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61700000002

第2章 佛的生命(2)

不论好坏,只要我们觉得不行或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方法时,就习惯于妥协。生活于惰性之中,这是我们的态度。反观佛的生活态度,跟我们就大不相同。他慎重地把是非善恶的标准,放在自己心中下判断,根据这项判断,不把自己的生活硬塞进现实里,所以,他能常常迈向新价值的生活境界。

正因为如此,佛才能抛弃妻儿眷属,到山里去修行,过着不同往昔的新生活。他抛弃家庭和欲望,成了沙门。当时,印度的修行生活可以说是禁欲,或者舍弃一切肉体欲望,而专心追求精神生活。所谓肉体欲望,是没有际限的。我们的脑海里经常会呈现肉体欲望,以致失去求真的意念,这正是我们的实际情形。

7.三界里没有家

佛觉悟到现实世界里的肉体欲望,不论获得怎样满足,也不是大不了的事。因此,他总想追求某些精神上的东西,这就是他宁愿抛弃妻儿和眷属,以及名誉地位,而毅然到山里修行的原因。他努力苦修六年,其间,他啃树皮和果实,待在擅特山里修行。虽然历经六个年头,他仍觉得三界皆苦。

三界如束缚,好像手脚被人绑住似的,所以,引发我执和法执二种欲望的心,就自然成为三界的束缚。

人们都有子女和少许财产。由于有了家庭,那怕是旧房子,也有必须回家的执着。俗话说,好坏总是自己的家,不论家在那里,只要一想到是自己家,就一定会回到那里去。一旦回到家里,就会忍不住说,还是自己的家好。但是,佛却说:“三界里没有家。”这是指执着于家庭的意思。有人住在高楼大厦里,有人的家居仅有二间矮房,不论如何,两者都是同样的家庭,即使是深山一间茅房,也不例外。纵使自己的家是间旧房子,或者肮脏极了,依然是好住家,打扫修饰一番就好了。虽然,有时想搬到好地方去住,但其中也不一定方便,只要家居习惯,照样是好家庭,继而执着于此。佛说舍家弃欲,二舍沙门;即舍弃家庭和欲望,就可成沙门。

三、菩萨树下

1.常随的弟子

释迦牟尼的弟子,为数众多,最先追随他的弟子,是五比丘,即有五个人始终追随在他的身边,也叫做常随弟子。当年,佛要入山修行时,他的父亲净饭大王非常担忧,就从自己的侍从里挑选五位最得力的人,跟随佛入山去修行,他们就是常随的五比丘。

诚如上述,佛从29岁起到35岁,一直在擅特山里修行。当他在修行时,那几位侍从也一块儿在山上修行。他们的修行正是当时印度人所崇尚的修行。

开始修行是怎么回事呢?用目前的话说,就是禁欲生活。总之,舍弃欲念,先得舍弃食欲、穿着欲望,以及对一切事物的欲望,他们刚好遇见名叫阿拉拉、卡拉拉等仙人,于是老老实实仿效仙人们的修行。

因为印度的天气温暖,衣着简单,食物为树皮和树根,他在山上采果实为食。居住场所是在树下静观,坐在树下修行。佛从一开始一直持续这种修行。不过,一般人会觉得如此禁欲生活苦不堪言,既无食物,又无衣服,睡在树皮上,或聚杂草而卧的生活,令人天天觉得疲劳,身体也会逐渐瘦弱。

2.释迦下山

所谓仙人的修行,就是少吃食物,为了尽可能避免紧张的生活,对衣食住就很不在意。

有一次,我们攀登庐山时,不禁大吃一惊,竟然看见有人靠吞吐气息和云霞过日子。起初,还以为是吹嘘之言,等到自己上山一看,才知他们果真以云霞为食物,或喝水过日子。在印度入山修行的生活,延续至今,已经成为几千年来的一种修行形式了。

但是,这种肉体性的苦痛,加诸于自己的身体上面,到底有什么效果呢?佛一直很关注这个问题。

当时,大家都像仙人一样进入山林,减少衣食住的欲望,只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而已。他们刻苦修行,力求效果,但是,这样对于自己的大彻大悟,也就是对于开悟果真很有效吗?佛在绝望之余,终于停止六年来的修行生活。这种苦修方式对于自己的身体,似乎没有什么功效。再这样苦行下去,只会徒然增加肉体的苦痛。为了寻找更好的新生命,他毅然下山,离开苦行的生活行列了。

他下山的时候,只剩下皮包骨。“下山的释迦牟尼”,其实只是一副骨瘦如柴的图形、或雕刻像。

下山的时候,他明白自己本想追求某种精神上的东西,结果反而得到肉体的苦痛。为了找寻新生命,他深切感到一定要在精神上修行。

3.肉体与精神的调和

佛从“前正觉山”下来,到尼连禅河岸的菩堤树下,端然坐下。经过一番内心的降魔调伏,才恍然大悟,成为正式尊者,这正是精神革命。

在开悟以前,只靠肉体修行,根本无济于事。一定得有精神上的东西。当时,一般人的想法是,只要做肉体的修行即可,因为精神上的东西全属于天生,他们全持这种观点在修行。

目前也是如此,修行者无不给予自己的肉体许多痛苦。譬如,呆在水中修行或爬山修行,目前仍有极多人采用这样的修行方式。当然修行方法,还是一定要从肉体方面入手才行。肉体修行到某种程度时,会不知不觉给自己的精神生活带来莫大的影响,也会浸入在非常的法悦状态里。但是,这仅是暂时现象,而佛却想一直获得这种现象。总之,他想得到自己肉体与精神的协调。

有时候,我们的肉体想这样做,而内心却不听指挥。反之,心意如此,而肉体却反其道而行,不听指挥。肉体叫做俱生,乃是与生俱有的东西。精神叫做心的分别,附上我们的判断,于是,心就另外活动。

人类有两种状况,一种是在身体方面,与生俱有,精神才附着上去,另一种是以后为了要懂事,精神才附上去。于是,我们常常会遇到身心不协调的状况。心想这么做,而身体不肯动,身体想去力行,而心却不肯附和。

譬如,碰到好吃的东西,虽然知道它有毒,肉体方面先要行动,而不听心的吩咐。同时,心里认为这样做比较好,奈何身体迟迟不肯附和。譬如,心知诚执地信仰或念念有词地祈祷,自然有好处,奈何身体却睡意极浓,或肚子闹饥饿,结果力不从心,各行其是。譬如,明知合掌顶礼是件好事,但是,在孩子或别人面前,却因难为情而做不起来。身体一直不肯附和心的指挥。

由此可见,人的身体与心不断在斗争,又好像在吵架的样子。那么,要怎样才能取得身心的调和呢?这是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关于修行方法,则有见道和修道两种。见道是如何调整心的问题,而修道是怎样从事肉体方面的训练。至于肉体训练与精神训练应以何者优先呢?有人以为肉体训练优先,但也有人认为精神训练优先。

像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应该先从肉体训练着手,继而注意精神训练,古代印度的修行方法也是如此。等到逐渐明白状况,相反地,心的训练要先进行,肉体训练放在后头,依佛的看法是,只有折磨肉体,显然谈不上修行,所以要重视肉体与心的调和。

4.一切为众生

我们通常只会考虑自己的事情,而佛却常常想到天下众生。他经常考虑如何解救众生?要怎样让众生明白身心协调的益处。

倘若入山跟随仙人修行,旨在完成自己的心愿,或玩乐一番,也未尝不可。然而,佛的目的不止于此,他觉得一定要使大家精神生活能够开花,所以才决心下山来弘法。

换句话说,佛自己虽然大彻大悟,但是,他体会天下苍生,一定要有这种想法,也能开展新生命。

于是,佛不照一般人所行的方式,他一切为众生,成道不仅为自己,他希望人人都能开悟。自己成佛不难,难就难在要使人人成佛。佛感到最大的责任是,必须要使大家都能像自己一样成佛。自己成佛倒不是十分困难。总之,我们心里的割断方式,都属于个人性质的判断方式,那就是自己成佛的想法。

怎样的判断方式,才是佛的判断方式呢?我们的想法全属于人类的想法,也全从自我这个观点出发。所以,自我的存在,始终成为我法二执的一种执着形态或烦恼形态。我们的想法确是如此。

总之,依佛的观点看来,无明就是我们的思考基础。无明是一种迷惑,而迷惑是自我一直执着于事物的环境,从这些事物中引起迷惑,由于迷惑的发生,我们自然会过着一种反叛生活。其实,我们的生活全是反叛的存在,就会有业的出现,业就是不合理,即不合理的生活,迷惑就成为基础,接着,以此判断事物,当然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了。

5.人的判断与佛的判断

所谓佛的判断,首先是“成所作智”的判断,其次为“平等性智”的判断,再次为“妙观察智”的判断,以及“大圆镜智”的判断。

我们要停止人为的判断,而仿效佛的判断,前两种为人类的判断,后两者为佛的判断。惟其如此,我们才会碰到无明或迷惑。其根本在于自我与环境,大家全都根据自己与环境的条件而下判断,用心诽谤,自然会呈现反叛。

譬如人人必须得死,但大家都想要免去一死。人类是不得不死的,不论活到60岁或70岁,甚至挨到80岁,反正都得死。但是,大家都不愿死,总想多活一天算一天,这也是反判自然规律,如此看来,倒是很滑稽的事。

死亡就是生物的灭亡,生者必灭,合者定离,一切如此决定罢了,这也是自然的理法,但是,人心在对抗此种自然理法。

人活到七、八十岁,就会死亡,不论如何反抗,也无法战胜这种自然理法。由此可见,以自己的心反叛自然,百般不愿过不合理的生活叫做业。这是肉体的业,也是我们人类的心。我们在做各种不合理的事,倘若此路不通时,又会变成怎样的情形呢?大家都会说愚蠢,而糊里糊涂过日子。如果冷眼旁观我们的生活,真可说是愚蠢的生活。

同类推荐
  •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佛教博大精深,各种典籍浩如烟海,这些往往使初学者望而生畏。针对这种情况,本书采用了符合现代人知识结构和快节奏生活特点的问答模式,将艰深晦涩的教义和纷繁复杂的宗派传承历史一目了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您轻松阅读。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本书收录的圣经故事有:“一部文学遗产”、“创世纪”、“先驱者“”、“继续西行”、“暂居埃及”、“逃脱奴役”、“荒野漂泊”、“找到新的牧场”、“征服迦南”、“路得的故事”等。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集中心力,在事业中修行”、“成他人欢喜,成就自己”、“气要和,性要缓,春来草自青”、“内心安定,何处惹尘埃”……集本焕长老一声法语精华!《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珍藏版)》(作者净因)是“佛学大师禅来禅去系列”之一。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

    本书展示了马丁·路德求道的心路历程,论述了他在对传统学说的批判性思考和个人的实证中获得塔楼体验,实现神学突破,进而建立十字架神学的过程,分析了他在其“宗教改革四大著作”中阐述的更完善的神学思想。除此之外,还描述了他为捍卫自己发现的福音真道而与罗马教廷对抗,最终开宗立派的过程,并论述了他领导的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农民起义、激进的改革派的分化及其与当时复杂的宗教矛盾和政治斗争的关系,多角度地展示了其颇有争议的形象。
热门推荐
  • 高冷总裁极品妻

    高冷总裁极品妻

    剩女是什么?是在人世间不要脸不要命不要尊严都还嫁不出去的倒霉蛋,牛楚楚年方三十却还没嫁出去,亲友闺蜜奉她为“相亲场上的灭绝师太”,就算凤姐跟她一起男人都看不上她,她丑么?不,她二,她猛,她的金字语录和雷人行为让男人崩溃。多金单身总裁何方年方二十八,人们都称钻石王老五,他是钻石王老七,为什么?因为多个“二”,他二,二得惊天动地泣鬼神,但是他帅,即使这样还有大把的美女往怀里靠,那么当剩女战斗机遇上钻石王老七,会发生怎样啼笑皆非阴差阳错的故事?
  • 天价前妻,撒旦的心尖宠儿

    天价前妻,撒旦的心尖宠儿

    结婚三月,她从未在新房见到丈夫的身影!那一夜,她以为自己和丈夫有了夫妻之实,却不料第二天“艳照”飞满天!原来,她竟然错睡了“牛郎”!一纸离婚协议,丈夫赐她五百万让她从面前消失,她身心疲惫,最终远走他乡。六年后,她是耀眼的财阀代表,在商场上与前夫一较高下,却不料冒出一个妖娆的男人,对她死缠烂打:“小姐,六年前,你睡了我还没给钱!”
  • 迷思为何存在

    迷思为何存在

    如同人类生存的压力可能是自然生态恶化的原因,但不能成为人类任意破坏生态环境的借口一样,激烈的商业竞争可能是新闻一时无顾伦理的原因,但不应该成为新闻伦理道德肆意缺失的借口。
  • 我们竟然穿越了王妃我错了

    我们竟然穿越了王妃我错了

    初若安趴在作业堆上写作业竟然睡着了,一觉醒来,发现竟然穿越了,这时她发现貌似已经有人比她先穿到这了……
  • 烟与嫣

    烟与嫣

    人嘛,最不缺的就是故事,我把故事讲给你听。
  • 阿波罗不是我的阿波罗

    阿波罗不是我的阿波罗

    一个阴差阳错的开始,一段无法回首的过去,一个冷漠如阎罗,一个温润如太阳,哪一个才会是我最终的归宿?
  • 初代共主

    初代共主

    纯属杜撰,新手上路,考究党勿喷,受打击我会哭
  • 快穿之女主又开挂了

    快穿之女主又开挂了

    作为一个混吃等死的系统,250号一直觉得它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可谁知道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它绑定了一个叼炸天的宿主,从此走上了开挂之路。250号:宿主,我们是来逆袭的,不是来搞破坏的,有话好好说,把你手里的刀放下!
  • 冷王戏邪妃

    冷王戏邪妃

    她是辣手女特工,一朝穿越成了人人都可以践踏的小侍女。可是咱们的女特工可不是吃干饭滴!斗了皇妃斗公主,闹得宫里鸡飞狗跳好热闹!战了东城站西城,弄得江湖刀光剑影起波澜!可是偏偏又让她遇上了冷面腹黑皇二代,硬是要一边摧残一边爱。“你是我的,休想逃!”他把她压在身下邪佞地坏笑着。“小样,别高兴的太早,有你来不及哭的时候。”强忍着他霸道的蹂躏,一个更大的阴谋随着嘴角的冷笑已经悄悄开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希希相惜

    希希相惜

    那年,她8岁,他18岁,两人同吃一串糖葫芦,过着甜蜜幸福的生活,他待她如妹妹,她叫他哥哥。十年后,她18岁,他28岁,再次相遇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冥冥之中的注定,还好,她和他都愿意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