典翻译如《佛教遗经》和《四十二章经》之类,读起来好像中国著述,思想和文章风格都很像是从印度来的。英国人译布瓦洛(Boileau)的《诗艺》,遇着原文所举的法国文学例证,都改用英国文学例证代替。英美人译中国诗常随意增加原文所没有的话,以求强合音律。这些都不足为训,只是“乱译”。

提起“改译”,人们都会联想到英人Fitzgerald所译的波斯诗人奥马康颜的《劝酒行》。据说这诗的译文比原文还好,假如这样,那便不是翻译而是创作。译者只是从原诗得到一种灵感,根据它的大意,而自己创作一首诗。近来我国人译西方戏剧,也有采用这种办法的。我们对于这一类成功尝试不必反对,不过从翻译的立场说,我们还是要求对原文尽量的忠实。纵非“改译”,好的翻译仍是一种创作。因为文学作品以语文表达情感思想,情感思想的佳妙处必从语文见出。作者须费一番苦心才能使思想情感凝定于语文,语文妥帖了,作品才算成就。译者也必须经过同样的过程。第一步须设身处在作者的地位,透入作者的心窍,和他同样感,同样想,同样地努力使所感所想凝定于语文。所不同者作者是用他的本国语文去凝定他的情感思想,而译者除着了解欣赏这情感思想融成一个新的作品。因为这个缘故,翻译比自著较难;也因为这个缘故,只有文学家才能胜任翻译文学作品。

同类推荐
  • 笛卡尔的智慧

    笛卡尔的智慧

    而在本书中,我们将对笛卡尔在哲学研究上所取得的硕果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方法论,笛卡尔认为,方法论本身就是一门具体的科学,并提出了笛卡尔“方法论”里的第一个内容——“普遍怀疑”。在“普遍怀疑”的基础上,笛卡尔进一步叙述了“直观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归纳与枚举”等具体的方法论原则。
  • 通往智慧之路

    通往智慧之路

    本书以“问题”为线索理解当代哲学的学术规定,以“热点”关注连贯哲学与生活,力图深入浅出地讲授当代哲学热点问题的流变。全书共12讲,包括“如何理解当代哲学热点问题”、“什么是当代哲学的终极问题”、“正义为何显得如此重要”、“如何在认生哲学中理解幸福”等。
  • 老板与老子的对话

    老板与老子的对话

    矛盾之所以是矛盾,就因为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在这个前提下,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知识经济也即双赢经济,知识的可再生性,使双赢合作成为合作的主导模式,有无不但应当统一,而且可以统一。老子的哲学是对称哲学,即:无和有的对称、有限和无限的对称、静和动的对称、柔和刚的地称、进和退的对称……先人的智慧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会产生新的火花……
  • 我们的存在或新的种族

    我们的存在或新的种族

    本书选用书中一篇文章做书目,以有机地连接12篇各不相干的文化批判随笔。在这些文章中,有些篇章由于引用了古人的著作片断,对已习惯使用现代汉语的读者来说,初读时,可能会引起一些难以避免的不习惯。但这些篇章同其余各篇一样,充满了思想的灵感的闪光,引文并不多,文章是易读的,值得读者品味,其中的独创性、新颖性,很有启发意义。
  • 伦理学与人生

    伦理学与人生

    本书系作者专心致志撰写22年而成的150余万字的《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8年修订版)之精粹。它几乎将每个理论问题都化为一个鲜活的人生案例,通过解析各个案例而系统展现伦理学博大精深之原理,因而名之为《伦理学与人生》。
热门推荐
  • 身观经

    身观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听风寻事:净化篇

    听风寻事:净化篇

    净化师是一个必须舍弃感情的职业,真的有人能舍弃感情吗?
  • 故人不在旧里

    故人不在旧里

    听过太多久别重逢后结局美满的故事,只是,或许不是所有的久别重逢都让人期待,也不是所有的久别重逢都美好得令人艳羡,重逢后继续走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就像相交过后的直线不会再相交,故人也终将离开旧里,各自奔赴人生前途……
  • 道破寰宇

    道破寰宇

    凡世少年得天变之魂,掌神器破天穹成万世之尊
  • 我的霸道王子

    我的霸道王子

    中国女孩来到韩国上学,竟然偶然邂遇超超帅男申麒渊,而他竟然是韩国一进会联合会的老大?帮派老大?!两人产生误会,又被插进的帅哥美女搅和得天翻地覆!他们俩还能走在一起吗?他们的爱情能够得到圆满的结局吗?
  • 神血之证

    神血之证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但都背负着原罪。神血究竟是神的恩赐还是恶魔的考验?觉醒者和突变体的秘密,人类文明的宝藏,充满变数的未来......卓耿,瓦瑞,康宾,百益四个超级大国各自雄踞一方,在人类前所未有的危机前,究竟是联手面对还是各自毁灭?
  • 滚你个死傲娇

    滚你个死傲娇

    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简介无能,只能说这么多了
  • 暖宠无限之娇妻入怀来

    暖宠无限之娇妻入怀来

    那一年,叶凉夕十五岁。生父不详,母亲去世,她住进帝京四大豪门之首的傅家。那一年,傅景湛二十五岁。傅氏集团唯一继承人,人说他矜贵清隽,少年老成,疏淡内敛,生活苛律几近变态,是帝京呼风唤雨,无人敢触其锋芒的天之骄子。家里莫名其妙多了只小白兔,傅景湛对此并无意见:养只小兔子而已。叶小菇凉表示:男神好冷淡怎么办?后来,人们发现,高冷禁欲的傅大boss一点也不高冷不禁欲不冷淡!后来,傅景湛才知道,小白兔也不好养。小白兔渐渐长大,被大灰狼盯上了!傅大boss不淡定了。小白兔名声大噪,要离开他身边了!傅大boss着急了。更有甚者,亲生爸爸找上门来想要带走他一手养大的小兔子!怎么可能?傅大boss大怒,把小白兔叼回窝,吃干抹净。吃瓜群众一脸懵逼:叶姑娘上辈子是拯救了世界么?男神,还能让我们好好瞻仰么?其实啊,没有人知道。高冷的傅先生,私底下把他的小姑娘亲亲抱抱举高高,宠得不行。其实啊,傅景湛不知道。那一年,第一次见到小姑娘,他从光中朝她走去,照亮了她黑暗的四周。从此他成了叶凉夕生命中唯一的光与暖。***【暖暖哒小剧场】傅先生对她宠得不行,人说傅景湛跟个老父亲似的,叶姑娘不喜欢这话,问怎么办?傅先生:“咱们证明给他们看。”叶姑娘:“怎么证明?”傅先生:“慢慢证明……”漫长而不可描述的证明之后,叶菇凉睁着一双湿漉漉的眼睛埋在被窝里控诉地看傅先生。男人眸光潋滟,目藏远山,捏着小姑娘的下巴,笑,“我老么?”叶姑娘气鼓鼓把自己彻底埋进了被窝,哼,才不老!她明明想问的不是这个问题好么?***ps:①暖宠治愈系故事。②一对一,多cp。
  • 踏歌汉末行

    踏歌汉末行

    孟婆不留走后门,落婴不啼汉末生;男心女命渺世事,一不留神眷红尘;能歌善舞醉人醒,笔露锋芒顶乾坤;若问此间乃汉末?建安时节正壮年。书友群498998416,留步小憩
  • 凡人九仙传

    凡人九仙传

    阴魂,鬼物,练尸,傀儡,都是主角的最爱。练气,筑基,结丹,元婴,主角到底能修炼到哪个境界?各位道友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