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算个人实际占有量是否超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
一个人对权势、财富等等,都不能知道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不知道自己该需要多少才算适度,也就难以自保和自持。
处在富贵的环境中,却不知富与贵的本身利害,便是招来后祸的因素。如果有了钱就财大气粗,有了权力就趾高气扬,那便是自己对自己过不去,终会自招恶果,后患无穷。财富到了金玉满堂的程度,要想守住已有的利益而不可得啊。人们常会讥笑某种程度的有钱人是“守财奴”。其实,有财而能“守”,谈何容易!“守”的学问,掌握不容易。因此古人便有“创业难,守成不易”,“为君难,为臣不易”等永垂千古的名训。
老子讲“功遂,身退,天之道”,现在不少人觉得它消沉,是一种出世思想。
想在强求中得到,妄图中占有,并且不顾自然法则,泯灭天理良心,这种人实在可怜、可悲!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力争在人道和世道上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实际上就是在人生道路上获得了成功,可很多人对成功的本质是什么,并不清楚,于是高傲发狂,不久遭到打击,又痛哭起来,命怎么这样苦啊?
其实,有些人眼里的成功,不过是一些私心的实现,是欲望的一时满足。这些欲望是在现实生活中学来的。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已经恢复高考,那时一个人考上大学,是很了不起的,很值得人们羡慕。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都比较好,这让人们看到了考大学能够带来的切身利益。学校和家庭教育子女,几乎一样的口径: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有一份好工作。另外,升官与发财也划上了等号。财富、权力和名声成为人人追逐的目标。
可是,对于权力和财富,任何一个人过多或过分占有,都将威胁和影响到其他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占有的过程固然难免要引起剧烈的争夺以至相互残杀,侥幸获得了胜利的人,根本不可能把一种占有的成功保持到底。
所以老子始终认为,在生命存在过程,为了维护生命利益,人们努力猎取财富名利,但很少有真正的成功者。少数人能够保持长久,这是为什么?是因为这些人把持了一条符合自己信念的人生规则,也就是走在不对个人生命伤害的正确道路上。
毕竟现在是物质社会,不可能让人放弃对物质的需要。
当然,老子并没有教导人放弃物质需要,但是,他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人们对物质,包括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常常难以满足,于是他告诫人们不要贪得无厌。人随着地位的提高,往往会骄傲自大,这样,反给自己栽下祸根。你如果说,不尽然吧,某某就做得很好,权力高而不骄奢淫逸,发财了而不为所欲为。是呀,老子就是刺激人,说人做不到而让人做到,你看他多有智慧。
人一方面要积极进取,另一方面要知足,所谓知足,不是说钱挣得够用了就放手,而是要保持平常人的心态,在财富积累的同时,要多为他人考虑。当官,也是一样,要心里想着百姓。就拿一个公司来说,做老板的,不能光为自己发财,得要提高员工的收入。
我认为知足还与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关。当你的特长发挥到极限时,理应知足。可是,就有一些人对自己的能力看得不够透彻,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就以为自身无所不能。政治家企望成为一位名垂千古的思想家,大富翁又想在政界出人头地,一名科技人员有了一点创造发明,又想自身办企业……其实,人类的才智总是以个性形式出现的,世上不存在一个全才,在这一领域有非凡的智慧,在另一领域往往又是一个平凡的人。
第一种人最可怕,因为他们的号召力太大,他们的“理论”往往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在学术界本有争辩的观点,一旦从政治家口中出来,就无可争辩了,因为他占据着话语权,他可以调动一切力量推行他的“理论”。
在现实生活中,“足”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足”则是绝对的、永恒的。假如一个人处处以“足”为目标不懈追求,那么他所得到的结果将是永远的不足;如果一个人以“不足”为生活的事实予以理解和接纳,那么他对生活的感受反倒是处处是足的。要注意足与不足的调和平衡。
协调人心无限欲望与现实有限条件之间的关系,以人心驾驭物性就是知足,让物性牵制人心就是不知足。打死我,我都相信这一点。