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817600000037

第37章 参考文献

丁国瑜等。1991.中国岩石图动力学概论。北京:地震出版社

丁国瑜。1982.活动走滑断裂的断错水系与地震。地震,(1)

丁国瑜等。1986.对我国现代板块内运动状态的初步探讨。科学通报,(1)

邓玉书。1950.滇中古地理之轮廓。西南地质通讯,(6)

柴宗新。1983.试论川西高原的形成。山地研究,1(4)

陈富斌等。1988.攀西地区新构造。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陈富斌等。1992.玉龙雪山-苍山地区第四纪沉积地层与层状地貌的新构造分析。地理学报,47(9)

陈富斌等。1992.横断事件。亚洲东部晚新生代的一次重大构造事件。山地研究,10(4)

陈良忠等。1991.滇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构造机制及类型。云南地理环境研究,3(2)

崔之久等。1991.浅论中国第四纪泥石流历史与沉积环境。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

崔之久等。1985.试论现代泥石流、沉积类型与形成机制。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鸿琏等。1985.泥石流输移与沉积的若干特征。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徐海鹏等。1985.泥石流沉积物组构特征的初步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炳元等。1983.滇西北。川西南地区地貌的基本特征。横断山脉考察专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李鼎容等。1987.滇西北第四系的划分,地质论评,33(2)

李吉均等。1979.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论。中国科学,(6)

李吉均。1988.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新进展。冰川冻土,10(3)

李吉均等。1984.横断山脉第四纪冰川遗迹。山地冰川演化与第四纪冰期问题研究。兰州大学学报丛刊

李吉均。1983.青藏高原的地貌轮廓及形成机制。山地研究,1(1)

李吉均等。1989.中国第四纪冰期。地文期和黄土记录。第四纪研究,(3)

李吉均等。1991.青藏高原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第四纪研究,(3)

李吉均等。1992.季风亚洲末次冰期的古冰川遗迹。第四纪研究,(4)

李吉均等。1986.西藏冰川。北京:科学出版社

杨一光。1990.云南省综合自然区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杜榕桓等。1995.三十年来的中国泥石流研究。自然灾害学报,4(1),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

杜榕桓等。1985.云南小江泥石流综合考察与防治规划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杜榕桓等。1990.长江三峡库区滑坡与泥石流研究。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杜榕桓。1980.泥石流,中国自然地理(地貌)。北京:科学出版社

杜榕桓等。1983.试论我国泥石流分类。全国泥石流防治经验交流会议文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杜榕桓等。1992.东川泥石流形成发展、运动规律与综合治理示范研究。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与减灾对策。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唐邦兴等。1992.中国泥石流危险区划的探讨。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唐邦兴等。1980.我国泥石流研究。地理学报,35(3)

吴积善等。1990.云南蒋家沟泥石流观测研究。科学出版社

吴积善等。1993.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科学出版社

吴积善。1982.蒋家沟泥石流流态。山地研究,5(4)

田连权等。1993.泥石流侵蚀搬运与堆积。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

田连权。1987.云南东川蒋家沟流域地貌与泥石流。山地研究,5(4)

田连权。1986.亚热带山区泥石流源地的片流与泥砂。铁道工程学报,(4)

田连权等。1981.试论泥石流的形成过程。泥石流论文集(1)。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李椷等。1981.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初步分析。同上

陈景武。1985.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暴发与暴雨关系的分析。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集刊,第四号。北京:科学出版社

王景荣。1985.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发育的地质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天池等。1985.滑坡型泥石流。北京:科学出版社

田连权。1991.山区激流泥石流的形成过程。第二届全国泥石流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椷等。1979.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发生、发展过差的初步分析。地理学报,34(2)

赵其国。1992.我国红壤现代成土过程和发育年龄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4)

业渝光等。1991.冲积物中石英ESR测年的研究。地质科技情报,10(2)

黄培华等。1986.电子自旋共振法(ESR)测定第四纪物质年龄的研究。科学通报,(6)

赵兴田等。1991.石英压心ESR信号光效应的研究。核技术,(2)

金嗣炤等。1991.电子自族共振(ESR)测年方法和北京猿人的年龄测定。核技术,(2)

王维达等。1991.用厚源a计数测定TL和ESR年代中的钍、铀年剂量。核技术,(2)

业渝光等。1991.a辐射效率K值的确定方法的探索。核技术,(2)

王维达。1991.a值系统和有效a年剂量。核技术,(2)

邢如莲等。1989.ESR法测定石笋类碳酸盐年代的研究。中国岩溶,8(2)

陈贤容。1986.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

魏震球等。1985.放射性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与防护。北京:石油工业版社

于耀明等译。1979.辐射量和单位。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李主骏等。1981.电离辐射剂量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吴慧山等译。1985.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高万林等。198.0.放射性水文地球化学找矿。北京:原子能工业出版社

刘定□等。1990.昆明盆地晚新生代地质与沉积演化。重庆:重庆出版社

刘东生等。1985.黄土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

刘东生等。1983.关于元谋人化石地质时代的讨论。人类学报,2(1)

刘廷栋。1977.昔格达组下部的孢粉组会及其在推论第四纪早期古气候演变中的意义。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泽纯等。1991.第四纪沉积与环境变迁。东南文化杂志社

罗来兴等。1963.川西滇北地貌形成的探讨。地理集刊(5)。北京:科学出版社

闵隆瑞等。1990.龙街粉砂层形成时代及其古环境。第四纪研究,(4)

潘桂棠等。1990.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

浦庆余等。1988.中国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研究现状。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5)。北京:地质出版社

钱方等。1991.元洪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北京:科学出版社

R。M。Shackleton,常承法。1991.青藏高原新生代的隆起和变形。地貌证据

施雅风,崔之久,李吉均等。1989.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

时振梁。1958.新构造运动的一些地质、地貌标志及其和地震的关系。中国第四纪研究,7(2)

王建。1991.晚新生代气候特征与第四纪下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1(2)

吴尚时等。1940.云南中部地形。中山大学地理系集刊,(4)

吴极耀。1992.滇西北丽江-大理地区第四纪断裂活动的方式、机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第四纪研究,(3)

吴锡浩等。1991.青藏高原边界的新构造格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孙殿卿等。1986.中国第四纪构造一气候旋回的初步研究。中国第四纪研究,7(2)

钱宁等。1987.河流演变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陈循谦。1982.泥石流对小江地貌的作用。泥砂研究,(2)

赵席文。1983.小江流域泥石流输砂及河床演变。全国泥石流防治经验交流会论文集。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李祥根。1977.川滇高康新构造特征。运动类型和强震地质构造标志的探讨。西南地区地震地质及烈度区划探讨。北京:地震出版社

徐杰等。1978.安宁河断裂带新构造运动的初步研究。地质科学,(3)

梁明川。1987.小江泥石流的地质环境因素及其他。云南地质,6(3)

雷祥义等。1993.蒋家沟泥石流堆积物的时代及成因。山地研究,11(3)

康来迅。1977.云南东川强震区发展构造的分析。西南地区地震地质及烈度区划探讨。北京:地震出版社

周慕林等。1988.中国地层(1)。中国的第四系。北京:地质出版社

陈泮勤等。1992.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一)。全球变化研究系列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陈景山等。1984.沉积构造与环境解释。北京:科学出版社

杨怀仁等。1987.第四纪地质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怀仁等。1983.中国活动构造与造貌运动的特征。南京大学学报(地理学)

尹国康。1986.地貌发育的趋向与变异。地理学报,41(3)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1980.东川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内部版)

张林派。1981.青藏高原上升对我国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3)

张林源等。1991.论东亚季风与青藏高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系。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

朱海虹等。1989.云南断陷湖泊环境与沉积。北京:科学出版社

朱照宇。1990.水系沉积物-古土壤系列与气候-构造旋回。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1)。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叶春。1993.晚新生代以来金沙江发育与高原隆起的研究(博士论文)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1985.中国自然地理(总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吉均等。1985.论庐山冰川遗迹的真伪。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洪云等。1985.关于川西滇北某些地区的古冰川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林源等。1985.关于我国云杉、冷杉孢粉组合的古气候意义之商榷。北京:科学出版社

王曼华。1985.江西赣江中游地区网纹红土的孢粉组合与古气候探讨。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惠尔。1985.长江下游晚冰期孢粉组合和气候回暖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

钱方等。1985.关于中国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地磁极性界线。北京:科学出版社

周尚哲等。1991.青藏高原更新世冰川再认识。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1984.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崔之久。1980.多年冻土与冰缘地貌。中国自然地理太地貌。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综合科学考察队。1981.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鸿琏等。1994.泥石流发育的气候环境。第四届全国泥石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陈循谦。1994.泥石流灾害与环境。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郭涛等。1994.试论泥石流的空间选择。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崔之久等。1994.水石流发育特征的比较研究及防治原则。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张有富。1994.我国亚热带泥石流的形成与防治。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田连权等。1994.滇东北蒋家沟泥石流流域化学侵蚀量。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张昀。1992.新地球观。地球科学进展,7(1)

陆中臣等。1991.流域地貌系统。大连:大连出版社

中国地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1989.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1:150万)。北京:地质出版社

承继成等。1986.流域地貌数学模型。北京:科学出版社

孙儒泳等。1986.近代的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程俊人择。1985.环境科学技术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孔昭宸等。1977.滇东黔西第四纪古植物的发现及其对植物群和古气候的初步探讨。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兰生。1984.我国晚更新世最后冰期气候复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

张维德等。1987.亚洲变动带。海洋地质调查所(内部版)

史正涛等。1992.云南小江流域第四纪泥石流及发育环境。水土保持学报,(4)

钱宁等。1989.高含砂水流运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史正涛等。1994.小江流域第四纪泥石流期的初步划分。自然灾害学报,3(2)

曹琼英等。1988.第四纪年代学与实验技术。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张兰生。1984.中国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

易朝露等。1991.云南省东川市雪岭第四纪冰川遗迹。冰川陈士,13(2)

励强等。1990.地貌发育阶段的定量研究。地理学报,45(1)

Ahlmann。H。W。1935.Contribution to the physics of glaciers,Geogr。jour。Vol。86,No。2

Li Ji。Jun。1984.China in the last glacation。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CollestionⅥ。

Li Ji。Jun。1991.The uplift of Qinghai。X izang plateau and its effect on environment。Quaternary geology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Beijing:Science press

Li Ji。Jun。1991.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X izang plateau。Quaternary Sci。Rev。Vol。10

Li bing。Y uan,Li Ji。Jun et al。1991.Quaternary glacial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Qinghai。X izang(Tibet)plateau。Beijing:Sci。Press

Kerschner K。1985.Quantitative paleoclimatic inferences from late glacial snowline,timber line and rock glacial date Typrolean Alps Australia Jeitschrift Gletscher kunde and Glacial geologies,Bd 21

Porter S C。1975.Equilibrium。line altitudes of late Quaternary glaciers in the southan Alps,New Zealand,Quatanary Research,Vol。5,No。1

Shackktm N J and Opdyke N D。1973.Oxygen isotope and paleomag 。netic stratigraphy of equatorial pacific core V28~238:Oxygen isotope temperature and ice volumes on a 105and 106year scale,Quaternary Research,(3)

Shackleton N J,and Opdyke N D。1976.Oxygen isotope and paleo 。magnetic stratigraphy of pacific core V28~237,Late pliocene to latest pleistocene,Geol。Soc。Amer。mem。(145)

Emiliani C。1955.Pleistocene temperature,Jour。Geol。(63)

Imbrie J and Hays J D et al。1984.The orbital thoery of pleistocene climate:sup0port from a revised chronology of the marineδ18O record,Milankovich and climate,Reidel publ。Company Dordrecht。

Kukla G J。1975.Loess stratigraphy of lentral qurope,in After the Australopethecus,(K。W。Butzer and G。L。Isaa,eds)Monton,The Hague。

Liu Dong。Sheng。1985.loess and environment。Beijing:Sci。Press,Dejing。

Barbour G B。1934.Analysis of Lushan glaciation,Bull。Geol。Soc。China,Vol。13

Kukla G J。1977.Pleistocene land。sea correlations,I。Europe,Earth Science Rew。(13)

Dansgard W and Johnson S et al。1971.Climatie record revealed by the camp century icecore,in the late cenozoic glacial ages,ed。Turekian,K。New Hoven。

King N V。1972.Late quaternary Climatic Changes and glacial events in the old and New World。radio carbon chronology,24th I。G。C。Section 12.

CLIMAP project members。1976.the Surface of ice。age Earth Science。

Gates W L。1976.Modeling the ice。age climate science。

Lock Wood J G。1979.Couses of Climate,Edward arnold。

Aitken M J。1985.A 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 study of some quaternary calcite:potential and problems。can,J。Earth Sci。Vol。15

Huang Pei。H ua et al。1993.ESR dating of tooth enamel:Comparison with U。Series,TL and FT dating at the peking Man site,Applied Radiation and Isotopes,Vol。44,No。12

Grün et al。1987.ESR dating of touth enanel,Can。J。Earth sci。(24)

Skinner A F。1985.ESR dating and dosimetry,Iomics,Tokyo。

Buhay W M,et al。1988.ESR dating of fault gouge:the effect of grain size,Quat。Sci。Reviews,Vol。7

Henning G J,et al。1983.ESR dating in Quatanary geology,Quatanary Sci。Reviews,(2)

Nambi K S V,et al。1986.Annual dose conversion factors for TL and ESR dating Archaeometry28(2)

Ruddiman W F,et al。1988.Northern Kemisphere dimate regimes during the past 3Ma:possible tectonic conmections,phil。Trans。R。Soc。Landon,318(B)

Ruddiman W F,et al。1991.Pleteau uplift and climatic change,Sci。Amer。264(3)

Bouma A H。1962.Sedimentology of some Flysch deposits,Elsevier,amsterdam。

Allen J R L。1982.Sedimentary structures,their character and physical basis,Developments in Sedimentology30A,Elsevier,Amsterdam。

Hoffman P F。1969.Proterozoic Paleocurrents and Depositional history of east Arm Fold Belt,Great Slave lake,Northwest Territories,Can。J。Earth Sci。Vol。6,No。50

Schwarzback M。1963.Climates of the past,d。van Nos。trand,LTD。Landon。

Odum H T。1971.Environment,power and society,wiley interscience,New York。

Kirkby M J。1979.Hillslope hydrology,John Wiley and Sons,New York。

Tricart J。1969.Geomorphology of Cold environment,London,Macmillan,New York:St。Martius Press。

Tricart J and Cailleux A。1973.Introduction to Climatic Geomorphology,New York:St。Martin press。

Gregory K J and Walling D E。1979.man and Environmental processes,DA W son westview press。

Prigogine I。1978,Time,Structure and Fluctuation,science,Vol。201,No。4358

Richard A K。1993.How ice age climate got the shakes,Science,Vol。260

Ragmo M E and Ruddiman W F。1992.Tectonic forcing of late Cenozoic Climate,Nature,vol。359

Kutzbach J E and Guetter P J et al。1989.Sensitivity of climate to late cenozoic uplift in southen Asia and the American west:Numerical experiments,Jour。Geoph。Research,vol。94,No。D15

同类推荐
  • 未解之谜

    未解之谜

    《我的第一套百科全书:未解之迷》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宗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各领域最有研究价值、最具探索意义和最为人们所关注的世界未解之谜,分为神秘宇宙、远古文明、帝王之谜、后宫之谜、生命探奇、军事之谜、神秘宝藏、文化迷踪、科学奥秘、动植物之谜等13部分,信息含量大,内容丰富。
  • 触目惊心:交通事故灾害的防范自救

    触目惊心:交通事故灾害的防范自救

    人类文明史的进程,是一个与各种灾害相抗衡、与大自然相适应的艰难历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人口相对集中,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近些年来,地震、洪水、台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各种突发性疫情、火灾、爆炸、交通、卫生、恐怖袭击等伤害事故频频发生。这些“潜伏”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危险因素,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会造成人员伤亡,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幸。这些事件看起来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安全风险中,而且谁也无法预料自己在何时何地会遇到何种灾难。
  •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什么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分子生物诞生和随后DNA发现的激励者和推动者。本书把《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也是他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 人与环境知识丛书:绿色未来与生活习惯

    人与环境知识丛书:绿色未来与生活习惯

    除了外出上班、上学、旅游、办事之外,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家庭是消耗资源最多的场所之一,我们的吃喝拉撒睡,无一不在消耗着资源。就从电力资源来说,据国家的权威部门统计,家庭用电已经占全社会用电的12%左右。其中,我们家里的冰箱、空调、电视、电热水器就占了家庭用电总量的80%以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家庭都有节约意识和节约措施,才能使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到实处。
  • 低碳城市:让我们的城市轻松呼吸

    低碳城市:让我们的城市轻松呼吸

    低碳不仅仅是一种概念,低碳生活也不仅仅是一种时尚,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一件利在千秋万代的大事。节水、节电、节气,摒弃高碳模式,崇尚低碳生活……就是身边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可以让低碳生活变为现实,让我们为低碳环境、绿色地球作出自己的贡献!
热门推荐
  • 黑白魔法学院

    黑白魔法学院

    黑白并不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事情,因为在黑白学院里,黑有可能是白,白有可能是黑。
  • 穿成萝卜撩女主

    穿成萝卜撩女主

    喜欢女扮男装然后到处撩妹的胡萝儿,一次意外穿成了一个水灵灵的萝卜和男扮女装的顾楠
  • 诸天魔皇

    诸天魔皇

    东土大地四大帝国,海外诸多蛮夷之邦!因为上古时期的一场灭世大战,这个纪元已经处在了无神的时代!但是却有无数的人在追求成神之道,在这个世界只有实力才能让人看得起,让人尊敬,成神之路必须练其体魄壮其三魂,窥至武道之巅峰,才有可能成就神位!武道巅峰境界为:练灵,聚灵,化灵,刻灵,合体,大乘,三花聚顶,武道巅峰,神,每一个境界又分为十重!
  • 狐族御妖师

    狐族御妖师

    人族男子与狐妖一族诞下一半妖少年苏临渊,且不知自己的半妖身世,只知道自己是被一个人类强者从九级妖域捡来的弃婴,入御妖司修行,在得知自己半妖身份后,苏临渊决心寻找自己的父母,却发现父母被一个叫做邪妖殿的神秘组织杀害,于是凭借着九尾妖狐血脉和逆天的本命灵器剿灭邪妖殿,成为一代传奇的半妖御妖师!
  • 至言总卷

    至言总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毒医倾天

    毒医倾天

    "你是我的!"女子一脸凶残的把某人摁倒在床榻,女上男下。"嗯。"男子低声回应,温热的呼吸拂过她的耳畔,"难道,阿颜没有什么需要做的吗?""没有!!"女子恶狠狠地瞪着,准备撒手,却被男子捏住手腕,瞬间变成男上女下,"嗯?阿颜真是…可爱。可是,我有。""唔……"一朝重生,慕倾颜手撕白莲,脚踩渣男。执指一划,四方皆阵。是医是毒,本是一家。【女主人前小可爱,人后凶残and病娇。】
  • 我的分享笔记

    我的分享笔记

    人的一生,有哭有笑,有咸有甜,有快乐就有悲伤,有陪伴就有成长。在我们一步一步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谁会知道?我?你?他们?或许时间会知道,来,一起享受这场成长之旅吧
  • 景德传灯录

    景德传灯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四大家族:俏皮丫头戏美男

    四大家族:俏皮丫头戏美男

    十年前,当他和她都是孩子时,就已私定终生。而十年后,他成为“影刹”的掌舵者,家族的黑暗,道上的不平,让他与她不能够在一起。她已不记得他长什么样子,以为自己爱上了另一个人,忘记了曾经的他。殊不知,他还是他,只是他比以前更爱她,更懂得如何保护她。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别人来伤害她,可他没有想到,他把她保护的这么好,到头来伤她最深的人,终究还是他。【四大家族】系列文之俏皮丫头戏美男。
  • 三国白衣

    三国白衣

    一身白衣,一段历程,从旁观看待三国,看三国的钩心斗角。(故事借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部分,完全虚构,请勿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