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如今,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外”生活,工作。朋友,则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当然,这里的朋友,不是指那种现今社会里既“俗”且“滥”的朋友,即,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势力朋友,不是那种只认识了三两天,相交还不深,就互称“朋友”的朋友,而是那种相交多年,曾经情投意合的朋友,这种朋友多是从同学。同乡、同事以及长期的合作中发展而来的。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关键时刻,在危难时刻,朋友之间彼此帮忙,乃是天经地义,这才能显示友情的弥足珍贵。
朋友之间虽然关系密切,但朋友毕竟不是自己,二者之间都是独立的个体,托朋友办事,为朋友帮忙,也是有许多学问的。朋友之间办事得当,才能使友谊长期维系,若办事不得当,则可能使多年建立起来的友情大厦坍塌于一旦,令人惋惜而又悔之不及。
所以,学会与朋友办事,你才能获得更多的友情,你才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
一与朋友办事也要讲究“礼节”
中国人讲究“礼”,这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在孔子那里,“礼”被郑重的阐述和宣扬。
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
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中国的经典上记载着礼仪准则三百条,行为准则三千条,好在我们已经逃过了那个时代,否则,朋友没交几个,就先累死了。
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墨守三千礼法,如今的交友之礼不再像古人那么复杂与烦琐,但“礼多人不怪”却始终是人际关系的通则。
1.“谦谦君子,锡我百朋”
也许有人修养不高,对朋友的含义理解不周,认为朋友之间无话不可谈,无事不可做,可以不讲任何礼仪。殊不知,有很多的朋友关系淡化,正是由于朋友之间陷入了不讲礼仪的误区,而致使许多该朋友帮办的事情没办成。
有人总结了在与朋友交往中十种令人厌烦的行为:
一是过度表现,言谈不慎,使朋友的自尊心受到挫伤。
二是彼此不分,违背契约,使朋友对你产生防范心理。
三是过于散漫,不拘小节,使朋友对你产生轻蔑、反感。
四是随便反悔,不守约定,使朋友对你感到不可信赖。
五是乘人不备,强行所求,使朋友认为你太无理、霸道。
六是不知时务,反应迟缓,使朋友对你感到厌嫌。
七是用语尖刻,乱寻开心,使朋友感到你可恶可恨。八是过于拮据,斤斤计较,使朋友认为你是悭杏之人。
九是泛泛而交,大肆渲染,使朋友感到你是轻桃之人。
十是一意孤行,不听人意,使朋友感到你是无为多事之人。
试想,如果你的朋友对你有以上的种种无礼的行为,引起了你对他的厌烦,那么你还会有心情帮他办事吗?
《诗经》里说:“相鼠有皮,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不死胡为!”人没有礼,还活着干什么?在社会中要多结人缘,少结人怨,交怨太多,会“众叛亲离”,多结缘,就要有礼,好朋友之间也绝无例外。
礼,是后天习得的,要努力使它与自己浑然一体,否则,就让人感到造作,像那种只会谈几句客套话,对朋友不冷不热,见面只会哼哈作声的礼,也是很无聊的。
2.“活礼”胜于“死礼”。
平常我们所说的礼貌、礼仪,其实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死”礼,除这些“死礼”之外,现代交际中,最为通行的是那些可以千变万化、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可以做为办事敲门砖的“活礼”。所谓“活礼”是送礼的“礼”,是礼品的“礼”。
其实,这种送“活礼”的做法在朋友办事中也不例外,而且古已有之。
有一次,孔子带着子路等几名弟子去郯,途中恰好碰到了当时著名的贤士程子,于是两人车盖相抵,热情交谈,彼此倾慕已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日薄西山,临别之际,孔子让子路从车上拿五匹帛作为馈赠程子的礼物。
子路心里很不乐意,他振振有词:“男士若不经人介绍就与人会面,女子若没有媒人牵线就出嫁,君子不能与这种人交往,这是礼的规定。”子路所说,俱是孔子让学生牢记在心的。所以,子路没照孔子说的去做,独立一旁,闷闷不乐。
过了一会,孔子见子路一动不动,又催促了一遍,子路仍以这次会见不合“礼”来回答老师。
孔子见他坏脾气上来了,就耐心开导说:“你怎能如此固执,诗上不也说:‘有位佳人,优雅清丽,不期而遇,正合我意’吗?程子是当今天下的贤士,如果现在相见不予馈赠,恐怕终生难以见面了,你赶快送去。”
孔子通过送礼以表对程子的敬意仰慕,联系情感,又通过耐心开导,告诉子路做人的灵活性。
圣人尚且这么做,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
只是,如今的送礼,已不是单纯的仰慕,它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增添了许多丰富的内涵。
送礼给朋友,不外乎为了搞好关系,而搞好关系,不外乎为了自己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便”与“达”,目的不见得像圣人那么纯良,但这个目的却是生存在这个社会上所必需的。
3.给朋友送礼说道多
礼,要会送,不能乱送。
陈先生自己有车,常开车去看朋友。一次,他驱车去拜访一位朋友,心想走的时候再把礼物拿下来,于是他空着两手进屋,大家寒暄一番,时近中午,朋友没有留他的意思。陈先生起身告辞,说:“我把车上的东西拿下来。”朋友一听,马上说:“今天中午怎么能走呢?就在我这了。”妻子也立刻转身去了厨房。
那次之后,陈先生算明白了一个道理,拜访朋友,采用“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的策略,先把礼物一放,不管是大是小,是多是少,只要有礼在,态度准没错。
中国人常说:“咱不是看上他那点东西……关键是有份心意在。”其实,就是看在“那点东西”上,才会这么计较。只带份心意,不带表现心意的东西,怎么能行?
礼,要送在平时。
关系,需要经常维护,朋友之间,要常走动,关系才不断。“有空去坐坐”,带份礼最好不过,朋友会说你礼道多,说你不当咱是朋友,告诉你下回千万别带东西。你要真听他的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朋友心里很高兴,证明他在你心中很重要,你常想着他。
理由很简单,你看得起他,表现在礼上,看得见,摸得着。没人会瞧不起“看得起”自己的朋友,所以他一定会很高兴,并且在适当时给你回报。
礼,这在平时,也得学会赶时间。
生活中常发生这样的事,你带上份礼物请朋友帮忙,他答应了。隔几天,你问他时,他说:“什么事?我忘了,那天去的人太多。”你这才想起,你上次去的时候恰逢节假日。
所以,逢年过节,大可不必带礼,带了人家也会“贵人多忘事”。在选时间送礼上,要逆向思维,人多的时候别凑热闹。
礼,要慎,谨防大礼不解近忧。
“无事不登三宝殿”,当你有事的时候,才想起某某朋友可帮上忙,往往会犯大礼不解近忧的错误。即使你提上大包小包的东西,人家也未必会给你这个面子,朋友维系关系,功在平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朋友之间才可能有求必应。常常有这样的说法:“你瞧这人,用得着的时候才想起我。”
礼要用在用不着朋友的时候,先进行投资,关键时候才能尽显威力。聪明的人会给礼穿上漂亮的外衣,因为“金玉其外”的东西让人看了舒服,也会让小礼变得不凡些。
学会办事要先学会行“礼”,不只是跟朋友,跟谁都是如此。
二托朋友办事,先给朋友一个面子
中国人是很重视面子的。
自古以来,中国人“死要面子”的事不少。西楚霸王兵败乌江时就悲叹:“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就因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自刎乌江。项羽可谓“死要面子”的典型。
每个人都需要面子,而且也都希望自己有面子,有面子就能被别人看得起,表明他在人中间有优越感。懂得这个道理,求朋友办事就方便了许多,只要你能放下自己的面子,给朋友一个面子,相信你会获益匪浅。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之所以一生追随刘皇叔,就是因为刘备给他太大的面子。刘备第一次屈身去请,卧龙适逢外出,第二次去请卧龙正在睡觉,一直至第三次。卧龙才与他攀谈,如此大的面子,不报不行,是以这位历史上最出名的谋士,被请出山时还是满头青丝,等到他去世时候,已是萧萧一老翁了。不仅回报老子,也回报了其儿子,死在战场上。
朋友相交,也要会用面子。往朋友脸上贴金,朋友只会高兴,只会感激你。就比方说,你有喜事临门,朋友来向你道贺,你要说:“占你的光,托你的福。”这样一说,就使你自己的光彩暗些,朋友的面上则光些。须知人怕出名猪怕壮,运气太好不免要遭人忌。
即使朋友的所作所为,你有意见,说的时候也要给朋友面子。你总得先说,“你的某某事做得挺好,效果、反应都不错”,然后,你再用!“就是”、“但是”、“不过”等来做文章。谁都知道“但是”后面的才是真正要说的话,但前面的话一定要说,因为在中国它不是假话,也不是废话,而是为营造一种和谐气氛的客气话。你若直来直去,对方必然会觉得你扫了他的面子,心中会大起反感。所以,曲线救国,拐弯抹角的话少不了。
懂面子,你还须去要面子。假如你请朋友吃饭,而朋友不太领情,这时,你便不能割袍断交,你要学会去要面子,你要说看在多年交情的份上,给我一个面子。只要他给了你面子,他吃了饭,那么他的人情算欠下了,即使饭是朋友给你面子才吃的。送礼也一样,让朋友给个面子收下,这个面子你得去要。
特别是在现在的中国,且不说官场,就是朋友之间办点什么事,也要吃顿饭,喝场酒,吸根烟,来研究研究(烟酒烟酒)。当你对朋友说要请他客时,他就会知道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时,他的派头不大也大了,无论想不想去,总是推辞一番,他不怕推辞,因为是你有事。所以你要请他赏你个面子,只要朋友给了这个面子,你的事就差不多了。
另外的一点,给面子要给的恰当,不恰当就是不给面子。如果被请之人面子很大,而又未受到应有的待遇,则成了极伤面子的事情。
鲁国大夫公父文伯的一次宴会上,大夫露睹父是特地请来的上宾。然而,在上菜的时候,放在露暗父面前的一只鳖,不知怎么,竟比别的上宾的鳖小了些。露睹父的修养也不是很好,他看着四周的鳖,大为恼火,在煌煌宾客面前大声说:“等这只鳖长大以后再吃罢!”说完便拂袖而去,搞得公父文伯十分尴尬,好好的宴会不欢而散。
为了一只王八,竟至于主客翻脸,似十分不可思议,但你要明白吃王八就是吃面子,你就不会再奇怪了,在中国死要面子的又不只有露睹父一人。
假如你在交际的过程中,不仅没能让朋友欠你个情,反而伤了人家的面子,那么,你还得学会补偿。
倘若你的伤害是无意的,伤害的程度又不大,这时,你立即去补偿,一般都能化解矛盾,不致酿成大祸。怎么补呢?一是赶紧说对不起,赶紧降下身份,将自己的面子甩到地上踩几下,这样,一损对一损,算是扯平。二是如果对方的面子本来就大,便只好自己打耳光,骂自己有眼不识泰山。总之,是以贬损自己,来相应地抬高对方,补偿他的面子。
面子像人的衣服一样,可以遮掩身价,面子可以作伪,但情感却是真实的。面子有大有小,情感亦有深有浅,但情感的大小不以面子的大小为转移,只以内心的体验为依据,因而比面子更真实。出于面子而为人办事,难免敷衍,或尽力不尽心;出于情感而为人办事,则会尽心尽力,两肋插刀。所以,善用面子,是为了让朋友欠你个人情,如果这人情是真实的东西,就不怕他办事不尽心,不尽力。
三托朋友办事前,自己先要吃点亏
在共同的利益面前,朋友想暗地里为自己多争一点。这时,你应该怎么办?
陈嚣与纪伯为邻,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将隔开两家的竹篱笆,向陈家移了一点,以便让自己的院子宽一点,恰好给陈嚣看到了。纪伯走后,陈嚣将篱笆又往自己这边移了一丈,使纪伯的院子更宽敞了。纪伯发现后,很是愧疚,不但还了侵占的地,而且还将篱笆往自己这边移了一丈。
陈嚣的主动吃亏,让纪伯感到内疚,他产生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这就欠下了陈嚣的一个人情,即使他还了这个人情,但是每当他想起时,他还是会欠疚,还是会想方报答纪伯。
想请朋友办事,就要让朋友欠个人情,而自己吃亏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不管是大亏,还是小亏,对搞好朋友关系有帮助,你要尽可能地吃下去,不能皱眉。尤其是大亏,有时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没有几人会不知道“红顶子”商人胡雪岩,他的发迹史实际上就是一个善于做人,善于吃亏的经历。
胡雪岩本是江浙杭州的小商人,他不但善经营,也会做人,颇通晓人情,懂得“惠出实及”的道理,常给周围的人一些小恩惠。但小打小闹不能使他满意,他一直想成就大事业。他想,在中国,一贯重农抑商,单靠纯粹经商是不太可能出人投地的。大商人吕不韦另辟蹊径,从商改为从政,名利双收,所以,胡雪岩亦想走这条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