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0400000051

第51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4)

民国厚黑学大师李宗吾说:“小私心就如星星之火,你就是不踩灭它,它也不会燎原。”当然,这只是李宗吾的一面之词,没几年后,就有一位后来的伟人毛泽东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由于我们的私心就像是呼吸般永恒存在,所以我们就要时时刻刻留意他,这即是王阳明提倡的“必有事焉”。

“必有事焉”字面即使是,肯定有事。有什么事?就是狠斗私心。狠斗私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光复良知。千万不能忘记这件事,这就是“勿忘”;但你也不要拔苗助长地去光复良知,不要着急,慢慢来,这就是“勿助”。

可世间有些人就是着急,恨不得一天内就能把良知光复,然后一劳永逸,永远活在极乐世界。王阳明对这种心态提出警告说:“你们呀,做功夫时千万不要着急(助长)它。上等智慧的人很少,几乎没有人生下来就具备圣人的心性。所以说,光明良知的学业必然是一起一伏、一进一退的。千万不要因为我从前用了功夫,到现在这功夫不管用了,我却还勉强装出一个没有破绽的样子,这就是助长。这种做法的危害就在于:连从前的那点功夫也给遗弃了。这可不是小小的错误。好比一个人走路,不小心跌了一跤,站起来就走。这就是假装一副没有跌倒的模样来,其实疼痛与否,只有你自己知道。

“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自然而然,不焦急’的心,耐心地去用功,别人嘲笑你、诽谤你、称誉你、侮辱你,你都不介意,功夫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你不要管,只是闷头在良知上用功,时间久了,你就能体会到快乐了。”

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

致良知,有两个内容。第一是向外的:用你的良知施加于万事万物,也就是用良知去做事。第二是向内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光复良知。实际上,这两个内容在王阳明看来就是一个内容,因为王阳明说心外无物,你去做事时,事就在你心里,还是在心中光复良知。

不过,王阳明对第一个内容讨论得特别多,他曾说,人的良知是不倚仗见闻(心外的事)的,孔子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其实只是在见闻的细枝末节上寻求,要抓住主干(内心上用功)。

有弟子就问他:“您居然说见闻是次要的,我不明白,难道见闻可以去掉吗?”

王阳明说:“你误会了。实际上我想说的是,良知是和我们与生俱来的,它就在我们心中,所以不可能是从见闻上产生的。但是呢,良知不可能离开见闻。现在有好多人总是在见闻上用功,那就是舍本逐末。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都是良知的作用和流行。如果离开了见闻酬酢,也就无法致良知了。那么,你说,良知和见闻是不是一件事?因为你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一切见闻,都是你心动后的产物,它在你心内,而你做出了某些行为和决定,就是良知在起作用。”

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离开社会,正如鱼不能离开水。人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见到善的而从之,听到善的而学习之”,其实就是在致良知。离开了见闻,你的良知是个什么东西?

既然,我们致良知离不开见闻,那么,如何致良知呢?

王阳明深情地说了下面这段话:“你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

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着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如此就能除恶。此处是何等的稳当快乐!这些就是正念头(格物)的真正秘诀,致良知(致知)的实在功夫。若不仰仗这些真机,如何去正念头?关于这点,我也是近年才领悟得如此清楚明白的。一开始,我还怀疑仅凭良知肯定会有不足,但经过仔细体会,自然会感觉到没有一丝缺陷。”

我们先放掉王阳明致良知的方法,来谈一个名词,它的名字叫:直觉。

我们今天对直觉的定义是:没有经过分析推理的直观感觉。

不过,还是荷兰哲学家兼数学家鲁伊兹·布劳威尔对直觉的定义最有深度和趣味。他说,直觉就是意识的本能反应,不是思考的结果。大概是意识的源反应,比以语言要素通过逻辑关系构建的反应系统要更加高效、更具准确性。

只是能引起意识源反应的机会很稀少。也许人类在语言意识未建立前,依靠的就是这种意识的本能反应——直觉。而当人类语言意识建立后,到今天,这种本能就逐渐退化了。

他举个例子说,蜜蜂能以最省的方式精准地建造坚固的六角巢穴,它肯定不懂人类的物理学,它靠的就是本能的直觉。

王阳明致良知的方法乍一看去,是不是就是直觉?由于良知知道是非善恶,所以它能在第一时间做出迅疾的判断,而这种判断正如直觉那样:比以语言要素通过逻辑关系构建的反应系统要更加高效、更具准确性。

为什么直觉比以语言要素通过逻辑关系构建的反应系统要更加高效、更具准确性?因为我们在构造逻辑关系时,有极强的目的性,这个目的性就是私欲,为了构造完美的逻辑关系,我们会左右论证和辩驳。这就是说,我们从我们私心的立场出发在制造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制造出来后可能是完美的,但它总有雕琢的痕迹。雕琢的东西必有私欲在,因为我们制造它出来的目的无非是获得成就感。

致良知就是靠直觉,正如一块磁石,你用它去触碰铁时,它会吸引,你用它触碰木头时,就没有任何感应。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理论一样,磁石触碰铁时,不是思考,它是铁,所以我要吸它,在触碰木头时,也没有思考,它是木头,所以我不吸它。二者之间没有缝隙,没有停顿,致良知就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不致良知呢?用王阳明的解释来说,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在外部世界不停地折腾,把外部世界弄得极为复杂。在和外部世界的较量中,我们必须绞尽脑汁,反复思考,如此才能取得胜利。在明代,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才开始说话,就要背诵诗书,少年时期就开始接触“四书”,目的就是为了考中进士做官,所有精力都用在这上面,哪里有时间去关注良知?在今天,一个孩子的脑子里除了必要的书本知识外,还要被迫上各种培训班,他们哪里有时间来关注良知?当外部世界已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世界时,我们面对它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光明自己的良知,而是如何来适应它,如何击败它。这诸多的想法就成了私欲,成了乌云,遮蔽了我们的良知。当我们有一天想要把良知光明时才发现,为时已晚,因为遮蔽它的灰尘已成了一座大山。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现成的东西都已具备,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正被动地接受一切。把米放进电饭锅里就能吃到米饭,其间不用我们费任何力气,不用动任何脑子,把屁股放到车座上,就能到达目的地,我们也不费任何力气,也不同动脑子;这都是现成的,是不用我们费力就可以做到的,何必去问直觉?因为事情本来就是那样啊。

虽然如此,但王阳明还是认为,我们的良知一直在发挥作用,只是你不理睬它。很多人都会对下面例子的判定深信不疑:高楼上掉下一个冰箱来,我们第一反应就是逃跑。而当我们看到高楼上掉下一个婴儿时,绝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去承接。这就是致良知,遇到冰箱逃跑,是因为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它是恶的,砸到你会把你砸死,而生是本能,所以要躲开。看到婴儿掉下,良知马上会告诉我们,他是善的,因为他是一条生命,我们的良知对自己的生命重视,当然也重视别人的生命,所以要去承接。

在这两件事中,你没有思考的时间,你只能靠我们今天所谓的直觉去做出行动。如何致良知,就是听从我们良知的指引,也就是直觉。

实际上,如果你的良知光明,没有乌云和尘埃的遮蔽,它在刹那间给你指引的声音犹如滚滚天雷。可当我们被物欲遮蔽后,它的声音虽然微弱,却仍然能被我们听到。那么,问题就在这里,我们虽然听到了,却不遵循它的指引,这就是不能致良知了。

不能致良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干脆听而不闻;一种情况是,我虽然听到了它的声音,可一定就对吗?我要好好考虑一下。正如王阳明所说,你思考的时候,就已经掺杂了私欲,思考出来的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但那是歪打正着,大多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无非是私欲让你迷失了方向。

我们举张学良的例子来说明。张学良当年在东北有百万东北军,当日本人准备进攻东北的消息传到他耳里时,他魂飞魄散。多年以后,他在口述实录中说,他第一个感觉就是,不能撤,因为东北有那么多百姓,如果撤了,就是把家乡父老送进火坑。但他没有遵从第一感觉,因为他有很多私欲。他魂不附体地考虑几天,在这些考虑中,他想到生命,想到他的家底——东北军,想到真要和日本人打起来肯定会失败,一旦失败,他的家底就全没了,他在蒋介石那里腰杆子就不硬了。这种种私欲的集合最终让他做出了违背良知的决定:不做任何抵抗,把军队撤进关内。

多年以后,他始终为这件事懊悔。但正如世界上很多人一样,即使给他个重来的机会,把当时的场景复活,他做的决定和第一次还会一样。因为他的良知已被外界的物欲遮得奄奄一息了。

王阳明说得很简单,只要良知判定是非善恶,你照着去做就是了。实际上,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递进句,人类历史上真正做到的人却屈指可数。

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所谓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向众弟子提出的恍恍惚惚的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据心学的拥趸、思想家耿定向说,“四句教”实际上就是“致良知”的步骤。他在给王阳明作传时,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正是王阳明本人的现身说法。王阳明在功成名就后回浙江老家休养。有一天,一个老乡来找王阳明。这个老乡是个年迈的农夫,据他说,自己无儿无女,身体已不允许自己耕种,所以想把他的一块土地卖给王阳明换点养老钱。王阳明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说,土地买卖不合法,另外,他不忍心让一个做了一辈子农夫的人临死前看不到他自己的土地。于是,他给了老农夫几两银子,打发走了。

王阳明做完这件事后,很为自己的良知又光明了一分而沾沾自喜。不过很快,他就险些在致良知的路上栽了跟头。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风和日丽,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到山间游玩。正在兴头上,忽然他的一个弟子指着眼前一块飘来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土地对王阳明说,那就是几天前想售卖给您土地的老农的地。

王阳明顺着弟子的手指看去,赞叹一声,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他不禁懊悔起来,心说,当时真应该买下来!可这念头刚一起,王阳明马上打了个寒战,他问自己,我怎么会这样想?我怎么会懊悔?为什么懊悔,就是因为我觉得那块地很不错,这就是贪欲。我绝对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必须立即把他祛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阳明闭口不语,学生们感到很奇怪,直到太阳落山时,王阳明才长嘘一口气道:“终于把它祛除了,真难啊!”

耿定向讲完整个故事后,就用四句教做了精致的分析:王阳明和弟子们在山间游玩,心上是何等的坦荡,没有任何善恶,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可当弟子告诉他那个老农土地的消息后,王阳明马上就动了懊悔之心:天啊,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当时我怎么就不买下来呢!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意”动了后,王阳明突然就感觉不对,这是私欲,是恶的。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当然是良知告诉他的,因为良知能知是非善恶。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告诉他了是非善恶后,他立即沉默不语,开始专心祛除这种被良知判定的“恶”,这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就是致良知的步骤,简单易行。但正如世上很多人知行不合一,人人都能知,却很少有人行。

当我们面前没有一盘红彤彤、肥油油的红烧肘子时,由于我们还没有和红烧肘子发生感应,所以我们的心体是无善无恶的。而当红烧肘子被端到我们面前时,我们的意就动了,它会射出两道射线,一道是吃,一道是不吃。那么,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而言,吃就是善的,不吃自然就是恶的。

补充一点,王阳明认为,恶就是“过”或“不及”。在王阳明看来,善恶是一条路的上下坡,谁都离不开谁,离了善,无从谈恶,离了恶,也就没有了善。

为什么说不吃就是恶的呢?因为人的本性中都有吃的欲望,而且红烧肘子非常好吃,如果非常想吃却不吃,那就是矫情。

但是,如果你是个重度脂肪肝患者,面对一盘红烧肘子时,吃就是恶;不吃就是善了。因为你的良知会告诉你,吃了红烧肘子,会加重病情,不吃的话,就没事。

那么,我们探讨的问题就是:善恶是外界的评判还是内心的评判?

毋庸置疑,是我们内心的良知的评判。

所以当你在开始致良知的步骤时,一定要注意,听良知的,不要理会外界的评判尺度。

同类推荐
  • 李自成第一卷:潼关南原大战

    李自成第一卷:潼关南原大战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八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
  •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2)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2)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架起代数与几何桥梁的人:笛卡尔的故事

    架起代数与几何桥梁的人:笛卡尔的故事

    《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通过介绍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发明家及工程技术专家和重大科学活动来反映人类五千年科技发展历程,特别是通过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反映科学家们在思想上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和宽容精神。青少年读者可以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超人智慧,吸取丰富的思想养料,从有关科学活动的故事中,密切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 萧红:人鸟低飞

    萧红:人鸟低飞

    在众多写萧红的传记文学作品中,王小妮的《萧红:人鸟低飞》独树一帜。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叙述的写法,让作品既写了一个人一生的宏阔,也凭借一支敏感细笔,试图深入到历史现场,潜入萧红的内心,写一个流浪者的心理现实。有人说,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小说,只有人名是假的。这或许有些夸张,但在材料的真实和心理的真实之间,王小妮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正是这种平衡,赋予这部传记一种张力,一种直逼人心的力量。王小妮说,好的写作者从来都是稀有的,萧红是一个。一个好的写作者来写另一个好的写作者,又能写得好,实属难得。
  •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欧阳修曾巩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欧阳修曾巩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根据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讲座整理增订而成,通过丰富的史料、对诗文的别具一格的解读,让读者走进欧阳修、曾巩,走近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探求他们的成材之路。
热门推荐
  • 杀神之戮

    杀神之戮

    当众神参战,法则苏醒,渺小只能被杀戮,强大才能引领杀戮以杀止杀。亲情,爱情,友情,在强大的力量面前,一文不值。我要一步一步,一步一步的走上去,我要众神,不敢以万物为邹狗;我看这杀戮,不再无拘无束!
  • 这只妖精很难养

    这只妖精很难养

    【这是一只作天作地的小妖精误入凡尘,一不小心收获了友谊和真爱的故事】——有一天临江市来了有那么一只妖精,她每天吃吃喝喝,小妖精祸乱人间胡作非为。传闻她非七位数以上的衣服不穿,有一车库的豪车,还有一大堆神通广大的狐朋狗友。小妖精的名字叫做宁一然,有一对奇葩的父母,是个三观清奇的问题儿童。在她看来有女朋友的男人也是可以追的,一只脚是可以踏很多条船的,出轨也是应该被原谅的。宁一然是个天才,什么都会一点,特别是会讨人喜欢。后来小妖精遇到了柳下惠的转世,一个清心寡欲、油盐不进叫做易斯玟的男人,于是她果断出手了,后来……——Ps:1.女主前期没三观没下限无节操的三无少女一枚,后期会慢慢转变。2.男主c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仗剑寰宇

    仗剑寰宇

    源界之内,以剑为尊。公认的废材少年,偶得上古第二神剑,在剑魂的相助下,踏上颠覆世间的征途!混沌天命,变数异生,世事倾覆,唯我可握!
  • 许愿变成魔王大人

    许愿变成魔王大人

    我曾是个勇者,只是因为一个很可耻的欲望,所以我像神明许愿:“我要变成魔王大人!”.......OK,那么就让我来一声咆哮让所有人感受魔王的恐怖吧!!一,二,预备~“喵呜~”“喵喵?”“喵喵喵喵喵!”Σ(°△°|||)︴“喵!!!!!!!!”
  • 梨涡觞

    梨涡觞

    意外的车祸让她穿越到遥远的古国,遇到的他竟是梦里一直出现的人……是意外?还是命运的安排?她以为这是个纯净无忧的光明世界,却未曾想光明的背后仍有嫉妒,阴谋,谋害……,而她竟陌名的卷进了黑暗涡旋的中心……情到深处费思量,他的深情,他的付出,竟是她选择离开的理由……松开他坠入深崖的瞬间她对他说:“有一句话,我一直没来得及说……我爱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斓破天下

    斓破天下

    一代医神,却因为不愿意加入组织,自愿认栽。却不想,一朝穿越到异世大陆,却成了世家的白痴,傻子,还不能修炼灵气?看什么玩笑!我要让你们受伤来我这个耻辱这里看病,劫难来我这个耻辱这里求救,还要一个个对着我这个耻辱俯首称臣!俯首称臣不够,我还要你们一个个变成我的走狗,奴隶!而当她第一次遇到他,却是她刚穿越过来,最狼狈之时。她原本不把他当回事的,但是他总是在她面前蹦哒。在她异常厌恶他时,却不想,他在她背后默默的守护她。在他力竭之时,她,却给他披上一张棉袄,为他撑起一片天,永永远远,生死相依……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

    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海伦·凯勒用她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本书是海伦·凯勒的自传,1903年结集发表即在美国引起轰动,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感动了全世界无数读者。
  • 前方目标异常

    前方目标异常

    “乐涩主神,强买强卖。”杨白被主神抓去当劳动力,在各个世界解决灵异事件,然而,好像有哪里不对的样子……你确定正常的钦定者任务完成得这么又快又水?你确定正常的钦定者天天没心没肺还经常作死?杨白,你作死的理由……哦,你死不了啊,那没事了。……某鬼:看,那里有个小萝莉,哭起来一定……杨某笑容满面地转头,眼中闪过一丝诡异的红光某鬼:……你不要过来啊!你别过来啊!鬼同伴:快跑!快跑!前方目标异常!(简介和内容有丝丝不符……完结了,短小且无力……)(主要是试个水,写得不好,文笔小白,结尾略显粗糙)(抱头心虚)
  • 我将你如印记刻在心上

    我将你如印记刻在心上

    也许你不会知道你的爱情种子何时会开花结果,但种子就是代表着希望,因为种子一旦落在土里,即使遇到困难或者失败,它仍然会努力生长,开花结果!一齐期待爱情的盛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