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012100000024

第24章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进的目标和趋势

一、我国所有制结构演进的目标选择

转型国家的所有制改革主要有两种目标模式:第一种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种是放弃公有制,选择私有化方向。比较而言,第二种模式明显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是不可取的。只有第一种模式符合我国的国情,是我们已经选择并且必须长期坚持的。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选择第一种模式,或者说,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进一定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流行的一般解释是,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同时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这样的解释当然有其道理,但理由并不充分。本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这更是由中国转轨时期所有制结构演进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演进的趋势

中国转轨时期所有制结构的演进已经走过了25年历程,与转轨前相比,今天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进也会随之展现出更新的面貌。

那么,所有制结构还会如何演进下去?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演进还会给所有制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呢?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何炼成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该是“飞机模式”,又称“3∶ 4∶ 3模式”,即国有经济占30%,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好比“飞机头”;集体经济占40%,它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好比“机身”;个体私营经济占30%,它促使社会主义经济起飞,好比“机翼”。张卓元和潘石都认为我国所有制结构应实现“三三制”的格局,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各占1/3.郭冬乐等人预测,到2010年,国有工业、集体工业、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各占28 。 8%、39 。 7%、31 。 5%。齐桂珍等人按总产出预测,到2010年,国有、集体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分别为38%、35%和27%。其中,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集体和非公有制经济分别占25%、33%和42%。王克忠等人则为公有经济设定了两条“红线”:第一条“红线”是指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为≥51%;第二条“红线”是指公有经济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还有一些同志也分别提出了与上述设想或预测大同小异的观点。

究竟如何把握我国所有制结构演进的趋势呢?

首先,在笔者看来,我们对所有制结构演进趋势的预测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在用计量经济模型作预测时,更要慎重。因为在用计量经济模型预测所有制结构演进趋势时,指标选择是否合理以及统计数据是否具有连续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将直接影响着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而我们现在通过计量分析预测所有制结构的演进趋势,面临的最大障碍恰好来自统计方面。这主要表现在历年来统计口径不一致,一些年份的数据如果不重新计算和调整,将缺少可比性,而重新对数据进行调整又需要其他相关参数作支撑,在相关参数不准确时,数据调整难免会有较大的误差。已有一些同志曾经对所有制结构的演进趋势作过计量分析和预测,但笔者发现其中较少有和所有制结构演进的实际轨迹相吻合的(包括上面提到了的一些预测结果)。当然,预测允许出现误差,但如果差距太大,就没什么意义了。笔者分析,这些预测结果之所以误差太大,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恐怕就来自于统计方面的局限。本来,笔者也曾试图运用时间序列的计量经济模型来预测分析所有制结构演进的趋势,结果由于上述统计方面的原因,只好作罢。其次,即使对所有制结构的演进作预测,也应当是重“趋势”,而不是重“数量”。在所有制的数量问题上,我们有过太多的教训。从“一大二公三纯”,到公有制经济占2/3即是公有制为主体,现在再搞个 1/3或 51%的“数量”比例就是公有制为主体,这些“数量”标准的客观依据何在?究竟又会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其实,公有制为主体,关键是要具有真正的相对优势。说到底,我们必须树立起质量统一的新观念,更多地从公有制经济的相对优势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公有制是不是为主体。

最后,中国转轨时期所有制结构演进的趋势主要是两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经济转轨的进程、速度、深度与广度。它决定各种所有制经济未来的增长空间。二是所有制结构在转轨时期已有的演进轨迹。它决定各种所有制经济未来的发展态势。我们只有认真分析和考察这两个方面的综合作用,才能正确把握我国所有制结构演进的趋势。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所有制结构进一步演进的趋势是:

第一,公有制经济的比重继续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继续上升。其中,国有经济将比集体经济下降得更多,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将比个体经济上升得更快。

第二,公有制经济比重的下降将会有一个限度,以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这个限度难以人为地规定,只能由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其他公有制经济的内在质量来决定。我们既不能人为地规定公有制为主体的具体数量标准,也不能人为地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具体数量标准。

第三,不同经济成分共同投资形成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 马克思:《资本论》1~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 。《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版。

7.《卫兴华经济学文集》第一、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 唐未兵:《公有制实现形式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 。 曹之虎:《论所有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 。 朱光华等:《社会主义所有制及其管理体制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 。 宗寒:《中国所有制结构探析》,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

12 。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我国所有制结构变革的趋势和对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13 。 刘诗白:《论社会主义所有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4 。 有林:《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15 。 蒋学模:《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6 。 晓亮:《中国所有制结构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7 。 龚唯平:《所有制范畴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 。 林岗:《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研究》,求实出版社1987年版。

19 。 吴宣恭等:《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 。 樊纲等:《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1 。 高海燕:《中国经济发展与公有制的变革及演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2 。 郭冬乐:《中国所有制问题探索与实践》,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版。

23 。 张晖明:《跳出所有制禁区:现代企业产权理论解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24 。 忠东:《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 。 陆百甫:《大重组———中国所有制结构重组的六大问题》,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

26 。 虞毅伟等:《中国的所有制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7 。 侯孝国:《所有制革命———推向21世纪的所有制改革》,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 。 齐桂珍:《中国所有制改革2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9 。 万东铖:《所有制结构大重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30 。 涂文涛:《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 。 王克忠:《非公有制经济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2 。 张宗和:《中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33 。 李宇兵等:《混合所有制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版。

34 。 荣兆梓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 。 朱光华等:《过渡经济中的混合所有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6 。 王天义:《中国股份合作经济》,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37 。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版。

38 。 韩俊等:《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9 。 关锐捷:《中国农村改革二十年》,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40 。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41 。 程虹:《制度变迁的周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2 。 李军林:《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 。 贺卫等:《制度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44 。 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 。 段文斌等:《产权、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前沿专题》,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 。 段文斌等:《制度经济学———制度主义与经济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7 。 刘文革:《强制性制度变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8 。 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9 。 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50 。 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 。 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52 。 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53 。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4 。 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5 。 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6 。 张宇:《过渡政治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 。 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8 。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9 。 胡家勇:《转型经济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0 。 景维民:《转型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 。 王振中:《中国转型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62 。 张宇等:《高级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3 。 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4 。 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5 。 杨瑞龙:《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6 。 杨瑞龙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7 。 肖耿:《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8 。 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9 。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0 。 白津夫:《经济理论前沿问题》,济南出版社1999年版。

71 。 丁任重:《转型与发展:中国市场经济进程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72 。 张大军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3 。 易宪容:《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4 。 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1~4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5.[美]R。 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6.[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7.[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8. 埃瑞克·G·菲吕博顿等:《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9 。[德]柯武刚等:《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80 。 V。 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81 。 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2.[美]罗素·W·库珀:《协调博弈———互补性与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3 。 青木昌彦等:《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84 。 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85 。 贝塔郎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应用和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6. ALCHIAN,ARMEN A。,1950,“UNCERTAINTY,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58:PP。 211-221.

87. AOKI,M。,1998,TOWARD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CAMBRIDGE,MA。:THE MIT PRESS。

88. AOKI,M。,HYUNG KIM&M。 OKUNO-FUJIWARA,1997,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OXFORD:CLARENDON PRESS。

89. ALMOND,GABRIEL A。,AND SIDNEY VERBA,1963,THE CIVIC CULTUR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90 。 ALCHIAN,ARMEN A,AND HAROLD DEMSETZ,1973,“THE PROPERTY RIGHTS PARADIGM。”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 33,NO。 1(MARCH),PP。 16-27.

91 。 ALCHIAN,ARMEN A,AND HAROLD DEMSETZ,1972,“PRODUCTION,INFORMATION COA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62,PP。 777 -795 。

92. ANDERSON,TERRY L。,AND P。 J。 HILL,1975,“THE EVOLUTION OF PROPERTY RIGHTS:A STUDY OF THE AMERICAN WES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 18,NO。 1(APRIL),PP。 163-179.

93. ARROW,KENNETH,AND HAHN,FRANK,GENERAL COM-PETITIVE ANALYSIS。 SAN FRANCISCO:HOLDEN-DAY,1971.

94. ALESSI,L。 DE,1980,A REVIEW OF PROPERTY RIGHTS:A REVIEW OF THE EVIDENCE,RESEARCH IN LAW AND ECONOMICS,VOL。 2,PP。 1-47.

95. BARZEL,Y。,1989,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6. BECHER,G。 S。,1976,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7. BONIN,J。,1997,“‘TRANSITION’IN COMPARATIVE E-CONOMIC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VOL。 26,NO。 1,PP。 1-8.

98. COASE,RONALD H。,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 3(OCT。),PP。 1-44.

99. COASE,RONALD H。,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VOL 4(NOV。),PP。 386-405.

100. CHEUNG,S。 1983,“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 26,PP。 1-21 。

101. DEMSETZ,HAROLD。,1967,“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57,PP。 347-359.

102. DAVIS,LANCE,AND DOUGLASS C。 NORTH,1971,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3. GEERTZ,C。 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 YORK:BASIC BOOK。

104. GIDDENS ANTHONY,1979,CENTRAL PROBLEMS IN SO-CIAL THEORY:ACTION,STRUCTURE AND CONTRADICTION IN SOCIAL A-NALYSI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05. GRABOWSKI,RICHARD,1988,“THE THEORY OF IN-DUCE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A CRITIGUE。”WORLD DEVELOP-MENT,VOL。 16,NO。 3(MARCH),PP。 385-394.

106. GRIEF,A。,1998,GENOA AND THE MAGHRIBI TRAD-ERS:HISTORCAL AND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7. GERKEN,J。(ED。),1995,COMPETITION AMONG INSTITUTIONS,LONDON:ST MARTINS PRESS。

108. HODGSON,G。 M。,1998,ECONOMICS AND INSTITU-TIONS:A MANIFESTO FOR A MODER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PHILADE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AND CAM-BRIDGE:POLITY PRESS。

109. HODGSON,G。 M。,1989,“INSTITUTIONAL ECONOMIC THEORY:THE OLD VERSUS THE NEW”,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1:3,PP。 249-269.

110. JONES,E。 L。,1995,“CUL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CONOMIC CHANGE”,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VOL。 151:2,PP。 269-285.

111. KLITGAARD,R。,1995,INSTITUTIONAL ADJUSTMENT AND ADJUSTING TO INSTITUTIONS,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 NO。 303,WASHINGTON,DC:WORLD BANK。

112. LANGLOIS,R。 N。(ED。),1986,ECONOMICS AS A PROCESS:ESSAYS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3. MATHEWS,R。 C。 O。,1986,“THE ECONOMICS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ECONOMIC JOURNAL,VOL。 96(DEC),PP。 903-918.

114. NORTH,DOUGLASS C。,1987,“INSTITUTIONS,TRANSAC-TION COASTS AND ECONOMIC GROWTH,”ECONOMIC INQUIRY,VOL。 25(JULY)。

115. NORTH,DOUGLASS C。,1993,“TOWARD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IN W。 BARNETT ET AL(EDS。),POLITI-CAL ECONOMY,COMPETITION AND REPRESENT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6. NORTH,DOUGLASS C。,1971,“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 31,NO。 1(MARCH),PP。 118-125.

117. PARSONS,T。,1951,THE SOCIAL SYSTEM,NEW YORK。

118. PEJOVICH,SVETOZAR,1972,“TOWARDS AN ECONOMIC THEORY OF THE CREATION AND SPECIFICATION OF PROPERTY RIGHTS。”REVIEW OF SOCIAL ECONOMY,VOL。 30,PP。 309-325.

119. PEJOVICH,SVETOZAR,1995,ECONOMIC ANALYSIS OF INSTITUTIONS AND SYSTEMS,DORDRECHT AND BOSTON,MA:KLUW-ER ACADEMIC。

120. ROEMER,J。 E。,1994,A FUTURE FOR SOCIALI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21. RUTTAN,VERNON W。,1978,“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IN HANS P。 BINSWANGER AND VERNON W。 RUT-TAN,EDS。,INDUCED INNOVATION。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PP。 327-357.

122. SCHOTTER,A。,1981,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3. SIFFIN,WILLIAM J。,1996,THE THAI BUREAUCRACY: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HONOLULU:EAST-WEST CENTER PRESS。

124. WILLIAMSON,O。 E。,1995,“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HE INSTITUTIONS OF GOVERN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FORM”,IN WORLD BANK,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SUPPLEMENT TO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WASHINGTON,DC:WORLD BANK,PP。 171-209.

后记

本书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此次出版时完全保留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原貌。

我对所有制问题的兴趣及其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班学习。在学习《资本论》时,我写了一篇以《也谈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为题的学习心得,于1987年公开发表,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研究所有制问题的文章。在陈益寿、杨干忠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撰写了题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方式新探》的硕士学位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在硕士学位论文中,我继续探讨了所有制问题,特别是对所有制性质的决定有了新的认识。此后,我在工作中始终关注所有制问题的研究,陆续发表了一些相关文章,承担过多项与所有制改革相关的省级课题的研究,并于1999年4月出版了专著《公有制实现形式研究》。

2001年9月,我再次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蒙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教授厚爱将我收于门下,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重返母校,我倍感亲切,能在卫先生的指导下求学,我更是深感荣幸。一方面,先生的谆谆教诲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受益匪浅;另一方面,先生的严格要求和殷切希望又使我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激励我以科学的方法、诚实的态度去面对我所要研究的每一个问题,这其中包括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在考虑博士论文选题时,我再次想到了所有制问题。一是因为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所有制问题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二是因为我想利用写博士论文的机会,将自己前一阶段有关所有制方面的学习体会做一个小结。但我又犹豫不已。一是尽管自己对所有制问题有过思考,但体会毕竟不够深入,我担心自己的知识存量难以满足选题的需要;二是所有制问题既是理论上的经典话题,又是实际中的敏感问题,不仅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而且改革中对所有制问题的看法也众说纷纭,以此作为博士论文选题,我担心难有突破,更恐怕无所创新。

当我把准备以“中国转轨时期所有制结构演进的制度分析”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想法与疑虑一起汇报给卫老师时,却得到了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鼓励。于是,我打定主意,再次将自己融入所有制问题的思索与探寻之中,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拼搏,终于形成了博士论文的现在这个框架。不出所料,论文写得很苦,尽管我很努力,但错误和不足仍然不可避免。因此,论文虽已写完并顺利通过答辩,我仍忐忑不安。我希望各位师长和同仁提出严厉的批评和建议。

我深深地感谢恩师卫兴华教授对我的教诲。博士论文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写作、到最后定稿,都倾注了卫先生的大量心血。没有他的指导,我不可能写出此论文。卫先生的教诲不仅使我的理论研究受到更正规、更系统的专业训练,而且更使我明白了求学务真、治学为人的许多道理。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甚严,同时他又平易近人,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先生正直、严谨、民主的学风和对学生的爱护令我终生难忘。

在三年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期间,杨瑞龙院长、黄泰岩教授、徐茂魁教授、李义平教授、于同申教授、张宇教授、邱海平教授、雷达教授给予我许多关怀和鼓励,陈益寿教授一直关怀和帮助着我,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感谢。王丹老师对我的帮助也是不容忘记的。

在博士论文评阅和答辩过程中,中央财经大学的闻潜教授、北京大学的陈德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的温桂芳教授、中国证券业协会的马庆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陈益寿教授、黄泰岩教授、徐茂魁教授、张宇教授等对论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使我受益匪浅,谨此再次向他们表示感谢。

在我北上求学期间,湖南师范大学的校领导、商学院和教务处的同志们给予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亦深表谢意。

同时,我也十分感谢许秀江、谢富胜、李志江、陈春光、陈卫华等同窗给予我的帮助。

经济科学出版社吕萍女士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她的敬业精神以及对于作者的理解和支持,使我深受感动,在此,谨向她表示诚挚的感谢。

最后,感谢妻子植英女士和女儿唐婧给予我的大力支持。

唐未兵

2004年9月28日

同类推荐
  • 竞争与繁荣:中国电信业进化的经济评论

    竞争与繁荣:中国电信业进化的经济评论

    多年来,作为一个长期垄断又与普通人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电信业的变革堪称风起云涌,历经数次变革,几大巨头之间分拆合并,最终形成“数网竞争”的市场格局。从最初的中国电信一家独大,到目前移动、联通、电信的三家鼎立;从第一例IP电话诉讼案,到2013年上半年沸沸扬扬的微信收费,再到工信部于5月第一次开始向民营开放;从英美的变革,再到日本的发展,周其仁教授以其一贯风趣幽默的笔触,将电信这一垄断行业的进化史娓娓道来,系统阐述了它的变革和发展,针对这一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针见血的见解和观点。此外,周教授也运用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出现在这一行业中的各种现象,给予了经济学的解读和解释。
  • 到评估事务所拿高薪

    到评估事务所拿高薪

    轻松会计网高手速成手册系列丛书将看似高深的工作彻底平民化,让普通人也能够胜任,同时将专业工作用最通俗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使稍微具备会计基本知识的人,也可以一看就懂,一看就会。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之一,采用全真业务模拟的方式,将复杂的资产评估内容表述出来,详细介绍资产评估的工作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如何撰写资产评估报告,并提供不同类型资产评估报告的范本。本书内容与网站互动,可以从网上下载全套资产评估表格。
  • 商界40年:弄潮儿(1989—1998)

    商界40年:弄潮儿(1989—1998)

    弄潮儿(1989—1998)1989年,改革开放即将进入第11个年头,中国更加坚定了稳定发展、实现改革开放的决心。1992年之后,中国开始深入地改革开放,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步入世贸组织,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的关系进一步加深。这给予曾经在夹缝中生存的民营经济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奥康鞋业的王振滔、红星美凯龙的车建新、盘龙云海的焦家良、TCL集团的李东生等一批民营企业家开始带领企业走出国门,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中国企业的影响力。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企业家们开始布局新产业,在互联网、工业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张朝阳、王传福、周厚健等人已经走在了前列。一元复始万象新。从最初民营经济不被认可,到后来“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在变,民营经济也在蓬勃地“开枝散叶”。
  • 破冰

    破冰

    在金融改革的进程中,如何有效防控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是深化改革成败的关键。作者在对我国金融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革中应该特别注意的6个风险。其中包括:总体债务水平提高隐含的潜在风险;产能过剩加大的企业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分化加剧形成的系统性风险;地方政府过度举债所造成的还本付利风险;网上银行与虚拟货币可能造成的风险;财政金融问题交织出现的综合风险。应该说,这6个风险的确是制约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障碍,也是金融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作者据此所提的一些具体看法和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高度关注。
  • 大国之道

    大国之道

    本书是一本研究当代中国私人和公共选择基本制度、规则与秩序框架的高水平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全书分宪则理论、财税体制、区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等几部分,对中国当代的私人和公共选择基本制度、规则与秩序框架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是一部既有理论创新也有现实关怀的学术佳著。
热门推荐
  •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社会上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也是家长的竞争。无数事实证明,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所犯的错误少了,孩子就变好了。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家长的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好家庭教育,如何使孩子成材,已经成为每一位家长必须学习的课程。反观今天的家庭教育,很多家长走进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家庭教育误区,在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造成孩子孤僻冷漠、心理脆弱……
  • 红警之位面主宰

    红警之位面主宰

    意外来到丧尸位面的李峰获得了一个逆天神器——红警系统。此后,李峰和他的红警系统征战无数个位面,成为位面的主宰![本人第一本书,不喜勿喷]
  • 擎天仙途

    擎天仙途

    一个少年,持着一支枯木。他下山而来,去经历红尘种种,去阅览天下风光。他的肩上,扛着整个人间……
  • 化身博士:斯蒂文森中短篇小说选

    化身博士:斯蒂文森中短篇小说选

    《化身博士》是一篇独特的作品,同时也是斯蒂文森的得意之作。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让一个白天是绅士的人,晚上变成一个恶魔,释放身上的邪恶。这部作品被称为心理小说的先驱,书中“JekyllandHyde”一词甚至成为心理学中“双重人格”的代称,影响力可见一斑。本书选取的另一篇小说《自杀俱乐部》描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也充满奇特的想象,十分精彩。斯蒂文森的作品虽然写于一百多年前,但是仍然符合当前读者的阅读口味。故事通俗却不流于俗套,行文严肃却不失幽默,在通俗类小说作品中,是非常少见的。
  • 神界排座次

    神界排座次

    万年前,神界大战,粉碎了人间的世界。神力流于人世,凡人便可修炼成神。这些伪神,为祸世间。众族林立,各界大战。神界分崩离析、生灵涂炭,黑暗神族降临,末日将至!一个平凡小子,肩负神的使命。他倒要看看,这些所谓的神,到底有什么能耐,到底会不会颤抖,到底会不会流血!!!这里有各种怪力乱神、各种美女战争,定让人热血沸腾,荷尔蒙激增!
  • 帝战神霄

    帝战神霄

    一世魂,三世身,三世因果三世缘;爱别离,求不得,是谁应了谁的劫?三界之外,是星空,还是新的征程?哪里是起点,哪里又是终途?漫漫征途,誓要与亲人,爱人,兄弟并肩前行。且看曾经的少年天骄,如何皇者归来,成就一代星空战神!
  • 康熙通嫔

    康熙通嫔

    通婉从平凡到尊贵的奋斗史,对通婉来说,这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在六岁多的时候战胜了所谓的穿越者,获得了自己最大的金手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tfboys十年之我心依旧

    tfboys十年之我心依旧

    片段一:“你不相信我么?”女一。“事实都摆在眼前了,你叫我怎么相信你。”王俊凯。“呵,终究还是这样,没有信任的爱情,我——不——稀——罕。”女一。片段二:“你竟然为了她打我,呵呵,我在你心里到底算什么?”女二咆哮着。“我……小夏夏……对不起。”二源。“对不起有什么用,你还是相信了她而不相信我,我们……就这样吧。”女二。片段三:“千玺……,你……你们在干什么?”女三不可思议的说。“不,不是你看到的那样,听我解释啊!”千玺。“好了,你们够了,我只相信我的眼睛”女三。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坎坷,流过多少次眼泪,上帝会保佑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么?想知道,去看看整本吧!
  • 皇帝你够了

    皇帝你够了

    他傲居江湖是人们闻风丧胆的恶魔,位居朝廷是人人敬畏爱戴的皇帝,后宫却无一个佳丽,只因为她一人,她漠然一世,对所有人冷血,只因她早已伤痕累累,魅夜,叶紫瞳都是她,一个冷血无情一个单纯耍宝,两个极端的性格究竟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