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61700000012

第12章 佛看人生(3)

贪的范围也很广泛,论中称曰:“于是有具染着为性。”有是三有,即三界也;有具,是三有之因,三界现象及能招感三界现象的因缘,都是我们众生贪着的对象。比如我们贪执好看的色相,对美色贪着不舍,没有得到希望得到,得到了又担心失去,由此产生种种痛苦。贪着好听的声音:清脆的鸟啼声,悦耳的音乐声,动听的恭维赞叹声,一个人听惯了这些声音,听不到时,他就渴望听到,如果听到逆耳的声音,他会感到不安,觉得难过。贪着美味:世有饕餮之徒,专以享受美食为快乐,他们吃尽山珍海味,美味佳膳,在欲望上得到极大地满足,但过度的饮食有伤肠胃,山珍海味吃多了造下无穷无尽的杀业,吃惯了难以适应清茶淡饭。从享受佳肴美味中得到快乐的人,一旦不能吃上佳肴美味,他的痛苦也就生起了。贪着妙触:触是接触的环境,人类的不断奋斗,除了为衣为食,还有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穷人可以在简陋不堪的地方居住,富人却要住别墅,住五星级宾馆。固然,这是人的福报不同所致,但是福报是有限的,福报也是无常的,当福报尽了,不能再有舒适的环境而又享受惯了,岂不痛苦。

在日常生活中:贪着事业、贪着地位、贪着居住环境、贪着财富、贪着睡眠、贪着美好的山水、贪着建立的人际关系、贪着一切的一切,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的贪着,就有许许多多的挂碍,内心不得安宁,不得自在。又因为贪着进而就希望占有,于是拼命追求,得到了也仅仅是暂时的满足;如果不能得到,就有求不得苦。所以,贪着是烦恼,贪着是痛苦。

与贪相反的一种烦恼就是嗔,嗔也是活动颇繁的一种心理,它是对自己不喜欢的境界产生一种排斥或损害的心理。嗔的表现形式很多,比如当你遇到人家骂你、打你、毁谤你、挖苦你以及损害你的利益时,你就会怒火中烧,暴跳如雷,事过以后怀恨在心,时时想着报复。嗔恨心又使你内心失去平静,使你坐立不安,使你恼羞成怒。可是,假如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拥有嗔恨心是一种很遇痴的表现。你说你嗔恨某人,很烦恼,可是某人并不知道你对他的嗔恨,倘若知道而你没有诉诸行动,对他并不能构成伤害,你不是自寻烦恼吗?假如把嗔恨心变成行动,这种行动大多是不理智的,甚至是犯罪的,犯罪的行为对他固然没有好处,而对你又何尝不是坏事。佛经上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曰:“火烧功德林”,无不显示了嗔心的过失。

嫉妒也是嗔恨心的表现。如果愤恨心理的产生,是因为别人伤害了你的利益,还情有可原,那么,嫉妒的出现实在是莫名其妙了。尽管这种心理是莫名其妙的出现,但还相当普遍。一个人看到别人荣耀时,他就会产生嫉妒心理,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别人的这种荣耀,并不会影响到他的利益,可他就是要嫉妒,没有办法。嫉妒显示了人的自私,体现了人的狭窄心量,破坏了人的平衡心境,嫉妒使人干出很多蠢事。

嫉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嫉妒又是一种人们比较容易出现的心理,所以佛经特别宣扬随喜功德。随喜功德是很廉价的,比如别人做了一件慈善事业,花费了十万百万财富,你一分钱也没有失去,可是,当你看到别人在实行此事过程中,你由衷的感到高兴,并用美妙的语言去鼓励他,赞叹他的功德,你的功德就跟他一样。随喜是廉价成就你的功德,似乎很容易办到,但因为我们有嫉妒心时常作怪,随喜之心则难以生起,不过有了随喜,就能对治嫉妒。

慢也是重要烦恼之一,它是抬高自己,夸大自我的一种心理表现。所以慢的定义,是执恃自己为尊为大,蔑视他人,对于有才有德的人,不肯谦下,固步自封,我行我素,由此造诸恶业,导致生死轮回之痛苦。

慢心所,通常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他人不论在哪方面,诸如道德、智慧、学问等确实都不如自己,或者他人不论在哪方面,都与自己不相上下,这时慢心重的人,就会对不如己者加以轻视,说他样样不行;对于与自己水平相等的人,会说他没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同我一样,有什么值得我尊敬呢?这叫慢。如有人不论在哪方面都与自己相等,但他却觉得自己超过他;或者有人不论在哪方面,确实超过自己,可是他却觉得别人并没有超过他,最多不过与自己水平相等而已,像这样的慢心,未免太过一些,这叫过慢。如有人不论在哪方面,都胜过自己很多,自己什么都不如人,但他不仅不承认自己不如,反而认为自己处处胜过他人,听到别人对那人赞叹,自己就不服气,像这样的慢心自负,简直太过分了,这叫慢过慢。五蕴组合的生命体上,本来是没有我的,但由于自己的妄见,支配着内心,以为其中有个我,这已经是不对了,可他还夸大自我,抬高自我,表现自我,轻视他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觉得别人都应该尊重我,都应该为我服务,都应该听我指挥和差遣,乃至希望整个世界都应围绕着我行动,这叫我慢。有些学佛的人,在修道过程中,稍微有了一点成就,就误以为自己证到了什么了不起的果位,这叫增上慢。有人生性自卑,但对别人学问渊博也不以为然,觉得他有学问是他的事,我虽然没有学问,但还不是一样的活着吗?没什么了不起,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无知,全然不知谦下,不会尊重别人的学问道德,不懂得向上追求,自甘沉沦,这叫卑慢。世间上有些人没有什么实际德行,但为了博取世俗名利,就不择手段地到处宣传自己,自欺欺人,以期达到自己追求的目的,这叫邪慢。

一个慢心所重的人,他的学识很难长进。俗话说:“谦受益,满招损”,具有慢心者,大多把自己看得过高,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不需要再学了,因而轻视一切,目中无人。对于别人的意见很难认真听取,对于别人的学识也不会去虚心学习,这就使他的学识永远停留在那个水平上,永远都不容易进步。自古以来文人相轻,是因为慢心理的作用。大凡有特长的人,我慢特别重,这主要是因为他有我慢的资本,同时又因为整天接受别人的恭维赞叹,无形中给他造成一种假象,觉得自己仿佛就是那么了不起,那他自然就不会把他人的成就看在眼里了。

慢也使得人与人之间很难处好关系。一个我慢重的人,他的自尊心特别强,时时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又不懂得尊重别人,甚至随意伤害别人。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你得尊重别人,倘若你瞧不起别人,甚至任意伤害别人,自然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自尊心强者,情感是很脆弱的,他只能适应恭维赞美之词,一旦受到打击,精神容易崩溃,因此,这种人是不堪一击的。

4.造业

前面简单的分析了几种重要烦恼,烦恼是扰乱内心宁静的因素,烦恼使我们不得自在。烦恼又促使有情去造种种业,业是一种行为,在佛教中把人的行为从伦理的角度,大体分成三种:曰善,曰恶,曰无记。其中善与恶两种行为可构成业力,无记的行为是不能成为业力的。

那么,善恶行为是如何判断呢?惟识宗的核心典藉《成惟识论》说: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的有漏行法为恶。这里对于善恶分别是贯穿现在世及未来世来看,一种行为必对现在世及未来世都有利益才称为善。比如布施是一种善行,一个人修了布施行之后,能够克服自私悭吝,培养慈悲济世的博大胸怀,是现世乐;通过修布施行,在未来生命里能招感无尽财富,是未来利益乐。相反的,对现在世与未来世都有损害的行为是恶法。比如杀人,一个杀人犯现世时时担心着他人的报复或法律的制裁,未来世必招受三途诸苦。杀人行为导致现在世及未来世的生命痛苦,称曰恶行。

与善恶不同的还有无记行。无记是不能记别它是善是恶,比如坐的时间长了,到山上走一走,口渴了喝几口水,肚子饿了吃两块面包,睡觉前洗洗脸,都算是无记行。又如人天的快乐果报,现世虽有利益,对未来世却没有影响,则不能称为善;恶趣的苦果,现世虽有损害,对未来世却不能造成后果,也不能称之为恶,这都是属于非善恶的无记行。

另外在《十善业道经》中也谈到善恶的区别标准。经中说:“言善法者,谓人天乘,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以此法为根本而得成就,是名善法。”这是从结果上来比知行为的善恶,能够成就世出世间五乘果位的行为是善法,如人天乘的五戒十善,声闻缘觉乘的三十七道品,菩萨乘的六度四摄行等,都是善的行为,而能招感三恶性道的十恶行,则是不善行。

善恶行千差万别,但最基本的是十善十恶。先说十恶行:

1、杀生,是以恶心断有情命根的相续。具五缘成杀业道:

(1)故意有杀心。

(2)杀他有情。

(3)他有情想。

(4)作杀加行,比如具有杀他的一切准备。

(5)不是误杀。

2、不与取:也称偷盗,包括骗取、窃取、强夺、霸占、吞没等,凡是不与而取的行为。具足五缘成业道:

(1)故意起盗心。

(2)对于他物。

(3)起他物想。

(4)预先有盗窃的动机与准备。

(5)不是误取。

3、邪行:又称邪淫,总有四种:

(1)非境:如对他妻子或父母姊妹等行淫。

(2)非道:于不正道行淫,即在自己妻口及余道行淫。

(3)非时:虽然是你的妻室,假如你在他怀胎时、儿饮乳时、受斋戒时与她行淫也成邪淫。

(4)非处:如在寺中或佛塔边行淫。

4、虚诳语,又称妄语。有自妄语、教他妄语、遣使妄语、书面妄语,以及通过表现如默认、暗示、点头、手势等是凡达到欺骗目的,都是妄语。具四缘成业道:

(1)以违背事实的言论去欺骗别人,比如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等。

(2)对方理解你的意思。

(3)有欺骗的心理。

(4)对方如实接受。

5、离间语:即挑拨离间,也称两舌。具足四缘成离间语染:

(1)有挑拨离间他人关系的意思。

(2)制造矛盾的语言。

(3)对方理解你说的意思。

(4)如实接受。

6、粗恶语:又称恶口。如毁谤、攻击、讽刺、尖酸、刻薄、挖苦等伤害他人的语言。具足四缘成粗恶语染:

(1)有心伤害他。

(2)发出非爱语。

(3)对方理解。

(4)如实接受。

7、杂秽语:又称绮语。具二缘成杂秽语染:

(1)有染污心。

(2)所发语是诲淫诲盗、情歌艳词、天南地北、戏论言词,以及不正见的邪论等。

8、贪欲:对于他人的财富起非理希求,想要占为己有,是贪业道。

9、嗔恚:对于有情起伤害心理,是嗔业道。

10、邪见:拔无因果,否定圣贤,不信前生后世,是愚痴邪见。

与十恶行相反便是十善行。即不杀生,不不与取,不邪淫,不虚妄语,不杂秽语,不离间语,不粗恶语,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邪见。

十善十恶都依身口意三业发出的。杀生、不杀生、不与取、不不与取、邪行、不邪行,是身业的表现;虚妄语、不虚妄语、杂秽语、不杂秽语、离间语、不离间语、粗恶语、不粗恶语,是口业表现;贪欲、不贪欲、嗔恚、不嗔恚、邪见、不邪见,是意业表现。

又十善十恶中身口业都根源于意业,由意业中烦恼心所才能引起身口业的不善行为。如贪心会引起杀生,通常人们因为贪肉食的美味,或者希望从杀生贩卖中得到利润而大造杀业;有时也为了占有别人的财富,而不杀掉他又得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就造了谋财害命的恶业。至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大多也是因贪心引起的,像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频,都还不是因为要吞并别人的土地?贪心也会引起偷盗,那些小偷或大盗之所以要不择手段地获得别人的财富,是因为对别人的钱财起贪心了。贪心也会引起邪淫,男女之间因为互相贪爱故才出现淫邪的行为。贪心也能引起妄语,在商业界有许多人,为了能赚更多的钱都在说假话欺骗别人。因为贪心,促使我们众生造下了许多罪业。

嗔心导致有情造种种业:嗔心会引起杀生,人与人争斗都是因为有嗔心,随着嗔心的升级,争斗也会随之而升级。一个处在极愤怒中的人是很难保持理智的。因此,争斗时往往拔刀相见,白刀进去红刀出来,轻者重伤,重者一命呜呼;嗔心也会引起偷盗,有些人看到别人财产很多,内心十分嫉妒,因此就想办法把他的财物据为己有;嗔心也会引起邪淫,像日本侵略中国期间,那些日本士兵充满着嗔恨心到乡下去扫荡,遇到人家妻女总是先奸后杀;嗔心也会引起妄语,有时因为你对人家有嗔恨心,当别人请教你问题时,不愿意告诉人家事实真相,欺骗别人。嗔心使得我们造下种种恶业。

众生造了恶业都要招感果报的。这些罪业的感果情况取决于因缘,因缘具备了业果才能成熟。所以业力又分为现报业,即现生受报;生报业,即来生才能受报;后报业,是要等到第二生、第三生乃至更多生才受报;不定报业,是受报时间及受报轻重都没有一定。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因为不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常怨恨上天不长眼睛,善恶总无结果。其实不然,善恶并不是没有报应,只是时间没有到罢了。

同类推荐
  • 星云日记12:处处无家处处家

    星云日记12:处处无家处处家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中的第十二册。收录星云大师1991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日记,记录了星云大师生活、工作、弘法度众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全书分为“处处无家处处家”、“六根作道场”、“无为而治”、“相由心生”四部分。这是一份特別的日记,内容不仅是大师个人生活点滴,也是人生的省思,它来自众生,属于众生,读“星云日记”,仿佛进入一个开阔的胸怀,一页内心最深层的省思。
  • 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立足于百姓平民,将高深莫测的道家智慧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述出来。全书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方面入手,谈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解了儒家智慧的精华,并穿插经典的儒家故事,以修身养性、心态胸怀、谦孝美德、社交礼仪、正视财富等篇章向大家阐释了儒家的博大智慧。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 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在人生的纷杂喧闹中,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佛学蕴涵着的隽永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带我们走进一个沉静而安详的世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执关现在。不担忧未来。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得失随缘,来去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佛带给人心的宁静,佛让我们的心安祥。使我们对功与利都看得淡些,在社会上处处做好事正直,有善心,对人真诚,对佛有敬仰之心,他一定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 星云日记24:收支平衡的人生

    星云日记24:收支平衡的人生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二十四册。收录星云大师1993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日记。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太虚法师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1927年,出国巡回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国家,弘扬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法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虽出家为僧,但救世济民之心让人感佩,是一位侠骨热肠的高僧。
热门推荐
  • 铜台惊梦

    铜台惊梦

    一个修道妹子,因调查室友神秘失踪事件,从此走上了冒险作死之路管他是人是鬼,是妖是魔,亮出道符分分钟甩你脸上道行不够,幸运值来凑,幸运值不够,男主角来救。。。不定时更新
  • 样young

    样young

    对的时间、对的人,看受到眷顾的他们,如何为对方的生活书写那最浓重的一笔。
  • 零一短篇小说集

    零一短篇小说集

    终究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李白捞月捞的是水中月?还是那心上人?
  • 骷髅之爱

    骷髅之爱

    每次更一!这本“叛逆少女·惹不起”小说可以在同一个网站找到,这本“叛逆少女·惹不起”是“骷髅之爱”此本小说的前篇。此小说讲述骷髅的爱情故事~~~
  • 我成了神经病

    我成了神经病

    从诡异的旅馆,到奇怪的学校,再到被迫又重回那个旅馆,孟的神经终于崩溃,她只是跟着朋友出去旅游而已,为什么会被永久的困在了这里?
  • 驭神世界

    驭神世界

    “最美妙的声音是心跳,因为你还活着;最美丽的颜色是血红,因为你还活着;最美好的结局是离别,因为痛会让你感觉你还活着。”一个从追杀中存活的少年,发誓要报复所有人,带着他好兄弟爱人的力量,背负失去的痛苦走到现在,只想对那些人说:“I'mback!”
  • 青年作家(2015年第3期)

    青年作家(2015年第3期)

    《青年作家》是一本老牌纯文学读物,创刊于1998年,由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撰写创刊词,曾被誉为中国文学刊物“四小名旦”之一。
  • 从来薄幸是天神

    从来薄幸是天神

    修仙要遭万般罪,再历百劫方成神。以为妙法清净地,谁知最是薄幸人。异族唯一血脉,上神大战被利用,险些灰飞烟灭。两滴血脉侥幸逃生,却又在下界卷入神族纷争,踏上登天复仇的奇诡之路,历尽千辛万苦,遍尝人情冷暖……
  • 网游之神迹

    网游之神迹

    主角与兄弟朋友爱人在游戏中奋斗的故事.PS谢谢某蓝MM做的封面.
  • 重生之灭世者

    重生之灭世者

    绝望孤独的死在这个世界阴暗的一面,看不到阳光的孤寂的死去,再次睁开双眼他感谢这不公平的苍天,这一世他要抓住一切他要拿回他的一切包括这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