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61700000026

第26章 佛与修身(3)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对金钱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金钱,是人类抽象的幸福。所以,一心扑在钱眼的人,不可能会有具体的幸福。”这话极有哲理,爱钱如命的人咀嚼一下其中的滋味,对自己有好处。

贪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古今中外皆然。因此,佛家对一个“贪”字深痛恶绝。贪欲像一条绳索,会将人越捆越紧,最终让你透不过气来。贪欲像一副桎梏,会把人手脚束缚,使你常常身不由己。贪欲越大,绳索越紧;贪欲越多,桎梏越重。

《义足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叫桀贪的国王,贪得无厌:对内横征暴敛,滥杀无辜;对外发动战争,涂炭生灵。帝释天王为了一试桀贪到底有多贪,便化作一个美少年,来见桀贪说:“海边有个国家,富饶美丽,不知大王是否愿意去攻打?”桀贪很高兴,请美少年七天以后带领他的军队去打仗。七天以后,美少年再未出现,桀贪贪欲高炽,无法满足,十分烦恼。这时,有个充满智慧的人来对这位国王说了一番贪婪害人害己的道理,使他听后贪心顿消,忧愁亦解。

人生最难满足的,就是贪欲。贪可以让人发狂,可以让人犯罪。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欲壑是永远部填不满的。桀贪有数不清的财产,还要拼命剥削人民;桀贪贵为国王,还要去侵占其他国家。而当他的贪欲无法满足时,便会比任何人都烦恼。这是因为他被贪欲、嗔恚和愚痴三种烦恼一起困扰着。

见钱眼开或见钱眼红,是贪婪者的通病。患有这种“病”的人往往眼光短浅,心胸狭窄,见利忘义,利令智昏。这种人为人处世,不讲信誉,不讲友情,不讲人格,不讲原则,因而成为人们嘲笑、讥讽的对象。

《百喻经》中载有一个见钱眼红的商人偷金子而烧了自家棉花的故事:

在一个小镇上,住着两个商人。他俩一个做黄金买卖,一个做棉花生意,一有空就凑在一起研究发财的诀窍。卖棉花的商人问:“你说怎样才能发大财?”卖金子的商人说:“我时常在想,像我们这样老老实实做生意,是很难赚大钱的。”卖棉花的商人表示赞同道:“是呀,做买卖就得狠下心,能赚就赚,能骗就骗!”他们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经常以次充好,短斤缺两,干着坑害顾客的勾当。

一天,有个顾客到卖金子的商人铺前买金子,提出要看看金子的成色。卖金子的商人客气地说:“您尽管看吧!我的金子成色好,价格又公道,价廉物美。”顾客看了看说:“价钱倒是不算贵,但这金子的成色好像不够纯。”商人连忙解释:“我这里都是地道的纯金,不信您可以试试看。”顾客问:“怎么个试法?”商人道:“不是有句俗话叫‘真金不怕火炼’吗?我们就用火烧金子吧!”说着,他就叫伙计端出一盆火来,把金子丢了进去。过了一会儿,伙计就从火盆里把金子夹出,金子依然是黄灿灿的。商人不失时机地对顾客说:“您瞧,我们的金子确实是货真价实的吧!”顾客满意地说:“这金子不错,我要多挑一点。”棉花商人将刚才的过程看在眼里。便打起了那块火中烧过的金子的主意,心想:“那块金子可值钱啦,能弄到手多好啊!对了,把金子偷偷地藏进棉花里,人不知,鬼不觉,谁会想到是我干的呢?”想到这里,他就真干了,将刚刚烧过的金子藏到了棉花里。刹那间,灼热的金子就把棉花给引着了,火苗迅速蔓延,把棉花烧得一干二净,惟留下金子在灰烬里闪闪发光。周围的人见了这情形,纷纷指责棉花商人的偷窃行为,并与他平时以次允好、短斤缺两等坑害顾客的勾当联系起来,都说他烧了棉花是活该。在人们的痛斥和嘲笑声中,棉花商人灰溜溜地逃离了小镇,再也没敢回来。

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明确:“偷鸡不着蚀把米。”这是给贪婪者的教训。如果在正常情况下,棉花商人不可能不知道棉花是易燃物品,怎么能将灼热的金子藏在里面呢?“利令智昏”——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另一寓意。

干坏事的人,往往并不笨,甚至很聪明。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将聪明用在歪道上,最终难免身败名裂,落个可耻的下场。那个棉花商人就是因为摆脱不了金子的诱惑。自作聪明地将灼热的金子藏进棉花里,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使自己的财产化为灰烬,还使自己声名狼藉。

金钱也许实在太有诱惑力了,不要说那惟利是图的商人,就是佛门中人也有对它迷恋、追求的。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讲了这么个故事:

北宋末年兵荒马乱,法一、宗杲为了躲避战乱,一起渡江去南方。这两个僧人都戴着一顶竹笠,可宗杲老是把竹笠拿在手里翻看,引起了法一的注意。原来他在竹笠中藏了一枚金钗,所以老是放心不下,生怕丢了,就不时地查看。法一看出了这名堂后,趁他去上厕所时,将竹笠中的金钗找了出来,顺手把它扔到了江中。

宗杲如厕回来后,翻看竹笠,发现金钗不见了,急得脸色发白,却又不敢吭声。法一明白他的心思,当即批评道:“我们在一起学佛修行,追求的是了悟生死大事,还有什么身外之物值得你眷恋呢?刚才,我已替你把那东西扔到江中去了!”宗杲听了这话,有所触动,便默默地展开坐具,念起佛经来了。

据说宗杲17岁出家,熟读佛经,与佛学大师讨论起一些深奥的问题来,说得头头是道,因而名振京师,号称“佛日禅师”。南渡后,又号“大意禅师”。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这样一位有影响的僧人,当初竟然也会去迷恋一枚金钗,真让人想不通。

四、勇于面对错误

我们每一个人都难免会犯错误。可是,人们不一定能够看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古人说:“圣人大过,贤人小过,小人无过。”道德高尚的人苛求自己的言行,到达完美的境界,因此总是认为自己有很多的过错。他们能够深切反省,勇于改过,于是就会日益进步。道德卑劣的人则是严以责人,宽以责己,总认为自己的言行没有过失,毫无错误,更谈不上改进了。他们被指出过错时,非但不能改正,反而变本加厉。佛经上有一个故事说的就是这种人,有一个脾气非常暴躁易怒的人,有一天听到门外有人谈论到:“住在里面的那个人虽然各方面都还不错,但就是过于暴躁易怒。”那个人一听到这话,立刻从屋里冲出来,向议论他的人扑过去拳打脚踢,把人家打得遍体鳞伤。老子也说过:“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真正清白的人,不自以为清白,反而觉得有耻辱似的。真正道德高尚的人,不自以为高尚,反而觉得自己德行不足。一个人对待自身错误的态度,正是反映了他人格修养所达到的程度。

佛教认为,只有三业清净才能完全不犯错误,而只有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佛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是平凡人,不到佛果,不能绝对清静,不能绝对不犯过错。有了错误不要紧,“过失犯非恶,能追悔为善,为明照世间,如日无云了。”“有罪而知非,有过而改善,罪将消灭,而后必得道。”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中,除了重罪之外,均有悔罪的方法。如各种忏悔法和说戒布萨等自我检讨和悔过自新的制度。佛教认为,如果一切戒,只有犯法而没有悔法,那么任何一个人,也就没有学佛成佛的可能了。一个人如果犯了错误,他可以抱这样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决心不再犯错误。这固然很好。可是却不实际,因为这不可能做到。第二种态度,是因为犯过错误,从此觉得自己矮人半截,见不得人。或者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这都是错误的做法。第三种态度是让犯过的错误作为一种教训,一种经验。下次再碰到同样的情况,他就学会了如何应付,如何避免重犯错误。这样,他就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趋向成熟。对于已犯过的错误,不该忘记的只是从中得出的经验,而不是事实本身。倘若对于过去的事付出太多的注意,懊悔下已,念念不忘当时应该如何如何就好了,这就如同驾驶汽车时老望着车后路面反射镜一样,会因此忽略了前面的道路。莎士比亚说过:“已过去的只是一个序幕!”不论我们犯过什么错误,惟一重要的是前头的人生道路。

1.反求诸己

有些人不知自我反省,凡事挑剔,拼命找人缺点,以为这样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结果往往使自身的情绪陷入更恶劣的情况。这种人就像筛子一样,装了水就漏光,再好的东西也留不下来。

有位中年妇人,曾来找我谈过。她说自己从未开心地笑过,总是终日愁眉苦脸。

对这种个性的人,若直截了当的指出她的缺点,情况必演变成如火上加油般,一点帮助也没有。此时要让她自己发觉自己缺点,但不要逼得太紧,劝语要婉转留给她一条退路。一到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固执,转而观察别人的时机来临时,就会听从别人的意见了。

人在气头上如果能把不满的情绪,借某些趣味的娱乐或工作发泄掉,不拿他人当出气筒,就是有理性的作法。

倘若依然积习难改,也只有听其自然,等到他自己领悟,就会痛改前非,太逼迫他的话,反而会不得其法。

2.内省为重

时常反省的人,会以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修养的良方。至于喜欢责人过的人,只要稍一动怒,就会成为伤害自己的凶器。前者乃积德而开善行之道,后者则将过失转嫁于人。

假设A君与B君合作做生意,结果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A君彻底反省之后,觉得错在自己。B君虽犯了相同的过失,但他故意装作无辜的受害者,而把一切责任推给A君。因此A君被嘲笑为无能之人,B君却赢得大家的同情。表面上看来,是A君吃亏而B君占便宜。然而从失败中获得教训的是A君,B君不但毫无收获,并且还犯了“自欺欺人”之罪。

莎士比亚说过:“借口会扩大过失。”孔子亦云:“知过不改,是过也。”只知责备别人,对自己是毫无益处的。

3.知错能改

每当我们遭遇挫折或失败的时候,常常会省视事情的整个过程。这是由于失败不为人喜悦,因而在不利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回顾前因后果。但孰能无过呢?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无过失,乃是由于他们努力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国际基督教大学的名誉校长在念国中三年级时,因数学不及格而被留级。当时十六岁的他,经过一番切实的反省之后,为了不再重蹈覆辙,他祈求上帝保佑,并以“不贰过”为受洗的誓言。

我年轻时有经常酗酒的痛苦经验。虽经一再发誓不以酒精麻痹自己,但过后仍然未改,这种失败实在是意志不够坚定所致。

4.衣带渐宽终不悔

此话是日莲法师写给信徒的。由此可看出他为修练成佛所做的努力。日莲小时候曾在清澄山对虚空藏菩萨许愿“我要成为全国第一智者。”从这个时候起,他努力修行,终其一生,信念未尝改变过。

当然其间亦遭受许多挫折打击,但他都能勇敢面对,而不屈服、不变节。日莲矢志不渝的原因可能是先天的,亦可能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将自己过去错误的思想彻底改变,就可以把过去的恶因,一转而为善因。从现在起,即可借由反省的结果,脱去造成不幸的因素,即能重新开创崭新顺利的未来。

5.怒气冲天

中国天台宗之祖智,于他的所著《思想实践论》中曾说,有史以来佛教就认为贪、嗔、痴会毒蚀人心,使人迷失,终至陷身魔界而无法自拔。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常有一些脾气暴躁的人,这些人的情绪十分焦躁不安,人际关系也不好。由于没有朋友,使他不得不以“发怒”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及发泄胸中的苦闷,如此恶性循环之结果,终使他成为愤世嫉俗的人物。所以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圆满,我们应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诚如道元和尚所说:“常处于静如止水的心境。”

据美国精神分析学家佛洛姆,曾以橡皮原理,来说明正常人与不正常人之区别。他说:“正常的橡皮,拉长后放松,它立刻会回复原状;老旧的橡皮,一经拉长后就不易恢复原有的弹性。人亦如此,正常人发怒,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平静,异常人发怒就会把怒气放在心里,久久不能恢复平静之心。”

五、善待你周围的人

如何与你周围的人们相处,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佛教认为,只要通达缘起的道理,就能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所谓缘起的道理,也就是说:“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人生由相依关系造成,人并非只靠自己的力量便能生存。这就像一颗壮健的种子,假如缺乏土壤和水份,就不能萌芽。每个人必须借着各种人的因缘,才能展开多彩多姿的人生。有人类的彼此合作,才能形成这个世界。人生既然是由相依关系造成,便当互相尊重,若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必须先以真诚的心和满腔的爱去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的秘诀,就在于互相体贴。假如我们都能考虑到他人的快乐、幸福、舒适和感受,那么我们的言行一定不会发生磨擦和争吵,自然而然地会帮助他人,同情他人,容忍他人,尊敬他人。这些品德就如同润滑剂,可以使我们和周围的人接触非常平坦顺利。一个人把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得很成功,就能够在生活中如鱼得水,享受到人生的欢乐。

同类推荐
  •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

    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金刚经》,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人世间时的本来面目与讲话实录,全文5176字,字字蕴含佛法精髓,句句都是人生真谛。作者费勇教授结合20年的读佛心得,将《金刚经》深奥的道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趣妙横生的精彩阐述,让您轻轻松松读懂佛经、感受佛法智慧,获得来自佛陀的正能量,不知不觉中变得平静、放松、喜悦和幸福。翻开本书,让您两小时读懂金刚经的全文与精髓,轻松汲取“万经之王”的终极智慧,收获来自佛陀的正能量,使自己内心强大平静,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一扫而空!
  • 圆融

    圆融

    星云大师说,清净无碍读书人,妙有圆融看世界。这是一本给你清净之心,教你妙看世界的人生哲理书,涉及处世、幸福、智慧、情感等人生重要话题。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出星云大师返璞归真的大智慧;以幽默含蓄的小故事,描摹世间百态;以博大精深的佛法,为读者点亮一盏心灵的指路明灯。当下人们普遍处在浮躁烦嚣的生活状态中,容易内心空虚、迷失自我,就让我们放慢脚步,聆听大师的教诲,让眼界豁然开朗,从大师毕生的修行心得中,体悟幸福与快乐的真谛,发现人生的价值!
  • 星云日记4:凡事超然

    星云日记4:凡事超然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中的第四册。收录星云大师1990年3月1日至4月30日期间的日记,记录了星云大师生活、工作、弘法度众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全书分为“日日观音”、“全力以赴”、“凡事超然”、“悲智双运”四部分。这是一份特別的日记,内容不仅是大师个人生活点滴,也是人生的省思,它来自众生,属于众生,读“星云日记”,仿佛进入一个开阔的胸怀,一页内心最深层的省思。
  • 竺法护传略

    竺法护传略

    《竺法护传略》作者把竺法护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彰显于世,目的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以佛家禅理感悟人生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掌握生活智慧,端正工作态度,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书中精选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意义深刻的禅理故事,通过心性、德行、处事等八个方面,以灵动的感悟,把禅的智慧切人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禅理智慧的精华和风釆。这些文字直指人心,充满了哲学旨趣。在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时,如压力、情感、财富、生死等,运用禅理智慧,犹如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让读者的心灵在云水随缘、了无牵挂中营建睿智的精神家园。”
热门推荐
  • 伤之形

    伤之形

    悲伤如同凝固的蜡油,有着狰狞的外表,却一掰就断,只不过是徒有外形罢了。祭奠那些徒有外形的悲伤。
  • 九品从废除灵力开始

    九品从废除灵力开始

    穿越了?怎么少得了系统呢?只是这个系统来得有点晚,还要不停的废除自己的灵力。没事,成才不是每个人都会。寻死腻活谁不会啊!“嘿,院长,我今天又犯错了,再废一次呗!”“叮!警告,宿主存在主观故意行为,此次废除不可恢复!”“叮叮叮!就你会叮啊!”
  • 历史上那些趣事儿

    历史上那些趣事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乏一些名人趣事,让你轻松一笑。
  • 豪门迷情:冷情总裁独宠小萌妻

    豪门迷情:冷情总裁独宠小萌妻

    十五岁的沈家少爷偶遇了五岁的小女孩琪琪。他是冷情的豪门大少,她是天真活泼的小萝莉。当他们再次相遇,她成为继母的女儿。她叫他哥哥,他宠她如命。她是他晦暗生命里的一线光,注定了一生的纠葛。没有想到当她从国外回来,竟然害羞的告诉他,她喜欢上一个男孩子......他宠了十二年的宝贝怎能拱手让给别人。他利用商业打击逼迫,终于让她的男友离她而去。当在酒吧里看到她醉的一塌糊涂,他终于醋意爆发,夺了她的初夜。而且还暴出她是继父的亲生女儿的事件。日益沦陷的感情和伦理道德的枷锁,已经将她折磨的身心疲惫。如何才能拨开重重迷雾,解开这爱情的迷局
  • 重生警妻:枭爷,宠翻天!

    重生警妻:枭爷,宠翻天!

    前世的她是警局一枝花。身为警察,她竟然会看错人,导致她最后的惨死。重生一世,她要虐渣男,虐白莲,一切都是虐虐虐。片段一:某男毫不要脸的把陌桑拐上车“喂,你谁啊?”某男邪魅一笑,贴近她的耳边,一字一句的说道:“你丈夫。”……片段二:陌桑不怀好意的看着枭九,对着他勾了勾手:“小九九,过来。”枭九屁颠屁颠的跑过去,一副忠犬的模样。这时,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一个“熊”孩子。“妈咪,你为什么喊这个男人叫小舅舅?”面对孩子的脑回路,陌桑表示无奈。在枭九眼里,陌桑做什么都是对的,对于陌桑,就要宠!宠!宠!宠坏了就没人敢要了,她就是我一个人的了。某人坏笑
  • 夜游御史

    夜游御史

    我叫宁臣,一个普通人。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小时候有个脏兮兮的疯癫老人说我是紫薇九宫之命乃帝王之相。呵呵,如果我不是精通各种套路,我差点就信了。但没想到有一次的意外,让我知道了原来这个世界并不是所看到的那么简单....
  • 致逝去的单纯

    致逝去的单纯

    我们都曾单纯,而最后,是现实,用力的一巴掌,把我们从梦中打醒。
  • 行走武医

    行走武医

    重生后本一心复仇,却也避不开羁绊,让情缘缠身,终成为众美或宠爱或压迫的对象。掌心核,一路杀伐,终攀武道巅峰,也成就圣医之名。心核,法则,炼狱,星空,地球,使徒,泰坦神?竟发现,都不是原本想的那样!
  • 一本书读懂三十六计里的人生智谋

    一本书读懂三十六计里的人生智谋

    由古及今,对“三十六计”的含义和具体运用进行详细的阐述,将其精髓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使读者在轻松掌握“三十六计”的同时,更能从中获得现实的指导,用博大精深的古人智慧照亮自己,从而使人生路上多几分甜蜜和欢喜,少几分苦恼和忧愁。
  • 染指天下

    染指天下

    自古江山,帝王振臂而万军破云,回头顾曲天下英雄复更名,遗恨随风走,乱世乾坤染指天下,别颤抖,听岁月折断了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