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舒适区,才能“大开”眼界
你以为的稳定,都在悄悄背叛你
所有的稳定,其实都是高风险。追求稳定,只会让自己稳定的受穷。
在《黑天鹅》这本书里提到过这样一件事: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政府请猎人杀死了狼,鹿群过上了安稳的生活,结果,却差点儿啃完了树木让森林失去生机……
最后,政府把狼“请了回来”,才让整个森林恢复了生机。
明明政府猎杀狼的初衷是为了给鹿群一个稳定的环境,却没想到,这种稳定,差点儿毁了森林,也差点儿毁了鹿群。
有些事情,总在你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时候发生,不仅来得始料未及,还有种背叛感。“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我们,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这句话你是不是很耳熟?这是2018年年初收费站取消事件当事的一位收费员大姐说的。本以为在收费站工作,清闲事少、工资稳定,没想到,时代变化太快,曾经的稳定饭碗,现在砸了。
如果这种稳定也叫稳定的话,只能称之为稳定的受穷。没有竞争的工作,让人们安于现状,不再上进,眼界自然会“穷”;没有竞争的工作,稳定是有的,但干十年二十年,工资也不会涨幅很大,可物价的上涨已经把你的稳定变得一无是处。
你不要总固守着自己的那一小块天空,舍弃不下熟悉的环境和所谓的“安稳”。正所谓“流动才有活力”,很难想象一个安于现状的年轻人能够有大的突破,有好的成就。在竞争普遍存在的今天,如果你还以为一辈子的安稳就是安乐窝的话,那你迟早要被社会淘汰。如果有人现在就做好了一辈子的打算,那么请他告诉我,除了棺材还有什么?
除此之外,你还应该保持运动的状态,这样才能对社会的变动保持敏感的反应。只有那些学习“鲤鱼跃龙门”,敢于打破自己旧的生活意识和状态的人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那些天生喜欢折腾的人,看上去很“辛苦”,其实很幸运,因为他们主动跳出了稳定,在折腾中开阔了眼界,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反而提高了自己成为人生赢家的可能性。所以,别再求稳定了,学着去折腾自己吧。
留退路是会上瘾的,走多了,一辈子就只能走下坡路
有的时候,你给自己留的退路就像蜗牛背上那重重的壳,只是给自己套上了一个套子,使自己拥有了一种虚妄不实的安全感。然而就是因为这虚妄的安全,轻易地限制了你的成长空间,也限制了你的格局。
公元前1世纪,恺撒大帝率领他的军队抵达了英格兰,他决心要赢得这场战争,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会退却。为了让士兵们拥有必胜的决心和信心,也为了断绝士兵们逃跑退缩的念头,恺撒命令士兵将运载他们的所有船只全部烧毁。这使得军队的士气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最终,他们在这场战争中获胜了。
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军队往往能获得胜利。同样,一个做事不留退路、一心向前的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阻碍,他都不会后退,因为他没有路可以退。而那些在为自己准备退路的人同时就是在后退,他们立志不坚,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退缩的准备上,这种人绝不会获得成功。
很多人在处理重要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把这些问题暂且搁置在一边,等以后再做。他们没有决定的勇气和魄力,总是在着手做事的时候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以免没有出路。对于他们来说,退路就是出路。但是事实证明,这样是不会有任何成就的。
有的时候,你给自己留的退路就像蜗牛背上那重重的壳,只是给自己套上了一个套子,使自己拥有了一种虚妄不实的安全感。然而就是因为这虚妄的安全,让你轻易地放弃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广大的空间。
蜗牛为什么有壳?那也是因为它永远都给自己一种保全的观念,永远给自己留了一个“万一”。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坚持到底,我想也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倾尽全力,他总是事先就给自己留好了退路。实际上,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意志力的强弱。
意志坚强的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都会百折不挠,想方设法地克服;意志薄弱的人一遇到麻烦,甚至在挫折还没有到来之前,他们就开始庸人自扰、彷徨失措,把精力都放在如何规避问题上,放在为自己铺设后路上。留退路是会上瘾的,走多了,一辈子就只能走下坡路。当困难一个接一个到来时,他们就一步接一步后退,最后却无路可退。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他们富有上进心,希望有一番成就和作为,但是他们意志薄弱,没有必胜的决心,不敢破釜沉舟;他们始终左摇右摆,没有坚定的信念,一遇到挫折和困难,马上就缩回了进取的手和脚。这样的人、这样的心态,最后遭受失败也就不足为奇。
不给自己留后路,让自己没有回旋的余地,方能竭尽全力、锐意进取,就算遇到千万个困难,也不会退缩,因为回头也没有路了,只能不顾一切地前进,也许还能找到一线希望。有了这样一种“拼命”和“豁出去”的信念,我们才能彻彻底底地消除心中的恐惧、犹豫和胆怯。
当一个人不给自己任何退路的时候,他就什么都不怕了,勇气、信心、热忱等从心底油然而生,到最后自然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就像蜗牛没有了壳,那它就一定不再是无骨无脊的软体动物。它也一定能长出健壮的身体,生出有力的翅膀,一定能脱离卑污、潮湿、阴暗的生存困境,摆脱依赖与怯懦,不再无奈地生存。
所以说,面对严峻的问题和重要环节,周全而细致地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也是应该的,但是过多地权衡,前怕狼后怕虎,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最终却还是原样。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可以肯定地说,你不会取得任何进展,甚至还会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要知道,出路和退路不是同义词,而是反义词,留退路就没有出路。因此,你应该只找出路,不留退路。
远离了将就和凑合,才能活得更高级
如果你的人生得过且过,对人生没有要求,只能说明,你在变得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没追求。只有远离了将就和凑合,才能让生活高级且丰盈。
古希腊时,村里的两个人,为了比高低,打赌看谁走得离家最远。于是,俩人同时却不同道地骑着马出发了。
一个人走了十三天之后,心想:“我还是停下来吧,因为我已经走了很远了。他肯定没有我走得远。”于是,他停了下来,休息了几天,掉转马头返回家乡,重新开始他的农耕生活。而另外一个人走了七年,却没回来,人们都以为这个人为了一场没有必要的打赌而丢了性命。
有一天,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向村里开来,村里的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当队伍临近时,村里有人惊喜地叫道:“那不是克尔威逊吗?”消失了七年的克尔威逊已经成了军中统帅。
他下马后,向村里人致意,然后说:“鲁尔呢?我要谢谢他,因为那个打赌让我有了今天。”鲁尔羞愧地说:“祝贺你,好伙伴。我至今还是农夫!”
暂时满足的心态只能使你低人一等。在生活中,有多少人都是这样成为低人一等者的呀!
一个有生气、有计划的人,一定会不辞劳苦,坚持不懈地向前迈进,他们从来不会想到“得过且过”这样的话。
然而,生活中不缺乏这样的人,不止一次地想减肥、想学习……可在为自己打了一针鸡血之后又不了了之。然后周而复始,在得过且过中,掩埋掉自己所有的激情和热血。如果你对现状心满意足,日复一日地得过且过,不再将时间花在提升自己上,那么你的眼界和见识,将永远停留在原来的那块区域里。
打起精神来!去为你的想法、你的目标付出努力,虽然未必能够使你立刻有所收获,或得到物质上的安慰,但它能够充实你的生活,使你获得无限的乐趣,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那些让人功成名就的大事,绝非那些做事“得过且过”的人所能完成的,只有那些意志坚定、不辞辛苦、十分热心的人才能完成这样的事业。
塑造一个最好的自己
在美国西部,有个天然的大洞穴,它的美丽和壮观超乎人们的想象。但是,这个大洞穴没有被人发现,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所以它的美丽也等于没有。有一天,一个牧童偶然来到洞穴的入口处,从此,新墨西哥州的绿巴洞穴成为举世闻名的胜地。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每个人都有140亿个脑细胞,一个人只利用了肉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部分,若与人的潜力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还有许多未发现的“绿巴洞穴”。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中所说:
我,我要比我想象的更大、更美
在我的,在我的体内
我竟不知道包含这么多美丽
这么多动人之处……
人是万物的灵长,是宇宙的精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光扬生命的本能。为“生命本能”效力的就是人体内的创造机能,它能创造人间的奇迹,也能创造一个最好的你。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幅“心理蓝图”或一幅自画像,有人称它为“自我心像”。自我心像犹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它的运作结果。如果你的心像想的是做最好的自己,那么你就会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一个踌躇满志、不断进取的自我。同时,还会经常听到“我做得很好,我以后还会做得更好”之类的信息,这样你注定会成为一个最好的你。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人的一生正如他一天中所设想的那样,你怎样想象,怎样期待,就拥有怎样的人生。”美国赫赫有名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就是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机能的楷模。他12岁时由苏格兰移居美国,最初在一家纺织厂当工人,当时他的目标是“做全工厂最出色的工人”。因为他经常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终于成为全工厂最优秀的工人。后来,命运又安排他当邮递员,他想的是怎样“做全美最杰出的邮递员”。结果,他的这一目标也实现了。他的一生总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塑造最佳的自己,他的座右铭就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必须去做自以为办不到的事
如果你不敢对自己下狠手,就轮到生活对你下狠手。但凡活得很怂的人,都是不敢冒险的人。
利奥·巴士卡利雅说:“有希望就有失望的危险,尝试也有失败的可能。但是不尝试如何能有收获?不尝试怎么能有进步?不做也许可以免受挫折,但也失去了学习或爱的机会。一个把自己限于牢笼中的人,是生活的奴隶,无异于丧失了生活的自由。只有勇于尝试的人,才拥有生活的自由,才能冲破人生难关。”
这正是他本人生活的总结。小时候,人们常常告诫他,一旦选错行,梦想就不会成真,并告诉他,他永远不可能上大学,劝他把眼光放在比较实际的目标上。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不但上了大学,还拿到了博士学位。当他决定抛弃已有的一份优越工作去环游世界时,人们说他最终会为此后悔,并且拿不到终生教职,但是,他还是上了路。结果,回来后不但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还拿到了终生教职。当他在南加州大学开办有关爱的课程时,人们警告他,他会被当作疯子。但是,他觉得这门课很重要,最终还是开了。结果,这门课改变了他的一生。他不但在大学中教这样的课程,还在广播中、电视上举办关于爱的讲座,因此他受到美国公众的欢迎,成为家喻户晓的爱的使者。他说:“每件值得的事都是一次冒险。怕输就错失游戏的意义。冒险当然有带来痛苦的可能,可是不去冒险的空虚感更痛苦。”
事实上,无论我们选择试还是不试,时间总会过去。不试,什么也没有;试,虽然有风险,但总比空虚度过丰富,总会有收获。这里有一个让我们能鼓起勇气来尝试的思维方式,即可能发生的最坏的事情是什么?
柯德特在纽约市一家公司里有一个舒适的职位,但是他想当自己的老板,到新罕布什尔州经营自己的小生意。他问自己:如果失败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呢?他想到了倾家荡产。然后,他继续问自己:倾家荡产后最坏的事情是什么?答案是他不得不干任何他能得到的工作。之后,最坏的事情可能是他会厌恶这种工作,因为他不喜欢受雇于别人。最终,他会再找一条路子去经营自己的生意,而这一次因为有了上一次失败的教训,他懂得了如何避免失败,他就会离成功不远。这样想过之后,他采取了行动,去经营自己的生意,并真的获得了成功。他总结说:“你的生活不是试跑,也不是正式比赛前的准备活动。生活就是生活,不要让生活因为你的不负责任而白白流逝。要记住,你所有的岁月最终都会过去的,只有做出正确的选择,你才配说你已经活过了这些岁月。”“艰苦的选择,如同艰苦的实践一样,会使你全力以赴,会使你有力量。躲避和随波逐流是很有诱惑力,但是有一天回首往事,你可能会意识到随波逐流也是一种选择——但绝不是最好的一种。”
只有当我们选择尝试时,我们才能不断发现自己的潜力,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事业,并冲破人生难关。
敢于冒险才会成功
无论何时,只要尝试做事的新办法,人们就要把自己推向冒险之途。假如你想致力于改良事物的现况,就不得不欣然冒险。用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的话说就是:我们必须去做自以为办不到的事。
成功最大的特色就是具有想用新的点子做试验及冒险的意愿。进取的人和普通人最明显的差别就在于:进取型的人在态度上勇于冒险,且具有创新观念,能鼓舞他人去尝试一无所知的事物,而非尽玩些安全的游戏。他们之所以敢于冒险,是因为有冒险精神的驱动。如果做事怕冒险的话就没办法把事情做好了。而要冒险,一定要有足够的勇气及资本。所谓的资本是指冒险精神。光凭着第六感觉或运气是没办法安然渡过大大小小的风险的。如果一切都在计划之内、意料之中,也就算不上什么冒险了。冒险精神就是在无法确定的复杂情势下,发挥它的神奇魔力的。
说到冒险精神,人们就会联想到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
哥伦布还在求学的时候,偶然读到一本毕达哥拉斯的著作,书上说地球是圆的,他就牢记在脑子里。经过很长时间的思索和研究后,他大胆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圆的,他便可以经过极短的路程到达印度了。
自然,许多有常识的教授和哲学家都嘲笑他的意见。因为他想向西方行驶而到达东方的印度,岂不是痴人说梦吗?他们告诉他:地球不是圆的,而是平的,然后又警告道,他要是一直向西航行,他的船将驶到地球的边缘而掉下去……这不是等于走上自杀之路吗?
然而,哥伦布对这个问题很有自信,只可惜他家境贫寒,没有钱让他去实现这个理想。他想从别人那儿得到一点儿钱,助他成功,但一连空等了17年,还是失望,所以他决定不再向这个“理想”努力了。虽然当时他还不到50岁,但是因为使他忧虑和失望的事情太多了,他的红头发也完全变白了。
灰心的哥伦布,这时只想到西班牙的修道院,度过其后半生。正在这时候,罗马教皇却怂恿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帮助哥伦布。教皇先送了65元给哥伦布,算是路费;但哥伦布自觉衣服过于褴褛,便以这些钱买了一套新装和一头驴子,然后启程去见伊莎贝拉,沿途穷得竟以乞讨糊口。女王赞赏他的理想,并答应赐给他船只,让他去从事这种冒险的工作。
不幸的是,水手们都怕死,没人愿意跟随他去。于是,哥伦布鼓起勇气跑到海滨,找到几位水手,说服他们跟随他。此外,他又请求女王释放了狱中的死囚,允许他们如果冒险成功,就可以免罪恢复自由。
1492年8月,哥伦布率领三艘船,开始了一次划时代的航行。刚航行几天,就有两艘船坏掉了,接着哥伦布的船队又在几百平方千米的海藻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他亲自拨开海藻,才得以继续航行。在浩瀚无垠的大西洋中航行了六七十天,也不见大陆的踪影,水手们都失望了,他们要求返航,否则就要把哥伦布杀死。哥伦布兼用鼓励和高压手段,总算说服了船员。
也是天无绝人之路,在继续前进中,哥伦布忽然看见有一群飞鸟向西南方向飞去,他立即命令船队改变航向,紧跟这群飞鸟。因为他知道海鸟总是飞向有食物和适于它们生活的地方,所以他预测附近可能有陆地。果然,他们很快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当他们返回欧洲报喜的时候,又遇上了四天四夜的大风暴,船只面临沉没的危险。在十分危急的时刻,哥伦布想到的是如何使全世界都知道他的新发现。于是,他将航行中所见到的一切写在羊皮纸上,用蜡布密封后放在桶内准备在船毁人亡后,使自己的发现留在人间。
哥伦布他们总算很幸运,终于脱离了危险,胜利返航了。
如果哥伦布没有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新大陆”能被早日发现吗?正是因为他的冒险精神,才促使他的探险成功了。
看看哥伦布,再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让自己建立起敢于打破传统框架,勇于去冒险的坚定信念。然而,可悲的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崇尚“稳中求胜”,认为“凡人世险奇之事,绝不可为。或为之而幸获其利,特偶然耳,不可视为常然也。可以为常者,必其平淡无奇,如耕田读书之类是也。”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已明显落伍。
常人的机遇,常人的成功,往往存在于危险之中,你想要美好的机遇吗?你想要事业的成功吗?那就要敢冒风险,投身危险的境地,去探索、去创造,不要瞻前顾后,不要惧怕失败。
跳出舒适区,人的变化正是破局的关键
“恐龙族”的最大毛病就是,无法视变化为正常现象。他们没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包括步调、新观念、做事的弹性和效率等;他们更不会探索自身的潜能,遇到变故,宁可坐以待毙,也不会主动变通。
一亿年前,地球上到处是体积庞大的恐龙。后来,地球上发生变故,恐龙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迄今为止,科学家还不能确定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唯一能确定的是,恐龙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变故,才会遭遇绝迹的下场。
能变通才能生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准则,不仅适用于上古时代,同样适用于科技文明的现代社会。无论是生物学家还是经济学家都承认,在一场激烈的竞赛中,凡是不能适应者,都会被淘汰。
商场如战场,刀枪本无情,如果一个人在作战的中途倒下,则表明其生存的条件不够。不幸的是,在各个工作场所中,我们可以看到仍然有太多的“恐龙式人物”存在。这些“恐龙式人物”的特征大致如下:顽固、严苛、立定不前、缺乏弹性。
在工作上,“恐龙族”最大的障碍就是无法适应环境。在他们周围有许多学习新技术、继续深造、更换职务、创新企业的机会,但他们往往视而不见,根本无心寻求新的突破。
工作与生活永远是变化无穷的,我们每天都可能面临改变:新的产品和新服务不断上市,新技术不断被引进,新的任务被交付,新的同事、新的老板……这些改变,也许微小,也许剧烈。但每一次的改变,都需要我们调整心态重新适应。
面对改变,意味着对某些旧习惯和老状态的挑战,如果你紧守着过去的行为与思考模式,并且坚信:“我就是这个样子。”那么,尝试新事物就会威胁到你的安全感。
“恐龙族”不喜欢改变,他们安于现状,没有野心,没有创新精神,没有工作热忱,不设法改进自己,不让自己有资格做更好的工作。
“恐龙族”不肯承认改变的事实。他们不愿为自己制造机会,而情愿受所谓运气、命运的摆布。因为不相信自己能掌握命运,所以会选择错误,不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蹒跚前进,就是一辈子坐错位置。
不再成长,使得“恐龙族”过去所有的优点,逐渐都变成缺点。譬如,对工作的野心转变为钩心斗角、玩弄权术,对公司的忠诚转变为对上司逢迎拍马,却对下属粗率无礼。他们让自己受制于困境,恐惧局限了他们的眼界,当然也降低了他们行事的能力。
“恐龙族”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就,很大程度在于他是否愿意标新立异、敢于尝试。眼界开阔的人,乐于冒险、喜欢试验,能变通,而这些才是获得成功的途径。
变化是最好的适应法则
一位搏击高手参加比赛,自负地以为一定可以夺得冠军,却不料在最后的竞赛上,遇到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都竭尽全力出招攻击,搏击高手警觉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招式中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往往能够突破自己的防守。
他愤愤不平地回去找到师父,一招一式地将对方和他对打的过程演练给师父看,并央求师父帮他找出对方招式中的破绽。
师父笑而不语,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要他在不擦掉这条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
搏击高手苦思不解,最后还是放弃思考,请教师父。
师父在原先那条线的旁边,又画了一条更长的线,两者相比之下,原先的那条线看起来变得短了许多。
师父开口说:“夺得冠军的关键,不在于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只要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正如原先的那条线一般,也就无形中变得弱小了。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你需要思索的。”
大自然的法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在是竞争时代,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人们所欣赏的那些成功人物都是通过变化和不断创新而逐渐脱颖而出,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的。
天才并不是天生的强者,他们的意识与自我创新力并非与生俱来,他们的眼界和格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逐渐形成。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提高眼界、提升格局的最好法则就是创新和变化。
学会打造你的斜杠能力
故步自封和过度的自我满足让有些人的眼界变得越来越小,宁可在暂时的安逸中沉湎,也不愿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做法,和坐井观天的青蛙的行为如出一辙。
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井里,这里有充足的水源。它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每天都在欢快地歌唱。
有一天,一只鸟儿飞到这里,便停下来在井边歇歇脚。青蛙主动打招呼说:“喂,你好,你从哪里来啊?”
鸟儿回答说:“我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而且还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所以感觉很累。”
青蛙很吃惊地问:“天空不就是那么大点儿吗?你怎么说是很遥远呢?”
鸟儿说:“你一生都在井里,看到的只是井口大的一片天空,怎么能够知道外面的世界呢!”
青蛙听完这番话后,惊讶地看着鸟儿,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
这是一个我们早已熟知的故事,或许你会感到好笑,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可以见到许许多多的“井底之蛙”,陶醉在自我的狭小领域中。这种自以为是的荣耀感,只会导致目光的短浅和心胸的狭窄。信息的落后和自我的张狂会让自己和现实离得越来越远,特别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故步自封和过度的自我满足只会让你的眼界越来越小,并时刻有被淘汰的危险。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走出“小我”,积极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并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在汹涌的时代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接下来,我们再讲一个关于青蛙的故事。
在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过一次有名的青蛙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地丢进煮沸的油锅里,在那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青蛙用尽全力,一下就跃出了那势必使它葬身的滚烫的油锅,跳到锅外的地面上,安全逃生。半小时后,他们使用同样的锅,在锅里放满冷水,然后又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到锅里,接着用炭火慢慢烘烤锅底。青蛙悠然地在水中享受“温暖”,等它感觉到已经承受不住水的温度,必须奋力逃命时,却发现为时已晚,欲跃无力。青蛙全身瘫痪,终于葬身在热锅里。
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许多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浑浑噩噩中度日,害怕去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更不愿增强自己的本领,发挥自身的优势去适应变化,最终在混吃等死中消磨了所有的生命能量。
不少人会有这样的体验,虽然每天准时上班,每天按计划完成该做的事,但总觉得生活得呆板、缺乏活力。似乎该做的事都已经做了,生活中再也找不到还能去做选择和努力的地方。
问题出在哪里?从表面看,是因为反复遵循着同样的生活方式,没有新鲜的感受,没有新的创意生成,产生了厌倦和疲劳,使身心感到耗竭。再往更深的层次看,也许是目标定得不够高,成功后就再看不到更高的奋斗目标了;也许有着不切实际的预期,导致无论学业、事业多么成功,都满足不了预期的希望;或者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太窄,使生活变得刻板,没有生气。
打造你的斜杠能力
“斜杠”一词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的书籍《双重职业》。“斜杠青年”,指的是这样一个人群: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说到斜杠青年,不得不提到一个杰出代表——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他是举世闻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科学家和作家,他的多方面才能令人惊叹:他四次当选为宾夕法尼亚州的州长;他制定出《新闻传播法》;他发明了口琴、摇椅、路灯、避雷针、双焦距眼镜、颗粒肥料;他设计了富兰克林式的火炉和夏天穿的白色亚麻服装;他最先组织消防厅;他首先组织道路清扫部;他是政治漫画的创始人;他是美国最早的警句家;他是美国第一流的新闻工作者,也是印刷工人;他创设了近代的邮信制度;他想出了广告用插图;他创立了议员的近代选举法;富兰克林的自传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自传之一,仅在英国和美国就重印了数百次,现在仍被广泛阅读……
诚然,像富兰克林这样敢于涉足尝试,并在各方面都显示出卓越才能的人是少见的。可是,这也足以说明:只要愿意,人无所不能。作为普通人,虽然我们不可能在各方面都有所建树,但如果我们敢于求新求变,试着涉足更广阔的领域,即使不能功成名就,也会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长期单调乏味的生活常常会使最有耐性的人也觉得忍无可忍,读到这里,你完全应该相信:你还可以做好很多事情。
格局逆袭——“诱、逼、练、学”激发潜能
普通人的悲哀不在于他们不去努力,而在于总爱给自己设定许多的条条框框,这种条条框框无意之间限制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的潜能和奋进的范围,看似一天到晚在忙碌,实际上自己已经套上了可怕的“金箍罩”,最终注定碌碌无为。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
他们把跳蚤放在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弹跳力最好的动物。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高度总保持在罩顶以下。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跳跃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于是,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跳蚤变成“爬蚤”,并非它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最可悲之处就在于,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了,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念头都没有。玻璃罩已经罩在了潜意识里,罩在了心灵上,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作“自我设限”。
“自我设限”是人生的最大障碍,如果想实现它,我们就必须不怕碰壁。这时,我们就用得着“饥渴精神”了。如果那只跳蚤永远想着“外面有美味可以填饱肚子”,那它就永远都不会放弃跳跃,除非生命终结。
无独有偶,自然科学家约翰·亨利·法伯也曾利用毛毛虫做了一个很不寻常的试验:
这些毛毛虫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所以它们又叫游行毛毛虫。法伯很小心地安排它们围着花瓶的边缘,走成一个圆圈。花瓶的旁边则放了一些松针,这是毛毛虫喜欢的食物。毛毛虫开始绕着花瓶走,它们一圈又一圈地走,一连七天七夜,一直围着花瓶团团转。最后,它们最终筋疲力尽而死去。在不到20厘米远的地方就有丰富的食物,而它们却饥饿致死,因为它们把活动与成就弄混了。
有些人就像毛毛虫一样,放弃主宰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按照别人的意愿过日子,不能够自主地生活。这种人的突出特点就是盲从,他们没有目标,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只会到达失望、失败和丧气的岸边。
还有一些人会犯毛毛虫所犯的错误,结果只能从丰富的生活中获得小部分成果而已。他们跟着大家绕圈子,根本不到别的地方去;他们遵循既定的方法与步骤,没有别的理由,因为“大家都那样做”和“大家都认为应该那样做”。
其实,深究起来,这两个小试验反映出来的结果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寓意。上述两种人的悲哀不在于他们不去努力,而在于总爱给自己设定许多的条条框框,这种条条框框无形中限制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的潜能和奋进的范围,看似一天到晚在忙碌,实际上自己已经套上了可怕的“金箍罩”,最终注定碌碌无为。敢于打破自我设定的障碍,多一点儿超越,少一点儿盲从,眼界和格局就会变得不一样,世界也会变得不一样。
唤醒心中的巨人
任何人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抱负,那就是在人生中做一些独特的、带有个人特征的事情,从而能使自己免于平庸和世俗,并能使自己远离毫无目标、无精打采的生活。最理想的抱负就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切实目标,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地追求卓越。
所以说,真正需要唤醒的是你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尽可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激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很多时候,某些我们极其敬仰而又能鼓舞人心的人对我们的信任和鼓励,或者是当他人对我们表示怀疑时另一些人却毫不犹豫地对我们的才能表示肯定,都可能激发出我们的雄心,并使我们在一瞬间看到无穷的机会。或许在当时我们并没有对此给予太多的关注,但它很可能成为我们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
生活中,有无数人是在阅读一本激励人心的书或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励志美文时突然感到灵光一闪,蓦地发现了一个崭新的自我。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些书或者文章,他们可能会永远对自身的真实能力懵懂无知。任何能够使得我们真正认识自己、能够唤醒我们的潜能的东西都是无价之宝。
问题在于,我们中绝大多数从来没有被唤醒过,或者是直到生命的尽头才真正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但往往为时已晚,再也不可能有大作为了。因此,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我们年轻时就应当对自身的潜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唯其如此,我们才可能有效地发掘生命的潜力,在最大意义上实现自我的价值。
大多数人在离开这个世界时,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潜能没有被开发。他们只是使用了自身能力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其他更珍贵的财富却白白地闲置在那儿,原封未动。
由此可知,最大化地开发一个人的潜能,已成为每个人一生要面对的重要命题。那如何才能将潜能完全开发出来呢?其实,潜能开发的途径有许多,但从成功学的角度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即“诱、逼、练、学”。
“诱”就是引导
寻求更大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是人生命意识里的根本需求。“这山望着那山高”“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因此,具有主体自觉意识的自我,有理性的自我,是绝不愿意停留在任何一种狭小的、有限的状态之中的,而总是想不断开拓以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功),从而更好地生存。这种炽热的、旺盛的发展需要是渴望成功的表现,是潜能蓄势待发的前兆。只要对这种发展意识给予有益的暗示、引导、规划和培育,就能很好地激发、释放潜能。
“逼”就是逼迫
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既有求发展的需要,又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惰性,能够卧薪尝胆、自我警醒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需要的是鞭策和当头棒喝式的指引,而“逼”就是“最自然”的好办法。人们常说的“压力就是动力”,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被逼不是“无奈”,被逼是福。
要么是被“看得起”委以重托,要么是有好运气,否则不会“逼”到你的头上来。你有了,别人就失去了。
被逼,心态就会改变;被逼,就会有明确的目标;被逼,就会分清轻重缓急,抓紧时间;被逼,就会马上行动。不寻求突破、不创新,就休想跨过这道坎儿,于是潜能在一逼之下迅速集聚并爆发,如核聚变。
逼自己,就是战胜自己,必须比自己的过去更新;逼自己,就是超越竞争,必须比别人更新。别人想不到,我要想到;别人不敢想,我敢想;别人不敢做,我来做;别人认为做不到,我一定要做到。潜能的力量是巨大的!
人的潜能也遵循“马太效应”,越开发、越使用,就越多、越强。
生命力是从压力中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就是创新能力,就是创造力,就是人的潜能,也就是竞争力。
“练”就是练习
此处特指专家为开发人的潜能而专门设计的练习、题目、测验、训练,如脑筋急转弯、一分钟推理等,多做有益。另外,还包括“潜意识理论与暗示技术”“自我形象理论与观想技术”“成功原则和光明技术”“情商理论与放松入静技术”等。
“学”就是学习
学习绝对是增加潜能基本储量及促使潜能发挥的最佳方法。知识丰富必然联想丰富,而智力水平正是取决于神经元之间信息连接的面和信息量。
持续学习,解锁职场各种可能
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要素,并不在于他的智商有多高,或者他的学历有多高,而在于他的眼界和格局。而眼界和格局外化出来的一种表现,是你是否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有一个员工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愤愤地对朋友说:“我在公司里一点儿也不受重用,我想辞职不干了。”
“你对你的上司要求担当更重要的职责了吗?”他的朋友反问。
“没有!”
“你可以试着向你的上司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不这样,你就不会受到重视。另外我建议你先把公司的一切业务以及管理经验都好好地学到手,然后向上司提出自己的要求,如果上司还不重用你,你再一走了之,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
那位员工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从此便认认真真学习公司业务,有时下班之后,还留在办公室研究写商业文书的方法。
一年之后,那位朋友偶然遇到他,问道:“公司的那一套东西你都学会了吧?现在感觉怎么样?”
“可是我发现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他对我委以重任,又升职、又加薪,我怎么舍得离开公司!”
“这是我早就预料到的!”他的朋友笑着说,“当初你的老板不重视你,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足,也不努力学习。听了我的话后,你痛下苦功,能力不断提高,渐渐能担当重任了,老板自然会对你刮目相看。只知抱怨别人的态度,却不反省自己的能力,这是人们常犯的毛病啊!”
职场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觉得参加工作了,没时间也没必要去继续学习。但现实却是,那些在工作中突飞猛进的同事,都在你看不到的背后努力学习,他们拿大把的业余时间来充实自己,拉开了你追不上的距离。
学习可以提升认知高度。人与人之间格局的差异,主要是认知的差异,而学习的真正意义,是改变一个人的心智结构。看起来没有用的学习,甚至在别人眼里还是浪费时间的事情,却会给你赢来人生转机。就像上面事例中的员工,在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之后,换来了领导的重视和升职加薪,而在学习之前,他曾因为自己不被重视想辞职。所以,一个人在职场中的地位,完全取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是否能持续学习。
高尔基说: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只有持续学习,才能给你的职场生涯注入力量,让自己拥有一个铁饭碗。但我所谓的铁饭碗,并不是一份稳定又高收入的工作,而是你不论去到哪里都能迅速适应,能解锁职场中的各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