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948400000008

第8章 真正操控音乐的人才能叫DJ

导语:电台现在完全是商业化的,谁给钱,就给谁播,不管他的音乐好与坏。这样只会让听众的欣赏能力降低,如果这样的电台存在五年、十年,十年后我们的音乐环境只会越来越糟。

每年5月,是全球各大音乐节开启的季节,今年五一,北京尽管少了草莓和迷笛,但似乎多了不少电子音乐节,这里也成为了DJ们的大Party。这个在中国兴起时间不长的行业,在年轻人眼里非常酷,很多人也梦想着能成为台上那个“驾驭音乐的人”。

但是,要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DJ,并不是那么容易。最近,音乐财经与中国最有影响力的DJ张有待,聊了聊他对于国内DJ行业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以下是张有待的部分观点:

电台DJ没有独立选择的能力

DJ最早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我们通常把在电台播放音乐的人叫做DJ。现在很多人都滥用DJ这个名字,而且中国的很多电台已经不是主持人自己放歌,那些歌都是事先排好的。其实真正操控音乐的人才能叫DJ。

在中国,同时做电台DJ和club DJ的人很少。我经历过电台DJ从没有到有的过程,以前的电台都是报新闻的主持人,很少有音乐节目主持人。而且,音乐节目都是采编分离的,音乐编辑负责写稿,由专门的播音员来主持。播音员是没有思考的,没有独立创作能力的。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电台基本上都是AM广播,也就是单声道广播。现在的电台都是在FM里,就是立体声广播。单声道本身造成了音乐没有质感,播放音乐也不是电台的强项,所以电台只能放一些轻音乐,连流行歌曲都很少放。

那个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立体声广播,只在下午2点到晚上8点之间播出,播放的都是古典音乐,几乎没有主持人。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有了立体声广播,当时的立体声就是为音乐服务的,电台开始需要大量的音乐素材,不能像以前一样只放那些老的音乐,电台也有广告收入的要求。

在国外,电台的分类很详细,他们叫作public radio(公共广播电台),就是政府的公共电台。公共电台是不允许有广告的,因为电台是用纳税人的钱办的,所以公共电台的新闻、文化、资讯、音乐等节目类型更丰富,没有那么多商业内容,不会以播放流行歌曲为主。

国外的商业电台才是以商业为主,基本上都是类型化电台,如果播放20世纪80年代的歌曲,就全部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歌曲;如果播放排行榜歌曲,就全部是排行榜的歌曲。商业电台基本上都是排歌的,也没有主持人,这样的电台受众指向性比较强,也好拉广告。比如听20世纪80年代歌曲的听众基本上都是40岁左右的人,听排行榜歌曲的听众大部分是年轻人,针对这样的群体去做广告很容易。

中国的电台都是国家的,但也做广告。国家电台以卖广告为目标,每个电台都需要创收,这是一种非常畸形的业态。国外的广告因为是收费的,所以广告的制作品质一定比音乐的品质要高,但我们国内的电台广告完全没有创意,基本都是一些垃圾广告,创造力很低。

在国内,一个艺人出了新歌或者专辑以后,马上会被电台列为禁播,在直播间里会有一个牌子,某某歌手出了新专辑,不许播出。原因是他没买广告,即使买了广告,也只是在买广告的时段可以播出,别的时段是不能播的。所以像国内很多这样的电台,除了广告时间是被买的,其他的音乐也是被买的。

所以说,一个电台播放的音乐,基本上都是花钱播的,电台会很自豪地说,我们的广告收益达到了上亿元。其实,音乐电台最重要的责任是促进音乐的发展,但实际上是从音乐中得到利益。完全是商业化的,谁给钱,就给谁播,不管他的音乐好与坏。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听众的欣赏能力降低,如果这样的电台存在五年、十年,十年后我们的音乐环境只会越来越糟。

如果改变了原有的收费模式,对于主持人的要求就会很高,主持人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现在的主持人完全没有独立选择的能力,是被电台的金钱所掌握的,因为主持人本身就放弃了这样的权利,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可以说,国内现在在音乐上有欣赏和判断能力、有很高的音乐知识和修养、在音乐行业中能得到尊重和一定公信力的主持人几乎没有。

俱乐部DJ被商业化了

电子音乐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原来是在地下,后来慢慢成为了一种非常时髦的行业。在国外的很多俱乐部里,成为一名DJ,要具备很多音乐素养,甚至很多DJ本身就是制作人。但在中国,大部分夜店的DJ,都是一些不喜欢学习的小孩,十几岁就出来打工,感觉做DJ很酷,然后就拜师学艺,学学接歌,刻几张CD,拿到夜店里放歌,基本对音乐没有太多的了解,也没有创造力。

在国外,DJ文化在20多年时间里引领了整个俱乐部文化和电子音乐的潮流。DJ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我们看的电影《霹雳舞》里就有了,如果追溯到DJ文化的源头,是那些在纽约街头的黑人DJ,他们用以前的迪斯科舞曲来接歌,然后用霹雳舞来表演。

后来在底特律和芝加哥,有黑人开始做DJ音乐,然后传到德国、英国。到20世纪90年代初,大家不是在俱乐部里放音乐,而是在一个露天的室外拉上音响,有好多人跳舞。DJ就从开始的地下文化,或者非主流文化慢慢发展起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柏林,从1990年开始,有爱的游行Love Parade的出现,用电子音乐和跳舞的形式在街上游行,最开始是几百人、几千人,最后发展到10万人,甚至100万人在街上跳舞游行。

我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喜欢上电子音乐,当时北京没有俱乐部,就借用一些小的酒吧、咖啡馆做一些活动,在当时也是很小的一个群体。那时候我开始学做DJ,慢慢地在北京三里屯出现了88号、丝绒俱乐部等电子音乐俱乐部。

那时候在这些俱乐部里面,不会播放流行歌曲和口水歌,而是以电子音乐为主。这样的音乐在当时是比较超前的,但不是被很多人接受,而是一群尖端的人,把这个群体越做越大。到2004年、2005年夜店出现以后,俱乐部变成了一种消费文化,很多夜店里没有舞池,还是以卖酒为主,主要是消费文化。

电子音乐跟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电子音乐是比较科技化的,属于一种带有未来方式的音乐形式,喜欢电子音乐的人都比较潮流、时髦,不仅表现在穿着上,思维也很超前,包括对于科技的认知。

但是在中国,这个人群还是很少,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很快被夜店文化给淹没了。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批喜欢DJ的客人,夜店很快用消费服务、美女、美酒给代替了。国内的夜店装修都很豪华,大家都在拼装修、拼LED灯光,整个夜店文化都变味了。最早我们把国外的DJ请到中国来,做一些聚会活动,但是来了之后总是被一些酒商变成了商业行为。而国外的俱乐部基本上都很简单,他们的核心都在音乐上。

做DJ没有捷径可以走

如果年轻人要学DJ,我会建议他先去听音乐,如果你听的音乐不够多的话,即使学会排歌,学会接歌,也没资格站那里做DJ。想做DJ肯定是对音乐特别喜欢的人,我如果在俱乐部里放10个小时的音乐,那我之前做的功课就是几百个小时。

如果要做电台的DJ,需要用几个小时去挑歌准备,做DJ是需要积累的,也是一个技术活。任何一个技术工种,都是1万小时定律,要在DJ行业里做到一定水平,就要不断地操作,不光是手上的操作,还要有头脑。

因为你面对着几百人、几千人甚至上万人,你要操控所有人的情绪,让他们跟着你的音乐跳舞,每一首歌的情绪积累,决定你后面要放哪首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决定,所以要靠你的控制力和经验来操作。

每一个做DJ的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欣赏品位,有的人喜欢偏重的风格,有的人知识面很广泛,挑的音乐也跟别人不一样,当你用这个音乐来表演的时候,用的是你自己的歌,而不是别人的歌,要慢慢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独立性。

中国的DJ行业需要更有创造力,现在的很多年轻人认为音乐还是时尚的东西,他们喜欢走捷径,认为自己学了一段时间就可以站在那里做DJ了,那一定不行。当有一天觉得捷径走不通了,就对音乐完全失去了兴趣。这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急功近利的环境造成的,使很多天才耐不住寂寞,最后就放弃了。

那些快男超女都是一夜成名,但只有他们自己心里知道,他们什么都不是,虽然他们的一场演出能卖几十万元,但其实这是最悲哀的,再过5年、10年,没有人会知道他们。这样的环境对于流行音乐有什么贡献,有什么价值?唯一的就是能挣几年钱,挣的钱越多越觉得空虚。

同类推荐
  • 青年作家(2015年第12期)

    青年作家(2015年第12期)

    《青年作家》是一本老牌纯文学读物,创刊于2007年,由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撰写创刊词,曾被誉为中国文学刊物“四小名旦”之一。
  • 《留学生》2016年01月

    《留学生》2016年01月

    《留学生》杂志是由中央统战部主管、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半月刊)。杂志创刊于1920年,上月刊服务于海外留学生归国创业,下月刊着眼于广大出国留学人群。杂志以高端的视野、独特的视角、生动的细节、精美的图片,综合反映广大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的观点、建言、生活及思考。
  • 雪球专刊第090期:徐翔其人其事

    雪球专刊第090期:徐翔其人其事

    11月1日,新华社记者从公安部获悉,泽熙投资总经理徐翔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股市内幕信息,从事内幕交易、操纵股票交易价格,其行为涉嫌违法犯罪,近日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消息一出,举世皆惊。那么,徐翔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泽熙基金净值为何能长期居高不下?徐翔的倒下又给行业和后人哪些启示?参见本期雪球专刊——《徐翔其人其事》。
  • 青年作家(2015年第9期)

    青年作家(2015年第9期)

    《青年作家》是一本老牌纯文学读物,创刊于2004年,由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撰写创刊词,曾被誉为中国文学刊物“四小名旦”之一。
  • 故事会(2020年6月下)

    故事会(2020年6月下)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4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热门推荐
  • 万界诸天红包群

    万界诸天红包群

    “叮,恭喜你加入万界诸天红包群。”实习生欧阳雨无意之间创了一个微信群,从此之后他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穿梭于万界,和萧炎称兄道弟,和猴哥二郎神一起打上天庭。(已经穿梭的世界,秦时明月,斗气大陆,后期还会有比较熟悉的世界。)
  • 何夕明夕,君已陌路

    何夕明夕,君已陌路

    曾经的少年,曾经的海誓山盟,曾经的约定,终究是年少
  • 浪人剑客

    浪人剑客

    适逢乱世,江湖涌动,英雄大义者倍出。为救万名于水火,秉承师父侠义之心,浪人叶惊飞持剑闯江湖,过朝堂。与美女相随快意江湖!
  • 只怪世界太美好

    只怪世界太美好

    翻开此篇,你将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末世之中,丧尸横行。你以为这是一个和丧尸有关的故事?很抱歉你错了,这是一个沙雕又呆萌(偶尔正经)的小队队长和他副官的故事。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美好。每时每刻智商在线,点开本文,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 你眼里的星辰与大海

    你眼里的星辰与大海

    你的眼里有星辰与大海,而我的眼里只有你。
  • 信息法研究

    信息法研究

    本书以信息权利保护为视角,在论述信息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选取了当前信息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来研究,并按个人信息法律制度、企业信息法律制度、国家信息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数字图书馆相关法律制度、信息道德和信息犯罪的体系来排列。本书论述深刻,案例新颖,可供广大读者及相关管理部门参考研究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法学、信息管理、图书、情报、档案等专业的学习参考用书。
  • 当个魔头有什么不好

    当个魔头有什么不好

    诸天魔主,力通天地,致万教齐伐,一战惊神霄,血流至诸天万界,万教引百万苍生凡血,禁天地灵气,结合魔族叛徒以仙灵法旨一击毙魔,将魔头打地神魂皆灭,从此这天下再无魔主。
  • 逆天少主

    逆天少主

    前世父亲为了锻炼她,她的生活无处不有着杀伐,背叛,一次意外身亡重生异世,这一世她拥有了以前没有的亲情,爱情,但......桃花也太多了一点吧!她要如何选择?
  • 乱世十二

    乱世十二

    这是一个神秘的星球,在这个星球上生存着人类以及妖怪,恶魔,魔法师,天使等……在这里分为十大神秘联邦以及五大灭神联邦。他们分别为保护人类和骚扰甚至涉杀人类……从名字就看出哪个是正哪个是邪。也可以说,这是一场无限制的战争……轮轮回回,这里面到底有多少为人不知道的秘密,就让他(她)帮我们揭晓吧。
  • 跫音三绝

    跫音三绝

    2222年,传说杭州天目山半山腰丛林掩映处,有跫音三绝:跫音酒吧,跫音民宿,跫音阁。传说非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