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197000000004

第4章 禅学的道家背景

禅学既然生根于中国的园地里,是纯粹的中国佛学,那么它的思想必然与儒道两家源流共沐。因此,从慧能开展出来的禅学系统便兼有儒、道两家思想。不过这并非说禅宗学者都是精通儒、道两家典籍,然后加以融会的,而是因为他们都是中国的僧侣,都是在中国思想所灌溉的园地里成长的,纵使他们没有读过儒、道的书,但在这块园地的泥土里,也很自然地吸取了儒、道两家的思想。

由此可见,禅学之所以融合儒、道两家思想,并非偶然的,也非人为的。事实上,在唐宋间的中国思想界根本是一个大熔炉。这一时期,无论哪一家、哪一派的学说,都兼有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这时的儒家是新儒家,这时的道教是新道教,这时的佛学是新佛学。它们之所以为新,乃是在原有的系统外再吸收其他两家思想。譬如新儒家的理学、新道教的全真道,便是在它们本身的学统外,再兼采道佛或儒佛两家思想。同样,新佛学的禅宗也是在传统佛学外兼融了儒、道两家思想。

不过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理学虽然兼采道佛两家思想,但那些新儒家们为了发扬孔孟、维护道统,不得不排道辟佛。全真道虽然吸取儒、佛两家思想,企图革新以符箓为主的传统道教,但它们身为神仙家,也摆脱不了宗教的色彩。至于禅宗却不同,他们消化了儒、道两家思想后,便完全摆脱了印度佛教的旧传统,而开创了崭新的中国佛学。禅宗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固然主要由于慧能及以后许多禅师的智慧和气魄,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便是早在印度佛学传入中国之时,首先去开门迎接的是道家思想。此后经过了三百余年无数半佛半道的中国高僧和名士的努力,才使佛与道逐渐融合,才使佛学完全的道家化,而有禅学的产生。所以自魏晋以来,佛学的中国化实际上乃是道家化。至于儒家思想的融入,则是在佛学彻底道家化以后的事了。基于此,今天我们研究禅学,必须从源头上了解禅学的道家背景。

一 禅法与方术的接触

当一个外来的宗教要突破另一国文化,去传布它们的教义时,最先往往不是以高深的理论去说服对方的知识分子,而是用最浅近、最神秘的信仰和法术到素朴的民间去发酵。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走的便是这条路线。

一般公认印度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汉明帝永平年间。这时,在表面上虽然仍保留着儒学独尊的空架,但骨子里却充满了阴阳谶纬、神仙方术。其实,自武帝以来的汉代君主,不仅外儒内道,而且他们所崇尚的道多半是方士的道术,并非老庄的玄旨。如武帝好神仙,成帝学炼丹,王莽尊图谶,光武奉占候,楚王英信方术,而明帝夜梦神仙才遣使去西域求佛法。所以,在这样一个儒学空虚、道家蜕变的时代中,印度佛教要图生存和发展,便只有与神仙方术结合。汤用彤先生曾说:

按佛教在汉代纯为一种祭祀,其特殊学说为鬼神报应。王充所谓“不著篇籍,世间淫祀,非鬼之祭”,佛教或其一也。祭祀既为方术,则佛徒与方士最初当常并行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四章)

事实上,汉代的佛教并不限于斋戒祭祀和鬼神报应,因为当它最初在民间起信时,常常需要一些神通去收服人心,尤其在神仙方术弥漫的东汉,印度佛教要想站住脚跟,便必须拿出一套高明的法术来和方士竞争。据《古今佛道论衡》记载,在汉明帝时,曾有道士褚善信等上书排斥佛教而奉诏在白马寺和摩腾斗法,结果道士失败,被迫出家奉佛。这段故事虽经后人断定是捏造的,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佛教在当时被包围于神仙方术中,不仅和方士并行,而且发生了冲突。由于冲突,一面以神奇为号召,希望压倒对方;一面附和于方术,以推行它的教化;一面则向它的大本营讨救兵,尽量输入有关法术的经典。所以,这时西来的名僧都擅长术数,如译经大师安世高便对“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乃至鸟兽之声,无不综达”。(《高僧传》卷一)至于他所译的经有三十余部,著名的如《安般守意》《阴持入》《大小十二门》《道地》《禅行法想》《阿毗昙五法》等经,都是有关禅法的,都属于小乘的禅观修行,正好和当时的神仙方术连成了一气。

以《安般守意经》来说,它是当时最流行的一本禅经。所谓安般守意,依该书的解释是:

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念息不离是名为安般。守意者,欲得止意。在行者新学者,有四种安般守意行,除两恶十六胜,即时自知乃安般守意行令得止意。何等为四种:一为数(注:数呼吸也),二为相随(注:顺着呼吸也),三为止(注:心念专一也),四为观(注:返观内视也)。(《大安般守意经》卷上)

从这段解释可知:安般守意乃是由呼吸的方法打消意念而入禅定,这与中国方士的吐纳之术及后代道士的行气之法有点相似。吐纳之术的起源很早,在《庄子·刻意篇》中便有“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的记载,但详细情形不得而知。至于行气之法,在《抱朴子》一书中却写得很明白:

初学行炁,鼻中引炁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炁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炁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抱朴子·内篇·释滞》)

安般守意和吐纳行气的方法虽然不同,但原理却相似,都是由数息而止念,由止念而入定。入定以后,都有神通,都能返老还童,“制天命,住寿命”。所以,这两者在当时便一拍即合。

大致东汉以来流行的禅法,不外于安般守意。安世高教人所习的禅,便是行安般。世高传给陈慧,陈慧再传给康僧会,便构成了安般禅法的系统。这一系统主张行安般可以成神,与神仙家养气成仙之说完全一致,所以,在当时极为风靡。

禅法和方术的结合,是印度佛学与中国道术最早的接触,但这次接触并没有触及思想的核心。因为禅法在印度佛学中不是最高境界,它一方面为婆罗门及其他外道所共法,一方面又属于小乘的禅观修行,所以在大乘佛学中都不谈禅法。至于方术在道家思想里更是一种旁门,《庄子·刻意篇》中便批评吐纳导引,只重养形延寿,而非道家本色,后来方术附于道教,其成分也就更混更杂了。所以禅法和方术都不是佛道两家思想的主流,它们的结合,只是这一融和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一种不成熟的尝试而已。

二 般若与玄学的合流

这一尝试,到了魏晋之际便有了新的转变。因为自魏正始以来,由于何晏、王弼等人的提倡,清谈之风渐盛。清谈的起因固然很复杂,但从思想的脉络来看,不外乎反对汉代的训诂,痛感儒学的衰弱,而逼出道家思想来安慰人心;再由于神仙方术的攀附,使得道家思想混浊下沉,而逼着大家向上去追求老庄的玄旨。所以这些清谈家们不仅厌弃训诂之学,而且对方士长生久视之术,如却俭的辟谷、甘陵的行炁、左慈的补导,也都表示不信。如曹丕在《典论》中批评说:

夫生之必死,成之必败,天地所不能变,圣贤所不能免。然而惑者望乘风云,与螭龙共驾,适不死之国。国即丹溪,其人浮游列缺,翱翔倒景,饥餐琼蕊,渴饮飞泉。然死者相袭,丘垄相望,逝者莫返,潜者莫形,足以觉也。(《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八)

虽然嵇康有养生之论,曹植、阮籍、张华、何劭、张协、郭璞等人都有游仙之诗,但他们向往的是逍遥的境界,是玄学的神仙,而非讲求符箓咒语,作威作福的方术的神仙。所以,这时一般有识之士已逐渐摆脱两汉以来的鬼神祭祀和灾异谶纬。即使炼丹鼻祖、好谈神通的葛洪也批评说:

夫福非足恭所请也,祸非禋祀所禳也,若命可以重祷延,疾可以丰祀除,则富姓可以必长生,而贵人可以无疾病也。(《抱朴子·内篇·道意》)

曩者有张角、柳根、王歆、李甲之徒,或称千岁,假托小术,坐在立亡,变形易貌,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抱朴子·内篇·道意》)

佛教在这样一个风气转变的时候,一方面为了适应环境,一方面由于在民间的传教已有基础,所以便逐渐脱离了方术,而到士大夫社会中去另谋发展。但这时士大夫社会陶醉在玄学清谈中,很少有人推崇那种安般守意的禅法。因此佛教要想与玄学同流,便必须拿出一套清谈的功夫来。幸而佛教中的“般若”思想和老庄的玄旨相近,适于清谈,在这方面的储藏比禅法还丰富,所以只要风气一转,便立刻由和方术相混的汉代佛教变为高谈清净无为的魏晋佛学。

早在汉末,和安世高同时来中国的支谶(注:本名支娄迦谶)曾翻译《般若道行品》《首楞严》《般舟三昧》等经,这些经和安世高所译的小乘禅不同,都是宣扬大乘的禅观。不过在当时为方术及小乘禅法所盖,并不流行。直到魏晋之际,由支谶的再传弟子支谦的弘扬,这些大乘的经典才流行于中土。汤用彤曾说:

安世高、康僧会之学说,主养生成神。支谶、支谦之学说,主神与道合。前者与道教相近,上承汉代之佛教。而后者与玄学同流,两晋以还所流行之佛学,则上接二支。明乎此,则佛教在中国之玄学化,始于此时,实无疑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六章)

所谓佛教在中国的玄学化,就是般若思想与老庄玄旨的结合。自此以后,一方面是般若经典的大量翻译和流传,一方面是玄学清谈的愈谈愈盛,而且这两方面又正好是相辅相成,相得而益彰,所以使得整个魏晋南北朝变成了名僧和名士的天下。

这时的名士,如王导、周顗、庾亮、谢鲲、孙绰、桓彝、桓玄、谢安、谢玄、许椽、郗超、王羲之、王坦之、习凿齿、陶渊明、谢灵运等人,有些是政治上的领袖,有些是文学界的泰斗,都与佛学有密切的关系。而当时的名僧,如于法兰、于道邃、支孝龙、康僧渊、康法畅、支愍度、竺法深、支道林、道安、慧远、僧肇、道生等人,虽然都是清净的佛门中人,但却常和名士来往,甚至参加清谈,以老庄的玄旨压倒名士,如《世说新语》中便有许多记载:

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世说新语·文学第四》)

不仅像支道林等名僧深通老庄,要挤入清流;即使在当时持戒最严的慧远,他三十七年不离庐山一步;他为了不拜王侯,三度上书给桓玄;他临死时为了戒律,而不肯饮豉酒。照理说,应该和清谈绝缘,但其实他仍然和殷浩、陶渊明等人往来,仍然以老庄解佛,如:

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远公笑而不答。(《世说新语·文学第四》)

(慧远)年二十四便就讲说,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往复移时,弥增疑昧,远乃引庄子义为连类,于是惑者晓然,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高僧传》卷六)

这些名士和名僧之所以气味相投,乐于清谈,就是因为老庄的玄旨与般若的思想可以互相发明。当代名士所谈的玄都是以无为本,据《晋书·王衍传》所载: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

至于般若思想以性空为体,据刘宋时的昙济分析,当代的般若学有本无(道安为主)、本无异(竺法深为主)、即色(支道林为主)、识含(于法开为主)、幻化(道壹为主)、心无(竺法温为主)、缘会(于道邃为主)七宗。而这七宗的学说都是以“无”为立论的中心,正好和玄学的崇尚虚无互相呼应,互相印证。所以,这些名士和名僧不是以老庄解佛,便是以佛解老庄。今天我们翻一翻当时所译的经、所作的注、所写的论,都带有些玄学的色彩,都套用道家的术语。如支谦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即《道行经》,也称为《大明度无极》,便改掉胡音,而用道家术语,至于内容更是反映老庄的玄旨。再如孙绰在《喻道论》中便以“无为”释佛,他说:

夫佛也者,体道者也。道也者,导物者也。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无为,故虚寂自然;无不为,故神化万物。(《弘明集》卷三)

由于这些名士和名僧的趣味相投,使得魏晋间的佛学完全是玄学和般若的合流,这时的般若已非印度的般若,而是玄学的般若,最能代表这一特色的,便是僧肇的四论。

三 僧肇的四论

如果说由禅法与方术的接触到般若与玄学的合流,这是禅学的道家背景的话,那么,僧肇的四论便是这个背景中最特殊的表现。因为,般若与玄学的合流固然是针对禅法与方术的一种扬弃,但它们所合之处在于这个“无”字,而这个“无”字本不易把握,再加上清谈之风的影响,因此易流于虚无。暂且不论魏晋名士的由旷达、放诞而至于颓废,就是当代许多名僧也往往或走入玄学的迷宫,失去了佛学的正旨;或眷恋于清谈的虚名,而离开了清净的佛门。《世说新语》中记载:

康僧渊初过江,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乞索以自营。忽往殷渊源许,值盛有宾客,殷使坐,粗与寒温,遂及义理,语言辞旨,曾无愧色。领略粗举,一往参诣。由是知之。(《世说新语·文学第四》)

竺法深在简文坐,(刘)惔问:“道人何以游朱门?”深曰:“君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名公法喜态》卷一)

于法开始与支公争名,后情渐归支,意甚不忿,遂遁迹剡下。遣弟子出都,语使过会稽。于时支公正讲《小品》,开戒弟子:“道林讲,比汝至,当在某品中。”因示语攻难数十番,云:“旧此中不可复通。”弟子如言诣支公,正值讲,因谨述开意。往反多时,林公遂屈。厉声曰:“君何足复受人寄载!”(《世说新语·文学第四》)

康僧渊遇殷渊源而知名,竺法深好游朱门,于法开与支道林争名,这些都是清谈名士的作风。由于当代的和尚都为这一风气所染,虽然他们神采秀逸,名高一时,但对于佛学,除了译经、注经之外,并没有重要的贡献。就拿当时最为名士推重的支道林来说,他虽然出家为僧,但养马放鹤,优游山水,以文翰冠世,与名士周旋,孙兴公把他比之于向秀,说:“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人异时,风好玄同矣!”(孙兴公《道贤论》)王该称他:“支子特秀,领握玄标,大业冲粹,神风清肃。”(《弘明集》卷十三)大家似乎都把他当作名士看待。至于他自己的得意杰作,也只是有关庄子的《逍遥论》,所以他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清谈家。

虽然他们的清谈有时好像禅学的公案,也颇有禅味,如:

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苟子来,与共语,便使其唱理,意谓王曰:“圣人有情不?”王曰:“无。”重问曰:“圣人如柱邪?”王曰:“如筹算,虽无情,运之者有情。”僧意云:“谁运圣人邪?”苟子不得答而去。(《世说新语·文学第四》)

但这毕竟限于清谈,只是在语言思辩上用功夫,以楔去楔,仍然落于边见,并没有入道。

在这些玄论清谈的名僧中,真正能熔老庄、般若于一炉,既有玄学的风雅,又不失佛学的正旨,且有不朽的著作流传于世的,恐怕要推僧肇为第一人了。

僧肇是鸠摩罗什的大弟子,他在未遇罗什前已通老庄,后来又随罗什精研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维摩》《般若》各经,由于他天资敏悟,别有会心,再加以才情横溢,所以能用极优美的文字写极艰深的佛理。

他的主要著述是《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在这四篇论文中,僧肇不仅到处运用老庄的名词,如“无有”“无为”“无知”“无名”“无言”“虚心”“常静”“谷神”“化母”“自然”“抱一”“希夷”“绝智”(以上皆采自《涅槃无名论》),而且到处引用老庄的思想,如:

夫浑元剖判,万有参分,有既有矣,不得不无,无自不无,必因于有,所以高下相倾,有无相生,此乃自然之数,数极于是。(《涅槃无名论》)

然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即有无齐观,齐观即彼己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涅槃无名论》)

事实上,僧肇整个思想的间架即是以老子的有无相生配合庄子的物我同体,来说明般若的动静合一、体用一如。

在当时,般若的思想为玄学所迷,而落于虚无。僧肇在《不真空论》中便批评心无、即色、本无等三家说:

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夫言色者,但当色即色,岂待色色而后为色哉?此直语色不自色,未领色之非色也。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寻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不真空论》)

心无宗是支愍度、竺法温、道恒等人的思想,主张万物实有,只求心不执着。即色宗是支道林的思想,主张色无自性,因缘而有。本无宗是道安、竺法汰等人的思想,主张诸法本来无,万物由无生。这三派学说都是把本体和现象分成两截:以本体为真无(本无宗),以现象为实有(心无宗)或幻有(即色宗),而硬要去求通,所以仍然落于有无的边见。至于僧肇的看法却不同:他把现象和本体打成一片,现象透处即本体,本体显处即现象。就现象看是不离有无,但就本体看又不落有无,所以他说:

处有不有,居无不无。居无不无,故不无于无。处有不有,故不有于有。故能不出有无,而不在有无者也。(《涅槃无名论》)

然而,僧肇究竟以何等的手法把现象和本体打成一片呢?他所写的四论,便是四种法门:

(一)物不迁

在《物不迁论》中,僧肇举这个视之有形、敲之有声、摸之有体的物为例。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个物是因缘假合、瞬息生灭的,即使当前为实有,但也只是尚未消灭而已,所以仍然是无常的。至于僧肇的看法却不同,他说:

伤夫人情之惑也久矣!目对真而莫觉,既知往物而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今物何所往?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物不迁论》)

在僧肇眼中,这个大千世界正像一部电影,它的底片都是一张张固定的形体,而其所以有动作变化,乃是经过时间的流动,在人们心中所造成的连锁作用。同理,宇宙中的任何一物虽然都有成住异灭的过程,但这只是人们戴着“无常”的眼镜去看万象,其实就物体本身来说,它在某一刹那的存在却是永恒不变的。僧肇看透了这一点,因此他说:

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物不迁论》)

唯其如此,所以——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注:语出《庄子》,指生物之气息也)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物不迁论》)

在这里可以看出僧肇手法的高明,他非但没有舍弃变化去谈本体,相反的,是就变化处去证入本体。同一条河流,一面是水势滔滔,没有一刻静止;一面又是千古如斯,未曾有一刻变动。僧肇便在这变与不变之间就地一转,把这个无常的物转入了永恒的常流。

(二)心不滞

然而照僧肇所说,物如果真是不迁的话,那么这个物岂非又成了当途之障?对于这一问题,他在《不真空论》中曾三次强调说:“即万物之自虚。”他认为一般人看到物便好像遇见仇敌似的,感觉周身不安。有些人(心无宗)背转身说“不理它”,有些人(即色宗)闭着眼说“不是它”,有些人(本无宗)大声喊说“除掉它”。这就同把自己的影子误为鬼魂,逃得愈快,跟得也愈紧。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地看一看,便将发现物性自虚,作祟的还是自己。所以他说:

是以圣人乘真心而理顺,则无滞而不通;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淳;所遇而顺适,故则触物而一。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不真空论》)

在这里,僧肇已把这个一般人认为铜墙铁壁似的物分解得丝毫不存。他的方法显然和心无、即色、本无三宗的逃避问题不同,而是真刀真枪的,用真心去即物。只要我们把握住这个真心,使它不“触途为滞”,不着于有无,那么无论这个物不去不来,都将还归自虚,不再是我们的障碍了。这正同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只要技进乎道,神与理会,以无厚入于有间,便所见而非全牛。同样,以不滞之真心,入于不迁之物如,自然是“无滞而不通”“所遇而顺适”了。

(三)智无知

不过僧肇所谓的真心,不是指那个能思虑、能辨析的生灭心。因为思虑和辨析都是属于意识形态,都是随着外境而转,落于有无的边见,因此都是假而不真的。至于真心却不然,它之所以能不滞,之所以能即物自虚,并非用知用虑去解析万物,相反的,是舍知舍虑去体合万物。僧肇在《般若无知论》中说:

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也。故能默耀韬光,虚心玄鉴,闭智塞聪,而独觉冥冥者矣!然则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注:即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明神之超然物外),终日域中(注:即庄子“与世俗处”)。所以俯仰顺化,应接无应,无幽不察,而无照功,斯则无知之所知,圣神之所会也。

僧肇这段话和庄子“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的说法相同。他把真心的作用比作一面明镜。这面镜子本身一无所知,一无所有,既不追逐于外物,也不留影于内心,但却没有一刻空过,因为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它随时随地都含摄着万物,返照着万物。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僧肇把现象和本体打成一片后所造成的便是这面智慧之镜。这面镜子自其无知无虑来说,它是扬弃了现象界的分别心,而自其知无不照、神无不会来说,它已证入了穷神知化的玄妙境界。

(四)道无为

这一玄妙的境界就是印度佛学上所谓的涅槃。依照当时中文的意译,一作无为,一作灭度。无为是“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这是当时所流行的见解。灭度是“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注:见、欲、有、无明四流)”(《涅槃无名论》),这是印度小乘佛学的思想。至于僧肇所说的涅槃虽然兼容这两者,但却是以老庄思想为本,在他眼中的涅槃几乎等于老庄的道。以作用来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他说:

无为,故虽动而常寂;无所不为,故虽寂而常动。虽寂而常动,故物莫能一;虽动而常寂,故物莫能二。物莫能二,故愈动愈寂;物莫能一,故愈寂愈动。(《涅槃无名论》)

以道体来论是物我冥一的,他说:

然则法无有无之相,圣无有无之知。圣无有无之知,则无心于内;法无有无之相,则无数于外。于外无数,于内无心,彼此寂灭,物我冥一,怕尔无朕,乃曰涅槃。(《涅槃无名论》)

这个涅槃到了僧肇手中,已不再如小乘佛学所说,是死寂的、断灭的,相反的,是一种动静合一、体用一如的妙道。能够进入这种妙道的便是至人、圣人。在这里我们将发现僧肇虽然是一位佛家,不得不运用佛学的名词,如涅槃,但他这篇《涅槃无名论》从头到尾都充满了老庄的思想,他所追求的最高理境,事实上,仍然离不了老庄的常道。

我们从僧肇的四论中可以看出,他的确已用老庄的钥匙打开了般若的大门,看到了禅道的宝藏。如物不迁已触及现象的永恒性,心不滞已为“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思想开路,至于智无知、道无为,更发挥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精神。

最后,我们综合前面所说的,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1.印度最早传入中国的是禅法,它的深度只能和中国的方术同一层次,后来由于道家的觉醒,才使玄学摆脱了方术,般若代替了禅法,所以早在这个时期的道家思想已有舍弃印度禅的趋势。

2.由于僧肇的努力,使老庄思想和大乘佛学水乳交融,结成一体。此后,老庄思想便是透过这方面去影响禅学的。譬如石头希迁就是因读肇论而悟道,写下了不朽的《参同契》。

从这两点看来,中国禅学的源头应该从这里说起。

同类推荐
  • 禅师的米粒

    禅师的米粒

    痛苦和幸福常常只是你内心个体的体会,让你的心变得开朗豁达是承受这些体验的心须,本书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痛苦和欢乐的关系。
  • 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本书内容包括:“悟心悟性:找到认识自己的最佳途径”;“悟苦悟乐:做苦海中一个快乐的人”;“悟富悟贫:不要让自己做一个心理的穷人”;“悟生悟死:正确面对生死”等,通过一个个通俗易懂的禅宗故事,讲述大忙人应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的人生哲理。
  • 圣经故事轻松读

    圣经故事轻松读

    创世的故事告诉我们神怎样用话语从混沌中创造了有序的世界,因为“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所以人们称上帝为“造物主”,人可以从身边存在的物质认识到造物主的存在。圣经用“起初,神创造天地”一语概述了创造者、被造物和伟大的创造作为,简洁地描写了神创造万物的过程,怎样从混沌空虚中将光和暗、天和地、陆地和海洋分开。在造物主的眼中,他创造的这个世界十分美好。他使万物布满天空、陆地、海洋;他安排日、月、星辰的运转;创造飞禽、走兽和水中生物,最后,他照着自己的形像创造了人。
  •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用佛陀的话解读或者解答的一些现代都市里最棘手、最热门、最时尚、最前卫、最隐私、最尖锐等的话题。比如禅师对贪污、疯狂玩微博现象、婚外恋、奢华假日游、富二代、拜金女、明星绯闻等等问题的看法。它是用传统的观点阐释和解答新颖的问题。相对于较多的传统佛学类出版物来说,它的话题新颖,与时效结合紧密。市场上很多星云、弘一、证严等法师本人的著作《舍得》、《宽心》等以及写他们的著作《禅的行囊》、《禅心莲韵》等销量都很可观,相信将传统的畅销作品融入新的话题会更加有卖点。
  • 沉思录II

    沉思录II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先师、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此书中,作者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追求理想的生活。时至今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一生如梦

    一生如梦

    人生若梦,惶惶一世。这不是网游,这是另一个世界。从二十一章,开始正式更新。
  • 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政治斗

    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政治斗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5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
  • 天机箱

    天机箱

    神奇的箱子,能开启出任何物品。
  • 仙怨:三生

    仙怨:三生

    天地之初,万物生死有律,而生之有穷,故先人欲求其万物生死运转,破晓其隐秘所在,以证长生,故成天下一道——问道,而后问道三分,分为寂灭天,离恨天,魔道。天道不变而人心善变,魔道,试图究极人之六欲七情,以极端入道。然魔祖一死,枷锁不再,群魔乱舞,从此纷争不断,天下流血。一副苏醒的躯壳,一把出世的仙怨,在那慢慢变质的修土,寻找所谓丢失的人性……
  • 真武炼

    真武炼

    一个普通的异世客,一个诡异惊悚的世界,一段血腥的邪恶之旅。
  • 火影之无情天道

    火影之无情天道

    本书是(本人想象自我穿越)主角穿越是一名宇智波家族的天才。拥有超强的实力。性格、忽暗忽明吧!
  • 镇御星河

    镇御星河

    2200年夏,天外降临,一切的起点从这里开始,一个已经死去的灵魂,悄无声息的来到了这个时刻。回到灵气复苏的起点,贺显道想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
  • 英雄联盟之我有个助手叫阿狸

    英雄联盟之我有个助手叫阿狸

    争霸异世?不不不,这是一本纯爱推妹书(-^〇^-※※※※※新书《血族的女婿》·不当断章狗
  • 冬殇紫兰:梦幻之城

    冬殇紫兰:梦幻之城

    无意之间,她们来到了这个地方:梦幻之城。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却又关乎到她们未来的命运,面对这些,她们改如何选择?
  • 耀世白金

    耀世白金

    天才上山少年,在异世靠着替身打出一片天地,不装不打脸,有仇当场报谁的面子也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